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中文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暮春的晚风卷着豆腐堰的水汽,掠过汪家大院斑驳的砖墙上青苔密布的瓦当,将堂屋里的煤油灯火苗吹得明明灭灭。

八仙桌上摆着半壶冷酒,四个粗陶碗沿沾着昨夜的酒渍,碗底残留的沱江头曲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色光晕,如同凝固的岁月。

汪大爷捏着旱烟杆的手指关节发白,烟锅在青石板上磕出沉闷的声响,烟灰簌簌落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裤脚上——那裤脚还沾着去年偷鱼时的淤泥,在油灯下显出深褐色的斑纹,宛如一幅模糊的水下地图,记录着三十年的渔猎轨迹。

“整整三十年,豆腐堰的鱼汛就没断过咱家的竹篓,“他望向窗外,堰塘的水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水面上漂着几片淡粉色的桃花,曾是他们撒网的天然坐标,“如今倒好,一张承包合同就把水面封了?“

老三汪三爷抄起酒碗灌了口,酒液顺着嘴角淌进衣襟,布衫上缝补的针脚在灯光下清晰可见——那是他媳妇阿翠用老式缝纫机踩出的细密线迹,针脚间还留着去年捕鱼时溅上的鱼鳞碎屑,在灯火下闪着微光。

“爹,要不咱夜里下网?“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却被穿堂而过的夜风撕得断断续续,“趁那姓陈的摸不清门道,咱走龙须沟暗渠,打个三更到五更的时间差,用'追鱼术'把鱼群往蟹眼泉赶——您忘了去年咱就是在那儿捞了半篓子鳜鱼?“

“糊涂!“老二汪经纬一巴掌拍在桌上,震得酒壶里的余酒晃出壶口,在桌面上积成一小滩琥珀色的水迹,宛如微型堰塘。

“没见他带回来的帆布包都沾着省城水泥厂的灰?“他指着梁上悬挂的八卦渔网,网绳上还留着去年暴雨夜捕鱼时勒出的深痕,绳结处缠着的符绳已被水泡得发白,那是用沱江鱼骨粉浸染的祖传符绳,如今符纹模糊,只剩岁月的痕迹。

“听说他在外面跟水利专家学了三年,县图书馆的《堰塘考》拓片都被他借走了,连光绪二十三年的水文记录都抄了副本,堰塘底下三道暗渠都画了剖面图,标着水流速、含沙量和水压指数,咱那'水下扎网'的老法子,怕是刚下水就被算透了。“

老渔猫子——汪家老爷子,从喉咙里咳出一口浓痰,浑浊的眼珠盯着梁上悬挂的鱼干,干枯的鱼眼空洞地注视着屋内的愁云。

“投毒?“他用烟杆戳了戳地面,青石板上立刻出现几个烟灰黑点,宛如散落的鱼卵,“堰塘通着四十里河道,毒死了鱼,下游的稻田谁来灌?县水利局能饶了咱?民国二十三年,你爷爷就因为往河里倒了半筐鱼藤根,蹲了三个月班房,出来时腰都直不起来,连撒网的力气都没了,这教训还不够?“

他顿了顿,枯树皮般的手指摩挲着枣木鱼篓上模糊的刻痕,那是祖上用刻刀凿出的“渔不捕尽“四字,如今只剩被岁月磨平的浅淡凹痕,如同被贪欲抹去的良知,“再说,前几日我看见他在堰塘边埋了三截竹筒,竹筒口盖着竹笠,怕是早布下了听水的'耳朵',咱水下的动静,他在岸上听得一清二楚。“

老四汪四豹年轻气盛,蹭地站起来,板凳腿在青石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惊飞了梁上栖息的燕子。

“那咱炸鱼!“他从裤兜里掏出半块皱巴巴的雷管包装纸,上面印着“工业爆破专用“的字样,边缘被手指搓得发毛,“我在镇上铁匠铺见过,雷管配导火索,一炸一片——“

“住口!“老渔猫子猛地将烟杆砸在桌上,烟锅迸出几点火星,溅在汪四豹的布鞋上,烧出几个小洞。

“你想让咱爷儿四个蹲大牢?你爷爷当年炸鱼,崩断了三根肋骨,还赔了三担谷子,你娘抱着你姐在县衙门跪了三天,这伤疤你娘现在见了都掉泪,忘了?“

堂屋陷入死寂,只有梁上的燕子巢传来雏鸟的啾唧声,与屋外堰塘的水声交织成沉闷的回响。

窗外,豆腐堰的水面上倒映着残缺的月亮,像被谁咬去了一角,正如他们此刻悬在半空的心——那片养育了三代人的水域,如今成了横在眼前的天堑,祖辈的渔猎江湖,似乎在一纸合同前走到了尽头。

