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计:一统愿与共安谋
红绸的暖意还绕在指尖,风里的青草香又添了几分日光的温度。朱祁钰看着琪亚娜抱着红绸喜滋滋地跟阿依娜絮叨婚礼细节,眼底的笑意慢慢沉淀下来,多了几分对未来的考量。等琪亚娜被侍女劝着去廊下歇着,他才转头看向阿依娜,目光落在沙盘上瓦剌各部族散落的标记上,语气比之前更显郑重。
“阿依娜,有件事朕一直想问问你。”他指尖轻轻点过沙盘上也先部族的牧场,又划过邻近的鞑靼疆域,“如今瓦剌各部虽暂时相安,可鞑靼总在边境挑事,内部也还有些部落盯着牧场争来抢去。你一心想促成瓦剌统一,若是真有那么一天,你统一了漠北草原的部族,往后有什么打算?”
阿依娜握着红绸的手顿了顿,抬头望向远处的草原方向——那里的天际线还蒙着淡淡的雾,像极了瓦剌如今未明的前路。她沉默了片刻,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红绸的纹路,声音里带着几分深思熟虑的坚定:“陛下若是问臣的心里话,统一之后,臣想先做三件事。”
朱祁钰微微颔首,示意她继续说。
“第一件,是定牧场。”阿依娜的目光落回沙盘,语气清晰,“现在各部族为了牧场年年争,冬天雪大的时候,弱小的部落连驻冬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往南迁,难免跟大明边境的百姓起冲突。臣想统一后,按各部族的人口、战力分牧场,划出专门的驻冬区域,再派部族里的老人盯着,谁也不能多占——这样至少能让族人先有个安稳的家,不用再为了一块草地刀兵相向。”
朱祁钰听得点头:“这话说到了根上。百姓要的先是安稳,部族也一样。没有固定的牧场,再强的战力也守不住族人。”
“第二件,是兴通商。”阿依娜接着说,语气里多了几分期待,“臣小时候跟着阿爸去过大明的边境集市,见过汉人商队卖的茶叶、盐巴,也见过咱们瓦剌的羊毛、皮革换回来的粮食。可这些年因为战事,集市时开时关,商队也不敢多来。统一之后,臣想跟大明好好商量,把边境的通商集市再开得密些,让各部族的人都能凭着手艺、物产换生活物资——这样族人不用再靠抢掠过日子,也能跟大明的百姓多些往来,少些敌意。”
“说得好。”朱祁钰眼里露出赞许,“通商不仅能让族人过好日子,更是两族安稳的根基。朕之前降税率、设粮仓,也是想为通商铺路。你若真能推动这事,朕定然全力支持。”
阿依娜的心里暖了暖,又接着说第三件事:“第三件,是教子弟。”她的声音轻了些,却透着执拗,“臣见过不少部族的孩子,从小只学骑马射箭,不知道汉字怎么写,也不知道中原的历法、农桑。统一之后,臣想在各部族里设学堂,请大明的先生来教读书,也让咱们瓦剌的勇士教汉人孩子骑射。孩子们从小一起长大,知道彼此的日子都是怎么过的,往后就不会再轻易听信挑唆,觉得对方是‘敌人’——毕竟,刀枪能打下来疆土,却守不住长久的太平,真正能让两族安心的,是人心相通。”
她说完这些,抬头看向朱祁钰,眼神里带着几分忐忑,又有几分期待:“这些都是臣的粗浅想法,不知道陛下觉得……可行吗?”
朱祁钰看着她眼底的光,忽然想起之前琪亚娜说的话——阿依娜看似沉稳,心里藏着的全是族人的未来。他轻轻拍了拍沙盘边缘,语气里满是认同:“这些想法不仅可行,更是长远之计。定牧场是安内,兴通商是睦邻,教子弟是传后——你想的不是‘统一后如何掌权’,而是‘统一后如何让族人过好’,这份心,比任何宏图大略都重要。”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你若是真能做成这三件事,朕可以跟你立个约定。大明不仅会跟瓦剌长期通商,还会派农桑的先生去草原,教族人种些耐寒的作物,帮着建储粮的仓库。往后若是有别的部族敢来犯瓦剌,大明的军队也能跟你们并肩作战——毕竟,瓦剌安稳了,大明的边境才能安稳,这是咱们彼此的依仗。”
阿依娜的眼眶忽然热了。她之前总担心,大明会忌惮瓦剌统一后的战力,哪怕表面扶持,暗地里也会设防。可朱祁钰的话,却把“彼此依仗”摆到了明面上,没有帝王的猜忌,只有对两族安稳的真心考量。她深吸一口气,握着红绸的手紧了紧,语气里带着从未有过的坚定:“陛下若是信臣,臣定不会让陛下失望。等瓦剌统一了,臣定会让漠北草原少些战火,多些炊烟;让两族的百姓少些敌意,多些往来——就像这红绸一样,把咱们的心思都系在‘好好过日子’上。”
朱祁钰看着她眼底的坚定,又望向沙盘上两族疆域相连的线条,忽然觉得,瓦剌的未来不再是模糊的雾,而是像此刻的阳光一样,渐渐清晰起来。他笑着拿起沙盘旁的一支朱笔,在漠北草原与大明边境的分界线上,轻轻画了一道弧线,把两边的通商集市、学堂位置都圈在了一起:“好,朕等着那一天。到时候,咱们再在寒山寺旁设个‘和议碑’,把今日的约定刻上去,让往后的人都知道,大明与瓦剌,不是靠刀枪相处,而是靠真心换真心。”
风又吹过,带着红绸的暖意,也带着两人对未来的期许。远处的演武场上,兵卒们的脚步声已经远去,只剩下几只麻雀还在啄食草籽,叽叽喳喳的声音里,像是在为这份约定,添上几分热闹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