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赵晗琢磨如何报复赵宇时,赵煜又出了个主意,“你不如教侄子往他酒壶里兑水,或是在茅厕放鞭炮。”
“哈哈,这主意不错。”赵晗笑道。
赵宇气得拿起吃完的签子扔向赵煜,“你就教这些?这些不都是你小时候干过的吗?”
“好像是有这么回事,当初父亲也让老三这么捉弄过,可把父亲气坏了。”王妃也附和道。
“当初跟随父亲打天下的功臣,有几个没被老三捉弄过?以后可不能让孩子接近老三,这家伙从小就没干过好事。”赵宇愤愤不平。
一旁的孙怡和赵晗听着赵宇夫妇讲述赵煜小时候的恶作剧,惊讶不已,酒壶里兑水,茅厕放鞭炮,简直是前所未闻。
“我看,也不能让老四跟着老三,老四多老实的孩子,再被他带坏了。”赵宇说道。
往昔岁月,我确实顽皮不羁,而今已收敛心性,近来事务繁忙至极。
“兄长,若非你提及往昔,我本无意旧事重提,否则日后定要教导侄儿一番。”
林峰面露不悦,情绪难以平息。
“哈哈,二弟,你且宽心,父亲责罚你时,我定会为你求情。”林逸笑道。
当夜,三兄弟围炉而坐,烤肉品酒,欢声笑语,畅谈过去,惬意无比。所幸夏日已至,篝火旁并无寒意。
聚会将尽,林峰猛然忆起火堆中的红薯,急忙翻寻,却发现红薯尚幼,远未成熟,本想品尝一二,却已成灰烬。
“本想让你们尝尝这新奇之物,却不慎烧毁了。”林峰惋惜道。
“何物新奇?”林逸问。
“乃是我新得的几种作物,在庄子里种了不少,尚未到收获之时,却因年幼,这般化为乌有。”林峰一脸遗憾。
林逸安慰道:“无妨,既然种得多,待收获时再尝也不迟,二弟不必介怀。”
“二弟有心了,待到收获之时再说吧。”张氏也劝慰道。
“究竟是何新奇作物,连兄长都未曾见过?”林浩好奇地问。
林峰点头:“初至此地时,从一外商处购得,据说每亩产量可达千斤,乃远方之物。”
“远方?未曾听闻。”林逸疑惑。
林峰忽觉,那远方之地或许后世才有详尽记载。
“我也不清楚,听闻如此,我尝过,味道尚可,可作主食,便种了几亩试试。”林峰随意道。
林逸点头:“结果如何,记得告知我,若真能达到千斤,二弟,你又立大功了。”
“但切记,若占了百姓田地,定要补偿。”
林逸语气平淡,显然心存疑虑,但又觉不过几亩地,只要不损民利,便由他去了。
“放心,我可不似你那般吝啬。”林峰说完,众人再度欢笑。
众人尽兴至深夜,方才歇息。
自那晚后,林浩被林逸安排为张氏的私人医官,白日林逸与林峰外出体察民情,他便在家侍奉嫂嫂,夜晚还要跟李四学习经商之道,颇为辛劳。
此后良久,林逸与林峰几乎踏遍陕西各县,深入民间。
旁听数案后,新来的各县治理者均表现不俗,未见愚钝无能之辈,更无胆大包天之徒。
受前任县丞考核之影响,众多年轻有为的官员纷纷着手改革,勇于尝试,不惧失败。各地县城涌现众多官办工坊,引领百姓走向富庶。
于陕西边境一县城,此地近年方得收复,邻近边防重镇。时光荏苒,逃难百姓心系故土,陆续返乡。
第一百零五章 探访民间
华夏儿女,乡土情深,无论身处何方,心系故乡,此乃独特情感,异于异域。
推行新制后,该地居民变成了租地农户。巧合的是,原土地所有者把地产记在了赵某名下,最终被赵某强硬地转变为皇家领地。这里也成了赵某与张某秘密考察的终点。
两人装扮成商贩,带着几位保镖,一路掩饰身份,所见之处皆是昌盛风光。抵达一个村落时,田野中的作物已基本收割完成,村民们的夏收劳作已近尾声。他们随意找了一户人家敲门。
“请问有人吗?”
