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王不在场,但他这个战败的主将在,还被贴脸开大嘲讽了一波。
“你什么意思,说清楚。”
离王一方的主将怒吼。
“行吧,那我就说说。”靖王一方的主将答应解惑,挥手让士兵送来对方。
“离王不尊重人,麾下将领也不尊重人。
你们不懂尊重别人,起码明白尊重强者的道理吧。
萧王,那可是和靖王殿下,以及离王并称三大反王的人物。
萧王失败是事实,主意,是失败,不是战败。
萧王的失败原因是政策问题,不是因为实力不济。
以萧王展现出来的实力,问鼎天下并不是没可能,天下士子众多,总有人愿意为他战力。
再者说了,萧王一统天下之后,士子也好,世家也罢,不都得乖乖为萧王效力。
再说背叛的事。
打哪儿论的?谁告诉你萧王投靠了离王?
萧王居住在三河郡,那是人家退出争霸的要求,靖王殿下和离王都答应过的。
你们口口声声说萧王投靠了离王,离王承认过吗?萧王承认过吗?
就因为这句话你们得罪了萧王,弄丢了楚州。
不就是点儿人嘛,留在楚州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一具尸体。
送给萧王又能如何?
就因为几百两银子?那些人加起来都也该能凑出来一百两银子,就因为这个你们得罪了萧王,不傻吗?
还不长记性?
对萧王来说,皇位上坐着的是谁根本无所谓,人家手里握着数万重甲兵,别说你的二十万人,就是加上我统领的十万骑兵又如何?
人家灭了你我轻而易举。
离王有几个三十万?
既然总要有人坐上皇位,那为什么不能选个懂得尊重自己的人坐上皇位呢?
就按你们说的,萧王住在梅州三河郡就是投靠了离王,那现在梅州是靖王殿下的地盘,萧王帮靖王殿下,怎么就是背叛了呢?
还有,这次萧王出手,那可不是投靠靖王殿下,而是靖王殿下雇佣萧王。
一座猛虎关一百万两银子,所有战利品归萧王。
结果你也看到了。”
离王麾下主将一脸呆滞,这都是什么跟什么。
尊重强者?萧鼎蜗居在三河郡,是强者?
但好像这么说也对,因为萧鼎确实展现出了左右战局的能力。
知道自己战败的原因,离王麾下主将一脸颓然,不等靖王主将下令,自己迈步走了出去。
决战结束的消息被主将用飞鸽传书送往京都,也送给了靖王世子。
靖王看到消息后大喜,立刻下令准备好的车队出发,那是萧鼎出兵的报酬,早在萧鼎答应出兵就送到了昌县。
只等决战胜利,立刻运往猛虎关。
折腾了两天,战场终于打扫完毕,所有俘虏也被统计了出来。
一战俘虏了十二万人,全部挤在猛虎关南门外十里处的军营中。
这是一场大胜,也灭了离王反攻的最后希望。
离王麾下最精锐的一批军队死的死,被俘的被俘,指望那些新兵,根本不可能有所作为。
从昌县起运的银子到了猛虎关北门,身在南门的靖王主将收到消息也准备入关。
南北关门同时开放,主将带着二百亲兵入关。
和押送银子的队伍在守将府门口碰头,最后求见萧鼎。
萧鼎接见了他们。
负责押送银子的人倒是没什么,见礼之后说道:
“外臣奉命押送萧王的出兵费用一百万两。
另外还有一百万两,是购买俘虏,以及萧王此次出兵缴获的所有物资。
麻烦萧王清点,外臣也好回去向靖王殿下复命。”
萧鼎点了点头,然后看了眼身边的锦衣卫,示意他去清点。
说是清点,其实就是走个过场。
锦衣卫出去一会儿,大概检查了一下就回来复命了。
萧鼎对着押送银子的人道:
“替我谢谢靖王。”
“是。”
萧鼎扭头看向一同来的靖王主将,挑眉道:
“原来是你。”
主将愣了一下,疑惑道:
“萧王认识末将?”
“当然,铁鹞子刚现世,就被你团灭了。”
主将闻言苦笑,这事儿是他干的,没想到萧鼎居然知道他长什么样子。
他是靖王家臣,征战多年,当初萧鼎和靖王开战,谁都不愿意去当先锋,靖王破格提拔了他。
没想到灭了铁鹞子建功,虽然麾下军队损失殆尽,但也给了他展示自己的机会。
后来就被重用了,一直待在楚州前线。
这次和离王决战,更是被靖王世子举荐,统领十万骑兵和离王对决。
之所以苦着脸,主要是担心萧鼎报复。
不过萧鼎接下来的话,让他打消了这份担心。
“你干的不错,我的人还没在正面战场有那么大损失。
你打算什么时候交接猛虎关?”
萧鼎确实没有报复的想法,铁鹞子被团灭,他也是从望远镜里看到了对方的长相。
但打仗吗,怎么可能不死人,铁鹞子再精锐也是人,上了战场免不了有人战死。
正面开战被灭了,萧鼎认,报复的话也可以,但需要在战场上正面对决。
这种恶意报复太掉价。
“听萧王吩咐。”
“尽快吧,领地里还有一堆事呢。”
“那就后天吧,关在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
“明天吧,你处理事情又不需要亲力亲为,从关在大帐搬到这里也不用你亲自动手。
尽快交接,我也好回去。”
“那就听萧王的。”
靖王多给了一百万两银子,萧鼎俘虏的那个猛虎关守将也不准备找他的族人换赎金了,全部交给靖王的人处理。
送走靖王麾下的人,萧鼎收了那二百万两银子,在猛虎关继续休整一夜,然后带着玄甲军和陌刀兵从南门离开,前往码头。
两千五百名身高两米的壮汉,每人肩膀上扛着一柄长达三米的陌刀。
穿过俘虏营,也穿过了靖王麾下军营。
后面还跟着三千玄甲军。
都是精锐,都是重甲兵。
陌刀兵从靖王麾下的重甲兵身边路过,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么一比较,靖王麾下的重甲兵就显得平庸了很多。
而一直在配合靖王的五千重骑兵作战的轻骑兵,同样感受到了玄甲军这种精锐重骑兵的压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