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太大,自家人根本吃不完,林通又不要,徐氏做主,给左邻右舍和宋家、林伯林海都送了一些。
本来还要给善老先生万员外和柏家送点,何呦呦等蜜汁肉做好了再说。
林通不管他们怎么安排,他绕着院子转悠,去看了看两个太平缸,到了近前才发现,养了碗莲的缸里还有一条金色鲤鱼。
他挑了挑眉,太平缸边上,还用钵头养了一盆绿苗,才巴掌高,也不知道种的什么。
再看院子边上奇形怪状的烤炉和大肚的瓮,还有围着烤炉和瓮转悠的侄女,林通失笑,果然还是这种烟火气更让他感觉到舒心。
家里娘子和孩子都是好的,就是太讲究礼仪那一套,每次见了他都恭恭敬敬,几乎从不反驳他。
倒也不是不好,他幼年时也是那般过来的。
可跟后来在高家,在大哥跟前的日子比,就好似少了一股人情味儿。
希望娘子和孩子们过来之后,多跟高家走动走动,能染上一些活泼。
高家忙忙活活一整天,终于把一整头野猪处理好了。
院子里飘着炖肉的香,烧烤的香,还有过油的香。
尽管来了这么久,何呦呦还是觉得劳动人民的智慧无穷。
他们会在没有冰箱的时候,用各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腊肉、咸肉、风干肉,还有油封肉。
以前何呦呦在某知名网红的视频里看到过对方做过油封肉,就是把炸过的肉同荤油放到一起,没想到这一次竟亲眼所见了。
据高大壮说,这只是简略地保存一下,等过一段就得吃掉,否则步骤更多更麻烦。
何呦呦好奇地追问了一句,才得到答案。
原来真正的油封肉,要经过多个步骤的,比如炒盐、滚盐、腌晒…
等晒个180天之后,还要再搓一遍盐,晾晒、油炸、入缸,再把炸过肉的油烧干水分去除杂质,加盖封入缸中。
封缸之后也不是就完了,中途还要亮缸,也就是把缸里的油再挖出来烧干水分去除杂质,再次封入缸中。
“这种油封肉的方法一般得3~4个月才能开缸取食,若不是遇见炎热极潮天气,里面的肉可保一两年不坏。”
高大壮巴拉巴拉地给小女儿讲解这些古老的传承。
高大壮科普的过程中,何呦呦的脑子全程都配着“舌尖上的华国”的bGm,不过她也有疑问。
“什么样的情景下才需要这样保住肉不坏呢?”何呦呦真的不解。
穷苦人家多了肉,正常做法都是留下一些吃的,剩下拿去卖掉,或者直接做成腊肉腌肉就足够了。
富贵人家不缺肉,肯定不会费劲巴拉用这种方法,也不会吃这么不“新鲜”的肉。
难道是行军使用?但费劲巴拉的腌了几个月,都未必够行军队伍吃两顿的,图什么呢?
“……”这话把高大壮都问愣了,是哦,图什么呢?
林通扑哧一笑:“这种方法最早是蜀南和大理西北一带的做法,那边地势特殊,高山寒冷,河谷炎热,保存吃食是个大问题,后来流传到内路(州)各地,又传到北方。”
“北方人因为天气原因,喜欢吃炖菜,用这种肉炖出来的菜和菜干别有风味儿。”
林通这话瞬间就勾起了何呦呦对东北菜的回忆,她人生当中吃的第一顿东北菜,红烧肉炖干豆角!
“大姐,我明天想吃烧肉炖四季豆~”何呦呦转头跟高慧慧提需求。
没错,现在有豆角,不过它们的名字叫四季豆,也叫玉豆,虽然不如后世的品种多,但味道是一样的,甚至更好吃一点,毕竟现在没农药。
高慧慧应了一声。
高翠翠翻了个白眼:“没出息。”
何呦呦回她一个白眼,跟她也提了个要求:“明天早上我想吃肉夹馍和酱油蛋。”
高翠翠没吭声,也就是应了。
林通看了好笑,也提了个要求:“明天我要吃三个肉夹馍,还要喝那个富贵蛋粥。”
高大壮乐呵呵地答应:“给你做,再给你带走二十个肉夹馍,再让你侄女给你做一坛子肉酱。”
晚饭都擦黑了才吃上。
不过所有人都觉得等待是值得的,新品菜蜜汁叉烧肉,还有何呦呦灵机一动想起来的蒜香排骨,把所有人都征服了。
高大壮和林通尤其喜欢蒜香排骨,半扇骨头几乎都进了这哥俩的肚子。
徐氏和高翠翠则喜欢蜜汁叉烧肉,高慧慧和高康生依旧是脆皮五花肉的忠贞党。
何呦呦吃什么都香,但眼大肚子小,一样一口就饱了,只能看着他们大啖一番,羡慕不已。
林通吃得高兴,等睡前洗漱,侄子送来一套新作的衣衫,说是侄女给做的,特意留着他回家穿,就更高兴了,就连晚上睡觉都是弯着嘴角睡的。
第二天林通跟高大壮去看了新买的宅子,正好看到高福生带着老师寇老先生和师兄们在宅子测量。
双方一介绍,林通就知道这个大侄子的前程稳了。
而寇老先生心里也落了定,他没看错人。
这高家,内有聪慧万分的何小友做幕僚,外有这位指挥使做靠山,家庭和睦,兄弟姐妹也都争气,着实是个不错的人家。
回头他再小小的提携一把,福生这位弟子便起来了,这样侄孙女嫁过来,也不至于受苦受气。
晚上回来,高福生就悄悄地跟高大壮和徐氏说了,寇老先生请他们上门作客。
“这就是想让我们相看相看寇小娘子。”徐氏给父子俩提示。
“那……”高大壮喜得直搓手,问徐氏:“咱们得准备点什么?”
徐氏想了一下:“本来是想等中秋节,给寇老先生送些节礼,顺便说这事儿,现在人家主动,咱们礼就不能太简薄。”
而且主礼得给那位寇小娘子,才能表现出重视,安寇老先生的心,也是安那可怜的小娘子的心。
“这事儿你们别管了,我来置办,福生,你明儿跟寇老先生定个方便的日子,我跟你爹登门拜访。”
姑娘家的礼,他们也买不明白,徐氏干脆把担子挑起来。
“那就劳烦娘子(娘)了。”父子两个都是一脸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