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叫头遍时,花婶家的门被拍得哐哐响。
“花婶!“孙裁缝的粗嗓门裹着寒气灌进来,“你开开门!“
屋里的抽泣声猛地顿住。
花婶抹了把脸,掀开棉帘子去开门。
六十岁的老裁缝站在雪地里,肩上落着薄霜,怀里紧抱着个蓝布包袱。
“我今早去井台打水,听王二嫂说春妮的嫁衣......“孙裁缝把包袱往炕桌上一放,“你看这料子,是林英前儿给互助组的蓝印花布,我裁了两尺,够改件新罩衫。“
花婶揭开包袱,靛蓝的布面浮着细碎的白梅,在晨雾里泛着柔润的光。
她手指刚触到布料就缩回来,像被烫着似的:“这可使不得,林英那布是给全村做冬衣的......“
“使得当!“孙裁缝把烟袋锅往炕沿一磕,“你给我家大儿媳接生时,在炕头守了三天三夜,我早想还这个人情,再说了……“
他压低声音,“林英昨儿夜里来找过我,说你若不嫌弃,她那还有更好的料子。“
“英子?“花婶的手开始颤抖,“她咋知道......“
“你当昨儿夜里谁在裁衣棚守到后半夜?“孙裁缝笑出满脸褶子,“那丫头眼尖着呢,铁蛋他娘说漏嘴提了一句春妮的嫁衣,她就记心里了。“
话音未落,院外传来清脆的脚步声。
林英掀开门帘进来,肩头落着雪,身后跟着抱着包袱的招娣。
她手里还提着个油纸包,掀开时,暗红的织锦缎像团火“唰“地铺在炕上。
“这是前儿猎雪豹时收的料子。“林英指尖抚过缎面,金线绣的云纹在晨光里流转,“老猎人说这是从前给关里大户做寿衣的贡缎,我存着也是放着。“
花婶的手悬在缎子上方,不敢碰。
她想起春妮出生那晚,林英娘李桂兰裹着破棉袄来送红糖;
想起去年冬天她咳血,是林英翻山采来野山参;
想起今早王二嫂说,林英让招娣把互助组的布票全翻出来,单给她留了五尺好棉......
“英子,这布......“她喉头哽着,“得值半头猪啊。“
“半头猪能买多少条命?“林英蹲下来,握住她皴裂的手,“您给我接生时,我娘穷得连块包布都没有。
后来她咳血缝衣,针脚扎进指腹,血渗进布纹里......“她喉结动了动,“我不让这一幕,再在靠山屯的闺女身上演。“
招娣把绣绷摆上炕:“姐说要绣山鹊登梅,山鹊是咱山里最耐冻的鸟,梅花开在雪里头……“她歪头笑,“婶子,这是说寒枝也能开花呢。“
花婶突然跪下来,膝盖砸在冻硬的炕席上,惊得林英赶紧去扶:“婶子您这是做什么!“
“我接生三十七个娃,“花婶的眼泪砸在缎子上,洇开个小水洼,“头回有人把我闺女的嫁衣,当大事儿办。“
日头爬到东山尖时,春妮的嫁衣挂在了花婶家房梁上。
暗红缎面绣着两只山鹊,尾羽是金线盘的,梅花瓣用了三种红,最外层的花瓣尖上还挑了点金粉,风一吹,整匹缎子像着了火。
“妮儿,转个圈。“孙裁缝举着尺子喊。
春妮穿着嫁衣原地转了个圈,绣纹在阳光下流动,连后襟的小朵梅都精致得能数清花瓣。
她眼眶泛红,却咬着唇笑:“娘,比您说的'关里大姑娘的嫁衣裳'还好看。“
花婶摸着女儿的袖摆,指甲盖在金线绣的鹊爪上轻轻划。
她想起十年前给村长家儿媳接生,那女人穿着湖蓝缎子袄,她蹲在炕沿下,连看一眼都不敢;
想起去年春妮相亲,男方家嫌她穿补丁袄,转头就退了婚......
