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贝今天起来得晚,每天12点后睡,好像不太好,还是早上起来处理好点,百家号每天15条文章和动态的限制,所以他是先准备好了,等12点一过发完睡觉,这种方法明显并不节省时间,主要是第二天没办法早起。
昨天马特贝是陪安哥去少年宫上课,又是一天,这很少出门的老头真的累坏了,晚上回来连美团点餐都不太会用,但蜜雪冰城的圣代确实好吃,不到5元,两父子吃得美美的,加一份塔斯汀的薯条,但再想点餐就不会点了,想撸个羊毛,外卖的却不知道怎么在店消费,只好点回家再说。
这些伤心事不提,还是回到股票市场,这个周末其实消息挺多的。
国家现在确实在有秩序地推动资本市场的建设,也开始从上而下地肃清那些系统内的不法分子,易会满被立案调查,对 A 股市场的短期冲击已被市场消化,中长期来看,金融反腐深化与监管框架优化将夯实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
2024 年以来,证监会系统已有副主席王建军、原发行监管部副主任李筱强等多人被查,此次调查是金融反腐的延续。尽管短期可能引发对监管体系内部问题的担忧,但长期来看,高压反腐有助于清除权力寻租空间,减少 “伪市值管理”“财务造假” 等乱象,提升市场公信力。
中央汇金公司通过类 “平准基金” 操作稳定市场,央行配套货币政策工具提供流动性支持。叠加 “十五五” 规划对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的倾斜,预计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将获得更多资源倾斜,成为市场结构性机会的核心来源。
从两融的数据也大概可以看到市场现在的偏好也在逐步改变。
融资买入余额最大的板块是半导体1422亿,第二是证券1090亿,第三是软件服务949亿,第四是互联网服务905亿,第五是通信设备870亿,第六是电子元件772亿,第七是银行730亿,第八是电池559亿,第九是汽车整车558亿,第十是汽车零部件516亿。
这代表了市场内愿意加杠杆资金的态度,也接近市场本身的态度,但未来会怎么变化可能才是关键,马特贝还是坚持观察汽车整车的机会。
昨天另一个国内产业的大事件估计是9月13日,商务部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光是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提交的文件,调查期内,原产于美国的申请调查产品的价格持续大幅下降,对华出口的倾销幅度高达300%以上,申请调查产品占中国市场份额年均高达41%。从绝对进口量来看,申请调查产品的合计进口数量呈持续大幅上升趋势,2022年至2024年, 合计进口数量分别为11.59亿颗、12.99亿颗和15.90亿颗。
外围上周事情也很多,但昨天最大的新闻应该还是英伟达缩减云计算业务,这估计是对冲甲骨文那个合约的风险?都是云计算业务,甲骨文大幅增加,签了最大的AI公司opENAI,英伟达则退出相关业务,其实马特贝更好奇的是,美国或华尔街在这些投资在算力方面到底能形成多大的产出?
现在回想一下,dEEpSEEK那一下,确实给力,老美那些人几乎都演不下去了。
最后,也是最重磅的消息,L3商用落地的信号出现了,但什么时候出来,还不好确定,因为马特贝发现L3的规则最终可能不仅仅是车的智能化,而是要提升到车路云,也就是道路智能化的层面,那通信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个优化环节,要这样,会不会L3的商用落地今年很难出台?毕竟道路智能化的进程不是车企能决定的。
如果按这个节奏,出台的日程会不会受到影响?今年恐怕没戏?
但这种情况,对车企有多大影响,大概率也能猜到,通信业务方面,华为几乎是一面倒的优势吧?
从AI的查阅情况分析,L3 商用落地的时间窗口:试点先行与全国性推广的节奏分化。
北京、武汉、深圳等地已在 2025 年上半年批准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商用,国家层面的联合审批预计在 2025 年 6 月完成。华为等企业已明确时间表:7 月起,尊界 S800、问界 m9 等车型率先搭载 AdS 4 系统上路测试,标志着技术验证与法规落地进入实质阶段。这意味着2025 年 q3-q4 将出现首个 L3 商用试点,但全国性规模化应用需待 2026 年后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车路云协同确实对 L3 商用构成制约,但影响呈现区域分化:
试点城市已具备基础条件:深圳坪山区实现 440 公里全域开放,广州建成 378.4 公里车联网专用网络,这些区域通过路侧单元(RSU)、边缘计算节点的密集部署,可支撑高速 L3 的试点商用。
全国性覆盖仍需时间:重庆计划到 2027 年建成 2500 公里智能道路,其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因此,2025 年 L3 商用将集中在少数试点城市,全国推广需依赖 2026 年后新基建加速。
车企策略:技术冗余对冲基础设施短板——华为 AdS 4 系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 + 车端超算(如尊界 S800 配备 36 个传感器和 moE 多专家网络),在无道路协同的场景下仍能实现 L3 功能,降低对路侧设备的依赖。这种技术路径使车企可在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区域提前布局,为 2025 年试点创造条件。
华为系:全栈自研构建护城河:AdS 4 系统重构感知、决策和安全冗余体系,通过激光雷达 + 毫米波 + 摄像头的融合方案,在极端场景下的事故率较人类驾驶降低 40%,形成与特斯拉纯视觉路线的差异化竞争。
传统车企:依赖外部供应商面临风险:如奔驰、宝马等外资品牌虽计划 2025 年在华推出 L3 车型,但核心算法仍依赖 mobileye 等供应商,可能在数据闭环和迭代速度上落后于华为。
华为通过车路云一体化生态(如与中国联通共建 5G-A 车联网创新基地、联合汉鑫科技开发 AI + 交通解决方案),将通信模块、路侧设备、云控平台深度绑定,形成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闭环。
华为的通信优势:技术壁垒与市场份额的双重护城河:
通信协议与标准主导权:华为主导制定 c-V2x 辐射抗扰度国际标准(ISo\/tR :2025),解决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稳定性问题,动态频谱分配机制使通信误码率降低 60%,这一技术优势使其在车路协同领域难以被替代。
端到端解决方案覆盖全场景:从车载终端(t-box)、路侧单元(RSU)到云端平台(V2x Server),华为提供全栈自研的解决方案,而百度、高通等竞争对手仅能提供单一环节产品,生态整合能力较弱。
V2x 市场绝对领先:华为与千方科技等企业占据 60% 以上市场份额,其 RSU 产品在全国 20 个城市规模化部署,单套设备年运维成本降至 5000 元,形成规模效应。
政企协同构建生态壁垒:华为与 20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中的15 个建立合作中央人民政府,通过 “政府项目 + 车企预装” 的双重绑定,巩固先发优势。
L3 商用落地不会因道路智能化滞后而完全停滞,2025 年 q4 将在试点城市实现小范围商用,但全国性推广需待 2026 年车路协同基础设施覆盖率突破 30%(参考重庆 2027 年目标)。华为凭借通信技术、市场份额和生态整合的三重优势,在车路云协同领域形成 “赢者通吃” 格局,但其需警惕数据合规风险与车企自研技术的潜在颠覆。对车企而言,选择华为生态意味着快速落地但丧失部分自主权,坚持自研则需承担更高的研发成本与市场风险,这一博弈将深刻重塑智能汽车产业的竞争版图。
这周的消息真的比较多,但关键还是看下周的市场怎么反馈,而整车板块要想启动,光看华为四界力度够不够?一个比亚迪的市值就接近华为四界,所以,比亚迪走出近期的低谷,对汽车整车板块也很重要。
马特贝觉得还是要好好观察,从五一后开始投资北汽蓝谷了,7.85的成本,现在跟整体市场来看,也只能算略有盈余,不要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