父亲早料到汪家不会善罢甘休。

前几日从县农机站借来的水准仪还摆在堂屋角落,三角架上沾着堰塘的黑淤泥,图纸铺在八仙桌上,红笔批注密密麻麻——标注着“龙须沟“暗渠的水流速度每秒 0.3米、“蟹眼泉“的水压指数 1.2帕,旁边还放着从省城带回的声呐原理示意图,图上用钢笔圈出了“水下声波反射“的关键节点,旁边贴着便签:“仿鱼群回声定位原理“。

承包满月那晚,母亲在灶台前忙活,蒸笼里飘出粉蒸肉的香气,荷叶的清香混着五花肉的油脂味,在暮色中弥漫。

父亲却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手里捏着从无线电商店买回的微型传声器,零件在月光下闪着金属冷光,与他袖口沾着的水泥灰形成奇异的对比——那是他帮邻村建水窖时留下的痕迹,指尖还留着砌砖磨出的茧子。

“去,把汪家四位请过来。“父亲递给我一叠大红山香烟,烟盒上印着烫金的山景图案,烟盒边缘还留着他在省城火车站买烟时的指痕,“就说我要请教造船的手艺,顺带尝尝你娘做的粉蒸肉,她特意用了堰塘边挖的姜,去腥气。“

我揣着烟盒走向汪家大院时,暮色已浓,撞见汪三虎正在院坝里磨手网的竹篾,竹屑落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指甲缝里还嵌着去年捕鱼时留下的鱼鳞——那些银白的鳞片在暮色中闪着微光,像撒在手心的碎钻。

他抬头看我,眼神像受惊的鱼,竹刀在篾条上划出歪斜的痕迹,篾条断裂的声音在寂静的院子里格外刺耳,仿佛预示着某种传统技艺的断裂。

宴席上,父亲频频举杯,说自己年轻时在长江船厂打过杂,想造艘“龙骨渔船“,说着便从怀里掏出牛皮本子,封面烫着“水利日志“四字,里面画着渔船的草图:船头刻着“活水“二字,船底标注着水纹走向,旁边还贴着县水产站的渔船设计规范复印件,纸角用回形针别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他年轻时在船厂与老师傅的合影,背景里的龙门吊高耸入云。

“汪老哥,“父亲夹起一块粉蒸肉,肉香混着荷叶的清香在席间弥漫,筷子尖沾着的米粉落在桌布上,形成细小的白点,如同散落的鱼卵,“听说您祖上编的'八卦渔网'能随水流张合,这船龙骨该用啥木料?“

他的钢笔在本子上悬着,笔尖反射着煤油灯的光,像一滴即将落下的墨水,等待记录下传统的智慧。

老渔猫子盯着父亲手中的钢笔,那是支带计算器的英雄牌钢笔,在灯光下闪着银光,与他指间黝黑的旱烟杆形成刺眼的对比。

他呷了口酒,喉咙里发出呼噜声:“得用百年柏木,防水防虫,龙骨得顺着水纹走,跟咱编网一个道理,要顺着水流的性子,不能硬来……当年我爹说,造船如编网,讲究'顺水势,借水力'。“

父亲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本上除了木料尺寸,还画着奇怪的波形图,旁边标注着“声呐原理雏形““振动频率测算 1200hz““水下声波衰减系数“。

酒过三巡,父亲忽然起身,从里屋搬出一台巴掌大的机器,屏幕上跳动着微弱的绿光——那是他用旧收音机零件改装的声波探测器,天线歪歪扭扭地指向堰塘方向,像一只竖起的耳朵,底座用松香固定在木板上,还留着焊接时的焦痕,散发着淡淡的松香味。

“几位看看这个。“父亲插入一盘录像带,老式电视机的雪花屏突然亮起:画面里,汪家兄弟在堰塘假装洗澡,手网却在水下划出精准的弧线,将鱼群驱赶到暗渠口。

录像的角度刁钻——显然是埋在淤泥里的防水摄像头拍的,连汪二龙腰间鱼篓的八卦编纹(每寸麻线七七四十九次搓捻的菱形纹路)、汪三虎脚趾间夹着的水草(堰塘特有的龙须草,根部带着淤泥)、汪大爷潜水时腰间系着的祖传符绳(用沱江鱼骨粉浸染过,在水下会发出微弱荧光)都清晰可见。

