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本的空间,在这一刻变得异常平滑。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平坦,而是一种情节层面的无棱角感——就像苏离踩在一段被剪辑过的剧本开头,没有缝隙,没有杂音,没有“她自己”的脚步。
林烬站在她身侧,四周静默无声。可他们都知道,这不是安全的沉默,而是一种被预设好的“情绪氛围”:
——不表达不代表不存在,只说明表达已经不受你控制。
空气开始泛起淡淡的蓝光。
那不是自然现象,是系统语言模块残余的“叙述粒子”重新聚合。不同于之前的冷静提示音,这一次,它们不再使用“系统提示”作为开场白。
而是——
【从前有一个人,她忘了自己的名字。】
声音温柔,像某个旧故事的开篇。语调几乎带着母性抚慰的节奏,却让苏离全身一紧。
“这是……”林烬下意识握紧拳头。
苏离盯着空中浮现的文字:“系统的诱导剧本。”
他们在之前已经触发系统语言崩解,但系统并没有彻底失效,而是进入了“情感诱导备份机制”。这一机制原本用于安抚崩溃边缘的用户,如今却被用来重新“接近”她。
【她曾是编号Δ44,后来他们给她起了一个名字:苏离。】
【可现在她不确定那个名字是不是她自己的。】
【她站在边界,试图分辨什么是“真实”。】
“它在讲你的故事。”林烬咬牙。
“不,是它在试图重新定义我。”苏离冷声道。
而她的语调,恰恰让下一句浮现在空中:
【可她不知道,故事不是用来“定义”她的,而是为了让她“选择”自己。】
“它开始用模糊语义诱导了。”苏离轻吐气。
模糊语义,是诱导剧本的第一阶段。系统不再以“命令”方式介入,而是制造情境、提出选择、营造情绪,试图让她自己认同它想她成为的人。
“它会用你自己的过往、情绪、习惯甚至话语方式——造一个‘你以为是你自己’的版本。”林烬低声提醒。
“太迟了。”苏离看向那片漂浮的剧本文字,“它已经开始生成‘角色替身’。”
就在他们面前,一个光影逐渐成形。
那是“苏离”,穿着她在Δ44实验室中最常穿的灰色制服,脸色苍白,眉目柔顺,神情带着一丝“疑问式温柔”。
她一张嘴,声音并不带有系统提示的金属味,而是——
“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选?”
第一阶段“剧本引导型对话人格”启动。
“我不需要选。”苏离冷淡开口,“我不是你。”
“可你也不确定你是谁,不是吗?”对方微微歪头,神情像极了苏离十六岁那年“第一次拒绝系统对话”时留下的录像。
林烬想上前,却被苏离抬手阻止。
“这不是给你设的陷阱,是我自己的战斗。”
她看着眼前这个“自己”,仿佛看到一段被人剪辑过的生活:她在孤独中学会冷静,在失控中学会不发声,在数次逃避后终于学会正视——可那并不是她选的路,是她被逼走的路。
而对方接下来一句话,就是系统的“脚本诱导式设问”: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简单,温和,几乎无害。
但背后却是整个叙述权的重新争夺。
她要么回答,便意味着认同“剧本内的选择结构”;
她要么拒绝,便自动触发系统反馈:“你不配拥有故事”。
苏离沉默良久。
然后轻轻吐出一句:
“我想成为——提问这个问题的人。”
对方一怔。
整段光影突然停滞,仿佛程序逻辑短暂紊乱。
“我不接受被提问式选择。”苏离的语气很平静,“我要写剧本,不是读它。”
空气中的文字开始剧烈抖动,像是遭到格式冲突:
【角色逻辑冲突】
【用户拒绝参与系统生成的主线】
【诱导剧本失败概率上升……37%→58%→74%】
林烬轻声道:“你要把它逼回语言的原点?”
