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以为她会提出些条件,或者至少要等他多说几句软话,但她没有。
他抬起眼,看向宋清雅的腹部,语气温和了些,“你现在有孕在身,行动不便。拜师的仪式就不必了,那些规矩我也懒得再讲。既然我答应收你做徒弟,那便不会藏私。你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随时可以来问我。我住的地方不远,让杨尚带路就行。杨尚,以后你就是她师兄了,多照应着点。”
杨尚站在门口,原本有些拘谨,听到这话连忙往前跨了一步。
“嘿嘿,我这师兄当得有点勉强。本事嘛,说实话真不咋地。要论医术,估计还没咱新师妹厉害。您是没见她上次给镇西头老孙家那孩子看病,几针下去,人就好了。”
文君亦斜了他一眼,语气略带责备,“那你还不赶紧多跟你师妹请教?整天吹自己不行,难道还想一直不行?”
杨尚嘿嘿笑着,“师妹,从今儿起,我可得靠你多指点了。你可别藏私啊。”
宋清雅连忙起身还礼,“师兄说笑了,我还有很多要学的。以后还得您多提点。”
流长镇本就地方小,住户不多,邻里之间彼此熟识。
谁家孩子发烧,谁家老人咳嗽,不出半天全镇都能知道。
文君亦登门收徒这件事,瞬间就传了起来。
第一天是杨尚陪着文君亦来的消息传开,第二天就有村民亲眼看见他们提着礼盒进了宋清雅家的门。
第三天,整个镇子都在议论。
文君亦,这个名字太久没人提了。
二十多年前,他是省城有名的中医,医术高超,性格刚烈,曾因为坚持用药方案和院长吵翻,最后辞职走人,从此销声匿迹。
有人传他去了南方行医,有人说他病退归隐,还有人说他已经不在人世。
结果他不仅活着,还出现在流长镇这么个小地方。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收的徒弟竟然是个女人。
中医行当历来传男不传女,尤其是文君亦这种老派人物,更是看重规矩。
谁也没想到他会打破这个惯例。
而且这个徒弟还不是普通人,是斐里长家的儿媳妇。
斐家在镇上算得上殷实,儿子是队里的里长,儿媳怀了孕,按理说应该安安稳稳等孩子出生,怎么会突然拜了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中医当师父?
街头巷尾的议论越来越多,有人说是宋清雅有福气,有人说文君亦老糊涂了,还有人偷偷猜测,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已经成了流长镇近十年来最大的新闻。
街头巷尾,饭桌床头,人人都在议论这件事。
原来宋清雅的名声还不算太好,镇上的人对她态度两极分化。
她费了好大力气,折腾了整整半年,口碑才勉强恢复到一半的程度,算不上多好,也不算太坏。
可自从她正式拜师文君亦,开始学医的事儿传开后,风评瞬间逆转。
她的好名声迅速提升,几乎是一日千里。
人们议论的重点不再是她从前如何,而是现在能做什么。
这回可不是教人做菜那么简单了,那是正经的医术,是救命的本事!
谁家不担心生病?
哪家没有老人孩子?
一旦有个头疼脑热,能有人上门瞧一眼,开个方子,那可是天大的方便。
这些事在乡下尤为棘手,去城里看病路远费时,找江湖郎中又怕治坏了。
如今宋清雅能看诊,自然成了香饽饽。
宋清雅虽然怀着孕,但她的身体状况与普通孕妇完全不同。
她天天吃的是空间里黑土地种出来的纯天然蔬菜瓜果。
她喝的水是灵泉清水,喝完后浑身舒畅。
再加上文君亦这位师父对她极为上心,亲自调配药膳,定期为她把脉调理,确保母子平安。
在系统的健康值监测中,她的数值已经稳定在98左右,几乎接近满值。
所以,就算有人半夜敲门求诊,她也不会觉得疲惫不堪。
她能迅速起身,披上外衣,点亮油灯,为病人仔细检查。
她记性好,学得快,文君亦教过的医理方子,她大多能准确运用。
遇到复杂病情,她也会及时请教师父,从不擅自用药。
她的谨慎和认真,让越来越多的人信服。
渐渐地,不少人开始主动上门。
他们手里拎着自家攒下的土鸡蛋,腊肉,或是蒸好的米糕,说是来请她号个脉,看看最近是不是气虚,或是孩子积食了该吃什么药。
这些人不是为了治病大病,更多是图个安心,图个方便。
让他们惊喜的是,有时候宋清雅会说:“师父刚好在,我带您去问问。”
于是,他们竟能顺便让文老爷子亲自瞧一眼。
这待遇,比城里的医院还强。
城里医院人挤人,排队几个小时,大夫看诊不过几分钟。
可在这里,不仅能和大夫面对面说话,还能得到详细的叮嘱,甚至能拿到亲笔写的药方。
不少外村的人专门赶几十里路过来,只为求一个诊断。
宋清雅的名声越传越广。
她不收钱,从不谈报酬。
谁来求她,她都尽力而为。
有人非要给钱,她坚决不收。
顶多收点自家种的青菜,腌的酱菜,或是一把红薯,一包糯米,都是乡下人的心意。
这话传开后,更让人觉得她实在、厚道。
才几个月,连齐城那边都知道了。
城里有干部家属听闻此事,专程托人打听,确认有个女同志特别热心肠,谁来求她都肯帮忙看病,还不收钱。
消息在小范围传开,甚至有城里的老人让子女打听流长镇的位置,打算以后专程过来找她调理身子。
……
街上人头攒动,热闹得很。
集市上人来人往,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供销社门口挂着一条红布条,上面写着为人民服务。
人们进进出出,手里提着尼龙网袋,里面装着各种日用品。
男人们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袖口卷起,脚踩解放鞋。
女人们则多是灰色或深绿的列宁装,头上包着花布头巾,手中拎着半透明的尼龙网袋,袋子里装着肥皂、牙膏、搪瓷杯,还有几根大葱和半斤酱油。
偶尔有人推着二八大杠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