老渔猫子的酒意瞬间醒了,筷子“当啷“掉在地上,瓷碗在桌上磕碰出清脆的声响,与电视机里水流的声音重叠,形成一种诡异的共鸣。

父亲按下停止键,将磁带丢进火盆,火苗“噼啪“一声吞噬了塑料外壳,磁带在火焰中扭曲成黑色的卷须,像一条垂死的鱼,磁带盒上的标签“汪家渔事“渐渐被烧成灰烬,仿佛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

“我陈某人不是来砸饭碗的。“父亲指着窗外的堰塘,月光下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远处传来水鸟的啼鸣,堰塘边的柳树影在风中摇曳,如同水墨画卷。

“这水养活了四十里百姓,咱得让鱼越养越肥,不是越捞越瘦。“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叠照片,上面是县水产站的专家在堰塘取样的场景:穿着白大褂的技术员戴着橡胶手套,将水样注入透明的试管,背景里的水准仪正在测量水位,旁边放着父亲手绘的豆腐堰水系图,图上用朱砂标出了三个暗渠入口,像三只警惕的眼睛,渠口标注着“此处水急,宜放鱼苗,忌下密网“。

“下个月要放锦鲤苗,这鱼能清塘,也能镇水,老祖宗说'锦鲤绕塘,活水兴邦',不是没道理——你看这照片,杭州西湖的锦鲤,能把水底的腐叶都吃掉。“

那晚之后,汪家父子夜夜蹲在堰塘边的柳树下抽烟。

五颗烟头的火光在暗处明明灭灭,像水底的磷光,烟雾缭绕中,老渔猫子的咳嗽声与堰塘的水声交织,形成一种沉闷的韵律。

他们不甘心——白天的录像能拍到,可他们是出了名的“夜猫子“,惯会在月黑风高时下网,凭着三代人传下来的水性,闭着眼都能摸准鱼群的动向,那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本能,是与水共生的默契。

我和哥哥在父亲的指导下,将自行车铃铛拆解,用铜线圈和磁铁制作振动传感器。

父亲戴着老花镜,用焊枪将漆包线焊在触点上,焊锡丝融化时冒出的青烟在灯下缭绕,形成细小的漩涡。

“记住,线圈要埋在淤泥下三尺,“他指着堰塘边的标尺,标尺上用红漆写着“危险水域“,数字旁画着一条警示的鱼,“就埋在当年他们下'八卦网'的暗渠口,那里水流有漩涡,最容易藏鱼,也最容易暴露动静。“

我们踩着没膝的淤泥,将传感器埋入,漆包线沿着堤岸铺设,像一条条黑色的血管,直通守鱼棚里的旧收音机——父亲改装了喇叭,用蜂鸣器替换了扬声器,还加装了放大电路,只要水面有异常振动,就会发出“嘀嘀“的警报声,频率随振动强度变化,如同水下的心跳。

我还从物理课本上学了凸透镜原理,用放大镜和旧相机镜头做了个简易夜视仪。

父亲帮我在守鱼棚的窗台上凿了个孔,将镜头固定在木架上,镜头前罩着黑布,像一只隐匿在暗处的眼睛。

“光圈要调到最大,“父亲调整着焦距,镜片上还沾着他磨镜头时留下的指纹,“夜里的水面反光,能看清二十丈内的动静——你看,那是水獭,它的体温在镜头里是绿色的,鱼群是蓝色的。“

调试那晚,我透过镜头看见一只水獭潜入水中,它的身影在夜视仪里呈现出诡异的绿色,如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而水面下隐约可见的渔网残骸,在镜头里像一张破碎的蛛网,诉说着过去的渔猎时光。

三天后的午夜,我正在棚里调试示波器——那是父亲从废品站淘来的零件拼凑而成,屏幕上跳动的波形突然剧烈震荡,像心电图般起伏,峰值超过了正常范围。

父亲猛地按下手电筒开关,特制的强光灯泡发出惨白的光束,直射向堰塘中央的芦苇丛。

光束里,汪二龙和汪三虎的身影在水中定格,手网刚没入水面,溅起的水花在光线下如碎银般闪烁,惊起一滩栖息的白鹭,翅膀拍水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宛如鼓点。

