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此处,李承乾胸中豪气顿生,再无半分迟疑。
此事关乎舆论导向,更涉及朝廷体统,必须得到李世民的首肯与支持,方能名正言顺,顺利推行。
想到这里,李承乾雷厉风行,不多时,就已来到太极殿外。
经内侍通传后,他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迈步走入殿中。
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见太子去而复返,且神色不同于平日,便放下朱笔,温和问道:“承乾,春耕大典方毕,不去好生歇息,何事如此急切来见朕?”
李承乾躬身行礼,声音清晰而沉稳:“父皇,儿臣方才于东宫,思及今日大典,万民称颂新犁,深感皇恩浩荡,新政惠民。然则,儿臣亦有一虑。”
“哦?所虑何事?”李世民来了兴趣,身体微微前倾。
“儿臣虑及,政令下达,虽有驿传官文,然终究止于州县衙署。
胥吏宣讲,难免或有疏漏曲解。民间乡野,信息壅塞,易生讹传,亦易被…别有用心者误导。”
李承乾措辞谨慎,但意思明确。
“且如今朝廷新政频出,皆是惠及万民之实策。然百姓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更难深切体会父皇与朝廷之苦心。
长此以往,恐于民心凝聚、政令畅通有碍。”
李世民闻言,神色渐趋严肃,点了点头:“你所虑,不无道理。
自古以来,皇权不下乡,信息传递确是一大难题。你可有良策?”他深知太子近来常有惊人之举,且每每切中要害。
“儿臣确有一想,或可一试,特来请父皇圣裁。”李承乾抬起头,目光灼灼,“儿臣欲请旨,创办一‘报刊’之物。”
“报刊?”李世民微微皱眉,这是个从未听过的新词。
“正是。”李承乾早有准备,详细解释道,“此物可仿照郎报旧例,但更为详实、通俗、定期。
儿臣计划利用东宫现已堪用的活字印刷之术,辅以标点断句,每隔旬日或可根据情况调整印制一期。”
“其上内容,儿臣设想,可包含数版:首版刊载父皇近期重要谕旨、朝廷新颁政令,并附以简明解读,阐明新政之目的与益处,使百姓知上意!
其二版可报道诸如曲辕犁推广实效、新修水利工程、各地祥瑞丰收等利国利民之好消息,彰显贞观盛世!
其三版或可收录一些浅显易懂的农桑知识、防治疫病常识、乃至有趣的各地风物传说!
其四版甚至可开辟一小块区域,择选刊登一些长安士子所作的优秀诗文策论,以示朝廷重文之意。”
他顿了顿,观察着李世民的神色,继续道:“此报刊拟定价极为低廉,仅收取工本纸张费用,于长安东西两市设点发售,并通过驿站系统,尽快发送至各州府县,由当地官府组织吏员或委托信誉良好的书商代售、宣讲。
力求让更多识文断字之人,乃至乡间富户、里正乡老,都能看到、听到。”
李世民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眼中精光闪烁。
他是一代雄主,几乎瞬间就明白了这报刊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这是掌控舆论、教化民心、打破信息壁垒、甚至打击政敌的利器!
其影响力,远比十道诏书更为潜移默化,更为广泛深入。
“活字印刷…标点…旬日一发…售价低廉…”李世民喃喃自语,将几个关键点串联起来,越琢磨越觉得此法精妙绝伦。
“如此一来,朝廷之声,便可如臂使指,直达民间…妙!甚妙!”
但他旋即想到另一关键问题:“内容遴选、审核,事关重大,若有不慎,恐生事端。
此报刊由何人主理?又如何确保其所载之事,皆公允属实,不致偏颇惑众?”
“父皇圣明,洞悉关键。”
李承乾立即答道,“儿臣以为,此报刊主办之权,当属朝廷,或可暂由秘书省或门下省辖制,但需父皇指定一心腹重臣总揽其责。
所有刊载内容,尤其是涉及政令、舆情之处,必须经由严格审核,务求公允翔实,绝不可成为党同伐异、攻讦私怨之工具。
其首要之责,在于宣达上意,教化百姓,沟通上下。”
他刻意强调朝廷主导和严格审核,以消除皇帝可能产生的对于“言论失控”的顾虑。
李世民沉吟良久,殿内一时寂静无声。
李承乾屏息凝神,等待命运的裁决,他知道,这件事的成败,就在李世民的一念之间。
终于,李世民缓缓开口,目光锐利如刀:“承乾,此策胆大而新奇,若成,于国朝确有大益。然,亦如双刃之剑,须得慎之又慎。”
“儿臣明白!”李承乾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知道事情成了大半。
“朕准你所奏。”李世民最终定调,“便由你以东宫之名,先行试办数期。
总揽之事…朕会让魏征兼管内容审核。
他性情刚直,公允持正,可担此任。一应费用,先从内帑支取。朕要看看实效如何,再做后续定夺。”
让魏征把关,既显示了对此事的重视,也确保了内容的公正性!
“儿臣领旨!定当谨遵父皇训示,与魏大夫悉心协作,力求将此报刊办成宣达圣意、惠泽百姓之利器,绝不辜负父皇信任!”
李承乾强压下心中的狂喜,郑重行礼。
有了李世民的首肯和魏征的保驾护航,他创办大唐第一份官方报纸的计划,终于可以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了。
可以预见,当这份报纸真正出现在长安街头时,必将在大唐的朝野上下,掀起另一场巨大的波澜!
李承乾退出太极殿,步履沉稳,心中却已波澜万丈。
魏征主审,李世民内帑支持,东宫主办…这已是眼下最理想的局面。
他深知,手中即将掌握的,是一件远比曲辕犁更锋利的武器。
“掌控天下喉舌,打通百姓了解政事的通道…”
他默默思忖,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一旦此报风行天下,朝廷政令、新政益处将不再经过世家大族及其门生故吏的层层解读与过滤,而是直抵士庶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