“善质力”这个概念首先产生于《美是爱开出的花朵》,用善质力开始解决问题,得到的结果是善果;以恶质力开始解决问题,得到的结果最多是一个权宜之计,由恶质力造成的伤害还必须由善质力来修补。
善有两方面的含义:善,一是事物行为的周全性,二是事物行为的性质是善的,趋向性是善的。质是事物行为的质量、程度。力是事物行为发挥出的能量、作用。做到了善质力,问题事物的演化就可以达到平衡状态。
善质力就是足够分量且类别周全的良性事物行为所具有能量的完全释出。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可知善质力是解决问题的着眼点(错误的前提不可能推论出正确的结果);从《黄帝内经》的角度看可知有毒之药必定会造成身体的伤害,有毒之药物要想起作用必定会消耗身体累积存储下来的能量储备,且必须由好的饮食来修补(我觉得伤害一旦造成很难复原);《传习录》说八两金和九两金都是圣人的光环,不必有分别心,但是从解决问题来说用八两金可以解决的,九两金也可以解决,反之则不然;从生命的角度看,同一块地不同的生命形式都可以展现出勃勃生机,可以看出对物质的运化能力才是个体生命状态、生命形象的关键。
善质力这个概念的认知可以有效的检测日常行为,一个好的行为事件,善决定其起点和趋向性,质就是对其实在的投入,力就是采取的行动所具有的能量的释放。自我内心的认可与感动是其内核,他人的感动是其外延。符合善质力的行为是有深度有厚度的爱、善,而爱、善的产生仅仅限于他人行为的感动则是浮而薄的。
任何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有与其相应的物质基础。
善质力作为一个成熟的思维模式,他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心神稳定的一个定海神针,有了稳定的心神,我们就会理智的制定行为准则,有了行为准则做起事来就能放得开,收得回。善质力思维不追求结果的绝对化。追求自由但要避免动荡不安,能力的成长,人格的完善,认知的拓展是自由的内核。追求公平正义但要具有可行性,设定确定的,可操作的前提条件是其实现的基础。追求爱但要避免贪欲化。
人不是一个绝对的存在,人性依托于人而存在,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善趋向性和恶趋向性乃是人为性所独有,同样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追求善的绝对性,善果必定难以实现,绝对的恶果更是无从谈起,会迅速的被反噬掉。
与善质力相对应的概念就是恶质力。善质力的持续投入与善果正相关,与恶果负相关。恶质力的持续投入与善果负相关,与恶果正相关。善质力对恶质力造成的破坏有修复效果,恶质力对善质力达成的成果有破坏作用。没有善质力的投入与平衡,恶质力的持续投入必定会产生反噬的效果,其灾难性取决于恶质力投入的持续程度。
善质力作为一个以爱为主导的思维模式,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行为实践,一是起始之处,这是主动为之的行为实践;二是应对之时,这是被动而为的行为实践。善质力的投入都是事物发展趋善化的力量,直接关联其结果的道德性、公平性。
从生命的周期看,他人的关爱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也可以简化成:爱是生命的起点,爱也是生命的终点。自爱是道德的起点,也是道德的终点,为善为恶是我自为的结果,为善为恶只存在生命的一个段落。他人的爱开启我的生命,我为善创造世界的继续存在,我为恶不能创造世界的继续存在,世界在继续,爱在创造。
注:善质力作为一种价值观,一种思维模式,将其打造成一个品牌,进行推广最有力度。善质力:尊者智选,贵者恒慧。释义:道之尊,德之贵,循天之道,承天之德,智慧是通往彼岸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