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谚语录
第一章 渭水边的春耕
惊蛰刚过,渭水的冰面彻底化开,浑浊的河水裹挟着上游的碎冰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陈满蹲在自家田埂上,手里攥着一把刚筛选好的谷种,指腹反复摩挲着颗粒饱满的种子,耳边传来儿子陈禾的抱怨:“爹,这土还冻着呢,播下去的种子能发芽吗?”
陈满抬头瞪了儿子一眼,顺手将手里的谷种撒了一小把在翻好的垄沟里,泥土的腥气混着水汽扑面而来。“你懂什么?”他拍了拍手上的土,“老辈人常说,‘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现在离春分还有十日,正是松土育苗的好时候。要是等土彻底暖透,别家的苗都冒尖了,咱们的还在土里睡大觉,到了秋收,喝西北风去?”
陈禾撇了撇嘴,手里的锄头杵在地上,一脸不情愿。他今年刚满十六,总觉得老辈人的规矩太死板,去年秋收时,邻村有人用了新的耕作法子,据说收成比往年多了两成,他心里早就犯了嘀咕,想跟着试试,可陈满死活不答应。
“爹,我听说邻村的李伯用了‘隔行种植’的法子,说能让庄稼通风,还能少生虫子,咱们为啥不学学?”陈禾忍不住问道。
陈满弯腰拿起锄头,用力将一块冻硬的土块敲碎,沉声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庄稼地里的活儿,哪有什么捷径可走?李伯家的地在坡上,咱们的地在渭水边,水土不一样,法子怎么能照搬?你以为人家收成好,只靠那什么‘隔行种植’?我上个月路过他家田埂,看到他天不亮就去地里除草,夜里还提着灯笼去看苗,这背后的辛苦,你咋没看见?”
正说着,隔壁的王大娘挎着竹篮走过,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黍米糕,热气腾腾的香气飘了过来。“满哥,禾儿,歇会儿吧,吃块糕垫垫肚子。”王大娘笑着将篮子递过来,“我家柱子昨天还说,想跟禾儿一起去渭水摸鱼呢,等周末天好,让他们去耍耍?”
陈满接过糕,掰了一半递给陈禾,对王大娘道:“还是你心思细。不过摸鱼可以,可别耽误了地里的活儿。‘春争日,夏争时’,这春天的时光金贵着呢,少耽误一天,秋收就能多收一斗粮。”
王大娘笑着点头:“可不是嘛!我家那口子昨天还跟我说,今年要多养几只鸡,既能下蛋换盐,鸡粪还能肥田。老话说‘养鸡不难,肥了农田’,这话一点不假。”
陈禾咬着香甜的黍米糕,看着父亲和王大娘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谚语,心里忽然觉得,这些听了十几年的话,好像比以前多了几分道理。他低头看了看脚下的土地,又望了望远处正在劳作的村民,手里的锄头不知不觉间,握得更紧了。
第二章 集市上的较量
谷雨过后,秦地的集市渐渐热闹起来。陈满带着陈禾,推着一辆装满新收蔬菜的木车去镇上赶集,车上的黄瓜顶着嫩黄的花,生菜水灵灵的,一看就招人喜欢。
刚到集市口,就看到一群人围在一个摊位前,吵吵嚷嚷的。陈满好奇地走过去,只见一个穿着绸缎衣服的商人正和一个卖布的老汉争执。那商人手里拿着一匹粗布,眉头皱得紧紧的:“你这布也太次了,我买回去做衣服,没穿几天就破了,你必须给我退钱!”
卖布的老汉急得脸通红,手里攥着布的一角,声音有些发颤:“客官,这布是我家老婆子织了半个月才织出来的,用的都是好棉线,怎么会破呢?‘一分钱,一分货’,你当初买的时候,我就跟你说了,这是粗布,耐穿但不耐磨,你要是想穿细布,得加钱买另一种。”
“我不管!”商人蛮横地说,“我花了钱,就得买到好东西,你今天不退钱,我就砸了你的摊子!”
周围的人议论纷纷,有人劝老汉退钱了事,有人指责商人不讲理。陈满见状,上前一步,对商人抱了抱拳:“这位客官,我是旁边卖菜的,刚才的话我也听了几句。老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您要是觉得布不好,不如跟老汉商量着换一匹,或者让他便宜点再卖您一匹细布,砸摊子可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商人斜了陈满一眼:“你算哪根葱?这事跟你没关系,少多管闲事!”
