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一周,无形的流言已如病毒般在系里蔓延。
这种无声的审判,比纪委的正式调查更令他毛骨悚然。调查有程序、有边界,而流言,只要在阴暗处滋生、被人采信,便能化作腐蚀剂,将他几十年苦心孤诣堆砌的圣人金像,一点点蚀空、坍塌。
他必须反击,必须转移这场聚焦于他个人的、致命的注意力。被动防御只会坐实心虚,他需要一场更大、更混乱的风暴,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走!
学校那一年力推的“全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评选过程漏洞百出,黑幕重重。孙启荣冷眼旁观,早已不动声色地收集了几条极具爆炸性的内幕:某位实权系主任将研究生的成果堂而皇之冠以己名;几个明显不符合申报条件的“草台班子”项目,因背后有人撑腰硬塞进了候选名单;评审环节暗箱操作,人情票、关系票泛滥。
他像一位老练的棋手,开始落子,他找到一位与自己关系尚可、性格耿直却略显莽撞的青年教师张帆。在看似不经意的闲聊中,他“忧心忡忡”地透露了评奖中的几桩不公,言语间充满对“学术净土被玷污”的痛心,成功点燃了张帆的“正义之火”。“太不像话了!孙老师,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我得去举报!”孙启荣“无奈”地叹了口气,拍拍张帆的肩膀。
几乎在张帆行动的同时,一封详列几位系领导具体操作细节、证据指向性极强的匿名举报信,精准地投递到了校长信箱和校纪委。信中措辞犀利,最后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若校方无公正处理,恐有媒体介入深挖,届时校誉受损,责任难担。”这把火,烧得又猛又刁钻。
效果立竿见影!“科研评奖黑幕”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滔天巨浪!微信工作群被愤怒的声讨和焦虑的辩解刷爆;教师食堂里,人人都在交头接耳,猜测谁是匿名者,谁又是被举报者;校园论坛的相关帖子盖起了高楼,各种小道消息满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这场席卷全校的“学术反腐风暴”牢牢吸住。
谁还有心思去关注一个副教授与学生之间那点捕风捉影的“私德”流言?孙启荣的名字,迅速从八卦的中心被边缘化。更妙的是,这场风暴无意中帮孙启荣清理了潜在的“雷”。
几个原本可能因赵萌萌事件而对孙启荣有所怀疑、甚至私下议论的学生,恰恰是那几个被举报领导名下项目的参与者!孙启荣私下将他们一一找来,办公室门紧闭,他神情凝重,语重心长:“现在系里风声鹤唳,调查组随时可能扩大范围。你们几个在那个项目里…虽然不是核心,但万一被牵扯进去,说不清楚,轻则影响评优评先,重则档案留痕,影响毕业甚至前途啊!”
看着学生们瞬间煞白的脸,他适时放缓语气,扮演起保护者的角色:“老师也是为你们好。这段时间,任何传闻,你们都不要再参与讨论,更不要对外乱说。保持沉默,就是对你们自己最好的保护。
等这阵风头过去,老师会想办法帮你们善后。”恐惧是最好的封口费。学生们连连点头,噤若寒蝉。
至于赵萌萌?她是个聪明人。在全校目光都聚焦于“学术腐败”这个更宏大、更“正当”的靶子时,她若再跳出来重提“性骚扰”这件相对“私人”且证据链不够充分的旧事,极易被校方和舆论定性为“别有用心”“趁乱搅局”、“混淆视听”’。时机不对,强行为之,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她选择了暂时蛰伏,等待更有利的时机。这正合孙启荣之意。
风头,就这样被他以一场更大的风暴,生生扭转并压了下去。系里关于他的流言,如同被狂风扫过的落叶,暂时消失无踪。教研室的门再次为他敞开时,里面是热烈讨论评奖风波的声音;走廊里的目光,也重新被对自身前途的担忧所占据。
然而,孙启荣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只是一层临时刷上去的、劣质的白漆。它遮盖了裂痕,却无法修复内部早已腐朽的梁柱。赵萌萌的录音笔如同悬顶之剑。一旦有人再次掀开这层漆皮,整座大厦的崩塌将无可挽回。
危机暂时解除,但孙启荣没有急于重返猎场。
