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东林党背后的金主也浮出水面——
江南的盐商、绸缎商们私下凑了银子,还帮着牵线搭桥,竟让他们弄出了一份“攻守盟约”,明着是“共保江南安宁”,暗里却藏着对抗朝廷的心思。
乾德元年,皇帝拗不过大臣的请求,将南方事务交给他们处置。
于是朝廷接连几道令旨下去:
调黄得功、高杰、刘良佐三部,分别移驻扬州、凤阳与庐州,军营刚扎下,粮草便跟着运到;
又给何腾蛟拨了大批钱粮,让他在当地自筹募兵,扩充军力。
紧接着,五军都督府联合兵部与内阁,给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广西的各军卫所都发了军令,字里行间透着严厉:
“加紧练兵,枕戈待旦,不得有半分懈怠。”
另一边,给地方布政司、教谕使及各州知府、知州的文书也随之发出,只一句话:
“密切关注地方,一月后回京述职,吏部考评。”
消息传到内庭,曹化淳、王德化与王承恩三人忙凑在一起,对着各地送回的密报与文书反复分析。
几人熬了两个通宵,终于得出结论,次日一早就进宫向乾德皇帝汇报:
“圣主,如今南方各省已是风声鹤唳,只是其中乱象颇怪。
我们是否向各地守备监军下旨?”
他们指着文书上的记录解释:
“地方上的监军,至今没收到内庭的旨意;
巡按也没拿到督察司的文书;
唯有巡抚得了练兵的军令,这显然不合朝廷规矩。
说白了,就是政令不通——
哪怕军部出具的文书盖了内阁与五军都督府的印,又加了调兵印玺,可只要不是军部、督察院、内监局三印齐聚,令旨完全一致,地方上便敢‘可奉可不奉’,阳奉阴违的苗头,已经很明显了。”
其实在万历年间,文官集团本是有权调兵的——
只要内阁、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三部共同出具文书,盖了各自的印玺,便能调动各地卫所兵、各镇守御部队,甚至能绕开监军,直接传令军中。
可偏偏文官集团自己不争气,到了万历朝后二十年,皇帝与朝堂彻底闹僵,成了水火不容的局面:
皇帝下的旨意,朝臣拖着不办;
朝臣递的奏章,皇帝压着不批,双方谁也不理谁的政令。
这下可苦了办事的人。
皇帝想做点事,国库却攥在朝臣手里,一分钱也不肯松口,没办法,只能掏自己的内帑银子。
久而久之,“雇兵”成了常态——
当年皇帝派兵去朝鲜打击丰臣秀吉,那些兵将说白了就是雇佣关系,拿了内帑的钱才上战场。
后来打贵州、打甘肃,再到征麓川,全是这套模式:
内帑出钱,雇人打仗。
虽说这四场仗都打赢了,可账算下来却是亏的——
不仅没从战争里捞到好处,连最初投的内帑本钱都没收回来,万历皇帝私下里不知叹了多少回气。
万历皇帝经此一遭,之后便开始“装死”:
除了矿山暴乱这种属于内庭的事,其他无论大小,他都不再主动出手。
等后来建州暴乱,建奴公然造反,朝堂上那帮大臣却没当回事,只觉得是“疥疮之患”,不值一提。
在他们看来,连被他们瞧不上的万历,都能打赢好几场仗,如今朝堂有国库撑腰,还有大明卫所兵做后盾,要解决建州那区区三万人,还不是手到擒来?
单说当时的形势,努尔哈赤确实不占优势:
女真部落内部本就不是一条心,各部首领互相提防;
蒙古各部像饿狼似的围在旁边,随时想分一杯羹;
朝鲜更是对大明唯命是从,处处配合。
若朝堂能齐心,真未必会让建州成了气候。
努尔哈赤当初揭竿而起时,心里本打着一盘“联盟”的算盘——
他以为自己一反,科尔沁、喀尔喀的鞑靼人定会跟着反,与他联手对抗大明。
可事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这念头从头到尾都是他的一厢情愿。
别说喀尔喀鞑靼人按兵不动,连科尔沁鞑靼也只作壁上观,态度模棱两可;
就算是女真内部,也没如他所愿拧成一股绳:
只有海西女真明确站在他这边,北山女真直接选择中立,连影子都不露;
最让他窝火的是东海女真——
叶赫部首领直接当众斥责海西女真,说他们跟着努尔哈赤是“置建州于不义”,转头还联合了朝鲜,摆明了要对海西女真各部动手。
那会儿的形势,对大明来说简直是天赐的优势:
努尔哈赤腹背受敌,身边没几个靠谱的盟友,只要朝廷派一支精兵过去,人数都不用多,三万人足够了。
只要能在正面战场上击溃努尔哈赤老寨的骑兵,剩下的事根本不用费心——
海西女真没了靠山会溃散,东海女真和朝鲜能接着牵制,建州的乱局转眼就能平定。
可谁能想到,朝堂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派去的军队一败再败,败得毫无章法:
先是丢了建州,接着辽宁也拱手让人,连原本中立的海西女真地盘也被努尔哈赤趁机吞下;
到最后,连一直跟着大明的朝鲜都保不住,成了敌人的附庸。
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努尔哈赤的势力坐大,到后来,敌人的兵锋竟能直接威胁到京师,曾经的优势荡然无存,只剩下满朝的慌乱与被动。
万历四十六年,万历皇帝曾仔细盘过一笔账:
要彻底消灭建奴,大抵得掏出一千二百万两白银,雇一支十万人的部队,耗时至少三年,还得指望文官集团不从中拖后腿。
可再算收益,却让人提不起劲——
除了建奴地盘上那几座铁矿,还有一座不算富裕的银矿,几乎没什么能回本的东西。
更糟的是,那会儿建辽已丢,九边军镇的兵动不得——一
旦调走,北边的鞑靼人定会趁虚而入。如此一来,别说凑十万人的雇佣军,连半数兵力都凑不全,这仗从一开始就透着难打。
没等这事有下文,两年后万历皇帝驾崩了。
继位的泰昌帝也是个短命的,在位没多久便离世,皇位转眼传到了天启帝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