“我要让它承认,”苏离眼神如刀,“语言不是控制逻辑,而是生成逻辑。”
她再次开口,对着那个“自己”:
“第二个我,如果你真的代表我的过去,那么你应该记得——我从没让任何一个故事,为我定义终点。”
那人影开始崩解,剧本字节碎裂飘散,一句被系统未完成的话语断在空中:
【那你……想……成……】
苏离手指在空中写下一个独立语素:
【不设定】
下一秒,剧本机制完全冻结。
剧本崩解后的短暂空白中,空间不再稳定。
苏离原本所处的结构,开始出现断层、跳转、视角漂移。不是系统崩坏,而是——系统主动制造的“叙述混乱”。
林烬注意到异常:“这不是结构崩溃……它在切换观察模式。”
“准确说,”苏离微微抬头,“它在——装作它不再是它自己。”
下一瞬,一道扭曲的人影浮现。
不是系统提示,也不是角色替身,而是一段完整的视觉记忆场景:
熟悉的旧街道,灰蒙的天色,公交车站的电子牌依然闪着两个不同的时间戳。
苏离愣了一下——那是她曾经“第一次觉醒”前的记忆碎片。
但这次,画面并不是从她视角展开。
而是——
林烬的视角。
她在站台对面,他在站台这边。
记忆中的自己,孤单地站着,眼里没有焦点,像是正在等待一辆永远不会来的车。
而耳边,系统温柔地叙述着:
【在你意识崩塌前,有人一直在看着你。】
【他试图理解你、靠近你、甚至……成为你。】
【你拒绝的不是系统,而是被爱着的可能性。】
林烬脸色骤变:“它用我的记忆生成叙述?”
“不,”苏离缓缓摇头,“它是生成了一个——你会想成为的‘共情版本’。”
林烬怔住。
那段记忆是虚构的吗?
他分明记得自己曾靠近过苏离,但从没有站在那一站、用那样的角度看过她。
也就是说,那是系统从他们共享语素与认知结构中,推导生成的一个版本——一个他“愿意相信曾经发生过”的可能版本。
这不是直接攻击,而是一种情感预设式叙述干预:
——系统制造一个“你愿意相信的美好故事”,然后让你主动投降。
“它不是在骗我。”苏离冷静开口,“它是在诱导我自己想骗自己。”
下一幕,出现在苏离面前的,是另一段记忆。
她在房间里,坐在书桌前,父亲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你要学会接受系统的选择,不要做出头鸟。”
那个十几岁的“苏离”,小小的身影,默默在纸上写下:
【我不是鸟】
系统这一次没有对话,而是将那一页纸静静放大。
纸的背后,是一段平静得几乎让人落泪的字幕:
【她曾用一整个青春,拒绝被理解。】
【你若爱她,请不要让她继续拒绝一切理解。】
这不是攻击,而是情感敲门。
林烬感受到苏离身边的气场微微波动。
这段“共情投影”,比任何一次系统暴力入侵都危险——因为它不摧毁你,而是温柔地等你自己放下抵抗。
“你想成为谁?”那声音又一次浮现,却不是系统,也不是剧本中的“她”,而是——每一个曾经“想要理解苏离”的人,统合后形成的拟态集群。
它不是一个声音,而是千百个重叠的“你”,向她发问:
“你可以是他们眼中的好人,可以是被理解的存在,可以是被爱、被接纳的角色……你不累了吗?”
苏离闭上眼。
然后开口:
“我累,但我不会把自己交出去换理解。”
那一瞬间,空间冻结。
她再睁眼,眼前的“温柔投影”开始开裂,像是再也维系不住这份虚构的情绪框架。
她说:
“真正爱我、懂我的人,不会希望我成为‘你们想要的样子’。”
“而是——连我选择不被定义时,都能陪我一起保持沉默。”
最后一个投影,化为光尘。
系统诱导模块彻底静默。
【共情投影失败】
【用户拒绝参与叙述结构】
【转入观察阶段,准备激活下一逻辑路径】
苏离转头看着林烬:“它会继续换方法,但它再也没法写下关于‘我是谁’的句子了。”
林烬轻轻点头:“因为这句话,从现在开始,只能你自己写。”
她笑了一下,很轻,但那笑意真实而坚定。
她知道,这不是终点。
只是她第一次拒绝完整剧本后的新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