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刚过,老街的梧桐叶就落了一层,岐仁堂的青石板缝里嵌着几片金黄,被往来的布鞋碾得沙沙响。岐大夫坐在堂屋的旧藤椅上,手里摩挲着个掉了漆的木药箱——箱子是三十多年前一位姓周的老大夫送的,箱盖内侧贴着张泛黄的方子,字迹已经淡得快要看不清,却被他用透明纸仔细裱了三层。
“岐大夫,您瞅瞅我家老陈!”门帘被猛地掀开,带进股带着凉意的风,说话的是陈婶,她扶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男人右手攥得紧紧的,左手却止不住地抖,胳膊肘往旁边的桌角一磕,“哐当”一声,桌上的瓷药瓶晃了晃,吓得陈婶赶紧伸手去扶。
“慢点,慢点。”岐大夫起身,把藤椅往中间挪了挪,“坐这儿,别慌。”
老陈坐下时身子僵得像块木头,膝盖“咔”地响了一声。他想抬手抹把汗,左手却“啪嗒”一下打在自己腿上,脸瞬间涨得通红,瓮声瓮气地说:“丢人……这手就不听使唤,吃饭得老婆子喂,走路腿沉得挪不动,夜里躺床上,腿还抽着疼,整宿整宿睡不着。”
陈婶眼圈红了:“岐大夫,您给想想辙吧!城里跑了好几家医院,药吃了不少,不是头晕就是腹胀,这阵子更重了,连筷子都握不住。昨儿听街坊说您这儿有办法,我们就赶紧来了。”
岐大夫没急着搭话,先让老陈伸出舌头——舌淡得发粉,边儿上印着一圈齿痕,苔白乎乎的像蒙了层薄霜,舌下的青筋鼓得像细蚯蚓。又按住他的手腕切脉,指下的脉沉得像陷在泥里,细溜溜的,偶尔还跳得慌。
“这毛病多久了?”岐大夫问。
“快两年了,”陈婶接话,“一开始就觉得手有点抖,拿笔写不了字,以为是累着了,没当回事。后来慢慢腿也沉,脖子僵,转头都得整个身子跟着转。老陈年轻时候开货车,跑长途,熬夜是家常便饭,退休了又爱蹲在麻将馆,一天坐八九个钟头,顿顿离不了红烧肉,咸的辣的往嘴里塞……”
老陈闷哼一声:“现在悔也晚了。”
岐大夫松开手,指了指老陈的左手:“您这不是‘手抖’那么简单。《素问》里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就是抖;又说‘脾主肌肉’‘肾主骨生髓’,您这手颤、腿沉、身子僵,是肝脾肾三样都亏了,风、痰、瘀缠在一块儿,才把筋脉给堵得死死的。”
“肝脾肾?”陈婶愣了,“不是风邪吗?前儿个有个郎中说他是‘风邪乱蹿’,开了些平肝的药,吃了更抖。”
“光平肝没用。”岐大夫转身从药箱里翻出那张裱好的方子,“三十多年前我在乡下义诊,遇着位周老先生,他行医六十年,专看这类疑难杂症。那会儿我也年轻,见着手抖就想着‘止颤’,开的方子不是龙骨牡蛎就是全蝎蜈蚣,猛是猛,可患者要么好一阵又犯,要么吃了胃里反酸。”
他指尖点着方子上的字迹,像是在跟老伙计说话:“周老先生见了,拿着拐杖敲我的药箱:‘小岐啊,你只盯着手抖,没瞅见根子。这病是‘本虚生邪’——肝阴不足,才生内风;脾不运化,才生痰湿;肾亏了,髓空了,筋脉没东西养,风、痰、瘀凑一块儿,能不抖吗?’”
陈婶凑过来看方子,上面写着“黄芪、白术、天麻、白芍、熟地、陈皮、地龙、炙甘草”,都是常见的药:“就这几味?能管用?”
