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所提的“考成法”,其核心内容主要就是“三本薄”制度。
这“第一本簿”也叫底簿(也就是计划簿)。
是由中央各部院及地方官府各衙门,将需要办理的公事,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道路远近,详细登记造册。
且每件事都要明确规定完成的期限,如一个月、一个季度、半年或一年,先制定出一个大概的计划来。
而“第二本簿”也叫稽查簿。也就是备注簿。
是指各衙门将第一本簿的内容一式两份抄录出来。
一份送交对应的六科,主要指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他们负责监察六部,以备注销完成的事项,一份送交内阁查考。
最后的第三本簿也叫考核簿,也就是执行簿。
是指各衙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每完成一件事,就在簿册上注销一件,并定期(通常是每月、每季度)将完成情况上报内阁。
对于这个“考成法”,还有层层的考核和稽查。
首先便是六科的稽查。
是由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对应的六部及地方相关事务。
他们根据收到的第二本稽查簿,通常是每月底、每季底定期稽查朝堂内各衙门上报的完成情况。对逾期未完或完成效果不佳的事项或衙门,六科有权对其进行弹劾。
最后是内阁总核。说是内阁总核,其实主要是当时的首辅张居正,掌握着最终的考核权。六科将稽查结果汇总上报内阁。
内阁根据这些记录和报告,每年、每半年对各级官员进行一次全面考核。
做到“立限考事”、“以事责人”。
考核的核心标准就是,办事的效率和效果。
即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而考核结果直接与官员的升迁、降黜、奖惩挂钩。
对能够按期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的官员,予以奖励或升迁。
对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未能完成任务的官员,视情节轻重,予以申斥、罚俸、降级,甚至罢官的处理。
特别强调对欺瞒虚报、弄虚作假行为的严厉的惩处。
时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在万历年间实行的“考成法”,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了明确各部衙门内的责任,并让政事能够限期完成。
而“考成法”的施行,改变了以往大明朝堂内,任务模糊、责任不清、拖延成风的状况。
要求每件事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第二点就是加强监督,以及权力制衡。
利用监察系统的六科,监督六部和地方,打破了以往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的包庇糊弄等行为。
内阁通过掌握考核权,加强了对整个官僚体系的控制,提升了内阁,特别是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权威。
第三点是量化考核,注重实效性。
以是否按期完成任务作为核心指标,使得官员的政绩评估更加具体化和可衡量,减少了上级官员的主观评价的随意性。
第四点,便是在大明朝堂上做到了在提高效率,令行禁止。
“考成法”的施行,极大地震慑了懒惰敷衍的官员,迫使各级官吏勤勉任事,提高了中央政令的执行力,从而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能够从上到下得到贯彻。
随后张居正力主实施的“一条鞭法”和“清丈田亩”的政策,也在先有“考成法”铺路的政策前提下,也有效的运行起来!
如今崇祯皇帝重提“考成法”,这让大明朝堂这些文官阁老的脸又苦了下去。
虽然“考成法”加强了内阁的权力,但是仅仅是加强了内阁首辅一个人的权力,与其他内阁成员关系也不太大。
而且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能待在内阁之内?一旦自己出了内阁,那么迎接自己的就是自己亲手制定的“考成法”的“折磨”了。
大家都在躺平混日子,时间一到领俸禄的官场生涯。
和将众人都鞭策起来,让大明朝堂上六部九卿都勤勤恳恳干活的日子。
哪一个更舒服,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在最初的震惊过后,内阁的几位阁臣纷纷站出来,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高弘图率先开口道:“启禀陛下,‘考成法’虽然好,但其中还有不少的弊端,其中一个就是,当年的首辅张太岳,利用考成法加剧了我大明朝堂上内阁和科道言官之间的嫌隙。我大明自有祖制在先,都察院御史言官负责监察百官,独立于内阁之外。”
“当年张太岳利用内阁压制六科,将六科变成内阁的执行工具,破坏了我朝洪武时期就一直沿用的以科道言官监督阁部的制衡机制,从而引发我大明朝堂内部党争的互相攻讦和争端。”
“臣恐怕,重启考成法,会令我大明朝堂臣子之间的不和啊!”
高弘图说完,姜曰广紧接着继续反对道:“而且科道言官上面从来都受都察院一个衙门的管辖,考成法又给他们的顶头上司加上了一个内阁,这让那些言官当年就怨声载道,而且与我大明祖制会产生冲突,导致行政混乱,反而不利于我大明社稷,请陛下三思!”
对面这两个东林党阁老的反对,崇祯皇帝仿佛早就料到了如今的反对情况,他目光平静的继续盯着丹墀下的几人,开口说道:“还有呢?一下把反对的意见都说出来吧!”
“启禀陛下!”内阁阁臣内的倪元璐此时也站了出来,开口反对道:“考成法由于其过于严苛也会在我大明朝廷内引发弊端。当年在高压考核下,我大明有些官员为了完成考核的任务而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有些官员只注重形式上底薄的‘完成’,而忽视实际效果,甚至一些官员,竟然公然贿赂稽查官员,让其在考核薄上将自己没有完成的事务考核通过!”
“陛下明鉴,这样做反倒是加剧了朝堂上的政令的不畅通,或者是人浮于事,也没有解决实际上的问题。”
倪元璐说完,也退在了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