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望着远方,轻声道:“愿这些火种能在高句丽的大地上燎原,让文明之光普照每一个角落。让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走进学堂,让那些愚昧无知的百姓也能明辨是非。”
徐庶则握紧了拳头:“我们也不能懈怠,要在这里做好他们的后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为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能安心教学。”
阳光洒在高句丽的土地上,也洒在四位谋士充满希望的脸上。他们知道,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在这片土地上拉开序幕。而这一万名学子,便是开启这个时代的钥匙。他们将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在高句丽的各个角落播撒文明的种子,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郭嘉等人时常收到学子们从各地传来的消息。有的说当地百姓起初对他们充满疑虑,认为他们是外来的骗子,不愿让孩子去学堂,但在看到他们真心实意为大家做事,免费为百姓看病、指导耕作后,便渐渐接纳了他们,甚至主动将孩子送到学堂;有的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当地的一些问题,比如乐浪郡的一些部落之间时常因为争夺水源而发生冲突,他们便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部落修建水渠,解决了水源问题,化解了矛盾;还有的说他们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当地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也开始帮助他们传播知识,成为了他们的得力助手。
每收到一封书信,四位谋士都会仔细研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他们还时常派出使者,为学子们送去急需的物资和书籍,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使者带回的不仅是学子们的消息,还有各地的特产,有辽东郡的新米,有玄菟郡的药材,有乐浪郡的皮毛,这些都见证着各地的发展。
时间一天天过去,高句丽的面貌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曾经愚昧落后的县城,渐渐有了学堂的琅琅书声,孩子们背着书包去上学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经野蛮粗鲁的百姓,渐渐懂得了礼仪廉耻,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曾经贫瘠荒芜的土地,渐渐长出了丰硕的庄稼,粮仓里堆满了粮食,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
郭嘉站在皇宫的高台上,望着远方炊烟袅袅的村庄,笑道:“看来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啊。这景象,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戏志才在一旁计算着各地的粮食产量,闻言笑道:“不仅如此,今年的粮食产量比去年增长了三成,百姓的生活也好了不少。很多百姓都盖起了新房子,添置了新家具。”
沮授抚着胡须,欣慰地说:“更重要的是,民心渐向,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啊。百姓们对朝廷越来越信任,越来越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徐庶则望着训练有素的军队,道:“军队的战斗力也提升了不少,那些曾经侵扰边境的蛮夷,如今也不敢轻易来犯了。士兵们不仅武艺高强,还懂得了战术谋略,打起仗来事半功倍。”
四人相视一笑,眼中都充满了成就感。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他们相信,只要继续坚持下去,高句丽一定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而那些曾经年轻的学子们,如今也已经成长为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有的成为了着名的学者,着书立说,传播文化;有的成为了优秀的官员,勤政爱民,造福一方;有的成为了杰出的工匠,发明创造,推动技术进步。他们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
杨帆看着这一切的变化,心中无比欣慰。他知道,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些学子们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为高句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为高句丽的百姓做更多的实事,让这片土地永远安宁祥和,不辜负自己 “承平” 之名。
将学子们安顿好了之后,杨帆也稍稍的放下心来,现在就等着消化了高句丽这广袤的土地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攻占了。
深秋的阳光透过高句丽皇宫的雕花窗棂,在青砖地面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玄菟郡郡守杨帆正俯身于案牍之上,手中的狼毫笔在竹简上沙沙游走,墨香与案头青铜熏炉里飘出的檀香交织在一起,弥漫在这座临时征用的理政大殿中。
殿外传来高句丽内侍轻缓的脚步声,带着几分异域宫廷特有的拖沓。杨帆头也未抬,指尖捻着笔杆微微一顿 —— 自三个月前率部进驻丸都城,他已渐渐习惯了这种与中原截然不同的节奏。案上堆叠的竹简记录着高句丽降部的户籍清点情况,那些用汉文与高句丽文双语标注的名册,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蝇头小楷,每一笔都关乎着战后新秩序的建立。
“启禀使君,乐浪郡送来的屯田图册已核校完毕。” 主簿陈默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静谧,这位跟随杨帆多年的老臣捧着一卷羊皮地图,鬓角的白发在晨光中泛着银光,“只是浿水沿岸的盐碱地改良,还需从玄菟调派三名农官前来指导。”
杨帆直起身,腰间的玉带发出清脆的碰撞声。他接过地图,目光落在标注着密密麻麻水网的区域,指尖在几个淤积严重的河口处重重一点:“让王二麻子带那队擅长挖渠的刑徒过来,他们在浑河两岸弄的那套法子,正好能派上用场。” 他的声音带着常年在边疆磨砺出的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陈默躬身应诺,正要转身退下,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那声音在宫墙内显得格外突兀,甚至惊飞了檐角栖息的几只灰雀。杨帆眉头微蹙 —— 按照军规,宫内严禁纵马,除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