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在新的契丹部落刚刚建成之际,一个惊人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传来。拓跋静怡大族长突然接到了来自西夏国王城“龙门镖局”总镖头耶律马五的紧急情报。
原来,西夏国主在大将军尉迟恭的恳请下,竟然决定派遣两万西夏士兵,对潜入西夏国境内的契丹部落族人进行残酷的清剿行动!
这个消息对于刚刚安定下来的契丹部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然而,更糟糕的是,“西南王”也在同一时间收到了西夏国主的圣旨,要求他提供大量的粮草和士兵,全力协助“清剿大将军”尉迟恭完成这次清剿任务。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拓跋静怡大族长和“西南王”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深知,这场清剿行动不仅关系到新建的“契丹部落”的生死存亡,也可能引发两国之间的一场激烈冲突。
因为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虽然对不愿意归顺自己的部落人非常仇恨,但是也不会容忍自己的部族人被西夏人屠戮殆尽。
到时候肯定会派出契丹部族士兵,借着保护族人为借口,进入西夏国打着帮助潜逃部落抵御西夏国的清剿的借口,顺便收编潜逃进西夏国的契丹部族,可谓“一箭双雕”!说不定还能够敲诈勒索西夏国一笔巨款。
在新建的“契丹部落”城堡中,三个部落的头领拓跋干、拓跋静怡和拓跋丹阳族长齐聚一堂。他们的身后站着各自部落的得力干将,每个人都神情凝重,因为他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避免自己的部落卷入西夏国和契丹族之间的激烈争夺战。
拓跋干作为三个部落中最年长的头领,首先发话:“各位,西夏国和契丹族之间的战争可能一触即发,还可能愈演愈烈,现在我们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战争,经过交战之后,我们的部落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拓跋静怡点头表示赞同,她接着说:“我们必须想一个万全之策,既能保护我们的部落,又能避免与西夏国和契丹族发生冲突。”
拓跋丹阳族长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深思熟虑,然后缓缓地说道:“我觉得我们可以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样一来,我们既不会得罪任何一方,也能避免卷入这场纷争。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部落的防御,以防不测。”
拓跋干和拓跋静怡听了拓跋丹阳族长的话,都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然而,燕青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皱起眉头,说道:“我认为这样做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尉迟恭率领的西夏国大军,实力强大,他们肯定会想办法让‘西南王’拓跋干的部落联军成为他们的‘炮灰’。”
燕青顿了顿,继续说道:“他们会以“西南王”部族联军,熟悉地形和契丹人战术为由,让部落联军组成‘陷阵营’,去冲击西夏国的防线,消耗掉我们部族联军的军事力量。这样一来,不仅会削弱西南王拓跋干部族的实力,也会让我们陷入被动。”
燕青的话让拓跋干和拓跋静怡陷入了沉思,他们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燕青接着说:“既然横竖都是死,我们为什么不拼上一拼呢?我建议把部落联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我带领契丹人部落的人加上一部分乃蛮部落的士兵,去袭扰西夏国的清剿大军;另一部分联军由拓跋丹阳头领带领,去袭扰进入西夏国的契丹人。”
燕青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说:“我们要尽量把双方的队伍引导在一起,让他们互相残杀。只有这样,我们的部落联军才能在这场混战中找到生存的机会。”
“务必通过这次的双方遭遇战,让西夏国和契丹人都对彼此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再起战事!”
于是燕青开始详细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法。
首先,三个部落要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这意味着部落联军将把“西南王”部落的大量人员和物资都转移到各自的附属城堡中隐藏起来,使西夏国的使臣和将军看到的只是一个已经被消耗殆尽、只剩下老弱病残的部落惨状。
接着,他们将运用“消耗战”来对抗西夏国的军队。对于进入附属城堡范围之内的西夏国“斥候”、粮草运送队伍以及小股部队,我们将毫不留情地将其全部击杀,绝不留下任何活口。这样一来,西夏国大军的补给路线就会被切断,从而有效地拖住尉迟恭所率领的两万大军的行军速度,为契丹人大军的“斥候”能够轻易找到西夏国大军争取时间。
最后,拓跋丹阳族长和燕青所率领的两部分部落联军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西夏国大军和契丹人大军展开“袭扰战”和“游击战”。他们要灵活运用“游击战”的精髓,即“敌疲我扰,敌跑我追,敌住我打,敌追我跑”,不断地给敌人制造麻烦和压力,让他们无法安心行军和作战。
燕青精心策划着每一步,犹如一个经验丰富的猎手,将巧妙地把西夏国大军和契丹人大军一步步引入他预设好的陷阱。这个陷阱是一片精心选定的区域,地形复杂,有利于他实施接下来的计划。
“西南王”拓跋干部族联军还要利用西夏国和契丹人的身份,巧妙地利用各种手段,如散布假情报、制造假象等,让两支大军都误以为对方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从而逐渐靠近预定区域。
计划已定,接下来便是付诸实践之时。西南王拓跋干果断下令,将部落中的大部分人员与物资迅速转移至周边的附属城堡中藏匿起来。这些附属城堡分布在四周,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拓跋干深知,面对强大的西夏国大军,正面冲突绝非明智之举。因此,他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利用附属城堡的优势,对敌军进行骚扰和打击。