赵萌萌的录音笔给他敲响了警钟:时代变了,猎物也在进化。过去那套简单粗暴的“课上关注-课后谈心-学业要挟-直接下手”的流水线操作,在信息爆炸、人人手握“录音录像武器的今天,风险系数太高。
他需要更高级的狩猎艺术:不是猎人主动追逐,而是精心铺设一条通往“机遇”的黄金之路,让猎物心甘情愿、甚至心怀感激地自己走进陷阱,并且在落网的那一刻,仍以为那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幸运。
孙启荣开始了他的“转型升级”。
刻意减少了居高临下的说教,代之以更“平等”的研讨氛围。他会分享自己阅读某本冷门着作时的震撼,讲述在异国旅行时目睹的文化碰撞,甚至偶尔流露出对当下学术生态的“忧虑”。这些分享真诚而不失分寸,恰到好处地拉近了距离,却不显轻浮。
他不再主动约谈目标,而是创造“自然相遇”的机会。在图书馆书架间“偶遇”某位关注文学的女学生,他会指着她手中的书,微笑着说:“这本的叙事结构很特别,不过作者的另一本对人性挖掘更深,或许能给你更多启发。”在食堂排队“偶遇”对电影感兴趣的学生,他会淡淡点评一句刚上映的片子,随即推荐一部更小众但内涵丰富的经典,像个纯粹的知识分享者。
他活跃于系里的导师见面会、学术沙龙、学生社团活动。他慷慨地分享学术信息,热心地为有潜力的学生介绍实习、推荐参与项目,将自己包装成一个乐于提携后进、资源丰富且无分享的学界前辈。口碑迅速建立,学生们开始主动靠近他:申请当他课题组的助研,私下请教论文选题,甚至倾诉学业和人生的迷茫。
这种基于“崇拜”和“需求”建立的关系,天然带有信任感和依赖性,为他下一步行动铺设了完美的台阶:
成为他的助研,自然需要频繁出入他的办公室。当堆积如山的文献资料“恰巧”需要整理带回他家中完成时,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老师家书房资料更全,环境更安静,效率更高”。
参加他负责的异地学术会议?提前一天抵达酒店“准备材料,核对ppt”,也是为了保证活动顺利的“负责任”表现。
当目标学生在关键学业节点遇到看似难以逾越的瓶颈,而这个瓶颈又“恰好”是他的专精领域时,他不再是急不可耐地伸出援手,而是设置一个努力门槛:“这个问题有深度,你先自己查一周资料,把思路理清楚再来找我。”这既显得他治学严谨,又让求助者因付出努力而更加珍视后续的“指导”。
李雪,中文系大三学生,成绩中上,勤奋踏实但不算天赋异禀,正是孙启荣“新陷阱”的完美目标。当她的论文在关键文献上卡死,而孙启荣成为她眼中唯一能解开死结的人时,命运的齿轮便开始无声转动。
一周后,抱着熬夜整理却方向错误的厚厚资料,李雪带着疲惫和焦虑再次敲开孙启荣的门。孙启荣翻看几页,眉头微蹙,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方向偏了,白费功夫。”看着李雪眼中的失望和急切,他话锋一转,露出体谅的微笑:“这样吧,这周末我有空,你带上所有资料,来我家书房,我们系统性地梳理一遍。”
时间选在周六傍晚。天色将暗未暗,既非深夜引人遐想,又能天然营造一种私密氛围。孙启荣穿着舒适的浅色家居毛衣,桌上两杯清茶氤氲着热气。
他先严谨地剖析文献,条理清晰,展现出深厚的学养。接着,话题巧妙流转,他开始讲述自己大学时代的“峥嵘岁月”——那些理想主义的光辉、奋斗的艰辛、以及不为人知的挫折。这些半真半假的“肺腑之言”,成功地将“孙教授”的形象柔化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过来人”
随着讨论深入,他极其自然地站起身,走到李雪身后,俯身指向她电脑屏幕上的某段文字。他的胸膛离她的后背只有咫尺之遥,温热的呼吸似有若无地拂过她的发档,声音低沉而充满磁性,解释着复杂的理论。
李雪身体瞬间有些僵硬,内心警铃微作,但对方专注学术的姿态和毫无逾矩的动作,让她无法发作,只能强自镇定。
时间到了晚上九点。孙启荣体贴地看了一眼窗外渐深的夜色,语气带着关切:“太晚了,回宿舍那段路路灯又暗,不安全。我开车送你回去。”路上,他主动接过她沉重的书包,像个温和的长辈,询问起她学业外的琐事——实习是否顺利?家里父母身体可好?言语间充满理解和宽慰。
临别时,他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力道适中,传递着一种鼓励和?.难以言喻的亲近感。整个过程,如温水浸润,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防线在无声无息中悄然软化。
