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欲抢在时机之前,令民心与官员皆倾向于他汉王朱松,即便老爷子固执如初,届时恐也不得不调整规矩,立他为储君!获取皇位,未必非得行非常之道!
朱松自信满满,凭其手段,同样可达目的!
尤为重要的是,此乃光明磊落的阳谋,无人能指责其有不轨之心,反而,期盼他登基之人,只会日益增多!
此即朱松所求之效!
“殿下,汉中府今年税收与产业营收统计已毕!”
袁管家满面春风,现身于书房门口,笑对朱松言道。
“哦?呈上来!本王正需数据以佐证!”
朱松眼前一亮!
欲使朝廷于其他地区推行改革,需有确凿数据以证其可行!
徐妙锦亦好奇难耐,凑至朱松身旁,共观汉中府财政现状。
览及汉中府今年商业税收之巨,徐妙锦美眸圆睁,小嘴成o型,模样甚是可爱!
汉中府全年商业税收,竟达三千七百余万两白银!
依朱松与老爷子所定之规,地方税收五成上缴国库,余下五成由地方财政掌控,用于发展!
换言之,汉中府一年将上缴国库之商业税收,便有一千八百余万两白银!
要知此前,大明朝全年赋税收益,尚不足千万两!
汉中府一年商业税收,已是往昔大明朝两年赋税之和!
且此仅为商业税收!
在朱松的规划里,农业税尚未计入考量,而取消粮税,让农民免缴种粮税,只是时间问题。
这需以商业税收的蓬勃发展为前提,同时确保大明粮食供应充足,足以满足民众需求。
正因如此,朱松先前向应天府赠送了大量农业书籍与作物种子。
农业税一旦取消,商业税比重将提升,粮食充足时,民众可用钱买粮。
这意味着,农民种植的粮食不再用于缴税,而是转化为财富。
如此,民众种植积极性得以保持,既能自给自足,多余粮食亦可出售,促进农业良性发展。
否则,农民辛苦劳作一年,缴纳粮税后所剩无几,甚至难以饱腹,这正是大明往昔之鉴。
汉中府商业税收已达三千七百万两,尚未计入西安府。
汉中府之富,堪称国中之国。
汉王府今年的产业收益更为惊人,投保行仅运营数月,总营收已近两千万两,最近一月即近七百万两,远未触及保险行业潜力,仅是起步阶段。
保险行业后世之利,朱松心知肚明,乃国家税收重要来源。
至于最盈利之税,当属烟草,但朱松在大明并不打算推行,因管控难度大,且有害健康。
他相信,无需烟草,大明亦能兴盛。
此外,大戏院全年营收亦破两千万两,汉中府几家大戏院,每家营收均达数百万两,占汉中府商业税收比重甚大。
瓷器、茶叶、丝绸布匹、盐、煤等产业,汉中府内总营收已超五千万两。
这也是汉中府商业税收高昂的缘由!
王府收益颇丰,上缴国家的商业税收自然水涨船高。
“好!”
“这下足以让那些平庸官员无言以对了!”
朱松满意颔首。
他确信,自己的提议辅以这些数据,定能让朝堂上那些平时反对他的声音集体消失。
否则,光是那些有意经商的蓝玉之辈,还有老爷子,定不会善罢甘休。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啊!
若在江南及南方再设经济区,大明税收将会达到何种境界?
户部官员此番怕是要集体倒戈,坚定地站在他汉王朱松这边了。
随后,朱松与徐妙锦探讨完善建议书细节的同时,也在构思具体的税收改革方案。
全国推行新政,税改乃重中之重,是国家收入的关键。
取消粮税的前提是其他税收能填补甚至超越粮税的空缺。
如今虽有商业税,但还需个人所得税。
商业税中还需细分,如企业增值税、商品附加税等……
制定税收的同时,还需完善相关法律,这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的流程,缺一不可。
所幸朱松拥有诸多后世经验可供借鉴,只需根据大明现状进行细微调整即可。
当然,税改需在其他特区建成后实施,为第二步计划。
西北这块地方的影响力尚不足。
因此,朱松只能步步为营,提前布局。
“殿下,我今日自纺织厂归来,城外又有一大片土地被规划,是要建新的工业园吗?”
谈完正事,徐妙锦忽而想起此事,转而问道。
“正是,那是本王为发展产业所备!”
朱松点头。
“?这可不行!朝廷严禁藩王私下制造兵器!”
徐妙锦闻言,一脸惊愕。
“放心,朝廷绝不会知晓这些工厂的真正用途!”朱松笑道。
“简而言之,本王的工厂不造什么大军械,只做零部件!”
“零部件?”徐妙锦一脸迷茫。
“就是说,每个工厂专产一两种小零件,而这些零件都能相互拼接。”朱松继续解释,“不到拼接之时,无人能知晓本王究竟在造何物!”
