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赵剑的问策,沮授闻言起身开口,青衫拂过案角铜爵,声音沉如钟鼎:“主公!董卓授首非止乱之始,实乃祸乱加剧之兆!
昔日诸侯借‘讨董’为名暂结同盟,今董卓已死,袁绍据冀州,曹操谋兖州,袁术占南阳,刘表、刘焉更是弃汉室于不顾。
驱兵夺地,中原已成角逐之地!
更遑论李傕、郭汜,本是董卓麾下偏裨,无经天纬地之才,却凭刀兵挟持朝廷,今日能共掌大权,明日便会因分赃不均而互噬。
长安不出半载,必生内变,其势断难长久!”
赵剑点头:“董卓手下始终存在勾心斗角,即便董卓在世时,内部矛盾也已根深蒂固。
董卓死后,其核心部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竟然能够联合起来反攻长安,说明这西凉军里定有能人!
就是不知此人是谁?竟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让董卓这些旧部联合起来。
但这些拥兵自重之辈,皆鼠目寸光。初期为了自保才联合在一起。
如今吕布败逃,王允被杀,没有外部敌人了,这些武夫很快会因权力分配和猜忌反目。
公与所言甚是!
二位先生都是大智之人,如何破局长安之局,收拢董卓旧部?
至于朝廷,虽说可以‘奉天子诏’号令天下。但我不感兴趣,因为其一会成为众矢之的,会被其他割据势力视为‘挟主弄权’,成为攻击的目标。
其二,我敬天子一丈,天子也许无异,但朝廷那些大臣呢?
我非董卓,但也非王允之流。
如今天下皇威已失,国库空虚,各地税收又是各地势力占有。
我若恭迎天子,还需承担维持朝廷的费用,应对皇室的礼仪,还需防备天子本人或其他别有用心之辈的算计。
我若稍有不尊朝廷,会有别有用心之人加上一顶‘篡汉’的帽子,需花大量精力平息争议,甚至留下历史骂名。
《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下非君王之天下,而是百姓的天下,君主或诸侯掌控天下,要有百姓的认可与支撑!
若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政权便稳固;若鱼肉百姓、漠视民生,即便拥有强兵猛将,也终将走向覆灭。
所以,这天子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谁想拿谁拿去吧,我赵剑只想收拢董卓的兵马。
请二位先生指点一下迷津!”
赵剑之所以说出这番话,就是要提前堵沮授劝他迎接汉献帝的言辞。
“邺城对”是沮授为袁绍提出的核心战略规划,堪比诸葛亮“隆中对”,其核心是“奉迎天子、占据河北、以图天下”,为袁绍描绘了割据河北、进而统一全国的完整蓝图。
“奉迎天子”就是为了号令诸侯,沮授建议袁绍“西迎大驾,即宫邺都”,也就是抢先将汉献帝从长安迎至邺城,通过掌控汉献帝,让袁绍的所有行动获得汉室正统名义,既能吸引天下忠于汉室的人才,又能名正言顺地向其他割据势力发号施令,占据政治制高点。
但赵剑不想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路,他自然要篡汉,打自己的江山,创建政权,不仅要靠实力,更要依靠民心!
三国诸侯中,明确懂得依靠民心、并将其转化为实力支撑的,只有曹操、刘备、孙权,其他诸侯如刘表、公孙瓒虽有短期尝试,但未能长期坚持或落实不到位。
只有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将“民心”与“土地、人才”结合,转化为长期的统治基础,这也是他们能从众多诸侯中脱颖而出、形成“三国鼎立”格局的核心原因之一。
赵剑一番话,令沮授和傅干是心服口服!
主公乃一代明君啊!
“主公欲成大事,需借‘情’与‘势’二字破局。”沮授先开口,指尖点向地图上的关中,“池阳君乃董卓亲母,生前颇受西凉军敬重,其遗体便是‘情’之根基。
董夫人为董卓最爱之孙女,也是董卓旧部心中认可的董家大小姐,此乃‘势’之核心。
二者缺一不可,需先以‘迎丧’为名,敲开关中大门。
关中如今李傕部控长安,郭汜据咸阳,张济屯弘农,看似铁板一块,实则各怀鬼胎。
李傕想挟残部自保,郭汜贪财好利,张济缺粮少食。
将军可分三步走:第一步,遣心腹扮作凉州旧部,持董夫人手书先见张济,言‘池阳君遗体归葬需借道弘农,愿以粮米百石相赠’,张济缺粮,必愿放行。
第二步,让董夫人亲往长安外哭祭,声言‘只求祖父旧部相助,迎太祖母池阳君灵柩,绝无争权之意’。
李傕部里多是董卓旧部,尤其是飞熊军,见董夫人泣诉,必生恻隐,不敢贸然动武。
第三步,主公亲率轻骑紧随其后,沿途遍贴告示夫人的‘告西凉诸将书’,先以‘义’安其心,再以‘利’固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