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宇只是暂时下架产品,”张磊通过网络查看形势后提醒,“他们的生产线还在全速运转,库存还在增加。这是在观望。电商平台上的仿制品丝毫没有减少,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柳青沉默编着一个客户新定制的柳藤椅,收完最后一道口。说:“省电视台那位女记者你还记得吗?”
张磊问:“做乡村振兴节目的那个?”
柳青点头,“对,我想联系她做一期节目。”
“能行吗?”
“问问呗!不行再联系想跟我们做记录片的那个导演……”
柳青起身去抽屉翻找名片。
回村跟爷爷学柳编一年,真本事没攒多少,商业资源攒了一抽屉,如果没有一道道阻碍,也许可以顺风顺水,她只是想赚点钱,顺便把爷爷的手艺传承下去,怎么就这么难呢!
张磊又收到一条信息,他看完之后眉头皱了一分。
“青姐,浩宇家居新注册了一个商标,叫——新柳编”
“新柳编?”柳青把找到的名片放到桌上,慢慢坐回椅子。“他们在试图重新定义品类!如果成功,我们是老传统,他们反而成了新创新!”
张磊:“正确,咱们有必要提前应付,等他们公布就晚了。”
柳青犹豫了一会儿,决定提前公开部分专利内容。
她让周明在清河柳编账号发布了一条长视频:
视频的题目是《真正的创新——当非遗遇见现代生活》,里面详细展示了专利申请中的部分设计..最后镜头定格在那本着作权证书和厚厚一叠专利受理书上。
“我们欢迎真正的创新竞争,”柳青在视频结尾说,“但拒绝偷换概念的抄袭。非遗的活力,在于守正创新,而不是去正窃新。”
视频发出去不久,浩宇家居的反击就来了。
一篇题为《传统手艺需要创新,而非垄断》的专栏文章悄然出现在某知名财经媒体上。
文章巧妙地将清河柳编工坊描绘成“试图用专利垄断公共文化遗产的守旧者”,而浩宇则被塑造成“让非遗焕发新生的创新推动者”。
“他们在偷换概念!”周明气得差点把刚买的平板电脑摔了,“明明是他们抄袭,现在倒打一耙说我们垄断?”
更糟糕的是,文章下面出现了“业内人士”爆料:“清河柳编那些所谓专利,其实都是民间早就有的老花样,稍微改改就申请专利,吃相难看。”
水军开始大规模涌入清河柳编的网店和社交媒体账号,刷屏式地发布差评:
“价格虚高,纯属炒作!”
“老手艺就该共享,申请专利太自私了。”
“支持浩宇,让传统走进现代生活!”
最伤人的是一条被广泛转发的评论:“这些农村妇女懂什么设计?还不是背后有推手想赚快钱。”
王婶听到王宝贵念这条评论时,正在给新编的篮子收口,手一抖,柳条差点戳进手心。妇女们都沉默了,那种被轻视、被误解的委屈在工坊里弥漫。
“要不...算了吧?”
“不能算。”爷爷病好之后第一次发火,他拿起一个刚编好的水波纹灯罩,“这是不懂手艺的人能编出来的?”
攻击此起彼伏,一招比一招狠,这就是要置之死地而后快的节奏,如果说秦浩和钱宏达没有联手,柳青有些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