“好看。“她声音发颤,“我闺女,也能穿红缎子出门。“
婚礼是在村东老槐树下办的。
火盆里的栗木噼啪响,春妮的红嫁衣扫过雪地,像一串跳动的火苗。
“跨火盆!“族老举着酒碗喊。
春妮抬脚跨过火盆,袖摆带起一阵风,金粉梅花在火光里明明灭灭。
人群突然静了。
最挑剔的周老丈眯着眼凑近看:“这针脚,比县城绣娘的还齐整。“
“可不是?“王二嫂挤到前头,“孙裁缝说这料子是林英给的,就冲这心意……“
她提高嗓门,“花婶接生时那手,救过多少命?这衣,配得上!“
花婶站在人群最前头。
她今天穿了林英送的新蓝布衫,头发梳得溜光,插着春妮用红缎子剪的头花。
花轿起轿时,她突然嚎啕大哭,眼泪砸在新衫前襟上,洇出个湿乎乎的圆。
“娘?“春妮在轿里探出头。
“娘高兴!“花婶抹着泪笑,“我闺女,是穿红缎子出的门!“
人群里爆发出喝彩。
赵铁山缩在最后面,手里攥着揉皱的“禁令草案“。
他本想等春妮上轿时冲出去喊“铺张浪费“,可看见花婶哭成那样,喉咙突然像塞了团雪。
“老石匠,您这是?“有人喊。
赵铁山抬头,见老石匠挤到林英跟前:“我那大孙子腊月廿八成亲,也请孙师傅做衣!
布料我自备,要是不够......“他拍了拍腰间的工分本,“我拿工分换林家的棉!“
“算我一个!“狗剩从采药队里钻出来,“下个月二柱结婚,我们采药组每人捐半斤松仁,换两尺布!“
“还有我家!“
“加我一个!“
呼声像山风卷过雪地,赵铁山被挤得踉跄后退。
他手里的“草案“不知何时掉了,一片雪花飘过来,正好落在“私人作坊“四个字上。
他弯腰去捡,风却“呼“地刮起,纸片子打着旋儿飞远,落进雪堆里,很快被新下的雪盖住了。
夜雪初停时,林英在药堂整理“暖衣互助簿“。
煤油灯芯“噼啪“响了声,她翻到最后一页,发现多了行小字:“花婶用三副安胎方,换嫁衣工费。“字迹是招娣的,末尾还画了朵小梅花。
“字歪了。“她笑着用指尖抚平纸页。
“是花婶让招娣写的。“陈默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他抱着个陶碗,热气裹着姜香飘进来,“她说这方子是她接生三十年的经验,该给需要的人。“
林英接过碗,姜汤烫得她手指发暖。
陈默挨着她坐下,目光落在互助簿上:“今天在老槐树下,我听见王二嫂说'穷也能有体面'。“他喉结动了动,“你给的不只是衣裳,是让大伙儿明白......“
“明白日子能往好里过。“林英替他说完,嘴角微扬。
窗外,雪停了。
月光透过窗纸,在互助簿上投下一片银白。
林英翻到第一页,那里贴着张破布条,是前儿烧旧衣时没烧尽的残片,上面“山鬼血“三个字已经被火烤得焦黑——那是原主被村霸羞辱时,对方用狗血泼的。
“明天该换新本子了。“林英合上簿子,“这旧的......“
“留着。“陈默轻声说,“留着看咱们走了多远。“
炉子里的炭“啪“地爆了个火星。
林英望着跳跃的火光,忽然想起春妮上轿时,花婶抹着泪对她说的话:“英子,往后谁家闺女出嫁,都来找你裁衣,中不?“
她笑着把互助簿往怀里拢了拢。
明天,该把春妮的嫁衣记进去了——还有花婶的安胎方,老石匠的工分,狗剩的松仁......
月光漫过窗棂,落在“暖衣互助簿“的封皮上。
林英借着月光,看见最后一页的小梅花旁边,不知谁又添了句:“寒枝开花日,便是春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