“怎么就你们俩?老大咋没来泡泡水?“父亲的声音透过自制的扩音器传来,在水面上荡起回声,惊得芦苇丛里的青蛙纷纷跳入水中,激起一圈圈涟漪,涟漪扩散到光束边缘,形成光与影的舞蹈。

汪三虎的声音带着颤音,被夜风撕得断断续续:“他、他酒量浅,喝高了……“

他的手还保持着撒网的姿势,水珠从指缝间滴落,在月光下像串珍珠,手腕上戴着的鱼骨刺手链在光束中闪了一下,那是他十八岁生日时老渔猫子亲手打磨的。

“要不要来棚里打几盘斗十四?“父亲的语气平静,却让人心头发紧,他指了指棚顶悬挂的铁皮桶,里面装着白天捕来的水蛇,蛇信子在黑暗中吞吐,发出“嘶嘶“的声响,与扩音器的电流声混合在一起,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又过了两晚,正当月落时分,守鱼棚的蜂鸣器突然狂响,示波器的波形像锯齿般跳动,峰值超过了刻度范围,屏幕上的绿光几乎要溢出来。

父亲抄起那支自制的霰弹枪,枪口装着用汽车排气管改装的消音器,“噗“的一声轻响,水面溅起水花,几片银鳞在光束中飘落,如同撒下的碎钻。

汪大爷的惊叫划破夜空:“陈师傅!您这是——“

“打死条水蛇,“父亲举着电筒,光束里飘着几缕蛇鳞,蛇尾在水中摆动,泛起一圈圈涟漪,涟漪扩散到岸边,拍打着青苔密布的石块,发出“啪嗒“声,“差点咬着您裤脚,这蛇有毒,去年咬死过村里的鸭子,你看这毒牙印。“

他走到岸边,将蛇尾扔进水里,涟漪扩散开,映着天上的残星,“往后夜里凉,别总下水,堰塘深,水下有暗礁,上个月刚测出个直径五丈的漩涡,吸力能卷走竹筏,我在漩涡口插了竹竿做标记,看见了吗?“

从那以后,汪家的鱼篓再也没进过豆腐堰。

老渔猫子把祖传的八卦渔网挂在屋檐下,网眼在风中晃悠,像一张褪色的蛛网,上面的符绳已被岁月浸得发白,符纹模糊不清,网纲上还留着父亲年轻时帮他修补的痕迹——那是三十年前,父亲还是个少年,见老渔猫子渔网破了,用家里的麻线帮忙缝补的针脚,如今麻线已变成深褐色。

有次我路过汪家,看见老渔猫子正坐在门槛上,用刻刀重新凿刻鱼篓底的“渔不捕尽“。

他戴着老花镜,刻刀在枣木上划出细屑,木屑落在他佝偻的背上,新刻的痕迹比祖上的更深、更清晰,笔画间还填了红漆,如同在苍老的皮肤上刻下新的血脉,鱼篓底部的木纹里,还嵌着几十年前的鱼鳞,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父亲则在堰塘边立了块青石碑,请石匠刻着“活水生态养殖区“,碑身凿了排水孔,雨水会顺着孔洞流入堰塘,形成微型瀑布,水珠落在碑前的石盆里,发出清脆的声响,宛如天然的编钟。

旁边埋了根标尺,每天清晨父亲都会用红漆标注水位,标尺上的刻度从“旱“到“涝“,中间用朱砂画着一条鱼的图案,鱼眼处嵌着一颗从沱江捡来的鹅卵石,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

他还托人从杭州西湖引进了锦鲤苗,红金色的鱼群在水中游动,像流动的火焰,尾鳍展开时似凤羽,为沉寂的堰塘增添了生气,鱼群游动时,鳞片反射的光在堤岸的青草上跳动,如同撒下的碎金,引来村里的孩子围观。

汪家老四有次路过,盯着锦鲤看了半晌,父亲扔给他一把鱼食:“尝尝鲜,这鱼性子旺,养好了能镇水,跟咱忧乐沟的人一个道理,得活得敞亮,别总藏着掖着——水至清则无鱼,但水活了,鱼自肥,人心也一样。“

