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大学招生办的老师们听了叶秋在青山大队的所作所为,对叶秋的称赞就没停过,直到离开前,还拉着叶秋的手依依不舍。
等人都离开了,村民们才迫不及待地涌进院子。
“叶知青,刚才那些人都是首都的?”
“你说错了!我认得里面的人,有两个是公社的领导,我见过,他们肯定不是北京的!”
“反正那个宋老师肯定是北京的!清北大学的老师,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厉害的人!”
“可不是,这不愧是北京来的,就是气派,看着跟咱们乡下人就是不一样,站在他面前,我一句话都不敢说。”
“但那个宋老师看着人挺好,还对我笑呢!”
......
不需要当事人的参与,大家伙儿讨论得热火朝天。
等热情稍稍褪去,李菊才问:“叶知青,那你以后就是清北大学的学生了?”
叶秋笑着点头,给大家倒了一杯水,聊了这么久,估计他们也渴了。
李菊感慨,“从今以后你们就是大学生,不用在下地,能吃上商品粮了,只可惜,我家爱军没考上。”
不算后来才接到通知书的叶秋,村里总共考上七个人,除开知青,只有姜家兄弟和赵兰考上了,他们三个读书那会儿就聪明,复习的时候李菊也听儿子提起过,他们三个基础都扎实,很少有不会的题目,考上是很正常的。
叶秋劝道:“今年爱军估分也有将近两百分,虽然这次没考上,可能就是因为复习时间太短,但可以参加下一届高考,再努力一年,就是考上中专也是好的。”
李菊连连点头,“可不是,我听小超说了,爱军虽然基础差,但是叶知青你们捐了这么多复习资料,他要是用心再学一段时间,考上中专是没问题。我们家就没有那个读书的天份,只有爱军好点,好不容易恢复高考,我一定要押着他再考一次!”
提高学历确实是赵爱军改变命运的最好办法,叶秋顺着李菊的话说,非常赞同她的教育态度。
等村民们宣泄完自己的自动,才带着一肚子新鲜八卦离开。
曲彤擦干额头的汗水,“大家可真能说。”
赵兰笑容满面,“难得看到村里发生这么大的事,大家当然热情。”
“可不是,要是哪天每个人都埋头干活,一句闲话都不说,那才吓人。”
因为能在稻田里养鱼,去年又多分了些猪肉,村民们能在干重体力活的时候补补油水,这才有心思关注新鲜事,要是全部都忙着糊口,那日子才叫过得苦。
两人又聊了几句,赵兰回头问叶秋,“你要回家去探亲吗?”
因为村子里还没到忙的时候,赵泽体谅考上大学的知青们,特许他们能回家探亲,如果不想回去,也可以把探亲名额转给别的知青,只要他们内部协商好就成。
自从下乡后,曲彤已经三年没见过父母了,早就订好了要回去探亲的车票,只不过叶秋的录取结果一直没下来,她有些不放心,现在终于可以开开心心地回去探望父母了。
“我不确定要不要回去。”叶秋难得犹豫。
跟其他不闻不问的父母比起来,叶家人无疑是有良心很多,可不知道为什么,叶秋总有种说不出的排斥,可毕竟是考上大学,没机会还好,有机会探亲却不回去,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跟被宠着的曲彤相比,赵兰更懂得她此时的心情,“要是你的父母像程知青的父母,或者是像曲彤父母,都不会这么纠结,说坏又坏不彻底,说好又总梗着根刺,让人都不知道怎么选才好。”
叶秋苦笑着点头。
叶家人不像程妍的家人那样压榨,但跟曲彤父母相比,又好得没那么彻底,给她寄了三年的生活费,但不管是叶夏闹得那回还是后来叶家的冷淡,都让人说不出话来。
赵兰想了想:“我觉得你应该回去一趟,早点了断清楚。”
短暂的惆怅过后,叶秋终究不是纠结的性格,重重点头,“等事情处理了再回去。”
听完赵泽讲的事情后,宋为民透了个口风,想找记者采访叶秋,写一篇下乡知青运用所学帮助农民朋友的报道。
这是件好事,叶秋当然不会拒绝,干脆在青山大队多等两天,等记者来了再说。
宋为民的办事效率很高,在他们走之后的第三天,省城的记者就坐着牛车来了青山大队。
许颜从牛车上跳下来,认真地打量着青山大队的环境,虽然看着不富裕,但是村民们的精神状态都不错。
一番打量后,许颜拦住一个小孩,笑眯眯地说:“小朋友你好,我是从省城来的,想找你们村里的叶秋叶知青,你能不能带我过去找她?”
姜琼歪着脑袋,“姐姐你是从省城来的记者?”
许颜愣了一会儿,“你怎么知道的?”
姜琼指着她脖子上挂着的相机,“因为姐姐带着相机,而且我听哥哥他们说了,叶秋姐姐考到全省第二名,特别特别厉害,可能会有记者来采访她。”
看着姜琼一脸骄傲,许颜忍俊不禁,掏出几颗大白兔奶糖,“既然这样,你能不能给我提供一些帮助呢?找到叶知青,这些糖都给你。”
姜琼摇头拒绝,“我不要糖也能带你去找叶秋姐姐。”
许颜有些诧异,她不是第一回下乡采访,每次只要拿出糖果,就没有孩子不愿意的,没想到姜琼会拒绝。但看着她白生生的小脸,又能理解,这小姑娘估计被家里教得很好。
既然这样,许颜把奶糖收回去,等找到叶秋同志再给这个孩子吧。
姜琼一马当先,带着许颜朝赵兰家走去。
一路上,许颜的嘴都没停过,从各个角度询问青山大队和叶秋的事情。
因为早就知道可能会有记者来采访,姜琼没瞒着,能说的都说了,不能说的就摇头,装作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