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章 汉俗生诘问,烈语破樊笼
帐内的羊肉香还没散,苏和刚喝了两口热粥,暖意还没漫到心口,就听见朱祁钰的话飘过来——他看着她,眉头微蹙,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解:“苏和,你也是汉人,生在山西、长在大明,怎么反倒不懂‘女子不出闺门’的规矩呢?”
这话像颗小石子,猛地砸在苏和心上。她捏着粥碗的手指瞬间收紧,指节泛了白,抬头看向朱祁钰时,眼里的疑惑早已变成了怔愣:“我……我是汉人,可这规矩,就一定是对的吗?”
没等朱祁钰应声,苏和的声音已经抬高了几分,语气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小时候我娘想出门买针线,要裹着头巾躲着人;瓦剌的阿依娜能带着毯子去市集,换回全家的口粮——同样是女子,凭什么大明的女子就要被‘规矩’锁在家里?景渊兄,您说的是规矩,可我看这规矩,是用来打破的!”
“你这话说得太急了。”
朱祁钰皱着眉摇头,语气里多了几分担忧,“我不是要拘着你们,是怕啊——这规矩传了几百年,早跟宗族、民俗缠在了一起,真要一下子打破,地方上的人不认,宗族里的人闹起来,到时候乱了秩序,怎么管理?受苦的还是想做事的女子。”
“怕?有什么好怕的!”
苏和“砰”地放下粥碗,碗底撞在桌上发出轻响,帐内瞬间静得能听见烛火跳动的声音。她站起身,胸口微微起伏,目光扫过帐内众人,语气里满是急切,“之前对抗瓦剌残部时,苏云娘带着娘子军冲在前面,没人说她们‘失了妇德’,个个都夸她们是英雄!既然打仗时能打破‘女子不能上阵’的规矩,为什么到了集市上,就不能打破‘女子不能经商’的束缚?”
“我们不是要作乱,只是想让女子能出门学些东西、见些世面啊!”
苏和的声音带着点发颤,“瓦剌的姑娘能跟着部落看草原的日出,能跟商贩学讨价还价,可大明的姑娘呢?一辈子困在院子里,连集市上的热闹都见不到,这算什么日子?难道我们生来,就该只围着灶台转吗?”
她越说越激动,声音不自觉地拔高,连隔壁帐子刚被送回来、还没睡沉的安儿都被惊醒了——小家伙揉着眼睛从矮榻上坐起来,小脑袋歪着,呆呆地看着苏和,眼里满是懵懂,连小嘴巴都忘了合上。
阿依娜赶紧走过去,轻轻把安儿抱在怀里,拍着他的背轻声哄:“不怕不怕,是苏和姐姐在说话,不是吵架。”安儿眨了眨眼,小手紧紧攥着阿依娜的衣襟,目光还黏在苏和身上。
帐内的气氛一下子僵住。琪亚娜想开口劝,却被朱祁钰用眼神拦住;郭登皱着眉,似乎想说些什么,又怕火上浇油;也平看着苏和泛红的眼眶,轻轻站起身,走到她身边,伸手轻轻按在她的肩膀上,语气温和却坚定:“苏和,先坐下说,别吓着孩子。”
苏和顺着他的手劲坐下,目光落在安儿懵懂的脸上,心里的火气稍稍降了些,可眼眶还是红了。
也平拿起桌上的帕子递给她,转头看向朱祁钰时,语气多了几分沉稳:“景渊兄,苏和不是要故意顶撞您,只是她见过瓦剌女子的自在,又想起自己母亲的委屈,心里急。其实她想说的,不是要立刻打破所有规矩,是盼着大明的女子,能有机会看看院子外的天地——哪怕只是先从学认字、看集市开始,也好。”
朱祁钰看着苏和垂着头、指尖捏着帕子的模样,又看了看怀里还在发呆的安儿,心里的担忧渐渐被触动。他沉默了片刻,叹了口气,语气软了下来:“我知道你急,也懂你的心思。苏云娘的娘子军,我记在心里;你说的‘女子见世面’,我也没忘。只是……”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帐内众人,语气里多了几分郑重:“只是凡事都要讲章法。这样吧,等咱们回了京城,我先在城郊设一个小集市,专门让女子来做买卖——不用怕人说闲话,官府派兵看着,宗族里的人也管不着。咱们先试试,看看能不能成,好不好?”
苏和猛地抬头,眼里瞬间亮了起来,刚才的火气早已散得没影,只剩下不敢置信的期待:“景渊兄,您……您说的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朱祁钰看着她的模样,忍不住笑了笑,伸手拍了拍她的肩膀,“你说得对,规矩不是不能破,只是要慢慢来。咱们先从小集市开始,让大家看看,女子做买卖,也能做得好、做得稳——等大家看惯了,这‘规矩’,自然就不是规矩了。”
安儿似乎察觉到帐内的气氛缓和了,小手伸出来,轻轻抓了抓苏和的衣角。苏和愣了愣,随即笑了,伸手轻轻摸了摸他的小脸蛋,语气软得像棉花:“安儿不怕,姐姐不吵了。”
帐内的烛火依旧温暖,刚才的争执像被风吹散的烟,只剩下彼此理解的温和。苏和看着朱祁钰,又看了看身边的也平,心里悄悄想着:或许打破规矩很难,可只要有人愿意试着走第一步,总有一天,大明的女子也能像瓦剌的姑娘一样,自在地站在集市上,笑着讨价还价,看遍不一样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