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炮顺着本源珠指引的方向往药道药材市走时,验药箱里的《药道药材交易考》正随着步伐轻晃。封面是用厚棉纸装订的,上面用墨笔写着 “诚信为本” 四字,内页记录着历代药材交易的规矩:道地药材的产地认证、成色等级的划分标准、公平秤的使用方法…… 每条规矩旁都标注着 “交易案例”“违约惩罚”“信誉积累”,最珍贵的是夹在书中的 “交易守则”,上面用朱砂写着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秤平斗满,信誉如山”,字迹是明清药商联盟集体题写的,笔锋里透着耿直,此刻在药材市的杂香里泛着坦荡的光。
孙子的酸枝木药箱里,本源珠正与一枚清代的 “公平秤砝码” 共鸣,砝码上刻着 “一两不差”,表面已被无数次称量磨得发亮,箱侧老鳖把背甲贴在箱壁,甲上的水脉纹漫出灰黑色的雾,混着远处传来的讨价还价声 —— 那是商贩与买家的争执。两人刚穿过刻着 “货真价实” 的石拱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眉头紧锁:原本按药材类别分区的市场,如今被 “特价区”“珍品区” 切割得支离破碎,商贩往普通枸杞里掺几粒宁夏枸杞充道地货,而角落里的 “信誉堂”(药商互评、调解纠纷的地方)被改成了 “假货回收站”,墙上挂着的 “老字号牌匾”(“百年药号,绝不欺客”)被换成了 “高仿药材供应”,堂前的 “诚信碑”(刻着 “欺客一次,砸匾谢罪”)被推倒当垫脚石,碑缝里塞着伪造的 “产地证明”,石旁的 “标准样品柜”(展示各等级药材样本)里摆着染色的党参,柜底压着张 “造假指南”,上面写着 “用桔梗冒充人参,利润翻十倍”。
“爷爷你看,他们把药材市场变成骗子窝了!” 小家伙指着最扎眼的 “野生灵芝摊位”,摊主正往人工培育的灵芝上刷泥土冒充野生,旁边的 “检测仪” 竟是个摆设,一个穿大褂的 “老药工” 拿着硫磺熏过的当归喊:“正宗岷县当归,假一赔十 —— 赔的还是假的!” 药材市中央的 “公平秤” 被换成了 “八两秤”(称出一斤实际只有八两),秤旁的 “计量监督处” 摆着 “交钱就合格” 的价目表,“验药费 50 元,合格证书 100 元”,旁边的 “道地药材认证处” 被商贩买通,随便一张纸都能盖 “正宗” 章,地上散落着被戳穿的假证明,上面还能看到 “野山参” 实为 “园参” 的字样。更刺眼的是市场入口的广告牌:“低价批发,高仿无忧 ——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不过就骗得过”。
黄三炮走到被遗弃的 “老字号摊位” 前,伸手抚摸台面上的刻痕 —— 那是按 “前柜后坊” 传统留下的分隔线,台前木牌写着 “1920 年,张记药铺在此经营,凭‘看药付款’闻名”,字迹被无数次擦拭磨得浅淡。他从验药箱取出些交易信物:一本 1948 年的药材账本(记录着 “三月收当归二十斤,每斤实价五角,绝不加价”)、一套 “验货工具”(象牙戥子、放大镜、试药纸,戥子刻度精确到分毫)、一块 “信誉令牌”(铜制,刻着 “凭此牌可赊账,月底必还”),往摊位上一摆:“这叫‘交易本心’,” 他拿起戥子称出一钱黄连,“老祖宗做药材生意,讲究的是‘药材好,价钱实,心肠正’,哪能靠掺假、缺斤短两赚钱?” 说话间他已用试药纸检测硫磺:“你们看这纸变蓝,说明有硫磺,真药材哪用得着这东西?”
药材市老板市伯揣着怀表走来,手里拿着份 “商户租金表”,“假货区” 租金是 “真货区” 的三倍。他踢了踢旁边的诚信碑碎片:“黄师傅别抱着块破石头讲道德了,现在谁还信‘童叟无欺’?我这灵活经营,能让市场‘热闹’,你看这摊位费收入,够你守着老字号喝十年西北风,这才懂交易!” 他指了指电子屏上的 “客单价”,“看见没?卖假货的比卖真货的赚三倍,够你收百年真药材,这才叫会做生意!”
