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 朱祁钰:吾与汝们比谁更强盛(一)
帐内暖意正浓,朱祁钰目光扫过众人,指尖轻轻叩了叩案几:“方才因安儿姓氏起了小波澜,倒让朕想起件有意思的事——这天下朝代如走马灯轮转,咱们不妨掰扯掰扯,我大明与那些前朝旧国,谁更昌盛?”
阿娅抱着安儿,闻言眼睛一亮,将孩子往怀里又拢了拢:“皇上快说!我只知道草原上的部落,中原这些朝代,到底咋比呀?”郭登躺在担架上,也微微抬了抬下巴,示意自己听得认真。帐帘外忽然传来细碎的响动,朱祁钰眼角余光瞥见,帐门缝隙里挤着好几双眼睛——是守在外头的官员和侍卫,正踮着脚往帐内望,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他笑着起身,没先提帐外的人,反倒从案上取了支笔,在临时铺开的麻纸上画起简图:“就说这大宋吧,北宋、南宋加起来,看似经济富庶,Gdp数值(他刻意用了个新鲜说法,惹得帐内众人好奇张望,帐外也传来一声低低的“啥是Gdp”)比我大明当前账面数字高些,可真要论全方面厉害,未必能压过我朝。”
“先说这开国——”笔锋一顿,在“宋”字下画了道杠,“北宋赵匡胤,原是北周武将,得周世宗柴荣信任,掌了禁军大权。后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北周的天下。可他登基后,因自己武将出身篡权,便重文抑武,搞得宋朝武将处处受限,边关战事常因文官掣肘吃败仗。”
苏和在旁点头,补充道:“臣也听过,宋朝兵将分离,打仗时将领连士兵都认不全,哪能打胜仗?我大明可不一样,将领带兵操练,同吃同住,像郭登这般,边关镇守,将士用命,上下一心!”
这话刚落,帐外又传来一阵轻响,像是有人不小心碰倒了帐边的木架。朱祁钰终于抬眼看向帐门,笑着扬声:“帐外的都别挤着了,进来吧!”
门外众人先是一愣,随即忙不迭地应声,几个官员带头撩帘进来,身后的侍卫也跟着挪步,很快就把帐门附近的空地填得满满当当。有人还带着几分拘谨,朱祁钰却摆了摆手:“如今夜空高照,新训的兵卒、老兵都回营帐歇着了,你们守在外头听也辛苦,进来凑个热闹正好。”
众人这才放松下来,有个年轻小吏还悄悄往前挪了挪,想看清案上的简图。朱祁钰继续说道:“对!我大明开国,从濠州起兵,驱逐元廷,逐鹿中原,靠的是将士悍勇、文臣智计,更有百姓归心。就说这人才——”他转身扫过帐内,连门口的小吏也一并纳入目光,“孔子打破‘学在官府’,可真正让天下人皆有机会读书入仕,还是我大明科举!不管你是寒门士子,还是军户子弟,只要有本事,都能科考当官。宋朝虽也有科举,可门阀残余仍在,寒门难出贵子。我大明如今朝堂,有从乡试一路考上来的能臣,有边疆立功的武将,还有像苏先生这般通古今的鸿儒,人才济济,岂是宋朝能比?”
阿依娜听得入神,忍不住插言:“那经济呢?宋朝不是说富得流油?”朱祁钰笑了:“宋朝经济是活,可富的是士绅商贾,苦的是百姓。我大明立国,轻徭薄赋,垦荒屯田,如今江南桑蚕兴旺,北方粮田丰收,商税虽不如宋朝名目繁多,可百姓口袋里有银钱,边关军饷能按时发,这才是实打实的昌盛。再者——”他目光扫过帐外,仿佛看见大明的万里河山,“我大明水师巡弋海疆,瓷器、丝绸远贩海外,诸国来朝,可不是宋朝纳贡求和能比的!”
郭登躺在担架上,勉强撑起身子:“皇上说得在理!臣在边关,见我大明将士戍边,粮草充足,器械精良,哪像宋朝边军,缺衣少食,连战马都养不起……”话未说完,一阵咳嗽,阿娅忙伸手抚他后背,眼里却满是对大明军力的认同。门口的侍卫们听得连连点头,有个曾戍过边的老兵,还忍不住低声附和:“可不是嘛!咱大明的军粮,顿顿能见到米粮,哪像史书里说的宋朝边军,只能啃干粮!”
朱祁钰抬手虚按,示意郭登歇着,又道:“当然,朕不是说宋朝一无是处,只是相较我大明,在根基、人才、军力、百姓生计上,咱们更胜一筹。这朝代更替,就该这般比一比、论一论,才知道我大明如今的好,也才明白,咱们得守住这份昌盛,让后世提起,也得说一句‘大明,强!’”
帐内众人听得热血沸腾,连门口的官员都忘了拘谨,有人忍不住小声接话:“皇上说得对!咱大明如今的日子,可比前朝强太多了!”阿娅抱着安儿,也小声嘟囔:“原来中原朝代这么多门道……我家喜杼将来要是读书,也能考科举当大官?”朱祁钰朗笑:“自然!只要肯用功,我大明的门,向天下有才之人敞开!”
烛火依旧摇曳,帐内的议论声渐渐蔓延开,从宋朝聊到前朝各代,连门口的小吏和侍卫都忍不住插言,分享自己听过的民间旧事。在朱祁钰的引导下,所有人都愈发清晰地看见大明在历史长轴里的独特位置——这一场“比强盛”,比出了对王朝的信心,也比出了守护盛世的决心,而帐内的烟火气与家国情怀,正随着历史的讲述,融成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