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月领的补贴,在扣除生活费后,都会换成各种粮食,包括肉类、细粮和粗粮,只是规模不像在鸿宾楼时那么大。
对家里,他也建议囤粮,并让父母将买的粮食送到他的四合院,还编了个借口说有同学在外面有长期保存粮食的地方。
因此,何大清和陈娟每个月近一半的工资都被何裕柱用来购买储备粮。
当然,这些粮食都被何裕柱存入了自己的空间里。
尽管何大清和陈娟对他的做法非常支持,但他们还是对这种大量囤粮的行为感到疑惑。
现在物资虽然匮乏,但对他们家而言,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不短缺,没有必要每个月存这么多粮食。
何裕柱听了他们的疑问后说道:“爸,陈姨,我只是未雨绸缪。
这件事的具体原因我不便多说,但我确实听到一些消息。
总之,我们家存的这些粮食肯定会有用处。
我那位同学家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就算存放两三年也不会变质。
不过这事你们得记住,千万别告诉别人。”
何裕柱无法直接告知他们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但他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身份让父母更加信任他。
这些年他的表现也让父母对他刮目相看,何大清已经开始将家庭事务逐渐交给何裕柱处理。
听到儿子的话,何大清和陈娟点点头,不再追问。
无论怎样,儿子既然这样说,肯定有他的考量。
他们在收粮时严格按何裕柱的要求操作,避免引起注意。
饭后,何裕柱拿出一张自行车票递给何大清。
看到车票后,何大清和陈娟都显得惊讶,“柱子,这张票你是从哪儿弄来的?”
何大清的声音都有些激动。
尽管他的工资还算不错,但这样的票可不是随便能拿到的。
就算是厂长那样的人物也要排队才能得到,轮不到一个厨子的份。\"爸,陈姨,你们就收下吧,这周末我陪你们去挑辆自行车。
你们上班的地方挺远的,骑车上下班会方便不少。
这张自行车票是学校给我的奖励,因为上次在轧钢厂的项目做得很成功。”
何裕柱没有隐瞒,直接向何大清和陈娟说明了情况。
这张自行车票是清华大学校方经过评估何裕柱在轧钢厂提供的设计成果后决定授予的奖励。
实际上,这也是轧钢厂领导与清华大学协商后的结果。
虽然自行车票在市场上很难拿到,但对像何裕柱这样的高级工程师来说,获取这张票并不算太困难。
近年来,除了学校的常规补贴,何裕柱在孙教授指导下发表了多篇论文,完成了几个小项目,也积攒了几张小物件的工业票,比如手表或闹钟之类的。
看到父母近期上下班的辛苦,何裕柱在获得这张自行车票后便带回了家。
听罢儿子的话,何大清和陈娟满是骄傲,“好孩子,你真懂事。”
儿子在清华大学学业有成,还主动提出将奖励给他们,这让两位老人心里十分温暖。
何裕柱接着说道:“目前我只有一张自行车票,等我考试结束后,看看能不能再争取一张。
那样的话,您二老就不需要共用一辆车了。”
还能再弄到一张自行车票?
何大清和陈娟闻言都很惊讶,有了一辆自行车已经让他们很满足了。
毕竟整个南锣巷的大院里,也只有何裕柱有车,其他人连想都不敢想。
若家里真能有三辆车,这消息传出去该有多让人羡慕!
听到这里,何大清脸上泛起红光。
旁边刚吃饱的何雨水也跟着喊道:“哥哥,我也要自行车!”
小学快毕业的何雨水身高已超过1米5,身材匀称,这得益于何裕柱对她的精心照料。
她还坚持练习国术,因此无论是体态还是精神状态都十分出色。
然而,在哥哥面前,她依旧保持着小时候的模样。
见此情景,何裕柱笑着说道:\"你现在年纪还小,骑车不太安全。
等你考上高中,我给你买一辆新的,怎么样?\"
\"考上高中啊。\"
何雨水歪着头认真思考后点点头:\"好的,我会努力考上的。\"
何裕柱对此并不怀疑。
雨水的成绩在学校遥遥领先,加上何裕柱细心照顾她的生活,遇到难题也会及时向他请教,所以成绩一直让家人省心。
晚饭后,一家人简单聊了几句,何裕柱便带着雨水回家了。
此时,他正准备迎接六级工程师考试,家里人也提醒他注意身体。
……
一周很快过去,六级工程师考试如期举行。
这是清华大学机械系的一次重要考试,仅有何裕柱一人参加。
由于有哈工大的教授前来观摩,考试不对公众开放,只允许两校相关教授到场。
即便有同学知道何裕柱当天的考试安排,也无法亲临现场。
何裕柱像往常一样骑车来到教学楼,毫无紧张情绪。
刚停好车,张为民和梅军就带他走向考场。
走进教室后,他看到孙教授和哈工大的刘教授坐在中央,周围还有其他教师和学者。
坐下后,何裕柱向台上各位教授礼貌地点点头,显得从容镇定。
试卷很快发放下来,众人注视着何裕柱一人坐在桌前翻开试卷。
当他看到题目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机械知识。
他的笔仿佛有了魔力一般,迅速解答起问题。
台上的教授们目光集中在何裕柱身上,偶尔低声议论。
清华的几位教授脸上带着忧虑。
尽管他们相信孙教授,但何裕柱的年轻让他们感到不安。
半小时后,何裕柱突然站起来挥手。
台上的教授们略显惊讶。
孙教授却觉得似曾相识:“柱子,你做完了?”
