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反应过来,脸上的笑容是再也掩饰不住,一个劲地夸赞起来。
“陛下,此等利器,可一定要大力生产啊!若是有一千支,哪怕是五百支,老臣都有信心覆灭一支万人大军!”
徐达看见如此威能,已经乐得合不拢嘴了,赶紧对朱元璋谏言。
“这还用你这个老家伙说?难道咱不知道吗?”
朱元璋盯着铠甲上的破洞打量,越看越是欣喜,越看越是满意。
刚刚朱棣使用燧发枪就可以看出来,这燧发枪小巧轻便,一个人便可使用,偏偏威能还如此之大,朱元璋还能说什么呢?
“对了,还请燕王殿下详细介绍一下这燧发枪!”
一旁的韩国公李善长倒是保持冷静,看向抱着燧发枪的朱棣问道。
“这燧发枪有效射程在一百五十米以内,也就是四五百尺,高于这个距离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杀伤力,但是准度就要大打折扣。不过胜在装弹轻松方便,比手铳要快上不少。”
朱棣如实回答道。
“这这这,简直碾压了手铳了!”
徐达一听说话都结巴了。
本来他就满意燧发枪的威能,现在听到这个数据对比,那还用什么手铳啊?
手铳和这燧发枪比起来就是可以直接扔掉的垃圾!
要知道手铳最远的射程也就80米左右,远远低于燧发枪的150米!
虽然朱棣后面也说了一些燧发枪的缺点,比如超过百米准头就会降低,难以命中目标之类的,但是在徐达看来更不是问题了。
手铳连一百米都射不了,这燧发枪一百米后才会出现精准度的问题,那用说啥?
“过去用大枪长弓用习惯了还不觉得,现在看到这燧发枪的威力,还真是时代变了。”
徐达欣喜过后,不由发出一声感叹来。
“老家伙你这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还沉浸在燧发枪制作成功的喜悦中,不明白为什么徐达为何有此一叹。
“皇上,老臣是觉得以后要是火器越造越强,射的越来越远,威能越来越大,是不是咱们这些老东西掌握的兵法就没什么用了,毕竟敌人隔着百十米就能把你杀死,这时候什么招都不好用了。”
徐达有感而发道。
朱元璋闻言也不由得陷入深思之色。
是啊,过去还没觉得。
可现在有了燧发枪,朱元璋随随便便就能想到几个战术和用法来碾压还在用冷兵器或者火铳的敌军。
武器之间的差距越大,这种碾压就越是明显!
“魏国公此言有理,实际上陈先生也给我们讲过,任何一方,一旦武器有了领先的代差,那么对其他势力就是纯属碾压了!就比如说现在的燧发枪,横扫天下无敌手没有什么问题。”
朱棣惊讶徐达这位老丈人的判断,随即说起陈平的教导。
“那还犹豫什么?赶紧命令工匠们全力生产燧发枪,尽快组建一支燧发枪军队!”
朱元璋当即拍板。
朱棣闻言,却是露出几分苦涩,无奈地说道:
“父皇,虽然儿臣也很想要大力投入燧发枪生产,但是这燧发枪本身制作就极其不易,单单是制造枪管的工匠就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经验才能掌握这门技术,否则良品率太低了!”
“竟有此事?”
朱元璋闻言眉头皱起,很明显这又是一件要耗费苦工的事。
为什么说又?
之前的政法改革,就已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了。
不过成效不错,根据新大明律实行的当地官员和锦衣卫的汇报,三个月来犯罪率已经降低三成有余!
若非如此,朱元璋哪里还舍得投入这么大的力度去改革政法?
“制作艰难,那你预估一个月产量多少?”
朱元璋想了想还是有点不死心问道。
朱棣陷入思索之中,默默估量了一番回答道:
“就以目前的作坊规模来看的话,大概一个月10到15支的样子,若是扩大产业的话,月产一百支倒是有可能,只是我们大明太缺少这类技术类型的人才了,如果人才更多一些,那效率不知道还能提升多少。”
“技术类型人才?这又是何意?”
太子朱标在一旁疑惑问道。
朱元璋等人也是好奇。
“皇爷爷,父亲。所谓技术类型人才,就是指的这些工匠。他们不懂什么诗词歌赋,不懂什么文韬武略,但是在这些事业上颇有自己的本事,所以就叫做技术类型人才。陈先生还说每一个国家的技术类型人才都已经当作宝贝来看待,因为那都是无比珍贵的生产力,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
朱雄英为自己的父亲解惑道。
听到朱雄英这一番理论,朱元璋等人也是感触颇深。
随着从陈平那里学习的知识越多,他们也越来越多地了解和接受陈平的理念。
像是技术类型人才这才理念,换作是以前,朱元璋只会是嗤之以鼻,将其贬低为奇淫巧技,而不加以重视。
可现在随着一件件新奇的东西被陈平捣鼓出来,朱元璋深深地认识到这类人才的重要性。
别的不说,要是给他一万个资深的工匠,燧发枪一个月少说也能生产一千支吧?武装一支军队那简单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此事咱已记下,只是现在大明想要从零到无培养技术型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事。”
朱元璋哪怕明白这点,却也是无奈,如今的大明的老百姓有的连吃饱饭都是问题,又何况是专门培养需要的人才。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父皇,或许我们也能像是法考和算考一样,再添加一门工科考试,专门招募那些有优秀技艺的各种工匠,为我们大明发掘更多的人才。”
朱标欣喜地献策道。
之前众人讨论燧发枪的时候,朱标因为生性喜好和平,不喜欢这些打打杀杀,而他也知道燧发枪对大明的重要性,不好扫兴,故而没有怎么说话。
可是涉及民生建设和国家发展这一块,朱标却是很有这份心思去做好。
“这倒不失为一个办法,只是如今距离明年开春也不远了,现在宣布的话,只能下下次科举在做准备。”
李善长算了下时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