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前日,药膳馆的庭院里弥漫着新茶的清香。晨光透过竹帘,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小林提着竹篮从后院走来,篮中盛着去年窖藏的糖桂花,蜜色的花瓣在晨光中泛着琥珀般的光泽。
\"程教授,您闻这桂花的香气。\"她轻轻放下竹篮,指尖还带着晨露的湿润。瓷罐中的糖桂花经过一冬的窖藏,香气愈发醇厚,用竹匙轻舀便能拉出晶莹的蜜丝。
\"桂花性温,《本草拾遗》谓其'醒脾开胃,化痰散结'。\"我取来青瓷研钵,将桂花与蜂蜜细细调和,\"正值夏至时节,最宜用其化解暑湿。\"
郑淮安从地窖捧出个陶瓮,开瓮时浓郁的栗香扑鼻而来。瓮中盛着去岁秋收的燕山板栗,经过三蒸三晒,栗仁金黄饱满。老人用竹刀轻切一颗,栗肉细腻如沙:\"要选霜降后第一场霜打过的栗子,经九蒸九晒方得此味。《食宪鸿秘》载,这样的板栗能'补中益气,厚肠健胃'。\"
制作酥皮时,我选了把用了三十年的竹刀。面粉需用山泉水和成雪花状,再加入隔年炼制的酥油。小林立在案旁细心观摩,这些年她已能从面团的光泽判断火候。和面时要心手相应,以掌心温热度慢慢揉按,方能成就细腻柔韧的面团。
起酥的功夫最见火候。在青石案板上铺一层油酥,覆一层水皮,反复折叠六次,得六十四层酥皮。擀面时手腕要稳,力道要匀,让酥皮薄如宣纸却层次分明。
塑形时更需专注。取一枚酥皮托在掌心,用竹刀雕出桂花纹样,置入桂花栗子馅,五指轻拢慢捻,让酥皮如花苞般自然收口。这手法小林练了五年,如今已能捏出十八道匀称的褶纹。
烤制用祖传的紫砂炉,以松木为柴。先将生坯入炉武火定形,待酥皮微黄转文火慢焙,最后用余温煨透。如此烤出的酥饼,方能外酥内润,入口即化。
前厅传来细微的啜泣声。一位面色萎黄的妇人倚在门边,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入夏后茶饭不思...看见油腥就恶心...\"她声音微弱,眼窝深陷。我注意到她指甲上的横纹和干枯的唇色,这是脾胃虚损之兆。
我奉上一枚新出炉的桂花栗子酥。她小心接过,轻咬一口。酥皮簌簌落下,馅心温润如玉。渐渐地,她苍白的脸颊泛起血色,轻声叹道:\"这滋味...让人想起母亲做的桂花糕...\"
这让我忆起师父的教诲:调理脾胃如文火慢焙,急不得躁不得。如今这桂花栗子酥,已成为药膳馆夏至时节的珍品。那些被暑湿所困的人,总能在这里找到慰藉。
暮色渐浓时,我独坐院中。炉余温尚存,桂花的甜香与栗子的醇厚在夏夜中交织。忽然领悟,药膳之道,就是以应时之物,用心烹制出熨帖身心的滋味。正如这桂花栗子酥,外酥内润,甘而不腻,恰似人生百味,皆在这一口温热之中。
檐外新月如钩,萤火点点。明日还会有新的食客踏月而来,带着各自的故事。而这一枚酥点,将继续温暖每一个需要慰藉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