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收银台前,那个扎着麻花辫的售货员接过钱票,仔细的看着那卷,脸上泛起红晕,犹豫了几秒说道:
“同志,这个酥饼...需要回民专用糕点券才行……”她偷瞄着江宁俊朗的脸,声音是越来越小。
方荣以前也不知道,着急的扯了扯他的袖子:“要不换其他的?”
这送东西肯定是要送人家喜欢的,江宁正打算跟售货员商量下,看能不能多给几张其他卷,刚要开口。
旁边突然插进来一个带着笑意的年轻男声:“这位小同志的券不够?差多少我这儿有。”
江宁转过头去,就看见两个穿着讲究的年轻男人,这气势明显就是哪家的二代。
说话的那个一脸的嬉皮笑脸,正毫不掩饰地上下打量着他,目光里带着一些惊艳和好奇,却意外地不让人反感。
另一个长得很硬朗,身材高大健硕,眉宇间透着股悍气,有点凶,关键一脸的不耐烦,不过看那站姿,应该是个当兵的。
就在江宁打量两人的时候,段朝的心里也早已炸开了锅。
他一进商店,目光就被糕点柜台前那个修长的身影攫住了,当时就激动地拽住好兄弟的胳膊:“硕哥,快看!那边有个美人!”
可惜那时江宁背对着他们,只看到一个清瘦挺拔的背影和一头乌黑柔软的短发。
段朝哪里肯罢休,硬是拉着对此兴致缺缺的韩硕,迂回得绕到收银台那里,守株待兔的等着。
当江宁走过来付钱时,他几乎屏住了呼吸。
眼前的人五官俊美得如同精心雕琢过,尤其那双眼睛,眼尾微挑,像是含着江南的烟雨。
近看这双桃花眼更好看了,清澈的眼底仿佛能倒映出他的影子……
“一张回民糕点券就行。”售货员红着脸小声说。
这两人眼神看起来还算正派,江宁也没拒绝,付完钱以后,四人走到了一旁,没继续挡在柜台前。
“谢谢了,”江宁拿了一张工业票和两张糕点券递了过去,“这些就当是换刚才的券。”
段朝看着两人身上的工装,一脸笑嘻嘻:“不用不用,交个朋友嘛!我叫段朝,这我好兄弟韩硕,你们是哪个厂的?”
江宁没接这话,面上还是客气道:“这点心是特意买给一位伯母的,她很喜欢,这票还请您务必收下,权当是帮了我们的忙。”
这时,那个一直沉默的高大男子突然开口,低沉的声音带着很强的压迫感:“我叫韩硕,这我兄弟段朝。你两那个单位的?”
这人怎么一点眼力见都没有,刨根问底的,刚才还觉得他们正派,莫非看走眼了?
但江宁也不想多纠缠,便答道:“机械厂的维修工。”
韩硕的目光落在了江宁的手指上,那双手修长白皙,指甲干净很好看,指根处却还残留些许淡黑色的机油痕迹。
伸手抽走了一张糕点券,冷声道:“这个就够了。
江宁实在是不擅长和这类人打交道,尤其是对方还一脸的严肃。
他干巴巴地说了句:“那谢了兄弟”,便拉着一旁有些紧张的方荣,匆匆离开了商店。
望着两人远去的背影,段朝得意的用手肘撞了撞身边的韩硕:“没骗你吧?是不是难得的美人儿?”
韩硕表面只是随意地“嗯”了一声,看似反应很平淡。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对方跟他说话的那一刹那,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突然想起家里那株被爷爷当作宝贝的白玉兰,也是这么清凌凌地立在白瓷盆里。
他下意识地低声重复:“机械厂……维修工?”
段朝坏笑着凑近:“咋了硕哥?要不查查?”
韩硕没说话,就冷冷的瞥了他一眼,段朝立刻缩了缩脖子不敢再贫,但心里暗笑:男人嘛谁不知道谁,装什么正经呢!
而韩硕插在兜里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那张换来的糕点券,上面似乎还残留着一点清浅的气息。
车停在了巷子口,江宁他两跟着两父子走进了一个带着院子的平房,才推开院门,饭菜的香气就扑面而来。
一位系着花围裙、面容和善的婶子笑着迎了出来。
她身后还跟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约莫十二三岁的年纪,正踮着脚,好奇地打量着他们。
“可算来了!饭菜都好了,就等你们开饭呢!”王婶热情地招呼着,拉住方荣的手,目光落到他身上时,随即笑开了:
“哟,这不是小江同志吗?还记得婶子不?”
江宁一眼就认出了这对母女,在方荣的婚礼上,他跟着一起去敬酒时见过她们,当时这桌人还打趣,一直拉着要给他介绍对象。
“记得的,婶子好。”江宁连忙笑着回应,语气恭敬。
方荣提着装满苹果的网兜上前,也喊了句:“婶婶好!”
“哎,快进里屋坐!”王婶连忙侧身让客人进门,接过东西时,看到那盒芝麻酥饼,眼睛不由得一亮,“哎哟,这酥饼!我家老小都爱这口!”
江宁回应:“是方荣特意记着,说婶子们喜欢这个。”
对方听了,脸上的笑容更盛了,亲昵的拍了拍方荣的胳膊:“小荣真是有心了!洗洗手,饿坏了吧,咱们开饭!\"
饭桌上已经摆好了四菜一汤,最中间是一大盆冒着热气的酸菜炖粉条,旁边还有红烧肉、炒鸡蛋和拌黄瓜,汤是简单的紫菜蛋花汤。
算是比较丰盛的了,席间婶子不停地给他和方荣夹菜:“多吃点,你们年轻人修机器,又费脑子又费力气,可得补补!”
饭后,王叔还兴致勃勃邀请他们去书房里坐坐。
这间书房收拾井井有条,靠墙的书架被各类书籍和卷起来的图纸塞得满满当当的。
他走到书桌前,从抽屉里取出几本用牛皮纸装订好的手册。
翻开其中一本,开始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来:
“这是我们七二年搞出来的播种机改进装置,别看只是加了个小挡板,每亩地能省下不少种子……
又翻了几页,语气里带着自豪:“这个是防陷履带,下了雨的地,普通拖拉机进去就趴窝,装上这个就能照常工作了。
……这个是改进的播种机开沟器,加了个清土装置,播种效率提高了三成……”
两人入迷的听着,这些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改动,却极具实用价值。
不断地提高着生产效率,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