何裕柱点点头:“是的,孙教授。”
所有人心里一震,这么快就完成了?考试时间是一个半小时,这可是六级工程师的试题,他居然半小时就完成了?
大家满心疑惑,何裕柱已将试卷交上,众人轮流查看批改。
带着疑问,他们仔细审视试卷内容,随着时间推移,现场渐渐安静下来。
答案正确无误,震惊之情愈发强烈。
最终,在两位教授的共同确认下,试卷得到满分。
这个结果让整个教室陷入沉寂,所有人都目光聚焦在何裕柱身上。
此刻,无论是清华的教授们,还是哈工大的同行们,都难以置信。
没错,连清华自己的教授们也没想到这样的结果。
六级工程师的试卷由他们亲自设计,涵盖了复杂的机械理论与实践原理,难度极高。
即便是他们这些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稍有不慎也可能无法拿满分。
然而,何裕柱不仅半小时完成,还取得了满分!
若非目睹整个考试过程,谁能相信这样的事情?
清华大学这边已有如此反应,更别说哈工大的代表团教授们。
刘宏伟站在孙教授身旁,明显露出一丝僵硬的表情。\"老孙……”
先前何裕柱在办公室讲解论文时,他对何裕柱的表现还算认可。
然而,柱子刚刚完成六级工程师试卷的作答,却让他震惊不已。
孙教授虽然镇定,但他清楚柱子八级工程师考试的速度。
不过,看到哈工大那边的反应,特别是刘宏伟的表情,孙教授暗自得意,努力克制嘴角上扬:“老刘,看到了吧?”
说完,孙教授上前拍拍柱子肩膀:“干得好,柱子。”
这份满分答卷让之前质疑何裕柱机械水平的人都放下疑虑。
仅凭这份扎实的理论基础,哈工大的同龄学生中找不到第二人。
接下来是实操环节!
有了满分答卷的铺垫,大家对何裕柱的机械理论水平不再怀疑,现在更关注他在实操方面的表现。
对此,孙教授毫无担忧。
这段时间,他亲眼见过何裕柱频繁出入实验室。
柱子的操作水准,连张为民和梅军都常称赞。
机械领域分为车工、铆工、焊工、电工、钳工、锻工等几大行业。
从个人角度讲,能精通一项已属不易。
即便如孙教授这样的顶级工程师,在技术上也无法样样精通。
他的专长是电工,负责的项目也多与电工相关。
而刘宏伟擅长铆工,两人的实操经验各有侧重。
当然,到了他们这个级别,已无需亲自动手。
他们主要负责图纸设计、绘图及验证,这才是高级工程师成长的关键。
何裕柱在实验室展现出的操作水平令人印象深刻,他熟练掌握的六大基础技能毫不逊色,每一项都表现卓越。
这样的成绩让孙教授感到震惊,毕竟普通人很难在这么多领域达到如此高的水准。
最终,孙教授认为何裕柱的成功源于其过人的天资,仿佛生来就适合从事机械工作。
精通六项技能所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
对于其他高级工程师而言,他们并非不愿涉猎多个领域,而是觉得投入过多精力未必划算,而且可能影响专注于高端技术的学习。
然而,若能将这些技能融会贯通,对机械的理解将更上一层楼,解决问题时也会更加全面,创新思维也常来自意想不到的方向。
而这正是何裕柱的独特优势。
孙教授带领刘宏伟等人陪同何裕柱来到隔壁的实验室,这里已准备好各类工种所需的工具。
六级工程师的实际操作考试要求是根据现场提供的图纸,利用手中的设备完成制作。
相比之前的笔试,这一环节更具挑战性,不仅考验知识的实际运用,还要求具备扎实的基础技能以准确还原图纸。
鉴于何裕柱之前笔试中的出色表现,连哈工大的教授们都对他寄予厚望,密切关注他的进展。
孙教授与刘宏伟交换了眼神,轻轻点头,示意何裕柱可以开始了。
面对眼前的工具和空白图纸,何裕柱迅速进入思考状态。
实操时间为三小时,要设计复杂的图纸显然来不及,而过于简单的又可能不符合六级工程师的标准。
通常,六级工程师应有能力独立负责小项目,因此对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
幸运的是,何裕柱在机械理论方面有着深厚积累,经过短暂思考后,他拿起图纸开始构思绘制。
时间缓缓流逝,何裕柱在一旁专注地构思图纸,周围几位教授丝毫不觉乏味。
他们心中暗想,若何裕柱的实际操作同样出色,那清华大学这次可真是出了个天才。
不满二十岁的六级工程师,在整个机械行业都会引发轰动。
刘宏伟一边观察何裕柱的操作,一边偷偷打量孙教授。\"老刘,别在我面前搞小动作,我知道你想啥。”
孙教授敏锐察觉,毫不客气地说道。
听后,刘宏伟尴尬地笑了笑,嘴上却不服输:“老孙,咱们是来交流学习的,别这么戒备,我还没说话呢。”
孙教授冷哼一声:“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小心思?告诉你,柱子是我带大的,别打他的主意。”
作为机械领域的顶尖人物,他们深知何裕柱展现出的天赋,若能好好培养,他未来甚至可能超越他们。
一级或二级工程师,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才,决定着国家的兴衰,两人对人才的渴求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