门迅速被拉开,一个小男孩探出头来。
“小朋友,你家长辈在家吗?”张某蹲下身子,面带微笑,想摸摸孩子的头,却被孩子机敏地躲开了,眼神中带着一丝防备。
“爷爷,爷爷,有人!”孩子朝院子里喊道。
不一会儿,一位头发半白的老者走了过来,实际上年龄不算大,大约五十岁出头,这在当地早婚早育的背景下很常见。
见到张某等人,老者悄悄把孙子护在身后。
“各位贵客,有何事来访?”老者警惕地问道。
尽管张某等人的衣着并非奢华绸缎,但却整洁干净,没有补丁。更重要的是,老者能感觉到他们气质出众,不同于常人,即便是曾在此地的地主,也无法相比。
“老伯不必惊慌,我们是外地的商人,做粮食买卖,路过此地,天气炎热,想讨口水喝。”张某笑道。
“你们是官府派来的人吧?”老者又问。
“哦?老伯为何如此认为?”张某好奇。
“你们给我的感觉,和我见过的所有人都不同,有……嗯……官家的气质,对,就是官家的气质。”老者思考了一会儿,终于找到了一个词来形容。
“哈哈,老伯请放心,我们只是和官府有些交集,绝非什么高官。”张某当然不能承认,他们实际上远非普通官员,而是皇族的储君。
“好吧,请各位贵客进屋!”老者侧身让路。
无论眼前这些人是不是官府的人,都不是他能轻易得罪的。
“那就打扰了。”张某回应道。
走进院子,张某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四周。
映入眼帘的,只有贫瘠。
老者身形瘦弱,孙子也是如此,全身穿着粗布衣服。
他领着张某等人到院子里的石桌旁坐下,随后端来了清水。
茶叶自然是奢望,他们负担不起这样的奢侈。
张某没有嫌弃,接过一碗水,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他注意到,碗边只有几道细小的裂痕,想必这碗在家中颇为珍贵。
一路上,张某已经见过很多这样的景象,也访问过不少境遇相似的人家。
喝完水后,张某感到精神焕发。
接着,他找了个话题和老者闲聊起来,内容大多是关于农耕、收成以及当地名人的趣闻。
土地和粮食,关乎百姓的生计,他们自然乐于分享。凑热闹、听八卦,这是人的天性。
与百姓频繁交往,张某深知如何从他们口中探听到想要的信息。
“老伯,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哎,怎么说呢,今年的收成还算可以,但收成的好坏,以前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影响。”
“像我们这样拥有几亩薄地的人家尚算幸运,没有土地的人只能租种赵地主家的田地。”
“一年到头,饥饿与温饱交织。”
“听说几十里外的一个村庄,光租金就占了收成的七成,全被地主拿去换取食盐供给边疆军队。”
“再加上官府的赋税,到手的粮食所剩无几。”
“前几年能免于饿死,已是极大的幸运。”
老者言及此处,不禁叹了口气。张强连忙追问:“那你们这儿呢?今年情况如何?”
“我们这的赵地主还算仁慈,以往只收五成的租金。”
“现在就更好了,那些地主为了逃避税收,都将土地挂在了齐王名下。齐王对此并不知情,只说既然在他的名下,地契就都交上来。”
“于是,我们这的土地都成了皇家的田庄,只需缴纳一成租金,还无需交税,真是上天保佑。”
说到此处,老者双手合十,向天礼拜。
张强看了一眼满面笑容的赵渊,投去赞许的目光。
“明年啊,我们打算把土地都卖给皇家的田庄。”
“为何?”张强不禁问道。
“税收轻,又不用服劳役,我有所耳闻。”
“自从齐王来到此地后,原本为了修建王府和城池而征召的劳役都被解散了,改为当地雇佣工人,每日给二十文工钱。”
“齐王新委任的知县还创办了一个水泥工坊,加固边防城墙,另外还有一个制衣坊为士兵缝制新衣和盔甲。”
“我儿子和儿媳在农忙之余都去那里务工,家里粮食充足,还能换得银两,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老者说完,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笑容。
百姓所求不过是温饱,家中有些余粮便已足够,陈亮在心中暗暗称赞齐王之举。
“今年我们这地处偏远,消息不灵通,听说西安附近很多百姓早就把田地卖给了皇家田庄,因为皇家田庄的租税轻。”
“许多生活艰难的人都想方设法把田地卖给皇家田庄,不仅能得到银两,如果没有种子和农具,田庄还会提供。”
“齐王要是能早点来,或许我夏收前就把田地卖了,还能给小孙子买件新衣。”
过去这里的百姓历经磨难,先遭外敌侵扰,回到家乡又受地主剥削,再加上战乱和新朝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钱粮。
某章节 北敌犯境
大陈初年,百姓生活困苦,负担沉重。
突然听说为皇家田庄耕作,税收轻,生活好,还能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谁不心生向往?
陈亮随后又谈起了地主的事情,与之前听到的相差无几。
地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将赋税转嫁给佃户,还经常拖欠。每到一地,齐王总能听到各种逃税的手段,这更加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与老者交谈了很久,陈亮准备告别,突然听到外面马蹄声急促,似乎有兵马靠近。
赵渊示意李勇出去查看,不一会儿,李勇领着一个驿使走了进来。
信使跪陈:“参见太子,参见齐王,燕王急信,北蛮多部结盟侵扰云州,韩将军已屡败之,赵大帅正驰援云州,捷报已递京中。”
赵曦接过战情,老翁惊愕,始知眼前二人为太子与齐王,心怀忐忑,恐言多必失。
信使再呈一诏,赵曦、齐昊及侍卫急忙跪接:“圣上旨意,命齐王率天机军赴云州,试炼天机军战力。”
“臣领命。”齐风上前恭取圣旨。
天机军之事,赵暄早已禀明圣上李浩,这让李浩略感不满,二子竟私下改良火器而隐瞒于他,当晚,他严惩了细作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