陈满不卑不亢地说:“话不能这么说。这集市上的买卖,靠的就是诚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您今天要是砸了老汉的摊子,传出去,以后谁还敢跟您做生意?老汉卖布挣点钱不容易,您要是真觉得布有问题,咱们可以找集市上的管事来评评理,看看这布到底是不是次品。”
周围的人纷纷附和,让商人找管事评理。商人见众怒难犯,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冷哼一声,对老汉说:“算了,我也不跟你计较,给我换一匹细布,多出来的钱我补给你。”
老汉松了一口气,连忙给商人拿了一匹细布,还多送了他一小块补丁布。商人付了钱,悻悻地走了。
围观的人散去后,老汉对陈满拱手道谢:“多谢兄弟刚才帮忙,不然我今天可就麻烦了。”
陈满笑着摆手:“不用谢,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是刚才大家都不管,那商人说不定真的会砸了你的摊子。”
一旁的陈禾看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父亲平时挂在嘴边的谚语,竟然能在这种时候派上用场。他拉了拉陈满的衣角:“爹,你刚才说的那些话,都是以前听爷爷说的吗?”
陈满点头:“是啊,这些话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虽然简单,可都是道理。就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生意得讲诚信,做人也一样,不能为了一点利益就不讲道理。”
说话间,有几个妇人来买陈满的蔬菜,陈禾主动上前招呼,还学着父亲的样子,跟她们说:“婶子,这黄瓜刚摘的,新鲜得很,‘吃菜要吃鲜,买货要趁早’,您要是今天不买,明天可能就没这么好的了。”
妇人们被陈禾逗笑了,纷纷挑了好几斤蔬菜。陈满看着儿子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那些老辈人传下来的谚语,就像一颗颗种子,已经在儿子的心里发了芽。
第三章 学堂里的启蒙
夏收过后,陈满送陈禾去了镇上的学堂。学堂的先生姓孔,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头发花白,戴着一副旧眼镜,手里总是拿着一本线装的《论语》。
第一天上课,孔先生没有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而是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为了当官”,有的说“为了挣钱”,还有的说“为了让爹娘高兴”。陈禾坐在角落里,想起父亲常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刚想开口,却被孔先生打断了。
孔先生摆了摆手,示意孩子们安静,然后缓缓说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都不是最根本的。老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明白道理,学会做人。就像咱们秦地的百姓,虽然大多不识字,可他们嘴里常说的谚语,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说着,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个字,对孩子们说:“你们谁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陈禾立刻举起手,站起来大声说:“先生,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付出了努力,才能有收获。就像我爹种庄稼,春天的时候松土、播种、浇水、施肥,到了秋天才能收获粮食。要是春天不干活,秋天就什么都得不到。”
孔先生点了点头,赞许地说:“说得好!陈禾同学说得很对。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种庄稼,也适用于读书。你们现在每天来学堂读书,就像春天播种一样,只有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学到知识,成为有用的人。”
接着,孔先生又给孩子们讲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谚语,告诉他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他还说:“这些谚语都是咱们秦地百姓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虽然简单易懂,可里面的道理却能让人受益终身。你们要记住,不管是读书还是做人,都要多听老辈人的话,多学这些有用的道理。”
陈禾在学堂里,不仅学到了读书写字,还对那些从小听到大的谚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一次,学堂里组织孩子们一起打扫院子,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偷懒,不愿意干活。陈禾想起孔先生讲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主动对他们说:“咱们一起干活,一会儿就能打扫完,要是就靠几个人,天黑都干不完。‘人心齐,泰山移’,咱们团结一点,很快就能完成任务。”
那几个孩子听了陈禾的话,不好意思地拿起扫帚,加入了打扫的队伍。不一会儿,院子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孔先生看到后,对陈禾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在课堂上表扬了他。
陈禾心里美滋滋的,他越来越觉得,那些流传在秦地民间的谚语,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第四章 灾荒中的守望
这年冬天,秦地遭遇了罕见的旱灾,从入秋开始就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渭水的水位降到了历史最低,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村民们看着干裂的土地,脸上满是愁容。
陈满家里的存粮也不多了,他把家里的粮食仔细地分成一份份,每天只吃很少的一点。陈禾看着父亲日渐消瘦的脸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陈满说:“爹,我去山上挖点野菜吧,说不定能找到能吃的东西。”
陈满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去吧,注意安全,早去早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咱们还活着,就有希望。”
