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四个红点静止了,呈环形分布在城市基站图上。沈逸的手指停在键盘边缘,没有按下追踪指令。他盯着那四路信号源,眼神未动,呼吸却放得极轻。
林悦靠在墙边,终端还亮着,刚才的合围迹象让她指尖发凉。她刚想开口,沈逸先说了话:“他们不会立刻动手。”
“你怎么知道?”
“如果是来抓人或灭口,早就强攻了。”他调出后台数据流面板,“这四路信号不是攻击波,是监听网——他们在等我们下一步动作。”
林悦沉默下来。设备风扇低鸣,空气里有种压抑的安静。
沈逸切换系统进程,将方才左臂异常时采集的生物电信号导入分析模块。画面一转,神经通路图谱展开,紊乱的波频在脊椎连接段剧烈跳动。他放大那段区域,标记出三处高频震荡点。
“问题不在技能本身。”他说,“而在释放方式。”
林悦凑近看,“你是说……我们一直用错了?”
“不是错,是被设计成这样。”他声音平稳,“每一次融合技释放,能量都会通过人工桥接的神经路径反冲现实躯体。系统模拟显示,大脑边缘系统承受的压力超出正常值七倍以上。长期下去,不只是失控,是会被逐步接管。”
林悦皱眉,“那之前那些战斗……”
“都是训练。”他关掉推演界面,“他们在培养能稳定承载外部意识的载体。而我们的技能越强,桥接越深,就越接近他们的目标状态。”
她攥紧了终端,“所以现在怎么办?停用融合技?”
“不行。”沈逸摇头,“一旦战力骤降,他们会立刻察觉异常,反而暴露我们在反抗。而且……”他看了她一眼,“接下来的对抗,少不了硬仗。”
“那就只能继续冒险?”
“不。”他打开‘碎片收集兑换’界面,快速输入参数,“既然不能停,就得改。”
屏幕上跳出一条提示:【检测到高阶技能结构冲突,建议启用动态负载调节机制】。
沈逸确认指令。几秒后,系统反馈生成一项新程序——“脉冲式输出协议”。原理是将原本持续释放的能量拆解为短促、间歇性的脉冲波,降低单次负荷,避免神经过载。
“有点像断续点火。”他解释,“不再一口气把能量推到底,而是分段释放,给身体缓冲时间。”
林悦思索片刻,“可实战中节奏很难控制,万一被打断呢?”
“所以需要辅助程序。”他调出刚兑换的‘动态负载均衡器’,将其接入技能核心,“它会实时监测神经压力值,自动调整输出强度。超过阈值就强制中断,相当于加了一道保险。”
林悦点头,但仍有疑虑,“但这只是缓解,不是根治。”
“目前没条件根治。”他关闭兑换界面,“我们缺的是对‘桥接层’的反向解析能力。现在能做的,就是不让它继续恶化。”
他取出便携式生物反馈仪,固定在自己右臂。“我做个测试。你记录肌电反应和血氧变化。”
“你要现在试?”
“越快越好。”他闭眼,“敌人布网未动,说明还在观察。这是我们唯一能安心调试的时间窗口。”
林悦咬唇,最终还是接过记录仪,开启监测模式。
沈逸轻启远程攻击技能,仅激活最低层级。刹那间,手臂肌肉轻微抽搐,皮肤下浮现出细密的纹路,像是有东西在皮下移动。反馈仪数值跳动,血氧瞬间下降百分之八。
“停!”林悦喊。
他立刻收手,额角已渗出汗珠。
“怎么样?”她迅速查看数据。
“证实了。”他喘息两声,“哪怕只是预热,现实躯体也会产生应激反应。能量渗透比预想的更深。”
林悦翻看记录,“三次脉冲间隔如果少于一点五秒,累积负荷就会突破安全线。”
“那就定为两秒。”他修改协议参数,“所有融合技使用必须遵循‘释放—中断—冷却’循环。期间禁止叠加其他高耗能技能。”
“团队其他人也能用这套方案吗?”
“可以,但要训练。”他睁开眼,“从明天起,所有人进行神经协调性练习,提升对技能的精细控制。只有掌握节奏,才能避免被反噬。”
林悦记下要点,忽然问:“那你呢?你还能打吗?”
沈逸活动了下手臂,“暂时能。均衡器起了作用,至少不会在关键时刻突然失能。”
“可这不是长久之计。”
“我知道。”他站起身,走到终端前重新调出基站图,“所以在他们出手前,我们必须抢回主动权。”
“怎么做?”
“他们想让我们成长,好提高适配度。”他盯着那四个红点,“那我们就‘成长’给他们看——但不是按他们的规则。”
林悦明白过来,“你要假装技能失控?”
“对。制造一次可控的能量共振,引他们干预。”他手指划过屏幕,“只要他们动用指挥信号,就有机会捕捉源头。”
“可那样太危险。万一他们趁机植入更强的控制指令……”
“我已经设了隔离层。”他从背包取出一支银色注射剂,“这是最后一次用碎片换的东西——神经缓冲凝胶。能在关键时刻切断外来信号入侵。”
林悦看着那支药剂,“你打算什么时候用?”
“等他们确认我们仍是‘优质载体’的时候。”他将注射剂放进内袋,“在此之前,先稳住内部风险。”
他坐回操作台,重新加载监听程序。屏幕蓝光映在镜片上,反射出冷而锐的光。
林悦整理完数据,低声说:“其实我一直有个问题。”
“说。”
“你说他们是通过微扰环境来引导我们的决策……那我们现在讨论对策,是不是也在他们的预期里?”
沈逸敲击键盘的手顿了一下。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调出近期所有任务日志,筛选出每次重大决定前的网络波动记录。十几条数据并列排开,逐一比对。
半分钟后,他停下。
“有一个规律。”他指着其中几项,“每次我们做出‘自主判断’,背后都有一次0.2秒的延迟尖峰——和他们的指挥信号频率一致。”
林悦屏住呼吸,“意思是……连我们的反抗,都可能是被设计好的?”
“有可能。”他合上日志窗口,“但他们忽略了一点。”
“什么?”
“真正的变量,从来不在数据里。”他看向她,“是人不会永远按逻辑走。有时候,一个念头、一次犹豫、一句没说完的话,就能打破他们的推演模型。”
林悦握紧了手中的记录仪。
沈逸重新开启系统监控,将‘脉冲输出协议’和‘负载均衡器’同步至备用频道。一切设置完毕后,他靠在椅背上,闭目调整呼吸。
终端突然震动。
信号警报弹出:西北区三号基站的数据流量出现微小波动,持续0.18秒,未触发追踪阈值。
沈逸睁眼,手指搭在回车键上。
林悦看着他,“要响应吗?”
他没有动。
屏幕上的波形图缓缓平复,仿佛刚才只是系统误判。
可他知道不是。
那不是攻击,也不是试探。
是呼吸。
他们在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