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旱云
时值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夏,陇西郡的日头毒得能晒裂地里的土块。李信蹲在自家田垄上,指尖捻起一撮灰扑扑的土,风一吹就散了,连带着最后一点盼头也飘得没影。
他家那三亩粟田,本该是齐腰高的绿浪,如今只剩枯黄的杆儿歪在地里,穗子空得能透光。媳妇抱着饿得直哭的小儿子蹲在田埂上,眼泪砸在干裂的土地上,连个湿印子都留不下。“当家的,再这么旱下去,咱娘俩……”话没说完,就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
村里的炊烟越来越少,往日里鸡鸣狗叫的热闹劲儿早没了。昨日里,隔壁王二家连夜卷了铺盖,说要去关中逃荒,走的时候还劝李信:“留着也是饿死,不如去关中碰碰运气,听说那边收成好。”
李信没动。他爹临死前攥着他的手说,李家祖辈都在这片土地上刨食,就算饿死,也得守着祖坟。可看着媳妇蜡黄的脸和儿子干瘦的小手,他心里的那点坚持,正一点点被饿意啃噬。
这天清晨,村口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李信以为是逃荒的人路过,没当回事,直到有人拍他家的门。“李信在家吗?郡府派官差来了!”是里正的声音,带着从未有过的急切。
李信趿着草鞋开了门,只见里正身后跟着两个穿青色官服的人,腰间挂着铜印,身后还跟着十几个扛着粮袋的兵卒。为首的官差约莫三十岁,额头上满是汗,却顾不上擦,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奉陇西郡守之令,核查户籍,发放赈粮。李信,你家户籍上三口人,对吧?”
李信愣在原地,半天没反应过来。旱灾闹了三个多月,郡府的人只来过一次,还是催缴赋税的,如今怎么突然送粮食来了?
“还愣着干啥?赶紧接粮啊!”里正推了他一把,“郡守说了,开常平仓赈济灾民,按人头发粮,一人一月两斗粟,先发三个月的!”
官差已经让兵卒解开粮袋,金黄的粟米从袋口倾泻而出,落在李信家的陶缸里,发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在李信听来,比任何音乐都动听。媳妇抱着孩子跑出来,看着陶缸里的粟米,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却是喜极而泣。
“官爷,这……这是真的?”李信抓着官差的袖子,手还在抖。
官差抹了把汗,笑着说:“自然是真的。郡守说了,百姓是秦国的根本,哪能让大家饿死?除了发粮,郡府还要组织大伙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往后就算再遇旱灾,也不用怕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在村里传开。原本准备逃荒的人,都停下了脚步。家家户户都有人去村口领粮,脸上重新有了笑容。
三日后,里正带着郡府派来的农官,召集村里的壮丁开会。农官站在土台上,指着村外一片荒地说:“这片地地势平坦,就是缺水。郡府已经调来工匠,要在这里挖一条水渠,引洮河的水过来。你们只要出力气开垦,将来这片地就分给你们种,前三年还不用缴赋税!”
李信第一个报了名。他想着,有了粮,再有了水,往后的日子就有奔头了。村里的壮丁们也都动了心,纷纷报名。一时间,村外的荒地上,到处都是挥着锄头的人,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来了。开垦荒地需要农具,可村里很多人家的农具早就坏了,没钱买新的。李信家里的锄头,木柄都裂了,只能勉强用。农官得知后,当天就派人从郡府运来一批新的锄头、镰刀,分发给大家,还说:“这些农具先给你们用,等将来收成了,再还也不迟。”
水渠的修建也很顺利。工匠们带着大家测量、挖沟,村民们都主动帮忙,有的抬石头,有的运泥土,没人喊累。李信每天天不亮就去工地,直到天黑才回家,虽然累得浑身酸痛,可心里却踏实得很。他想着,等水渠修好了,地里就能浇上水,明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就在这时,郡府又传来消息,说关中、巴蜀的商户要运粮食来陇西,郡府给他们免税,让他们把粮食以低价卖给百姓。村里的人都很高兴,这下不仅有了赈粮,还能买到便宜的粮食,就算荒地还没开垦好,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十几天后,一支长长的商队果然来了。商队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上面装满了粮袋。商户们在村里搭起了临时的粮市,粟米、小麦都比平时便宜一成。村民们拿着家里仅有的积蓄,或者用家里的旧物换粮食,粮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李信也买了两斗小麦,准备给媳妇和孩子做顿白面馒头。媳妇抱着孩子站在粮市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笑着对李信说:“这下好了,咱不用逃荒了,往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李信点点头,看着村外正在修建的水渠和已经开垦出的一片片荒地,心里充满了希望。他想起农官说的话,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算再遇到旱灾,也能挺过去。
一个月后,水渠终于修好了。当洮河的水顺着水渠流进村里的田地时,村民们都欢呼起来。李信站在渠边,看着清澈的水流进自家的荒地,眼眶不禁湿润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陇西的旱情,终于有了转机。
又过了两个月,开垦的荒地里种上了冬麦。看着地里冒出的嫩绿芽儿,村民们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郡府的官差再次来村里巡查,看到村里的景象,满意地说:“再过几个月,等冬麦收成了,你们的日子就彻底稳了。郡守说了,往后会多派农官来指导你们种地,还会修更多的水利工程,让陇西再也不受旱灾的苦。”
李信站在人群中,听着官差的话,心里充满了感激。他想起几个月前,自己还在为生计发愁,甚至想过逃荒,如今却有了粮食,有了水,有了希望。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郡府的赈济预案,是因为秦国对百姓的重视。
这天晚上,李信家的锅里煮着香喷喷的粟米粥,还蒸了两个白面馒头。小儿子捧着馒头,吃得满脸都是,媳妇坐在一旁,不停地给李信夹菜。李信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觉得,就算再苦再难,只要有官府的支持,有大家的齐心协力,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窗外,月光洒在村里的土地上,也洒在那片刚种上冬麦的荒地上。李信知道,等到来年春天,这里一定会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到了夏天,就会变成金黄的麦浪。而陇西郡的百姓,也会在这片土地上,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
又过了半年,陇西郡迎来了丰收。地里的粟米、小麦都长得饱满,村民们忙着收割、晾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李信家的收成比往年翻了一倍,他把多余的粮食存进了自家的粮缸,还向郡府缴纳了赋税。
这天,郡守亲自来村里巡查,看到丰收的景象,笑着对村民们说:“你们看,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就算遇到旱灾,也能有好收成。往后,郡府会继续修水利、开荒地,让陇西的百姓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村民们纷纷鼓掌,欢呼声在村里回荡。李信站在人群中,看着郡守,又看了看自家的田地,心里充满了自豪。他知道,自己没有选错,没有离开这片土地,而秦国,也没有辜负百姓的期望。
从那以后,陇西郡再也没有因为旱灾而出现百姓流离的情况。常平仓的粮食始终充足,水利工程越修越多,荒地变成了良田,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李信,也成了村里的种粮能手,经常帮助其他村民种地,还被郡府评为“良民”。
多年后,李信的儿子长大了,也成了一名农官,在陇西郡指导百姓种地。李信经常对儿子说:“当年若不是郡府开仓赈粮、兴修水利,咱们家早就不在了。你要记住,百姓是根本,只有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国家才能安稳。”
儿子点点头,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而陇西郡的故事,也成了秦国赈济灾民、稳定社会秩序的典范,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