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药膳馆的窗棂上爬满了嫩绿的藤蔓。晨起推窗,和煦的春风裹着花香扑面而来,院子里几株老梨树上,雪白的花瓣随风飘落。小林挎着竹篮从菜园走来,篮中青翠的酱瓜还带着晨露,在阳光下泛着翡翠般的光泽。
\"程教授,您看这酱瓜的成色。\"她放下竹篮,手指上沾着泥土的芬芳。篮中的酱瓜表皮青翠,轻轻一掐就渗出清甜的汁液,正是用立春前后的小黄瓜经三晒三腌制成的时令小菜。
\"酱瓜咸凉,《随园食单》谓其'开胃消食,解酒除烦'。\"我取来竹刀将酱瓜细细切丝,\"最宜春分时节调和肝脾。\"
郑淮安从库房捧出个青瓷罐,掀开蜡封,浓郁的鲜香顿时盈室。罐中是太湖特制的银鱼虾皮,金黄的虾皮间夹杂着银白的小鱼干,轻轻一捻就散发出大海的气息。老人用竹筷挑起一撮,阳光下虾皮泛着琥珀色的光泽。
\"去年小暑晒的。\"郑淮安眯着眼道,\"要等东南风连吹三日,让阳光慢慢收干水分。《养小录》说这样的虾皮最能'补肾壮阳,通乳下气'。\"
制作时,我选了一把老竹刀。酱瓜需逆着纹理切丝,下刀要快而准,如此方能保留脆嫩。小林初学时总切得粗细不均,如今已能掌握其中巧劲。虾皮要先用黄酒泡发,再用竹筛沥干——师父当年说过,铁器会让海鲜变腥,唯有竹器能保其本味。
蒸糕用的是祖传的楠木笼屉,屉底垫着今晨新摘的箬叶,叶上犹带晨露。火候最是讲究,松木炭要先武火催香,待蒸汽氤氲时转文火慢蒸,最后用余火收味。这般蒸出的糕,方能咸鲜适口,脆嫩相宜。
前厅传来虚弱的叹息声。一位面色萎黄的中年妇人扶着门框,干裂的嘴唇微微颤抖。\"开春以来...脘腹胀满...嗳气连连...\"她气若游丝地说道。我注意到她指甲上的横纹和泛白的舌苔,那是肝脾不调的征兆。
我奉上一块刚出笼的酱瓜虾皮糕,看她小心翼翼地接过,轻轻咬了一小口。渐渐地,她黯淡的眼中泛起光彩,干瘪的腹部微微起伏:\"舒畅...像是...春风拂过胸口...\"
这让我想起师父的教诲:调和肝脾如同这蒸糕,火候急了伤肝,慢了不化。如今这酱瓜虾皮糕,已成了药膳馆春分时节的招牌。那些被肝郁脾虚所困的人,总能在这里找到平和的滋味。
暮色渐沉时,我独坐廊下。蒸笼的余温尚在,混合着酱瓜的咸鲜与虾皮的醇香,在温暖的春风中格外怡人。忽然明白,所谓药膳之道,不过是用最应时的食材,最恰当的火候,烹制出最熨帖身心的滋味。就像这酱瓜虾皮糕,咸中有鲜,鲜中带咸,恰如阴阳调和,都在这一口温热里。
窗外,落英缤纷,新绿满园。明日又会有新的\"肝郁客\"踏春而来,带着各自的故事。而这一块咸鲜,将继续滋养着每一个需要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