确实,这些工厂是朱松为制造燧发枪和迫击炮而设的,表面上不过生产些令人费解的零件罢了。
只要遵循朱松设定的规格制造即可。
武器的发展,从非单一工厂之力,而是整个产业链的配合。
越是强大复杂的武器,越是如此。
即便是朱松带锦衣卫前来查看,他们也难以洞悉。
汉中亦有制造铠甲和兵器之处,但这类物品太过敏感,必须隐秘行事。
然而,朱松尚不知,朱元璋已对他的燧发枪和迫击炮起了觊觎之心。
听完朱松的解释,徐妙锦大致理解了零部件的概念,心中稍安。
她本就知晓汉中私下制造兵器和铠甲之事,汉中军精良的装备便是明证。
她惊讶的是,朱松竟敢将兵器厂置于明处。
但朱松的解释让她恍然大悟,心中的忧虑也随之消散。
她从不担心朱松会鲁莽行事,她深知他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正以一种更为高明的手段,谋划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她能做的唯有默默在他身旁给予支持。
这位女子极为聪慧,亦能察觉到,若朱标遭遇不测,便是夫君机遇降临之时。
她并不忧虑朱松他日登基后,会如其他般拥有众多嫔妃。
因为朱松这位“道士”,虽可娶妻生子,却更倾心于修道。
这一点,似乎较北平的那位姐夫更胜一筹。
时光飞逝,转瞬过年。
此乃徐妙锦婚后,在汉中府度过的首个新年。
朱松在除夕之夜,显得格外慷慨,特地从某处购得了众多烟花。
那晚,绚烂烟火在汉中府夜空绽放,令全城百姓大饱眼福。
“真是太平盛世!”
“此乃汉王治下的繁荣景象!”
“汉王真是大善人!”
汉中府诸多老者,仰望漫天烟花,感受着四周热闹而和谐的节日氛围,眼眶不禁湿润。
汉中府今日之景,皆拜汉王朱松所赐!
王府内,朱松一家围坐院中享用年夜饭,同时观赏着天际绽放的烟花,人人脸上洋溢着欢笑。
“不知父皇在宫中过年可好?”
此刻,周贵妃忽然念及朱元璋。
她最感欣慰的是此行汉中府,能见证儿子朱松再娶,更能在这样的时刻,陪伴儿子一家共度新春。
她觉得,在汉中府的日子,比在宫中更为舒心与充实。
但她身为朱元璋的妃子,此刻更期盼朱元璋能如她一般,坐在此桌,那才算真正圆满。
“母妃勿忧,日后定有机会与父皇共度新年。”
朱松似乎洞察了周贵妃的心思,笑着安慰。
“娘有件事一直想问你。”
“太子近况如何?”
周贵妃忽地面色凝重,紧盯着朱松问道。
“按儿臣之计,保大哥再多活两三年绝非难事。”
“治愈之事,儿臣目前无能为力。”
朱松坦诚相告,心中已略知其母所想。
表面关切太子朱标之疾,实则另有所图。
母与王妃,皆有所悟。
然有些言语,难以直言,恐触霉头。
“尽心竭力,勿使父皇失望。”
周贵妃微微颔首,言有深意。
表面言救治太子,实则意会于心,朱松亦明了。
往昔,即便太子不存,她亦不会赞同子嗣觊觎皇位。
然汉中府之行,观念渐变。
汉中之变,她亲眼见证。
更觉其子以此向父皇展示才干。
朱松近期之表现,令其信心倍增,若他日登基,必为明君。
未知周贵妃若知朱松称帝后仍闭关修道,将作何反应,是否会悔当初之念?
年岁匆匆,转眼已逝。
时至洪武二十六年正月。
大年初一,王府宾客盈门,然多数人无缘得见朱松,留下心意便离去。
此间,朱松多花时间陪伴家人。
值得一提,淮西勋贵蓝玉等人及与朱松有生意往来的藩王,皆遣人送礼。
朱松亦亲自安排回礼。
至于父皇那边,年前已备妥礼物,无需他再费心。
直至正月初七,朱松难得日日陪伴妻儿老母,沉浸于汉中府之热闹年味。
然其忙碌,仅得此七日闲暇。
正月初八,朱松又将投身于王卫学院之事。
王卫学院二月将正式开启招生,朱松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考核地点的安排,以适应众多涌入汉中府的学生;二是确定学院的导师阵容。
文科导师方面,朱松人才济济,早有准备;唯武科导师尚显不足。
目前,秦武与耿青两位是朱松能信赖的武科教师,而杨赫因镇守哈密无法参与。
汉中军的千户、百户将领仅能教授初级课程。
蓝玉等人虽为理想人选,却身在外地,或许将来退休后可邀至汉中,于王卫学院继续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