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穿着件浅蓝色的工装裤,裤脚沾了些泥土,头发用一根皮筋扎在脑后,手里拿着一把小铲子,见村民们推着板车过来,立刻迎上去喊:“土球朝东放,埋的时候盖层薄土就行,浇定根水别浪费,浇透就停!”
她一边说一边示范,拿起一棵树苗放进提前挖好的浅坑里,用铲子埋上土,再浇半瓢水,动作麻利得很。
村民们跟着学,两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个放树苗一个埋土,旁边有人专门浇水,育苗区里很快就栽满了树苗,整整齐齐的一排接着一排。
太阳斜斜地挂在西边时,最后一棵树苗总算栽进了土里。
马铁山拿着个小本子,在育苗区里走了一圈,清点着树苗的数量,嘴里念叨着:“三百八十七棵!没少一棵,都栽好了!”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朝着山下的木棚喊:“收工领钱!”
人群顿时涌到木棚前,排着整齐的队伍,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自己的工牌。
林秀莲接过工牌,在登记本上打个勾,然后把一沓港币递过去。
李阿婆接过钱,用手指捏了捏,确认是真钞,脸上笑开了花——这四块钱,能给家里买两斤米,再给孙子买块糖。
阿福接过钱,紧紧攥在手里,指腹能感受到纸币的纹路,心里盘算着,再干几天就能给娘买块新布料做过年的衣裳。
王婶数着钱,嘴角也咧开了花,她想给娃买支新铅笔,家里那支都短得捏不住了,还想给娃买块橡皮,让娃在学堂里写字更方便。
连最年长的周伯都笑得合不拢嘴,他把钱小心翼翼地塞进贴身的布袋里,那布袋是老伴亲手缝的,里面还装着孙子的照片——他想攒着钱,等孙子再大一点,就送他去上水的学堂念书,让娃以后能有出息。
暮色漫上山头时,育苗区里的小树苗都浇好了定根水,叶片上滚着水珠,在余晖里闪着晶莹的光。
村民们扛着工具往家走,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风,嘴里聊着今天的收成,有的说自己挖了二十棵树苗,有的说下午装了三车货,还有的说苏小姐教的栽树方法简单又管用。
马铁山站在育苗区边,看着那些摇曳的小苗,晚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他突然觉得,这满山的绿意,比砂石岗的黄土好看多了,也比任何东西都更让人心里踏实。
远处的简易棚里,林秀莲正在灯下记账,她手里的钢笔在账本上写得飞快:“今日人工三十四,每人四块,共支出一百三十六元;树苗三百八十七棵,目前成活率100%。”
陈月娥则在笔记本上补充:“明日计划开挖东南坡,需提前准备五十捆草绳、二十个竹筐;
苏小姐明日上午会来育苗区检查树苗生长情况,需安排两人协助。”两人一边写,一边偶尔交流几句,灯光映在她们脸上,显得格外认真。
此时的赵国强,刚和弟弟妹妹分别,心里还带着几分牵挂,却很快将思绪拉回香港的项目上。
他一个念头就到了香港的别墅里面,来到车库,驱车来到两座大山脚下,下了车,站在山脚下的空地上,看着山下渐次亮起的灯火——那是村民们家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像撒在黑夜里的星星。
远处传来村民们的笑闹声,那是领了工钱的村民在互相道贺,声音里满是喜悦。
他望着山上的育苗区,虽然隔着夜色,看不清树苗的模样,却能想象出白天大家忙碌的场景:
男人们挥着锄头挖树,女人们飞快地缠着土球,板车在山路上穿梭,育苗区里很快栽满了小苗……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双赢啊。”赵国强轻声感叹。
请村民们挖树苗,让村民们每天能拿到现钱,改善生活;而自己,省去了从外地采购景观树苗的成本,这些本地树苗适应气候,成活率还高,等将来小区建成,这些树就能枝繁叶茂,给居民们遮阴纳凉。
夜风带着松针的清香吹过,拂过他的脸颊,也拂过育苗区的树苗,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应和着他的话,也像是在应和着山脚下的欢笑声。
古洞村,因为山坡上的这些树苗,因为这每天四块钱的工钱,正悄悄攒着改变的力气。
村里刚刚卖了两座大山 ,家家户户都分了一笔钱。
如今,赵老板自从买了两座大山之后,就开始雇佣他们挖树,这挖树的工作, 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结束。
而且,赵老板说了,以后树苗挖完了, 他还会运来一批小树苗,再次聘请村民们将它们种到山上 ,帮树苗浇水。
而且,村民们以后还可以去 建筑工地上打工,这样不但自己能够谋得一份工作 ,而且离家也近。
赵国强的安排,让村民们的生活渐渐有了奔头,孩子们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期待,老人们的脸上也多了些笑容。
夜色渐深,山脚下的灯火依旧明亮,育苗区的树苗在夜色里静静生长,等待着明天的朝阳,也等待着属于它们的、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