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血脉之声。
——题记
(●—●)1(●—●)
本章故事主人公
婉儿,女,教师,公众号《婉儿的情感地带》创始人。
亮子,男,记者,,婉儿的爱人。
双胞胎儿女到了上学的年龄,给孩子起个学名。
楚家子弟,按辈分如下九代。楚先大德成克守增繁荣。
亮子,楚氏二十五世成字辈,双胞胎儿女是二十六世,克字辈。亮子和婉儿从人生八卦和家国情怀出发,为双胞胎儿女取名。
儿子,旭旭,学名,楚克凡。
女儿,倩倩,女孩不按辈分,取学名,楚诗雅。
传统文化墨迹颂扬,家族丰碑血脉融情,爱家爱国……
(●—●)(●—●)
九月的晨光透过落地窗,在楚家客厅的实木地板上织出暖融融的光斑。婉儿正弯腰整理旭旭和倩倩的入园体检表,指尖拂过“学名”那一栏空白时,动作忽然顿住。身旁的亮子刚把相机三脚架收进储藏柜,转身便看见妻子望着表格出神,他轻手轻脚走过去,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瞬间懂了她的心思。
“是该给孩子们定个正经学名了。”亮子的声音带着记者特有的沉稳,他伸手揉了揉凑过来的旭旭的头顶,小家伙正攥着一辆蓝色玩具车,仰着小脸问“爸爸,学名是什么呀?是不是像奥特曼的名字一样厉害?”倩倩则抱着婉儿的胳膊,大眼睛忽闪着,小辫子上的蝴蝶结随着动作轻轻晃动。
婉儿直起身,将散落的碎发别到耳后,教师特有的温柔笑意漫上眉梢:“学名是伴随你们一辈子的名字,要比奥特曼的名字更有意义,里面藏着爸爸妈妈对你们的期待,还有咱们楚家的根。”她说着,从书架上抽出一个深棕色的木盒,打开时,一股淡淡的樟木香气扑面而来——里面装着楚家的族谱,泛黄的纸页上,用小楷工整地写着九代辈分:“楚先大德成克守增繁荣”。
亮子凑过去,指尖在“成”字辈那一行顿住,那里清晰地记着他的名字。“我是楚家二十五世‘成’字辈,按规矩,旭旭和倩倩该是二十六世‘克’字辈。”他看向婉儿,眼神里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不过咱们之前说好,倩倩是姑娘,要是觉得辈分字束缚,也可以不按这个来。”
婉儿点点头,将族谱摊在茶几上,让两个孩子凑过来。旭旭好奇地用小手指着那些弯弯曲曲的字,倩倩则被封面上的龙纹图案吸引,小声问婉儿:“妈妈,这些字是不是都在讲故事呀?”婉儿握住女儿的手,轻声道:“是呀,每一个字都在讲咱们楚家祖先的故事,就像你读的绘本一样,藏着很多道理。”
那天下午,亮子把书房里的台灯调到最柔和的亮度,书桌上摊开了《诗经》《楚辞》,还有他跑遍古玩市场淘来的几本旧字典。婉儿则把两个孩子哄睡后,坐在书桌旁,手里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咱们之前不是说,取名要兼顾人生百态和家国情怀嘛?”婉儿笔尖顿在“凡”字上,抬头看向亮子,“‘克凡’怎么样?‘克’是辈分字,有克服、超越的意思,‘凡’是平凡,但我希望旭旭能在平凡的生活里,活出不一般的价值,不被世俗的浮躁裹挟,守住本心。”
亮子眼睛一亮,他放下手里的《楚辞》,拿起笔在纸上写了“楚克凡”三个字,笔画遒劲有力。“这个‘凡’字用得好,不刻意追求宏大,却藏着大格局。”他想起自己跑新闻时遇到的那些普通人,有坚守山区支教的老师,有默默守护老手艺的匠人,他们都是“凡”人,却用行动诠释着不凡,“就像咱们做的事,我记录人间百态,你用《婉儿的情感地带》温暖人心,都是在平凡里扎根,这不就是‘克凡’的意义吗?”
婉儿笑着点头,她拿起另一张纸,开始琢磨倩倩的名字。“倩倩是姑娘,不用按‘克’字辈,咱们可以从诗词里找灵感。”她翻到《诗经·郑风》里“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那一句,又想起自己平时喜欢的书法,“‘诗’字有文雅之气,‘雅’字则是端正、美好,‘楚诗雅’,既带着诗词的韵味,又有咱们对她的期许——希望她能腹有诗书,气质如兰,做个温柔又有力量的姑娘。”
亮子凑过去,看着纸上“楚诗雅”三个字,轻声念了出来,语气里满是温柔:“诗雅,诗雅,听着就像春日里的细雨,润物细无声。”他想起婉儿平时给孩子们读诗的场景,倩倩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妈妈怀里,大眼睛里满是专注,“这个名字跟倩倩的性子很配,而且‘诗’和‘雅’都藏着文化底蕴,也不辜负咱们对传统文化的偏爱。”
接下来的几天,夫妻俩只要有空,就会和孩子们一起“琢磨”这两个名字。亮子会拿着写有“楚克凡”的纸,教旭旭认笔画:“你看,这个‘克’字,就像小战士拿着盾牌,能克服困难;‘凡’字就像咱们家的小院子,平平安安,舒舒服服。”旭旭似懂非懂地点头,却会在幼儿园老师问他名字时,骄傲地说“我叫楚克凡,爸爸说我能当小战士!”
婉儿则会在给倩倩梳辫子时,轻声念“楚诗雅”:“倩倩,你的名字里有‘诗’,以后咱们可以一起读更多的诗,就像妈妈带你看的那些花儿一样,每一首诗里都有一个漂亮的世界。”倩倩会把小脑袋靠在婉儿怀里,小声问“妈妈,我的名字是不是比小蝴蝶还美呀?”婉儿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暖意。
正式给孩子们办理入学手续那天,亮子特意带上了相机,要记录下这个特别的时刻。婉儿握着笔,在“学名”那一栏,一笔一划地写下“楚克凡”和“楚诗雅”,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像是在与楚家的先辈对话,也像是在为孩子们的未来写下序章。
走出学校大门时,旭旭拉着亮子的手,蹦蹦跳跳地说“爸爸,以后老师就叫我楚克凡啦!”倩倩则牵着婉儿的手,小声念着自己的名字,小脸上满是欢喜。亮子举起相机,将这一幕定格——阳光下,一家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身后是学校的教学楼,身前是铺满落叶的小路,而“楚克凡”和“楚诗雅”这两个名字,就像两颗饱满的种子,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在爱家爱国的情怀里,悄然扎根。
晚上,亮子把拍好的照片洗出来,贴在家庭相册里,旁边写上“202x年秋,凡凡、雅雅定学名”。婉儿则把楚家的族谱重新放回木盒,轻轻抚摸着封面,心里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教她认辈分的场景。那时她不懂“先”“大”“德”这些字的意义,如今看着身边的孩子,看着纸上的名字,才明白所谓的血脉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辈分延续,而是将传统文化的温度、家国情怀的重量,悄悄藏进名字里,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永远能听见来自家族的、来自文化的血脉之声。
旭旭和倩倩已经睡熟,小脸上还带着甜甜的笑意。婉儿和亮子坐在床边,看着两个孩子,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两个名字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像祖辈那样,把楚家的故事、把传统文化的魅力、把爱家爱国的初心,一点点讲给孩子们听,让“楚克凡”和“楚诗雅”这两个名字,不仅成为孩子们的标识,更成为他们人生路上最温暖、最有力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