入夏时,父亲请来了县水产站的技术员,蓝色的工作服在堰塘边格外显眼。

他们背着仪器箱,在水下安装了水质监测仪,银色的探头沉入水中,电线沿着堤岸铺设,连接着守鱼棚里的旧电脑——那是父亲用零件拼凑的,屏幕上跳动着 ph值和含氧量的数据,曲线在蓝色背景上划出优美的弧线,像一条游动的鱼。

汪家兄弟有时会远远观望,看父亲穿着防水服潜入水下,安装供氧管道,气泡从水底升起,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像一串失落的珍珠,而父亲在水下打手势的样子,竟与当年汪家老爷子捕鱼时的姿势有几分相似,仿佛传统与现代在水下达成了某种默契。

“陈师傅,“有天老渔猫子终于忍不住开口,旱烟杆在手里转着圈,烟锅里的烟灰簌簌落下,掉在他补丁摞补丁的围裙上,形成黑色的斑点,“您这到底图个啥?又是仪器又是鱼的,折腾个没完,比当年咱祖上编网还费神——你看这监测仪,比咱祖传的符绳还灵?“

父亲擦了擦脸上的水珠,指着监测仪上的曲线:“图这水越来越清,鱼越来越肥。“

他从兜里掏出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堰塘的水样,对着阳光看,水里的微生物清晰可见,像无数个小生命在舞蹈,“当年您祖上刻'渔不捕尽',是懂流水不腐的道理。现在咱用仪器看水,道理是一样的——水活了,鱼才活得自在,就像人活着,得懂分寸,过犹不及。“

他指了指远处正在调试仪器的汪四豹,“老四在跟我学看数据,说要考水产学校,将来把这活水的法子传给更多人,让更多堰塘像咱豆腐堰一样,鱼肥、水活、人心宽。“

转眼到了秋收,豆腐堰的锦鲤长到了巴掌大,红金色的鳞片在阳光下如碎金闪烁,尾鳍拍打出的水花在堰塘边形成一圈圈涟漪,涟漪扩散到岸边,浸湿了父亲亲手种的柳树根,柳树已长出新枝,枝条垂入水中,像绿色的丝带。

父亲办了场“堰塘开放日“,用石灰在堰塘边画了参观路线,还搬来黑板讲解生态养殖:“这是溶氧量曲线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含氧量,你们看,清晨和傍晚含氧量最低,所以喂鱼要避开这两个时段;这是鱼苗生长周期表,锦鲤三个月能长到半尺长,吃的是水草和浮游生物,不抢其他鱼的食……“

汪家父子也来了,老渔猫子戴着老花镜,凑近水质监测仪的屏幕,浑浊的眼珠里映着跳动的数字,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着,像在数鱼群,他袖口露出的皮肤上,有年轻时捕鱼被渔网勒出的疤痕,与屏幕上的曲线形成奇妙的呼应,仿佛传统与现代在他身上交织。

父亲递给他一副新的老花镜,镜腿上缠着胶布:“您看这含氧量,比去年高了两格,说明水下的水草长好了,鱼就有食吃,就像人有饭吃才踏实,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宴席就摆在堰塘边的晒谷场,父亲用新造的“龙骨渔船“捞了鱼,支起三口大锅煮酸辣鱼汤。

白色的蒸汽升腾而起,混着花椒和姜片的香气,飘满了忧乐沟,连邻村的老人都闻着味儿赶来,手里提着空碗。

汪大爷喝着汤,忽然放下筷子,喉头滚动着:“陈师傅,当年我爹说,鱼篓要留三分缝,鱼才能活得久。“

他指了指堰塘里游动的锦鲤,鱼群在阳光下变换着颜色,红金交替,宛如流动的火焰,“现在看您这法子,跟留缝一个道理,只是用了洋玩意儿,可这道理是通的——水要留活口,人要留余地。“

父亲举起搪瓷杯,杯中是堰塘的活水,水里有细小的气泡上升,像无数个微小的希望:“您祖上说得对。“

他指了指远处的传声筒,“现在用这玩意儿听水,跟听鱼喘气一个道理,水喘匀了,鱼就肥了,人也舒坦,就像咱忧乐沟的人,邻里间得留三分余地,不能把事做绝了。“

月光下,豆腐堰的水面波光粼粼,一群锦鲤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岸边的石碑上,“活水生态养殖区“六个字在水中倒影晃动,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汪四豹突然蹲下身,摸了摸水中的锦鲤,鱼鳍在他指间滑动,鳞片擦过皮肤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像某种古老的密码,诉说着水与生命的故事。