在下达命令的同时,拓跋干还详细地分配了各个附属城堡的具体作战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劫掠西夏国大军的粮草。粮草对于军队来说至关重要,一旦失去了补给,敌军的战斗力将会大大削弱。
此外,拓跋干还特别强调了“斥候”和小股部队的作用。这些灵活机动的队伍将负责侦察敌军的动向,并在适当的时候发动突袭,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一切安排妥当后,拓跋干对接下来的计划充满信心。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一定能够成功解决西夏国大军的胁迫,保卫自己的部落和家园。
三天之后,西夏国大将军尉迟恭就点起两万兵马,浩浩荡荡向“西南王”拓跋干的部落而来。
西夏国实行的是一种特殊的兵役制度,被称为“征召制”。这意味着当西夏国面临战争时,国主会向战争附近的部落发出“征召令”。这些部落接到征召令后,其头领必须亲自率领部落的士兵,并且要自带足够的粮草和给养,加入西夏国的大军,参与战争。
在大军开拔之时,“传旨官”和“斥候”首先抵达了西南王拓跋干部落。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要将西夏国主的圣旨传达给西南王拓跋干。当他们到达部落时,众人纷纷聚集在一起,期待着圣旨的内容。
“传旨官”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众人皆跪地聆听。
“传旨官”庄重地展开圣旨,高声宣读道:“西夏国主有旨,命西南王拓跋干带领部族士兵,准备好十万石粮草和给养,迅速汇合进‘清剿大将军’尉迟恭大将军的大军,一同前去清剿潜逃进西夏国的契丹人大军。”
待圣旨宣读完毕,西南王拓跋干赶忙起身,满脸笑容地迎上前去,对“传旨官”和“斥候”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西南王拓跋干热情地邀请传旨官和斥候们进入“金帐”,摆上丰盛的酒宴,亲自为他们斟酒夹菜,态度十分恭敬。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西南王拓跋干趁着众人微醺之际,悄悄地将一袋子金子塞到传旨官的手中,并低声说道:“还望大人在回去复命时,能多美言几句,我这里实在是困难啊!”
“传旨官”心领神会,微笑着点头答应。接着,拓跋干又将一些金子分给了“斥候”们,同样叮嘱他们在汇报情况时多说些好话。
酒足饭饱之后,“传旨官”和斥候们起身告辞。临行前,他们特意去巡视了一下拓跋干的部落。只见部落内到处都是伤员,缺医少药的情况十分严重。原本应该是生机勃勃的部落,如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一片凄凉景象。
然而,由于收了拓跋干的金子,传旨官和斥候们并未将这些真实情况如实禀报。他们回到京城后,按照拓跋干的要求,向皇帝和大将军尉迟恭汇报说西南王的部落虽然有些困难,但仍然能够凑齐 五千士兵和五万石粮草。皇帝和“大将军”尉迟恭,听信了他们的话,对“西南王”拓跋干的表现表示满意。
这道圣旨对于西南王拓跋干来说,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挑战。他曾经也是打过不少硬仗的将军,深知战争的残酷和艰难,但作为部落的首领,他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他立刻召集各部落头领,长老和将领们进入“金帐”商议,开始分配各部落筹备出征所需的粮草和给养。
同时,拓跋干也下令让各部落头领带领各自部族士兵们加紧训练,提高战斗力。他知道,面对强大的契丹人大军,只有团结一致、英勇作战,才能取得胜利。
在紧张的筹备过程中,西南王拓跋干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他合理分配资源,确保每个士兵都能得到充足的粮草和给养。同时,他还鼓励士兵们保持高昂的士气,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战胜敌人。
最终,西南王拓跋干带领着他的部族士兵,带着充足的粮草和给养,准备与缓缓而来的“清剿大将军”尉迟恭大将军的大军汇合。和其他收到“征召令”的西夏国部落一起组成六万多人的联合清剿大军,共同踏上了清剿契丹人大军的征程,为保卫西夏国的领土和人民而战。
当两支大军终于进入这片区域时,准备好的计划才刚刚开始。部族联军暗中操纵着局势,让双方的军队在不经意间发生冲突,引发激烈的战斗。
战斗一旦爆发,就如同一股无法遏制的洪流,双方士兵都被卷入其中,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喊杀声、兵器相交的声音响彻整个战场,血腥和死亡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他站在远处,冷静地观察着这场残酷的厮杀。他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某一方获胜,而是要让双方都遭受重创,最大限度地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的伤亡数字不断攀升,双方大军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士兵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尸体堆积如山。
最终,双方都意识到继续战斗下去只会带来更多的损失,于是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维持对峙的局面。而这正是他所期望的结果——通过这场精心策划的引导,他成功地让双方大军造成了大量的“减员”,使得他们都无法轻易发动新的攻势。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们最终决定派遣使者前往西夏国和契丹族,向他们表明自己的中立立场,并表示愿意为双方提供一定的帮助,但不会直接参与战争。
此外,他们还决定加强部落的防御,增派人手巡逻边境,提高警惕。同时,他们也会积极储备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拓跋干、拓跋静怡和拓跋丹阳族长共同表示,他们将团结一致,共同应对这个艰难的局面,保护好自己的部落和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