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的春汛刚过,“和平道”旁的冻土渐渐消融,林念棠蹲在道边的兰草圃前,小心翼翼地将“跨疆兰”的种子埋进土里——这是三个月前从江南带回的花种,按照苏慕兰的《兰谱》记载,此刻正是播种的最佳时节。阳光洒在新翻的泥土上,泛着温润的光,远处传来商队的驼铃声,清脆地回荡在草原上空。
“统领,北狄的左贤王派人来了,说他们的‘跨疆兰’种子也已经种下,还邀请您下个月去北狄参加‘兰芽祭’。”副将捧着一封书信走来,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北狄的“兰芽祭”本是祭祀草原神灵的传统仪式,如今却因“跨疆兰”增添了新的意义,成了三地百姓共盼和平的象征。
林念棠接过书信,指尖拂过信上北狄文与汉文对照的字迹——这是阿古拉特意帮忙翻译的,如今的他已能熟练书写两种文字,还成了北狄学堂的小先生。“回复左贤王,我一定准时赴约。另外,把我们培育的‘棠心兰’幼苗带上,作为送给北狄百姓的礼物。”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念棠几乎每天都要去“和平道”旁的兰草圃查看。在他和百姓们的精心照料下,“跨疆兰”的嫩芽陆续破土而出,嫩绿的叶片带着江南的温润,又透着漠北的坚韧,让人看着便心生欢喜。驿站的掌柜还特意在圃边立了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跨疆兰,连三地,共和平”,引得过往商队纷纷驻足观看,不少人还拿出纸笔,将木牌上的字抄下来,说要带回故乡讲给家人听。
四月中旬,林念棠带着一队士兵和“棠心兰”幼苗,前往北狄参加“兰芽祭”。抵达北狄部落时,左贤王早已带着牧民们在部落入口等候,他们身着传统的皮袍,手中捧着哈达,脸上满是笑容。“林统领,你可来了!我们的‘跨疆兰’也发芽了,孩子们每天都去圃边守着,就盼着它们快点开花。”
林念棠跟着左贤王走进部落,只见家家户户的帐篷前都种着“跨疆兰”,嫩绿的芽尖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阿古拉带着一群孩子跑过来,拉着林念棠的手,兴奋地说:“林统领,你看!我们还在兰草圃旁画了画,画的是‘和平道’上的商队,还有林晚棠姐姐的样子!”
顺着阿古拉指的方向,林念棠看到兰草圃边的木墙上,画着一幅色彩鲜艳的涂鸦——漠北的牧民、西域的商人、北狄的孩童手拉手站在一起,中间是盛开的“跨疆兰”,上方画着一位身着青衣的女子,正微笑着望向远方。林念棠的心中一暖,轻声说:“画得真好,林姐姐看到了,一定会很开心。”
“兰芽祭”正式开始,左贤王牵着林念棠的手,走到祭台旁。祭台上摆放着三地的特产——漠北的奶酒、西域的葡萄、江南的茶叶,还有三盆刚发芽的“跨疆兰”幼苗。左贤王举起一碗奶酒,声音洪亮地说:“今日举办‘兰芽祭’,一是祈求神灵保佑‘跨疆兰’茁壮成长,二是感谢林统领和三地百姓,让我们能在和平的日子里,共同培育这象征情谊的花!我提议,敬和平,敬林统领!”
“敬和平!敬林统领!”牧民们齐声呐喊,举起手中的奶酒,一饮而尽。林念棠也举起奶酒,对着牧民们说道:“‘跨疆兰’能跨越山河生长,我们的情谊也能跨越地域相连。只要我们继续团结一心,守护和平,未来的日子一定会像‘跨疆兰’一样,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祭典中,牧民们表演了传统的摔跤、赛马,孩子们则围着兰草圃唱歌跳舞,歌声中满是对和平的期盼。林念棠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了十年前初到漠北时的场景——那时的草原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如今却成了三地百姓欢聚一堂的乐土。他从怀中掏出那枚“棠韵永流”的玉佩,放在阳光下,玉佩上的鹤纹和兰草纹在光影中交相辉映,仿佛在见证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离开北狄部落前,左贤王将一块用北狄精铁打造的牌子送给林念棠,上面刻着“跨疆同心”四个字。“这是我们部落最好的工匠打造的,送给你,希望我们三地永远同心,永远和平。”林念棠接过牌子,郑重地说:“多谢左贤王,我一定会好好珍藏。明年‘跨疆兰’开花时,我们再在漠北相聚,共庆和平。”
返回漠北军营后,林念棠第一件事就是去查看“和平道”旁的“跨疆兰”。幼苗比他离开时又长高了一些,叶片也更绿了,驿站的掌柜正带着百姓们给幼苗浇水施肥。“统领,西域的使者来了,就在中军帐,说有要事找您商议。”掌柜的笑着说道。
林念棠走进中军帐,西域联盟的使者正坐在案前,手中捧着一份图纸。见到林念棠,使者立刻起身:“林统领,我们西域联盟商议好了,想在‘和平道’的西域端点修建一座‘跨疆阁’,阁内陈列三地的风物、典籍和林晚棠前辈的事迹,让往来的百姓都能了解我们的情谊,您觉得如何?”