“普通药配好了就是良方。”岐大夫笑了,“周老先生当时给我讲这方子,蹲在田埂上,拿根草棍在泥里画:‘你看,黄芪白术是补脾虚的,脾旺了就不生痰湿;天麻白芍是平肝风的,肝柔了风就息了;熟地是填肾精的,肾实了髓就足了;陈皮地龙是化痰瘀的,通路通了,气血才能到筋脉末梢。’”
他顿了顿,又看老陈:“您这舌胖苔腻,脉沉细,是脾虚生痰湿,肾虚髓不足,肝风夹瘀动,正好对得上这方子的路数。不过得慢慢来,先把通路清开,再补根本,急不得。”
老陈攥着的手松了松:“只要能好,多久我都等。”
头回调理,岐大夫没开多少药,就抓了陈皮、地龙、白术、茯苓四味,用纱布包了,嘱咐陈婶:“回去拿砂锅煮,水开了煎一刻钟,倒出来温着喝,一天两回。”又给了个小布袋,装着炒扁豆和山药片,“让老陈别吃红烧肉、腌菜了,就喝山药小米粥,煮的时候把这扁豆片撒进去。每天你帮他揉胳膊腿,从肩膀往手腕揉,从膝盖往脚踝揉,每处揉十分钟,别使劲。”
陈婶记下了,临出门又回头:“不用加点平肝的?”
“先清垃圾。”岐大夫送他们到门口,“他舌苔腻,腹胀,说明痰湿瘀堵得重,得先把通路扫干净,不然补的药也进不去,反倒堵得更厉害。”
这调理就像扫院子——老陈头一个月过得不轻松。陈婶按岐大夫说的,顿顿做山药小米粥,偶尔蒸个南瓜,老陈起初嘟囔“没味儿”,可吃了几天,腹胀真轻了,以前半夜腿抽得直哼哼,现在能迷糊着睡两三个钟头。更奇的是,左手抖的幅度小了,虽然还抖,但拿个勺子舀粥,洒出来的比以前少了一半。
复诊那天,老陈进门时没让陈婶扶,自己扶着门框挪进来的。他张嘴伸舌头,苔薄了些,舌下的青筋也淡了点,脸上有了点血色。
“夜里能睡四五个钟头了,”他声音亮了些,“昨天试着自己端杯子,虽说还晃,总算没把水洒身上。”
岐大夫笑着点头,又添了黄芪、党参、熟地、山萸肉:“通路清得差不多了,该补补了。黄芪党参补脾气,像给地里施肥;熟地山萸肉补肾精,像给井里蓄水。”又加了把炒麦芽,“怕补得太腻,加这个助消化,让脾能好好干活。”
这次还加了个“土法子”——让陈婶每天早上太阳刚出来时,扶老陈在院里站着,后背对着太阳晒一刻钟。“《黄帝内经》说‘背为阳’,晒后背能补阳气,阳气足了,运化痰湿也有力气。”岐大夫叮嘱,“别晒正午的太阳,太烈,伤津。”
老陈听话,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等太阳。陈婶在院里摆个小马扎,他背对着太阳站着,起初站五分钟就腿软,后来能站满一刻钟。晒完背,浑身暖洋洋的,手抖都轻些。
调理到第三个月,老陈能自己用筷子夹青菜了——虽然夹不稳,偶尔会掉在桌上,但不用陈婶喂了。走路也稳了,不用扶东西,能慢慢绕着老街走半圈。有回街坊见了,惊得直拍手:“老陈这是好利索了?”
老陈咧着嘴笑,眼角的皱纹堆起来:“还没,不过比以前强多了。”
岐大夫又调了方子,加了当归和桂枝。“现在得让气血往末梢走了。”他给老陈解释,“当归养血柔筋,桂枝温通经脉,像给气血加个小推力,让它们能走到手指、脚趾尖。”
这天调理完,老陈从布兜里掏出个用塑料袋包着的东西,递过来:“岐大夫,您尝尝,我自己炒的南瓜子。”
陈婶在旁边笑:“他这阵子能自己剥瓜子了,非说要剥给您尝尝。”
岐大夫捏了颗放嘴里,香得很:“手艺不错。”
半年后再看老陈,简直像换了个人。他能自己提着菜篮子去菜市场,虽然左手还微微抖,但不影响拎东西;吃饭时筷子用得稳稳的,能夹起豆腐块;晚上能睡六个钟头,腿也不抽了。有回老街办联欢会,他还跟着大家扭了两下秧歌,逗得街坊们直笑。
那天他来谢岐大夫,正好有个年轻媳妇带着婆婆来看病——老太太也是手抖,端碗时晃得厉害,媳妇急得眼圈红:“岐大夫,您也给我婆婆用老陈那方子呗?”