孙子突然把老鳖从药箱上抱下来,往 “野生灵芝摊位” 前一放。老鳖对着灵芝喷出股清水,人工培育的菌褶立刻显出整齐的纹路,与野生灵芝的杂乱截然不同,摊主慌忙把灵芝收起来,“这是骗人的!” 小家伙举着摄像机绕场一周,镜头里拍到商贩往秤砣里灌铅,“爷爷说真交易得真药材、准斤两,像这样 ——” 他拿起黄三炮的账本,展示着 “每笔交易都记产地、成色、实重” 的明细,引来几个老买家的点头。
新出现的老药商商伯背着个钱袋走来,袋口露出串 “信誉铜钱”(每枚刻着不同药商的字号)。老人从袋里摸出块 “诚信印”,是块牛角印,刻着 “一言为定”:“这是我父亲传的,” 他指着印上的裂纹,“1950 年为保信誉,用它砸过自家卖的假枸杞,哪像现在这样,睁眼说瞎话不脸红?” 他当场教众人辨识黄芪:“你们看,道地黄芪断面有菊花心,假冒的没有,这得凭良心说,不能昧着心骗。”
市伯被说急了,从办公室调来 “智能定价系统”,能根据买家穿着自动调整价格(穿得好的自动加价):“看好了!这系统比你那套傻实在赚钱,现在是信息时代,你懂个屁的‘公平’!” 他操作屏幕,上面立刻显示 “该买家看似懂行,报价降 10%,实则仍有暴利”,“等会儿让你们看看,是你老实卖赚得多,还是我灵活定价赚得多!”
黄三炮没接话,从《药道药材交易考》里翻出张 “交易三则”,上面用朱砂写着 “卖药不卖假,称重不欺心,议价不哄骗”。他拿起 “交易守则”,往老字号摊位前一立,守则竟透出白光:“这叫‘交易之魂’,” 他指着守则上的 “信誉如山”,“老药商说‘招牌是脸,信誉是命’,机器哪懂这砸了招牌就活不成的道理?” 说话间个药铺掌柜凑过来说:“我进的药材总被掺假,想找家靠谱的供货商……” 黄三炮立刻拉他到商伯面前:“来,老商伯的货,你尽管放心。”
商伯突然往 “信誉石”(检验交易诚信的奇石)上放了包掺假的药材,石头立刻蒙上层黑雾;再放上黄三炮的验货工具,石面竟透出温润的金光,还隐隐浮出 “无欺” 二字。“瞧见没?” 老人拿起账本里的 “违约记录”,“这页记着‘李记卖假阿胶,赔光家产’,真交易的字里有教训,假买卖的心里只有贪心,这可不是系统能糊弄的!”
市伯脸色铁青,突然让打手驱赶说真话的老药商:“给你们看点厉害的!” 他指着刚请来的 “托儿”,“让他们假装买到真货,在市场里到处宣传,看你们这些老顽固还能说啥,再捣乱就打断腿!”
黄三炮将 “交易守则” 往市场的牌坊上一挂,守则的白光与牌坊的 “货真价实” 四字交融,竟在半空凝成幅《诚信交易图》—— 画面里的药商认真称量,买家验货后满意付款,孩童在旁帮忙递药材,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坦荡的笑容。“这才是药材市该有的样子,” 黄三炮对围观的人说,“药道交易得‘明码标价,真材实料’,既要赚钱,更要守德,哪能靠坑蒙拐骗发财?”
孙子突然想起什么,从药箱里掏出本源珠往信誉石上一放。珠子的光芒顺着石缝蔓延,那些掺假的药材突然显出原形(桔梗变回桔梗,不再像人参),八两秤自动调整为标准秤,而被改成回收站的信誉堂竟自己摆上老字号牌匾,公平秤旁的监督处弹出 “缺一罚十” 的规定,诚信碑重新立起,碑上的字迹变得清晰。几个买家忍不住放下手里的假货,围过来看商伯辨识药材,脸上露出醒悟的神色。
商伯趁机往众人手里发了《药材辨识口诀》:“来,拿着学,这里面讲‘党参看狮子头,黄芪看菊花心’,那些卖假货的哪懂这些?” 他自己先把摊位上的药材按等级分开:“这叫‘回归本分’,交易就是你给真钱,我给好药,两不相欺。”
市伯见势不妙,想趁乱卷走商户的保证金逃跑,却被黄三炮用 “交易守则” 拦住去路。“药材市不是骗钱场,” 黄三炮的声音透过争执声格外清晰,“药道交易得‘以信立身,以义取利’,是为了让好药材流通到需要的地方,不是为了坑人,这是老祖宗传下的经商道,不是欺诈行为能替代的。”
本源珠突然飞向药材市最高处的 “信义旗”,旗面无风自动,显出八个古字:“诚信为本,利从义来”。随着旗帜展开,所有造假工具突然失灵,而被篡改的秤都恢复标准,市上响起药商们 “足斤足两” 的吆喝声。黄三炮往老字号摊位旁撒了把不同产地的道地药材种子,瞬间长出能证明产地的标记植物,叶片上的露珠滚落,在地面汇成 “交易” 二字。
孙子举着摄像机跟拍,镜头里的本源珠正往东南方向飞去,那里隐约可见一片药道医馆的轮廓。“爷爷,珠子往‘药道济世馆’去了!”
黄三炮望着那片坐堂诊病的场所,突然想起商伯的话:“交易就像做药,药材假了药就废了,良心假了人就废了,丢了诚信,再热闹的市场也只是空壳,守不住这份真,药道的流通就堵死了。” 他扛起验药箱,老鳖慢悠悠爬回药箱,一行人顺着药苗指引的方向走去,身后传来戥子称重的清脆声 —— 那是药材市久违的、属于公正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