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国的小刻刀在木牌上最后一挑,“心“字的最后一笔便像落了片雪花似的,轻轻压在木纹里。
他哈了口热气搓搓冻红的指尖,踮脚将木牌往门框上挂。
新刨的木头还带着松脂香,混着腊月的冷冽空气钻进鼻腔,他听见身后传来碎碎的脚步声——是二柱媳妇端着腌萝卜路过,探头看了眼木牌上的字:“暖心?“
“是互助积分榜!“林建国转身,小脸上沾着木渣,“姐说往后帮衬人、学本事都能积分,能换布票能换脸面!“
他边说边扯了扯冻硬的棉袄下摆,木牌在风里晃了晃,“廿“字刚刻完,“靠山屯互助积分榜“八个大字便明晃晃映进晨雾里。
最先围过来的是刘大丫。
她怀里揣着半块烤红薯,凑到木牌前踮脚看,见自己名字端端正正挂在榜首,十二分的数字比旁人都大些,立刻笑出了声:
“他婶子你瞧!我上个月送的五双鞋垫没白搭,这积分换两尺蓝布,够给娃做条新棉裤!“
“大丫姐厉害!“几个小媳妇挤过来,指尖点着木牌往下找,“刘老三!你咋才一分?“
被点到名的刘老三正蹲在墙角啃冻白菜帮子,闻言抹了抹嘴跑过来。
他盯着末尾自己的名字,耳尖通红:“我、我就送了半筐土豆......我家那口子说了,明儿蒸一锅玉米饼送来,换分学改衣!“
话音未落,人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有个汉子拍他后背:“老三这回上道了!
改明儿你媳妇会做衣裳,咱老刘家过年能穿新罩衫!“
林英站在裁衣棚门口,看这热闹场景,嘴角不自觉往上翘。
她怀里抱着一摞旧棉絮,指腹蹭了蹭被火星烫红的腕子,前日添柴时陈默拽她袖口的温度还在,此刻倒像揣了块暖手炉。
见人群里狗剩挤进来,她扬声喊:“狗剩!“
“哎!“狗剩搓着双手跑过来,皮帽子上的绒毛沾着霜,“英妹子,我把采药组十三人都登了记!
咱们采药是出力,学衣是长本事,双份工分双份脸面!“他拍着胸脯,腰间的兽皮袋叮当作响,“往后咱组采的山参、黄芪,都往你这儿送!“
林英望着他发亮的眼睛,忽然想起刚重生时,这些猎户看她的眼神,像看只撞进陷阱的小鹿。
如今不过半年,他们眼里的光,倒比山里的火把还旺。
她把棉絮往狗剩怀里一塞:“成!等开春我教你们认药材,再把裁衣棚腾半间当药铺,卖的钱分三成给采药组!“
人群里传来抽气声。
狗剩的手在棉絮上捏出个褶子:“英妹子你......这可比工分实在!“
“有啥实在不实在的?“林英抄起墙角的竹扫帚扫雪,“咱们靠山屯要过好日子,光靠打猎不成,得让家家户户的手都动起来。
裁衣、采药、种菜,哪样不是营生?“她扫着扫着,扫帚尖忽然顿住。
赵铁山正站在人群后头,旧棉帽压得低低的,手里攥着卷皱巴巴的纸。
林英的心跳漏了一拍。
前日半夜她去裁衣棚收账,见剪刀规规矩矩摆在木架上,棚门也扶得周正。
可赵铁山这人,她太知道了,从前记工分时,谁家多领半块红薯都要记小本本,如今突然转性?
“英妹子!“花婶端着陶碗挤过来,碗里的热粥腾着白汽,“趁热喝口,看你嘴唇都冻紫了。“
林英接过碗,目光却没从赵铁山身上挪开,他正低头看木牌,喉结动了动,转身往村外走。
“赵记分员这是去哪儿?“有村民喊。
赵铁山脚步顿了顿,没回头:“去公社送报表。“
林英喝了口粥,热流从喉咙滚到胃里。
她望着赵铁山的背影消失在雪雾里,指尖轻轻敲了敲碗沿——该来的,终究要来。
腊月廿一的风比前日更冷。
林英在灶房剁野猪肉,刀背敲在案板上“咚咚“响。
林招娣蹲在旁边剥蒜,小脑袋一抬:“姐,赵叔昨儿从公社回来,脸白得跟雪似的。“
“嗯。“林英没抬头,刀刃精准避开骨缝,“他进屋了?“
“没。“林招娣把蒜瓣扔进瓦罐,“他在院外站了会儿,往咱们门缝塞了张纸,又走了。“
林英的手顿住,刀背压着猪肉,红肉里渗出的血珠在案板上滚成小团。
她想起前日赵铁山攥着的纸卷——公社文件?