“陈叔,“他抬头,眼里映着星光,“我跟您学修仪器吧,将来也让咱忧乐沟的水,能被更多人看见,让这活水的法子传到更远的地方——您看这锦鲤,在咱堰塘里活得这么好,说明老法子和新法子能合在一起。“

父亲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手上的老茧蹭过他的衣领:“行啊,不过得先学会看水——水活了,鱼才活得自在,人也一样,得像这锦鲤,活得敞亮,心里得有片活水,别让贪念淤塞了河道,无论是水里的河道,还是心里的河道。“

老渔猫子望着堰塘,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照亮他脸上深深的皱纹,那些皱纹像堰塘底的裂纹,记录着岁月的潮汐,也记录着与水共生的沧桑。

他想起年轻时跟着父亲下网,父亲总说“水至清则无鱼“,却没说过“水活则鱼肥“。

如今堰塘的水比往年更清,却能看见鱼群穿梭,这道理,父亲用仪器和标尺说透了,也用一尾尾鲜活的锦鲤证明了。

水面上,父亲的渔船在月光下划出银白的轨迹,船头的“活水“二字在水中拖出长长的光带,与汪家屋檐下悬挂的八卦渔网遥遥相对,一个是现代科技的印记,一个是传统技艺的象征,在堰塘的波光中达成了奇妙的和解,仿佛在诉说着江湖的新定义——不是你死我活的较量,而是共生共荣的智慧。

夜深了,汪家父子离开时,老渔猫子回头望了眼守鱼棚。

父亲正在电脑前记录数据,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像映着一片活水,那些跳动的数字仿佛是堰塘的心跳,而窗外的柳树影,在风中轻轻摇曳,像在为这新的江湖谣打着节拍。

堰塘的水声潺潺,像是在唱一首关于传承与变革的歌,不再是偷鱼与防偷的较量,而是人与水、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是对土地和生命的敬畏。

而那支挂在汪家屋檐下的八卦渔网,网眼里漏下的月光,正照亮忧乐沟新的晨光——水面上,锦鲤游动的轨迹,正在书写着这片水域新的传奇,那些关于活水、关于分寸、关于生生不息的故事,将随着堰塘的水流,流向四十里开外的远方,流向每一个懂得敬畏自然的人心,在广袤的乡野间,编织成一幅关于生存智慧的壮丽画卷。

此时,一阵夜风吹过,堰塘边的柳树枝条轻拂水面,荡起圈圈涟漪。

老渔猫子忽然停下脚步,侧耳倾听——水面下,除了鱼群游动的声音,似乎还传来微弱的蜂鸣声,那是水下传感器在工作,像大地的脉搏,沉稳而有力。

他摸了摸怀里的枣木鱼篓,新刻的“渔不捕尽“四字硌着胸口,与远处守鱼棚的灯光遥相呼应,在这寂静的夜里,构成了忧乐沟新的星辰。

而远处的稻田里,蛙声一片,与堰塘的水声交织,奏响了一曲关于生命与希望的交响乐,在广袤的乡野间久久回荡,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道理:水活则鱼肥,心宽则天地广。

? ?‘不蛋在添’的创意,来源于蓸孟德的名诗名句,名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把这个创意加入到九千岁的传说之中,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就完美了。这个谁解沉舟真没有什么特别的深意,不过是希望能博得一笑。

?

