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康熙年间,河南的一个偏远乡村,生活着一对贫困的母子。母亲白氏早年丧夫,独自一人将年幼的儿子玉龙拉扯大。玉龙长得眉清目秀,十分俊朗,转眼间已到了该成家的年纪。
某年秋天,白氏在田间收割庄稼,劳作间隙,她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一只鼓鼓囊囊的蓝色碎花包袱。白氏心知这定是他人遗落,便没有私自打开,而是用秸秆将其盖住,耐心等待失主。
直到夕阳西下,一个年轻人才骑着白马匆匆赶来。他下马便问白氏是否见到一个蓝色碎花包袱。白氏听后,连忙掀开秸秆,露出了那个包袱。年轻人打开一看,里面的二百两银子分文未少。
他感激涕零,告诉白氏这钱是给重病在床的父亲治病的救命钱。年轻人执意要分一半给白氏,却被她婉言谢绝。年轻人感动不已,询问白氏姓名,以便日后报答。白氏如实相告,自己是个寡妇,只有个儿子叫玉龙。年轻人则自称张兴,家住山西东关镇,并留下了一块刻有“张”字的木牌作为信物。
时光荏苒,转眼间十几年过去,玉龙已长成英俊小伙。然而,家中贫困,他的婚事一直没有着落。更不幸的是,这一年河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玉龙家中也断了粮。
白氏看着儿子日渐消瘦,心中焦急万分。她想起了那块张兴留下的木牌,决定让玉龙去山西找他求助。玉龙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带着木牌踏上了前往山西的乞讨之路。
历经半个多月的艰难跋涉,玉龙终于抵达山西境内。然而,他刚走到一户人家门口,就饿得昏倒在地。这户人家正在张灯结彩准备喜事,主人见状将他扶进屋中,盛上饭菜让他饱餐一顿。
玉龙吃完饭后刚要道谢,主人却提出了一个请求。原来,主人的儿子刘虎自幼与东关张家的女儿定了亲,明天就是迎娶的日子。可刘虎长相丑陋,不久前又摔伤了脸,肿得像猪头一样。主人担心他吓到女方家人,想请玉龙代替他去迎娶新娘,并承诺事后必有重谢。
玉龙觉得这事不难,便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他穿上新郎服,跟着迎亲队伍向城里出发。一切顺利,到了新娘家,刚要抱起新娘返程时,却被告知河水暴涨阻断了回路。
原来,他们回去的途中要经过一条河,以前常年无水,这次却恰巧遇到山水爆发。张老爷见玉龙长得一表人才,对这个“准女婿”十分满意,便提议先在女方家住下,晚上就在这里入洞房。玉龙别无选择,只能点头答应。
到了夜里,玉龙在新房里规规矩矩地坐着,身上的衣服一件都没脱。新娘见状十分委屈,以为新郎对她不满意。玉龙连忙解释,并告诉新娘自己并不是她的新郎,只是受人之托来迎娶她。
新娘听后大惊失色,连忙将父亲叫来质问。父亲听后脸色一沉,责问玉龙到底是谁。玉龙见瞒不住了,只好将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同时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将找张兴的事也告诉了新娘的父亲。
谁知新娘的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告诉玉龙自己就是张兴!玉龙也愣住了,急忙拿出那块木牌让张兴看。张兴确认无误后,笑着说:“看来这就是天意呀!你既然进了我女儿的洞房,那就是我的女婿了。”
玉龙虽然心中欢喜,但又觉得自己配不上张家大小姐。张兴还未开口,新娘子却红着脸先说话了:“我愿意。”张兴哈哈大笑,说:“要不是你母亲当年拾金不昧,我父亲早就死了。她可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你没有什么可顾忌的。”
玉龙这才转忧为喜,拉着新娘子的手回了洞房。第二天,张兴向刘家悔了婚。刘家自知无理,只好自认倒霉。成亲后的第二天,张兴派人去河南将玉龙的母亲白氏接了过来,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