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站在车间中央,声音清亮。
“咱们要试做一批新棉衣,里子用的是蓖麻蚕丝,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女工们齐声应道。
贺淑娟领着几个手巧的姐妹,连夜赶工。
她们做了好几件样品,用的蚕丝和棉布都不一样。
为的就是找到最舒适、最实用的搭配。
第二天一早,小卫第一个试穿。
她套上第三件样衣,活动了两下胳膊,脸上突然露出惊喜神色。
“哎!这件最舒服!蚕丝好像只铺了一层,薄薄的,可一点不冷,反而像有股热气裹着身子。而且,软乎乎的,摸着不像之前那么滑,也不扎人。”
苏晓玥连忙接过那件衣服,仔细查看内衬。
她发现,贺淑娟巧妙地把蓖麻蚕丝和普通棉线混在一起纺成了新线。
这样一来,既保留蚕丝保暖性和防潮能力,又因为棉线的加入,让手感变得柔软顺滑。
“就选这个了!”
苏晓玥眼睛一亮。
“后面的全部订单,统统按这个标准来做!蚕丝棉混纺内衬,蜂窝棉填充,外层用防水粗布!谁也不能改!”
那天晚上,厂里只有技术科的小办公室还亮着灯。
苏晓玥趴在桌前,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蚕丝和蜂窝棉的排列结构。
林美瑶端着一杯热茶,小心翼翼地推开办公室的门。
她走进来,俯身细看,眉头舒展开。
“这样弄,咱们的工装真成独家了!”
“对啊。”
苏晓玥微微一笑。
“蓖麻蚕丝天然防潮,穿在身上不闷不湿,特别适合南方的气候。蜂窝棉锁温性能好,轻盈又保暖,而且这面料是双面结构,别人想抄都抄不来,抄了也没用,工艺复杂得很。”
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深市的冬天向来湿冷。
那天,苏晓玥坐在办公桌前,认真修改生产排期。
突然,桌上的电话铃声尖锐地响起。
她伸手拿起听筒,耳边传来一道柔和的女声。
“苏女士,您好,这里是黎国时装周组委会。关于‘飞裳’提交的参展申请,有一个正式的消息通知您。”
她心跳瞬间加快,握着听筒的手不由自主地收紧。
“很抱歉,秋冬季的名额我们未能通过您的申请。”
对方的语气依旧礼貌。
“不过,评审委员会特别注意到,贵品牌在设计中巧妙地融合了华国传统工艺,尤其是对老手艺的创新运用,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我们决定特此邀请‘飞裳’品牌参加春夏时装周。”
“春……春夏?”
苏晓玥微微一怔。
“没错。”
对方肯定地回答。
“如果您有意参与,请务必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完整的资料,以及不少于三十五套春夏系列的设计图稿。这些作品需能充分展现贵品牌的风格定位与工艺水准。我们的评审团将进行终审,通过后,贵品牌才能正式入围。”
话音落下,电话那头传来“嘟嘟”的忙音。
她放下听筒,整个人靠在椅背上,怔怔地望着天花板。
心头翻涌着复杂的滋味。
黎国,那是多少设计师梦寐以求的舞台。
可现在,机会真的来了,却来得如此紧迫。
没有时间犹豫了!
她立刻走到门边,扬声喊道。
“美瑶!你快来一下!”
林美瑶听完苏晓玥的转述,激动得几乎站不住。
“黎国时装周?天啊,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虽错过了冬场,但春夏秀场一样关键,甚至更重要!尤其咱们最近开发的轻便款工装,透气、利落,正适合春夏主题,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
“可问题就在这儿。”
苏晓玥重新坐回椅子,眉心微微蹙起。
“咱们现在春装款式太单薄了,设计分散,风格不统一,根本不成体系。别说三十五套,连十套完整的、有连贯主题的都凑不齐。”
“我们必须从头开始,打造一个新的春夏系列。这个系列要有鲜明的华国味儿,又不能太传统、太土气,得让老外看了能懂,能欣赏。”
林美瑶安静了片刻,缓缓说。
“咱们从蓝染布料入手吧。那料子薄,透,颜色自然,再配上老一辈的刺绣针法,剪裁上往现代靠一靠,线条利落些,收腰放摆,突出轮廓感,刚好能融合传统与潮流。”
“时间不够啊。”
苏晓玥摇头。
她撑着桌角站起来,来回走了几步。
“工厂订单堆成山,月底前要交三百件厚呢大衣,全是外贸单,耽误一天都要赔款。女工们都在加班赶制厚外套,三班倒都忙不过来,哪有空闲腾出来搞什么秀场?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那我们就自己来。”
林美瑶语气斩钉截铁。
“你、我,还有刘阿姨。设计我们仨包了。样衣先做出来,找熟手悄悄缝,再让车间小批量接几件,悄悄走后门线,绝不影响大局。只要五套,够走秀就够了。”
苏晓玥怔怔地望着林美瑶,心里突然一松。
对啊,刘小英的盘扣和绣工,那是老一辈人手里传下来的绝活。
林美瑶懂国际趋势,能分辨出哪股风要吹三年。
而她自己呢?
她脑海中浮现出2023年街头那些飘逸的新中式穿搭。
当晚,苏晓玥把消息一说。
刘小英正在纳鞋底,听罢手一停。
她默默起身,从床底拖出一只红漆木箱。
打开后,搬出一本旧本子。
“这是我年轻时候手抄的绣样,没靠模板,全凭记忆画的。那时白天跟着师父学,夜里就点着油灯临摹,一笔不敢错。兴许,还能派上用场。”
院子里摆开一张小方桌,图纸铺满桌面。
白天她们还得去工厂盯生产、查订单。
晚上回来,围坐在灯下,一边翻着绣样,一边构思整体风格。
第一晚,苏晓玥画出几套2023年看见过的汉服。
衣身宽松,走起路来衣袂轻扬。
领口不对称,左高右低,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腰上一条细带,轻轻一束,勾勒出身形却不紧绷。
这些款式,1986年没人敢想。
她在纸边仔仔细细写下面料要求。
真丝绡、麻丝混纺,得轻,得透气。
“这领子……”
林美瑶抓起一张图,眼睛越睁越大。
“弯的弧度太妙了!裙摆这里的褶皱,也不是随意堆叠,而是按水波纹走向排布,层层递进,像是真的在流淌。真绝了!这哪里是衣服,这是把山水穿在了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