《水不暖月》有囋言子,《危情记》有三国走廊词壁,作用都是一样的。

暴风中文推荐阅读:满门殉国你悔婚,我娶嫂嫂你哭什么?穿成孩子他妈,盛总夜夜求壁咚绝对死亡规则惊!妖孽美人深陷男团修罗场剑雨仙侠闺蜜齐穿带崽跑路!世子急疯了综清穿:下岗咸鱼再就业盗墓:你们真的不是npc吗?别人修仙,我搞吃的魏梓芙女穿男:小正太娶妻又生子不死修仙人穿越,暴力夫妻互宠陨落神武霍格沃茨的女巫人在奥特:我为O50老大!鬼浅记自从有了神豪系统,姐天天上热搜修仙:从掌握变身开始老太重生:闪婚皇叔,前夫孽子悔成渣了李二傻的欢乐日长时空外卖:特工王妃的导演之路崩铁:不受命途影响的我,为所欲安答应:苟在清宫当咸鱼的日常司少的小祖宗又不安分了宝可梦:大地的暴君魔王是个雌小鬼?灵脉少年青色微醺生而为鬼,生吃个人我很抱歉与卿守,与君知恶魔霸总强宠,爱你就要狠狠虐圣域街溜子,从不干正事血魔横刀德善县主忙种田恶妇变好,冷厉糙汉怒撕和离书御兽神妃倾天下快穿小世界换新天神豪:惹不起巨星的姐姐是首富火影:开局变成创立斑,怎么办?萧凤是个好名字我在无限流游戏里嘎嘎乱杀!重生后,我被男主疯狂撩拨人在机变英盟,我是叱风云亲弟天啦!他变成了妹子冷情糙汉一开窍,娇软知青扛不住香尸诡婿暗夜,对她着迷缅甸丛林的现代帝国快穿:玄月的重生之旅
暴风中文搜藏榜:农门炮灰:全家听我谐音改剧情造化长生:我于人间叩仙门隐藏在霍格沃兹的占卜家欢迎来到成神之旅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乔念叶妄川溯灵圣体:林洛的复仇之路爱上和尚新婚夜,病秧子老公求我亲亲他魔极道初遇心上人我老婆竟然从北源区来找我了书画学院的修仙日常读痞幼的书快穿之夏姬家有表姐太傲娇参加摆摊综艺后肥姐成了顶流凶案真相我在八零建门派小师祖在炮灰宗门大力投资被赶出家门后,真千金疯狂掉马甲被当替身,踹渣男后闪婚千亿大佬荒年悍妻:重生夫君想要我的命创世幻神录贺年有礼傅总的小娇妻又甜又软假死后,彪悍农女拐个猎户生崽崽快穿: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废妃无双这个实教不对劲国密局都来了,还说自己不会抓鬼开局被甩,转身带崽闪婚千亿总裁仙途传奇:修仙家族郡主扛着狙击杀来了汪瑶修真传四合院:许大茂的新生夺舍圣主的我穿越到了小马宝莉乡野村姑一步步算计太傅白月光仙子师尊的掌控欲实在是太强了暴徒宇智波,开局拜师纲手诸天从噬灵魔开始龙族再起气运之子别慌宿主她好孕又多胎仙妻太迷人,醋夫神君心好累我的二次元之旅,启程了赛尔:没有系统的我,点满了科技修真界亲传们没一个正常人春历元年女尊:昏庸女帝的阶下囚满分绿茶满分嗲精满分作凌虚之上
暴风中文最新小说:顶级神豪!富婆打赏完男神们疯了恶女娇软,五个疯批大佬窥视已久捡到未来亲儿子,我无痛当妈!不停羞辱反派后,我被他摁着亲哭风舞南诏娘娘心声暴露,拿捏暴君被娇宠了贵女娇媚,被疯批权臣蓄谋占有御兽,我是最强路人共梦后,佛子他动凡心了你卷穿宗门,就只想长命百岁?救命!八零娇小姐一哭,队长慌了我的师座林译水不暖月变成京圈大佬的猫后我成了顶流穿成替身女配,女主鱼塘被我炸了如果人生重来像雪一样纯白的少年重生八零:我靠预知发家了苏填的周六定律锦丝行改嫁绝嗣大佬后,假死丈夫悔断肠逃荒路上,我的玉佩能囤粮流放前搬空京城,真千金带飞全家离情照别鹤庶女身娇体软,禁欲王爷夜夜求宠穿成六零大小姐,搬空家产去西北我在圣魂村观影斗罗大陆侯府联姻手札救命!咸鱼闯进宅斗剧本!重生50建农场,棒打狍子瓢舀鱼闪婚随军,留洋大小姐被大佬团宠挺孕肚寻夫,禁欲大佬宠妻上瘾斗罗2:穿越斗罗之重振天使荣光脱单进行曲叔伯抢家业?她科举杀疯了奸佞皆我裙下臣恶雌被读心?六兽夫对我又争又抢系统迟来三年,太后躺平成咸鱼了结婚三年无子嗣?嫁大佬多胎多宝七零废品站的鉴宝大师影帝老公要离婚?可我才穿越啊重生七零,从棺材里爬出整顿家风离婚后,在亲子综艺摆烂爆火全网假千金绑定神豪系统,养崽爆红了搞钱难?我在人间画魂赚麻了这个修仙游戏也太真实了娇娇要出嫁,表哥们沦陷后争红眼今天也在军营卷死战友久久云和月斗罗:七宝弃女!武魂殿神罚圣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