“招娣,去把纸拿来。“
纸条是从旧账本上撕下来的,边角还留着蓝墨水的痕迹。
林英展开,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建议设立家庭副业积分栏,纳入年终考评。赵铁山,腊月廿一。“
林招娣凑过来看:“姐,赵叔这是......帮咱们?“
林英没说话,她把纸条叠好收进怀里,刀背重重一压,猪肉“咔“地裂成两半。
窗外的雪下得更密了,她望着雪地里歪歪扭扭的脚印,忽然笑了……这赵铁山,倒比她预想的,软得快些。
腊月廿三,小年。
林家院门口挂起两盏红灯笼,是陈默用旧报纸糊的,外头蒙了层红布,风一吹便晃出暖融融的光。
孙裁缝带着三个徒弟在檐下改衣,老石匠蹲在墙角劈柴,劈柴声混着孩子们的嬉闹,把个小院搅得热腾腾的。
“英丫头!“孙裁缝扶了扶老花镜,手里的针脚走得飞快,“最后七户的棉裤改完了,你看看这锁边……“
他举起条灰布棉裤,针脚细得像蚂蚁爬,“比县城成衣铺的都齐整!“
林英接过棉裤摸了摸,指尖触到针脚的温度:“孙叔手艺好,是咱们村的福气。“
她转身从屋里捧出个粗陶坛,“这是昨儿陈默酿的野蜂蜜,您带回去给孙婶子泡水喝。“
孙裁缝的手在坛口悬了半天,到底没接:“英丫头,我在县城做了四十年衣裳,头回见着这么热乎的营生。“
他抹了把眼角,“往后我那俩徒弟都留在这儿,教村里的丫头们做衣裳,钱不钱的,图个心里踏实。“
林英眼眶一热。
她望着檐下挂着的互助积分榜,刘大丫的名字被雪水浸得有些模糊,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晰。
这时陈默从屋里出来,手里捧着本书,封皮是他自己糊的,写着《村级信用体系初探》。
“你看。“他把书递给林英,扉页上用钢笔写着:“致林英!愿与你共量世间冷暖。“字迹工整得像刻在木头上。
“我查了县图书馆的资料,咱们的积分制,和古代的'义仓'、'社学'都有渊源。“他指了指窗外的积分榜,“你建的不是裁衣棚,是人心的秤。“
林英翻着书页,指尖触到他工整的笔记。
灶房里飘来炖肉香,她忽然想起刚重生时,这院里飘的是树皮煮水的苦味儿。
如今连雪地里的麻雀都胖了些,扑棱棱落在积分榜上,啄了啄刘老三的名字。
“姐!“林建国从裁衣棚跑过来,怀里抱着本新册子,封皮是他用红布缝的,“互助总账!“他把册子递给林英,“往后每月初一公示,我记的账,比赵叔的还清楚!“
林英接过册子,翻开第一页。
林建国的字还带着孩子气的歪扭,第一行写着:“腊月廿三,孙裁缝教锁边,积分十五;老石匠劈柴十捆,积分二十。“
她抬头看弟弟,他鼻尖冻得通红,眼里却亮得像星子,这哪是从前那个啃树皮的小娃?
分明是棵在风雪里抽枝的小松苗。
“建国。“林英蹲下来,替他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从明儿起,这本账由你保管。“
林建国的眼睛一下子睁圆了:“真......真的?“
“真的。“林英摸了摸他冻硬的耳朵,“你是哥哥,要替姐看住这份暖。“
陈默站在檐下望着这对姐弟,忽然想起前日在公社看到的通知,县妇联的试点名单上,靠山屯的名字被红笔圈了又圈。
他摸了摸兜里的钢笔,那支笔是母亲送的,从前他总觉得沾了墨水的手不够有力气;如今握着它记积分、算工分,倒比握枪杆还踏实。
暮色漫下来时,雪停了。
林英送孙裁缝出院门,转身见陈默正往灶房添柴,火星子溅起来,落进他的发梢,像撒了把金粉。
她刚要过去,眼角瞥见门缝里塞着张纸,和前日赵铁山塞的那张一样,边角留着蓝墨水的痕迹。
她弯腰捡起,展开。
上面写着:“副业积分可抵公粮三成,需报公社备案。赵铁山,腊月廿三。“
林英望着远处渐浓的夜色,忽然笑了。
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她却觉得心里烫得厉害,这山坳里的暖,到底要捂热更多人了。
腊月廿四的晨雾里,林建国蹲在裁衣棚前擦木牌。
他用布巾仔细抹着“靠山屯互助积分榜“,连木缝里的雪渣都抠了出来。
林英端着热粥过来时,见他对着木牌嘀咕:“明儿要去生产队备案,可不能让它脏了。“
林英把粥递给他,看他捧着碗呼呼吹热气。
远处传来鸡叫,她望着雪地里渐渐清晰的山路,想起赵铁山塞的纸条,想起陈默的书,想起孙裁缝的针脚。
这些人和事,像根根线,正把这穷山坳里的日子,缝成件暖融融的棉袄。
“姐。“林建国突然抬头,嘴里还塞着馒头,“明儿我抱着总账去生产队,赵叔要是问...我该咋说?“
林英摸了摸他的头,望着东边渐白的天:“你就说,这账里记的,是靠山屯的日子。“
雪光漫上来,把林建国怀里的红布册子映得发亮。
他低头看了眼,又抬头看林英,她的影子被拉得老长,像棵扎根在雪地里的树,正把所有的暖,往更深处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