几周后,当李雪的论文初稿完成,孙启荣“灵光一现”,提议为论文增加“实地调查”的灵感:
“城郊那个古镇保存的民俗文化,正好能佐证你第三章的观点!周末我们去采风一天,实地感受一下,你的论述会更有生命力。”提议合情合理,充满学术的诱惑力。古镇的黄昏,灯火昏黄暧昧,街巷静谧无人。同样的温和语气,同样的体贴举止,同样的“时间不早、回城路远”的“现实考量”在古镇那间刻意挑选的、灯光昏暖的旅馆房间里,孙启荣用他炉火纯青的“温水”战术,将已经半只脚踏入陷阱的李雪,彻底留在了身边。
那一晚,李雪甚至产生了一种恍惚的错觉:是自己被他的学识魅力、成熟体贴所吸引,在那种氛围下,“情难自禁”?还是被一种无形的、名为“机会”和“关怀”的力量,温柔地推过了那条界限?她分不清。而孙启荣要的,正是这种混淆。猎物落网时若心存一丝“自愿”的幻觉,便不会激烈挣扎,更不会反咬猎人。
事后,孙启荣对李雪的态度,堪称“操控学”的典范。他绝不一拍两散,也绝不公开亲密。课堂上,他依旧会点她回答问题,布置任务,目光掠过她时,会多停留半秒。那半秒里,没有露骨的欲望,只有一种心照不宣的、微妙的“默契”。这丝若有若无的联系,像一根无形的丝线,缠绕着李雪的心。
几天后,他会在办公室门口“恰好”叫住她,语气平淡如布置作业:“论文第三章第二节的引证有点问题,逻辑不够严密。下午课后,来我书房一趟,我们细看一下。”理由正当,不容拒绝。
书房里,清茶与切好的水果已备好。学术讨论进行到一半,他会突然话锋一转,凝视着她,用一种洞悉一切的笃定语气问:“你最近脸色不太好,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我看得出来。”不等她回答,便自顾自地叹道:“年轻人也要注意身体。”
这种“我懂你”的断言,剥夺了她辩驳的空间。他会在她起身时,“顺手”极其自然地替她抚平衣领的褶皱,或将她散落鬓角的一缕发丝轻柔地别到耳后。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不容置疑的亲昵,却又在对方来得及反应前便已完成。
当李雪因内心挣扎而试图疏远、某次辅导迟到时,孙启荣在电话那头的沉默足足有三秒,然后才用一种混合着失望和宽容的语气说:“你知道我时间排得很满,但为了给你腾出这个时间段,推掉了别的事。”轻飘飘一句话,便将责任和愧疚感精准地转嫁到了李雪身上。
他在她的朋友圈偶尔点个赞,在校园偶遇时却只是疏离而客气地点点头。这种精准的“推拉”技巧,让李雪的情绪如同过山车,在“被重视”的温暖与“被疏远”的恐慌中反复摇摆,注意力不由自主地越来越聚焦于他的一举一动,揣测他的心意—这正是猎物彻底迷失方向、丧失主动权的标志。
在外人眼中,孙启荣教授依旧是那个博学、儒雅、关爱学生的典范。他的公开形象无懈可
然而,在无人窥见的阴影里,他如同一位技艺登峰造极的黑暗园丁,同时培育着数株“毒株”。李雪只是他精心浇灌的一株。
他的目光在课堂上精准地扫描着新的目标:那些性格内向敏感、家境普通甚至窘迫、对未来充满渴望又深感压力、在群体中缺乏强力支持网络的女生。她们是“温水煮蛙”战术最理想的实验品。
课间短暂的闲聊,成为他获取情报的渠道:
“父母是做什么的呀?供你读书不容易吧?”—评估家庭支持力度与弱点。
“有考虑过读研吗?现在竞争很激烈,资源很重要”—探测学业野心与可利用的焦虑点。
“有男朋友了吗?异地恋挺辛苦的”—判断情感状态与可利用的孤独感。
一旦捕捉到“家境困难”的信号,他便适时开启“共情”模式,深情回忆自己当年如何“苦读”、“深知寒门学子的不易”瞬间拉近心理距离。
对渴望深造的,他则暗示自己掌握着某些关键资源,如内部保研信息、重量级导师人脉,如同在沙漠旅人面前晃动着清冽的水囊。
他与李雪的关系,则被巧妙地维持在一种“非公开的特殊连接”状态。这既是对李雪的一种变相控制,也是他自身安全策略的一部分——避免单一目标承载过多风险。
他像一个最高明的渔夫,在同一片水域悄无声息地撒下数张精心编织的细网,对不同目标使用相似但绝不雷同的“关怀”与“机会”诱饵,确保它们在时间线上错落有致,互不干扰。
每一张网中的鱼儿,都孤独地挣扎着,以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唯一幸运儿,全然不知自己只是黑暗池塘中,众多被缓慢拖向深渊的祭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