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一张脸涨成了猪肝色,金丝眼镜下的眼睛里充满了震惊。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团队的核心机密数据,怎么会被一个大一新生一字不差地说了出来。
这感觉,就像一个自诩高明的魔术师,还没开始表演,就被人当众拆穿了所有机关。
刘燕和其他研究生更是大气都不敢出,看着林飒的目光,从刚才的轻蔑变成了惊疑。
钱振国站在一旁,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他只知道林飒天赋异禀,却没想到她已经强到了这种地步!这些数据,连他这个院长都只是知道个大概,林飒却能精确到小数点。
这丫头,简直是个妖孽!
他心里暗爽,表面上却咳嗽了一声,装模作样地打圆场,“咳咳,那个…飒飒啊,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林飒神色自若地回答,“我之前对这个领域有点兴趣,看过几篇国外的最新文献,结合咱们学院设备的情况,做了一个理论推演。看来,推演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差不多。”
理论推演?
开什么国际玩笑!
在场的所有人都是搞科研的,谁不知道从理论到实际有多远的距离?这根本不是理论推演能解释的,这简直就是未卜先知!
孙明当然不信,但他找不出任何反驳的理由。承认自己无能?还是指责林飒窃取机密?无论哪个,都只会让他更难堪。
他憋了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你看过…哪几篇文献?”
他想从这里找到突破口,只要林飒说不出来,他就能挽回一点面子。
林飒随口报出了三篇德文期刊上的论文标题,精确到了年份、卷数和页码。
“…特别是施耐德教授在《植物细胞生理学》上发表的那篇关于冰点结合蛋白在拟南芥中的作用机制,我认为他的实验设计存在一个缺陷,如果改进一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
孙明彻底傻眼了。
那几篇论文是这个领域最前沿、也最冷僻的文献,他自己都只是看过摘要,根本没去读全文,因为是德文的!这个大一新生不仅看了,还能指出其中一位顶级大牛的实验缺陷?
这是降维打击!
他感觉自己的专业尊严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会议室里,针落可闻。
钱振国强忍着笑意,拍了拍孙明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孙啊,我早就说过,学无先后,达者为师。飒飒虽然年轻,但她在植物学上的天赋,是我生平仅见。你们以后要多交流,多学习。”
“是…是,院长说的是。”孙明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再也不敢有半句质疑。
刘燕和其他人更是低下了头,不敢再去看林飒。刚才的嚣张气焰,此刻荡然无存。
风波就此平息。
钱振国很满意这个结果,当场宣布了项目组的分工。
或许是出于一种复杂而不甘的心理,轮到给林飒分配任务时,孙明略作思索,指向了墙角的一个柜子。
“林同学,你刚来,对项目还不熟悉。就先从基础工作做起吧。”他清了清嗓子,恢复了一点讲师的派头,“那个柜子里,是咱们项目组历年来收集的一些失效的、被污染的种子样本。你的任务,就是对它们进行重新分类、整理和归档。”
这话一出,几个研究生都露出了同情的目光。
谁都知道,那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那些种子堆积如山,有的发霉,有的碳化,有的被化学试剂污染,早就被判定为没有任何研究价值的“科研垃圾”。整理它们,纯粹是浪费时间。
这明摆着是刁难,是把林飒排挤出核心研究圈。
钱振国眉头一皱,就要反对。
“好。”
林飒却干脆利落地答应了,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
她这平静的反应,反倒让孙明和刘燕等人愣住了。他们本以为林飒会仗着院长的宠爱提出抗议,没想到她就这么接受了。
“哼,还算有点自知之明。”刘燕在心里冷哼一声,觉得林飒是扛不住压力,服软了。
孙明也松了口气,觉得总算在面子上找回了一点场子。
会议结束后,林飒没有理会任何人,径直走向那个落满灰尘的柜子。
刘燕抱着手臂,在一旁阴阳怪气地说,“林同学,这里面的东西又脏又没用,你可仔细点,别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的,白瞎了这张漂亮脸蛋。”
林飒像是没听见,打开柜门。
一股霉味和陈腐的气息扑面而来。
里面堆满了上百个用牛皮纸袋装着的种子样本,标签大多已经模糊不清。
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一堆不折不扣的垃圾。
但在林飒眼中,这里却可能藏着宝藏。
她的木系异能,最强大的能力之一,就是感知生命体的气息。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生命火种,都逃不过她的感知。
她没有立刻动手,而是静静地站着,将精神力缓缓释放出去,如同一张无形的、细密的蛛网,笼罩了整个柜子。
一秒,两秒……
绝大多数种子的气息都是死寂的,如同冰冷的石头。
但很快,林飒的“蛛网”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乎要熄灭的生命波动。
它来自一个被压在最底层的、标签上写着“高浓度硫酸处理”的纸袋。
接着,一道...又一道。
这些微弱的生命信号,就像是漆黑宇宙中闪烁的星辰,虽然黯淡,却真实存在。
别人眼中的垃圾堆,在林飒的感知里,变成了一片等待发掘的星图。
她不动声色地收回精神力,脸上依旧是那副清冷的表情。
她挽起袖子,戴上手套,开始动手整理。
将纸袋一个个取出,用小刷子扫去浮尘,再根据标签上模糊的信息进行初步分类。
孙明和刘燕在远处看了一会儿,见她真的像个勤杂工一样埋头苦干,便失去了兴趣,转身去忙自己的实验了。在他们看来,林飒最多坚持半天就会叫苦不迭。
然而,林飒这一干,就是一整个下午。
她仿佛不知疲倦,将上百个纸袋分门别类,整齐地码放在实验台上。
傍晚,当其他人都准备离开时,林飒却从那堆“垃圾”中,挑出了十几个毫不起眼的纸袋。
她打开其中一个,倒出几粒只有小米大小、通体漆黑如同焦炭的种子。
这是“黑穗病抗性实验”中,被认为彻底碳化失败的样本。
在所有仪器都检测不到任何生命迹象的情况下,林飒却能清晰地感知到,在这焦黑的外壳深处,一点比发丝还要纤细的生命核心,正在顽强地搏动着。
它没有死,只是用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进入了极致的休眠。
林飒将这几粒种子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培养皿中,仿佛捧着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