陈禾拿着篮子,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了山上。山上的草早就枯黄了,野菜更是难找,他们找了大半天,才挖了一点点能吃的野菜。回到村里,他们看到王大娘正站在村口,手里拿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一些黍米。
“禾儿,你们回来了?”王大娘看到他们,连忙迎上来,“这是我家仅剩的一点黍米,你们分着吃吧。”
陈禾连忙摆手:“大娘,这不行,您家里也需要粮食。”
“没事,”王大娘笑着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村里遭了灾,咱们就得互相帮衬。我家柱子去镇上找活干了,说不定能换点粮食回来,你们先拿着,别饿坏了身子。”
这时,村里的族长走了过来,他手里拿着一张告示,对村民们说:“乡亲们,我刚从镇上回来,官府已经知道咱们这里遭了灾,会派人送救济粮过来。不过救济粮在路上,还需要几天时间。在这期间,咱们要团结起来,共渡难关。‘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咱们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熬过这个难关。”
村民们听了族长的话,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笑容。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家里仅剩的一点粮食,集中在一起,由族长统一分配。陈满也把家里的存粮拿了出来,他对村民们说:“虽然咱们的粮食不多,但只要省着点吃,再加上大家一起找野菜、挖草根,肯定能等到救济粮。‘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咱们不能被灾荒吓倒。”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村民们互相帮助,有的去山上挖野菜,有的去渭水边捕鱼,有的则在家里编织竹筐,准备等救济粮来了之后,去镇上换点东西。陈禾和小伙伴们也没闲着,他们每天都去山上找野菜,虽然辛苦,但看到大家团结在一起,心里充满了力量。
终于,在第七天的时候,官府的救济粮送到了村里。看着一车车的粮食,村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族长把粮食分给大家,还对村民们说:“这次能熬过灾荒,全靠大家团结一心,也靠官府的帮助。咱们要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后要是有机会,一定要报答官府的恩情,也要记住在灾荒中帮助过咱们的人。”
陈满拿着分到的粮食,对陈禾说:“你看,这就是团结的力量。要是咱们各自为战,说不定早就撑不下去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在什么时候都管用。”
陈禾点了点头,他看着村里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心里更加明白了这些谚语的深意。他知道,这些凝聚着秦地百姓智慧的话语,会一直陪伴着他们,走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第五章 谚语的传承
春去秋来,转眼间几年过去了,陈禾已经长成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田地,还在镇上开了一家小铺子,卖些自己种的蔬菜和粮食。由于他诚实守信,待人热情,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有一天,陈禾的儿子陈小宝问他:“爹,为什么你每次跟别人做生意的时候,都要跟他们说那些奇怪的话呀?比如‘一分钱,一分货’‘买卖不成仁义在’什么的。”
陈禾放下手里的账本,摸了摸儿子的头,笑着说:“这些不是奇怪的话,是咱们秦地老辈人传下来的谚语,里面藏着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就像‘一分钱,一分货’,是告诉咱们,做生意要诚信,不能卖假货,也不能漫天要价;‘买卖不成仁义在’,是说就算生意没做成,也不能跟顾客吵架,要保持礼貌,这样以后才有机会再合作。”
接着,陈禾给儿子讲了自己小时候,父亲如何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导他要勤劳,孔先生如何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导他要读书,还有在灾荒年里,村民们如何用“众人拾柴火焰高”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故事。
陈小宝听得入了迷,他拉着陈禾的手说:“爹,这些谚语真有意思,你以后多给我讲讲好不好?我也要像你和爷爷一样,学会这些道理。”
陈禾欣慰地笑了:“好啊,以后爹每天都给你讲一个谚语,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谚语是咱们秦地百姓的智慧结晶,咱们要把它们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有用的道理。”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陈禾都会给陈小宝讲一个秦地的谚语,教他理解里面的含义。陈小宝也很懂事,把父亲教的谚语都记在心里,还经常在生活中用这些谚语来提醒自己。
有一次,陈小宝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有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把他的玩具弄坏了,吓得快要哭了。陈小宝想起父亲教他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笑着对那个小伙伴说:“没关系,玩具坏了可以修,咱们还是好朋友。”
那个小伙伴听了,感动得不得了,后来还把自己最喜欢的零食分给了陈小宝。陈禾看到儿子的表现,心里十分高兴,他知道,那些流传在秦地民间的谚语,已经在儿子的心里扎下了根,并且会像一颗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在秦地,像陈禾这样传承谚语的人还有很多。这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谚语,就像一条条纽带,连接着秦地的过去和现在,也连接着秦地百姓的生活和智慧。它们不仅是人们教育子女、指导行为的简洁准则,更是秦地民间智慧与社会风尚的生动体现,并且会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流传下去,闪耀着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