林念棠接过图纸,仔细看了起来。图纸上的“跨疆阁”共有三层,一层陈列三地的特产,二层摆放典籍和机关模型,三层则是观景台,站在台上能看到“和平道”蜿蜒向远方。“这是个好主意!”林念棠高兴地说,“漠北会全力支持,我们可以派工匠去西域帮忙,还会将《三地风物志》和林姐姐的《兰石图》送过去,作为阁内的展品。”
使者大喜,连忙说道:“多谢林统领!我们还计划在‘跨疆阁’落成时,举办第一届‘跨疆文化节’,邀请三地的百姓一起参加,展示各地的文化、技艺和美食。”林念棠点头应允,两人当即敲定了修建“跨疆阁”的细节,约定三个月后动工。
接下来的日子,林念棠忙得不可开交。他一方面组织鹤影军的工匠前往西域,协助修建“跨疆阁”;另一方面,他还派人前往青云山和江南,邀请萧砚礼、苏清月和苏慕兰来漠北,商议“跨疆文化节”的筹备事宜;同时,他还在漠北军营设立了“跨疆工坊”,组织三地的工匠一起制作展品,有北狄的皮毛制品、西域的玉石雕刻,还有漠北的手工地毯。
六月初,萧砚礼、苏清月和苏慕兰抵达漠北。苏清月刚下马车,就拉着林念棠去看“跨疆兰”:“念棠,你看!‘跨疆兰’已经长出花骨朵了,再过一个月就能开花了!”林念棠顺着苏清月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兰草圃里的“跨疆兰”长出了小小的花骨朵,有的泛着淡粉,有的透着银白,十分可爱。
萧砚礼则走到“跨疆工坊”,看着工匠们制作展品,眼中满是欣慰:“好!好!三地工匠齐心协力,这才是和平该有的样子。‘跨疆阁’和‘跨疆文化节’不仅能展示三地的文化,更能增进百姓们的情谊,让和平的根基更加牢固。”
苏慕兰则从行囊中掏出一本新的《兰谱》,递给林念棠:“这是我根据‘跨疆兰’在漠北和北狄的生长情况修订的,上面增加了应对风沙和严寒的养护方法,你可以交给三地的百姓,让‘跨疆兰’能在更多地方生长。”
林念棠接过《兰谱》,郑重地说:“多谢苏前辈,我一定会将《兰谱》传遍三地,让‘跨疆兰’开满每一寸和平的土地。”
七月中旬,“跨疆阁”正式动工。西域的工匠们负责搭建阁体,漠北的工匠们帮忙搬运材料,北狄的工匠们则制作阁内的家具,三地工匠分工协作,配合得十分默契。林念棠每天都会去工地查看进度,看到工匠们一起讨论、一起劳作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曾经的敌人,如今成了并肩合作的伙伴,这就是和平的力量。
八月初,“跨疆兰”终于开花了。“和平道”旁的兰草圃里,一朵朵“跨疆兰”绽放开来,有的花瓣是淡粉的,有的是银白的,还有的是浅黄的,风一吹,满道都是清雅的香气。百姓们纷纷来到兰草圃,欣赏这象征三地情谊的花,有的还拿出相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说要寄给远方的亲人。
林念棠站在兰草圃前,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坚定。他从怀中掏出左贤王送的“跨疆同心”铁牌,又拿出苏慕兰送的《兰谱》,轻声说道:“林姐姐,‘跨疆兰’开花了,‘跨疆阁’也动工了,‘跨疆文化节’也在筹备中。你当年想要的和平,不仅实现了,还在不断延伸,不断拓展。我会继续带着你的精神,带着三地百姓的期望,开拓新的征程,让和平的光芒,照亮更遥远的地方。”
微风拂过,“跨疆兰”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他的话语。远处的“和平道”上,商队的驼铃声再次响起,与兰草的香气交织在一起,谱成了一曲关于和平、情谊与新征程的歌谣。林念棠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守护这份和平,继续拓展“棠志”的新征程,让“跨疆兰”永远绽放,让和平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