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李时亨哭诉,他们虽然成功攻破了大宋的邕州城,但不久后就遭到了大宋大部队的层层包围。
最后,在老将黎志忠和副将陈安国的拼死抵抗下,他们才得以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出来,否则,他们两万余人都要埋葬在邕州城里。
“父皇!儿臣无能!”当时的李时亨哭得涕泗横流,额头磕在地上,砰砰作响,“那宋军的远程火枪实在是太厉害了!射程比我们的强弓还要远上数倍,而且威力巨大,一箭就能射穿我们的铠甲!我们的士兵在他们面前,根本毫无还手之力啊!若不是黎老将军和陈将军舍命断后,儿臣恐怕……恐怕再也见不到父皇了!”
听着太子声泪俱下的叙述,看着他身后那两万衣衫褴褛、士气低落的残兵,李乾德和众臣虽然感到意外和震惊,但多少还能接受。
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而且宋军的武器装备有所提升,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十五万精锐出征,最后只逃回来两万,虽然损失惨重,但至少太子回来了,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两天后,他们收到了大宋皇帝赵翊的“圣旨”书。“圣旨”中言辞激烈,指责交趾军队在邕州城内大肆屠杀,杀害了五万多大宋百姓及士兵,犯下了滔天罪行。
直到这时,李乾德和众朝臣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太子李时亨之前的话语中恐怕有太多的水分。
“陛下,依臣之见,恐怕事情并非太子殿下所说的那样!”当时,御史大夫黎文仲出列奏道,他面色凝重,眼神锐利,“宋军既然能包围太子殿下的大军,说明其兵力定然不少。
而太子殿下说他们是在攻破邕州后才被包围,这本身就疑点重重。
依臣猜测,很可能是太子殿下攻破邕州城后,得意忘形,纵容士兵们烧杀抢掠,奸淫掳掠——这向来是我交趾军队的‘传统’——以至于沉迷享乐,放松了警惕,被大宋援兵趁虚而入,才陷入了重围!”
“黎大人所言极是!”刑部尚书接着说道,“以前我军出征,每次攻破城池,哪次不是满载而归?士兵们烧杀抢掠,早已是司空见惯。
这次太子殿下兵败,恐怕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不仅损兵折将,还闯下了弥天大祸,激怒了大宋朝廷!”
众臣议论纷纷,几乎所有人都认同了这个猜测。
李乾德的脸色也变得越来越难看。
他没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太子,竟然如此昏庸无能,不仅打了败仗,还犯下了如此严重的错误,给交趾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愤怒之下,李乾德当即下令,将太子李时亨软禁在东宫,严加看管,待日后再做处置。
同时,他与众臣商议,决定先派人前往大宋议和。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平息大宋皇帝的怒火。”
丞相李道成出列奏道,他须发皆白,是朝中的老臣,深谋远虑,“大宋那帮君臣,向来爱惜羽毛,注重名声。
只要我们派使者前往大宋,向宋帝赵翊口头道歉,表明我们愿意承担责任,并保证今后不会再侵犯大宋一寸土地——当然,这只是口头答应,就像以前多次那样——只要能让宋帝‘消消气’,他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定会看在两国‘长期友谊’的份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丞相所言甚是。”礼部尚书黎文泰附和道,“我交趾与大宋隔山跨海,大宋若真要兴师问罪,劳师远征,耗费巨大,他们未必愿意。
只要我们姿态做足,宋帝赵翊为了维护他‘仁君’的形象,多半会接受我们的议和请求。”
李乾德点了点头,当时他也是这么想的。
在他看来,大宋皇帝赵翊和他的先祖们没什么两样,都是些贪图虚名、好面子的家伙。
只要交趾服个软,给足他面子,这场风波很快就能过去。
可是,他们想错了。
第二天,大宋的国书再次送到。
这一次,国书中的言辞更加严厉,态度也更加坚决。
国书中明确要求:
第一,交趾必须将罪魁祸首太子李时亨以及那两万残兵败将全部交给宋军处置;
第二,交趾必须赔偿大宋白银四百万两,用以抚慰在邕州惨案中惨死的五万多军民;
第三,交趾国主李乾德必须亲自向大宋皇帝赵翊递交降表,俯首称臣。否则,大宋将派遣百万大军,讨伐交趾,讨回公道!
这封国书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在殿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欺人太甚!简直是欺人太甚!”李乾德当时气得浑身发抖,将国书狠狠摔在地上,“赵翊小儿!他以为他是谁?
真以为我交趾好欺负不成?!四百万两白银?还要朕俯首称臣?他做梦!”
“陛下息怒!”丞相李道成连忙劝道,“这宋帝赵翊看来是铁了心要与我交趾为难。
他与那昏庸无道的道君皇帝赵佶不同,此人爱民如子,行事果断,看来这次是真的动怒了。”
“动怒又如何?”李乾德怒声道,“我交趾也不是好惹的!
他要战,那便战!朕就不信,他大宋真能把我交趾怎么样!”
尽管嘴上强硬,但李乾德和众臣心中都清楚,事情已经变得非常棘手。
大宋的态度如此坚决,显然不是以前那样可以轻易“忽悠”过去的了。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商议着如何应对大宋的最后通牒时,前天,也就是七月十七日,广源州知府黎文源的求援信送到了。
信中说,宋军大约十万余人,于七月十六突然对广源州发起了猛烈进攻,攻势极为凶猛。
黎文源请求朝廷立刻派遣大军支援,否则广源州危在旦夕。
收到求援信后,李乾德和众臣虽然有些担忧,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他们早就料到宋军会有所行动,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陛下,宋军不过十万余人,虽然听说他们的燧火枪很厉害,射程比弓箭还远,但广源州城高池深,防御坚固,城中还有十万精锐驻守,由黎知府和阮将军坐镇。”
兵部尚书陈继忠当时自信满满地说道,“只要黎知府和阮将军不出城迎战,坚守不出,撑上两天绝对没有问题。
待臣的犬子陈皋率领的十五万援军一到,与城中守军汇合,共二十五万精锐,就算宋军武器再先进,又能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