岐大夫先看了老太太的舌头,舌红少苔,舌尖红得发亮,又切脉,脉细数。他摇了摇头:“不行,您婆婆这是阴虚重,口干、失眠吧?”
老太太点头:“是,夜里总渴,喝多少水都没用,躺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那就得改方子。”岐大夫拿起笔,“老陈是脾虚痰湿重,所以用白术茯苓多;您婆婆阴虚,得减熟地,加麦冬、玄参,滋阴润燥,不然补得太燥,更睡不着。”
又转头对那媳妇说:“她这情况,别让她吃辛辣的,炒菜少放葱姜蒜,多吃点梨、百合,熬粥时加把银耳。”
等婆媳俩走了,老陈不解:“都是手抖,咋方子不一样?”
“人不一样,方子就不能一样。”岐大夫收拾着药箱,“周老先生当年总说‘没有万能方,只有对证方’。就像种地,沙土里得多种耐旱的,黏土里得多种耐涝的,得看地施肥。”
他想起周老先生传方时的样子——那会儿在乡下,周老先生住在个土坯房里,院里种着薄荷和紫苏,他蹲在院里翻晒药材,岐大夫蹲在旁边看。周老先生拿起片白术:“这白术,脾虚湿重的人用着好,要是阴虚火旺的人用多了,就燥得慌。方子是死的,人是活的,得跟着舌象、脉象变。”
“那您后来还遇着过别的情况?”老陈问。
“多着呢。”岐大夫数着,“有回遇着个患者,舌暗紫,手指头尖发麻刺痛,是瘀血重,就加了鸡血藤、桃仁,加重通络的力气;还有个患者,舌淡得发白,怕冷,大便稀,是阳虚,就加了桂枝、生姜,温温阳气。”
他指了指窗外:“你看这梧桐树叶,有的黄得早,有的黄得晚,有的掉得快,有的掉得慢,各有各的样。人也一样,哪能都用一个方子?”
秋分这天,岐仁堂门口摆了张方桌,街坊们围坐着喝茶,老陈也在,正给大家剥南瓜子。他左手虽然还有点抖,但剥得挺利索,瓜子仁堆在小碟里,谁想吃就伸手拿。
“岐大夫,您这方子真神。”有个街坊说,“老陈这病都快两年了,居然能好这么多。”
岐大夫给大家续茶:“不是方子神,是理儿对。《金匮要略》说‘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温药’不光是药温,更是要温养脾肝肾;《脾胃论》说‘脾为后天之本’,脾养好了,气血就足,痰湿就少,筋脉就有东西养。”
老陈接话:“我现在信了,以前顿顿红烧肉,坐那儿不动弹,脾早就给造坏了。现在天天喝小米粥,晒晒太阳,身子轻快多了。”
“不光得调身子,还得调心性。”岐大夫笑着说,“周老先生当年说,这类毛病,患者多半爱着急,肝火旺了更生风。您得少生气,多笑笑,比吃药还管用。”
老陈咧开嘴笑:“现在不生气了,能自己吃饭走路,就够乐的了。”
日头慢慢往西斜,梧桐叶落在方桌上,岐大夫拿起片叶子,叶脉清晰得像筋脉。他想起周老先生临终前的话——那天周老先生躺在病床上,拉着他的手:“小岐,这方子你拿着,能帮一个是一个。医道不在药贵,在辨得准、配得巧,能让患者少遭罪,就是真本事。”
那会儿他没说话,只是把方子叠好,放进药箱。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他用这方子帮了不少人,有像老陈这样的,也有更重些的,慢慢调理着,大多能稳住症状,保住生活质量。
“岐大夫,明天还来剥瓜子不?”老陈的声音把他拉回神。
“来。”岐大夫把叶子放在桌上,“明天我带点新炒的花生,咱就着喝茶。”
街坊们笑着应着,风从梧桐叶间穿过去,带着药香和茶香。岐仁堂的药箱还摆在角落里,箱盖内侧的方子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那不是一张普通的方子,是老大夫传下来的念想,是肝脾肾同调的智慧,更是“能帮一个是一个”的实在心。
就像老街的梧桐,年年落叶子,可根扎得深,开春又抽出新枝。这医道也一样,方子老,理儿不老,只要辨得准、用得巧,就能让那些被颤、僵折磨的人,慢慢找回稳当的日子,就像老陈那样,能自己剥瓜子,能扶着老伴儿散步,能在秋分的太阳下,笑着说一句“日子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