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
大梁城破城刹那,魏婴就屁滚尿流的逃亡去了。
魏国虽在此刻覆灭,可五国联军还没有到。
只要他还活着,联军就免不了要用他打出旗帜,魏国也未必没有复国可能!
大梁城的覆灭是意料之中的事,所以余朝阳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情绪波动。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接下来五国联军的反扑,才是真正的重头戏,硬仗!
要想像一面旗帜驻扎在此绝非易事,单单是一个后勤就足以拖垮整个秦国。
毕竟此地和秦国大本营间,还间隔着一个韩国。
韩国只要伸手掐断补给线,他们瞬间就会成为一支孤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这个情况很严重,甚至可以说是火烧眉毛。
可为什么余朝阳明明知道,却依旧要把自己逼入险地呢?
那自然是因为……张仪!
以张仪的战略眼光,不可能看不出韩国在整个战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国虽歃血为盟,可架不住韩王是个软包。
就像嬴驷龙门称王时,魏婴打破脑袋想要糊弄过去,可这位爷却早早练习起了科目二,就想着怎么让嬴驷更加舒服。
五国联军看似坚不可摧,但更多的却是大势所逼,互有各自盘算。
之间的世仇,也不见得比秦魏少。
‘只要张仪出使韩国,让韩王放后勤部队过来,这场仗…未必不能打!’
余朝阳双眼如炬,双拳重重砸在案板之上。
在他的指挥下,所有秦军瞬间被调动起来,收集金汁的收集金汁,收集滚木巨石的收集滚木巨石。
入目所及,全部都是忙碌身影。
除此之外,他还立下三条军规:不许私闯民宅、不许烧杀抢掠、不许强抢妇女。
刘邦、刘备早已用亲身经历证明了一件事:得民心者得天下。
反之,他兄长霸王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垓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逃亡路上还被一老者指路撞上汉军大部队。
至于余朝阳本人,则端坐在最醒目的城墙上闭目养神。
他是一军之军心所在,所有人都可以忙碌,但他不能,他必须要表现出胸有成竹模样。
时间,在秦军忙碌的身影中转瞬即逝。
依旧是熟悉的日出,熟悉的第一缕阳光。
率先抵达战场的,是高举‘楚’字大纛的楚国军队。
楚军远远打了个照望,并没有马上就展开进攻。
倒也正常,毕竟没有哪家会傻乎乎的拿自家兵马同秦消耗。
显然等其他兵马齐至,更加符合本国利益。
可余朝阳又怎会如楚国的愿,三更天时,一支人数在五百人左右的轻骑瞬间冲出城门。
领头的,正是有着大秦战神之称的赢华。
随行军队别看人数少,可个顶个都是精英。
就连余朝阳当个宝贝似的东征军都被尽数派出,想要复刻当初在函谷关的壮举。
只可惜,对面带领这支楚军的叫屈原。
屈原的军事能力如何尚且不知,但在大局观、战略眼光这一块,绝对是一流水准。
年不过二十三,就能做到仅次楚国令伊(宰相)的左徒官位,掌军政外交,显然不是什么寻常人物。
余朝阳函谷关首战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真言战术,屈原又怎么可能没研究过。
当赢华逼近楚军大营时,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片火光冲天。
屈原单手负背,嘴角噙着一抹轻笑,铺天盖地的箭矢瞬间射出。
赢华面色一变,急忙率军撤回大梁。
听完赢华的报告后,余朝阳也打消了夜袭的想法,心底却是升起一抹不解。
从数十日前的那场谈判来看,他发现这屈原…对秦国的敌意不是一般的大。
其余几国都还没开腔呢,这屈原就急不可耐的跳出来当出头鸟。
屈原可以对秦国有敌意,但不能在左徒的位置上对秦国有敌意!
他数日前就已书信于商鞅,以对方的聪明才智,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付出行动,提前为秦国铲除一尊大敌。
楚军的到来宛若一根引线,彻底点燃了整个天下。
越来越多的军队开始出现在大梁城四周,哪怕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而五国联军这次的阵容,也是豪华至极。
统领联军的,是有犀首之称的公孙衍,以及佩戴六国相印的苏秦,韩国申差、楚国昭阳、屈原、齐国匡章。
但凡是能叫的上名号的,无一不是其国内赫赫有名者。
反观秦国一方,则是逊色不少。
将不过赢华、赢疾、余朝阳,兵不过十三万,无论从哪个方面比,都要逊色五国联军一筹。
唯一可以拿出来说道说道的,就是那团结一致的军心。
可尽管如此,余朝阳也没有丝毫的退缩之意。
这场仗,迟早要打。
倒不如趁着如今兵威正盛,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如果能赢,那就乘风直上九天,提前开启一扫六合壮举,登临至高殿堂。
若败,亦能凭借函谷关天险休养生息,以待日后卷土重来。
狂风凛冽中,发须皆白的魏婴亲自登上鼓台,双手握棒重重敲打在鼓面上。
那沙哑,犹如鼓风机般的怒吼顷刻在联军上方炸响。
“暴秦无信,裂我宗庙!”
“三晋同源,合纵诛虎狼!”
“今日不救魏,明日秦军叩尔国门,复我河山——雪耻大梁!”
怒吼声中,魏军仅存的残兵败将率先展开冲锋。
这场注定会影响未来走向的大战,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