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先生的眼眸中,突然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之意,这丝赞许如同夜空中转瞬即逝的流星一般,虽然短暂,却异常明亮。
他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缓声道:“白夜所言极是,这正是古代文人的高明之处啊!
他们擅长借物喻事,以一种委婉而含蓄的方式,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许多声名显赫的文人墨客都对这种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比如凤耀国早期的大诗人苏瑾,他在描绘风雨交加的景象时,表面上看似只是单纯地描写自然现象,实则是暗喻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
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巧妙地避开直接触犯权贵的风险,还能在文人雅士之间传递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此时,坐在一旁的冥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的书桌与其他人相比,显得更为精致,仿佛散发着皇家特有的华丽气息。
冥羿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宛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一般,亮晶晶的,此刻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白夜,那眼神中充满了钦佩之情。
然而,冥羿显然并不满足于仅仅充当一个倾听者的角色。
当陆明先生继续深入讲解诗篇中韵律之美的时候,冥羿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推动,突然间,她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似乎想要在这个时刻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见解。
她的举手动作带着一种皇家的优雅与自信,手臂纤细却充满力量。陆明先生同样示意她发言。
冥羿站起身,她的身姿挺拔而优雅,宛如宫廷中盛开的一朵娇艳的花朵。
她说道:“先生,学生觉得这韵律如同音乐一般,有着独特的节奏,是否与当时民间的歌谣韵律有着某种联系呢?”
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山间流淌的清泉。
陆明先生微微点头,说道:“皇太女殿下的洞察力很强,当时的文学创作的确会受到民间歌谣的影响,这也是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体现。”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民间歌谣是文学的源头之一,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为文学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许多宫廷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吸收民间歌谣的元素,进行加工和升华,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讲述治国之道的课程时,陆明先生清了清嗓子,他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因为治国之道关系到凤耀国的兴衰荣辱。
他提出了一个关于税收制度改革的历史案例。
这个案例在凤耀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时国家面临着财政困境,改革者试图通过调整税收制度来增加国库收入。
白夜皱着眉头思考了片刻,他的眉头就像两片乌云聚集在一起,眼睛紧紧盯着前方,仿佛要穿透历史的迷雾找到问题的答案。
然后他问道:“先生,在这个案例中,改革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国库收入,但却引发了民众的不满,是否是因为在推行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差异和阶层差异呢?”
他的这个问题就像一把锋利的剑,直刺问题的核心。陆明先生抚摸着胡须,那胡须又长又白,像是岁月的沉淀。
他说道:“白夜的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之处。
当时的改革者确实忽视了这些重要因素,导致了政策执行的偏差。”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地方差异和阶层差异会影响到民众对税收政策的接受程度。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民众的承受能力也不同;不同阶层的收入来源和财富状况不同,对税收的敏感度也不一样。
冥羿听了白夜的问题和先生的回答,若有所思,她的眼神中透着一丝疑惑和思考后的明悟。
接着她也问道:“先生,那如果是在凤耀国如今的情况下,要进行类似的改革,应当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呢?”
她的这个问题体现了她对国家治理的关心和积极思考。
陆明先生看向冥羿,眼中满是欣慰,说道:“皇太女殿下问得好。
这就需要在改革之前进行详细的调查,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地方官员和普通民众的想法,并且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制定灵活的细则。”
在凤耀国的历史上,有过成功的改革案例,例如在农业改革中,政府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和农民的种植习惯。
制定了因地制宜的政策,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稳定了国家的根基。
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白夜展现出了他敏锐的思维和深入的分析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离不开他家族的文化熏陶和他自己的勤奋好学。
他从小就在家族的藏书阁中阅读各种古籍,与家族中的长辈和学者们交流探讨,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
冥羿也表现出了积极思考和对治国大事的关心,这是作为皇太女应有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