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担心的是那些手握兵权、根植于帝国西北军事命脉的勋贵门阀!
是长孙无忌密奏中那倒戈二字背后所代表的可怕连锁反应!
一旦关陇集团的核心力量真的被山东世家拉拢过去,或者哪怕只是保持中立观望,那对朝廷、对皇权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这动摇的,是他李世民统治的根基!
“辅机…”李世民的目光落在御案一角那份字迹熟悉的密奏上,那是他大舅哥的示警。
这份示警,沉重得让他几乎喘不过气。
他信任长孙无忌,也明白长孙无忌夹在家族与皇权之间的艰难。
这份密奏,既是忠诚,也是无奈。
“陛下,夜深了,龙体为重。”
一直如同影子般侍立在旁的老内侍王德,小心翼翼地奉上一盏温热的参茶,声音里满是忧虑。
他看着皇帝眉宇间那化不开的凝重和疲惫,心中亦是沉甸甸的。
李世民没有接茶,只是疲惫地挥了挥手。
他站起身,明黄色的龙袍在烛光下显得有些黯淡。
他缓步踱到巨大的长安城防图前,目光在标注着各大府邸和驻军要点的位置上来回逡巡。
手指最终停在了象征关陇军事力量集结的几个关键区域上,指尖无意识地用力,几乎要将那地图戳破。
“根基不稳,大厦将倾…”他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忧虑,有狠厉,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孤注一掷。
“承乾…你明日这一刀,不仅要斩断世家的咽喉,更要稳住关陇的根基!否则…”
否则,这好不容易开创的贞观基业,这他为之耗尽心血的大唐盛世,恐将陷入难以预测的内耗与动荡之中!
他默许太子对关外世家的雷霆手段,某种程度上,也是想借此机会,看看关陇集团的反应,逼出那些真正的骑墙派!这同样是一场豪赌!
殿外,更深露重。
长安城的喧嚣似乎被厚重的宫墙隔绝,太极殿内只剩下烛火燃烧的噼啪声和帝王沉重压抑的呼吸。
疲惫感如同潮水般再次涌来,几乎要将他淹没。
李世民扶着冰冷的殿柱,望向窗外沉沉的、看不到一丝星光的夜幕。
风暴就在眼前,而风暴的中心,是他亲手选定的继承人。
“明日…”他喃喃着,声音低沉得几不可闻,带着一种近乎宿命的苍凉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这长安的天…就看你如何翻覆了。承乾,朕等着看。”
他缓缓走回御案后,没有再看那些堆积如山的奏疏,只是疲惫地闭上了眼睛。
烛光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投在冰冷的地砖上,显得那么孤寂,又那么沉重。
帝国的重担,未来的风暴,此刻都压在他这具早已不堪重负的躯体上,而他的选择,唯有默许与等待。
夜,漫长如永劫。
太极殿的烛火,默默燃烧着,映照着一位帝王在风暴前夕的挣扎、醒悟与那深埋心底、对继承人的最后托付。
黎明,似乎还很遥远。
……
晨光熹微,长安城在薄雾中苏醒,但宫门前的空气却凝滞得如同铅块。
昨日静坐的士子们,人数不减反增,黑压压一片跪坐在宫门前的广场上,神情肃穆,甚至带着几分殉道般的悲壮。
他们大多身着青衿,是国子监的生员和长安城各书院的学子,脸上交织着年轻的激愤与对正义的笃信。
与昨日不同,今日的阵仗更大。
在士子们的最前方,赫然坐着几位须发皆白、身着儒服的老者,他们是弘文馆的大儒,清流领袖,此刻闭目养神,姿态端方,仿佛一尊尊代表着天下公议的雕像。
在他们身后,则是一排身着各色官袍的官员,品阶不高不低,大多是些清贵的闲职或御史台的言官,此刻或垂首肃立,或低声交谈,眼神深处却闪烁着算计的光芒。他
们如同礁石,稳稳地锚定在士子浪潮的前方,无声地提升了这场请愿的份量。
宫门前不知何时搭起了一座简易却足够高的木台,突兀地立在广场中央,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士子们初时诧异,议论纷纷。
“这是何意?莫非陛下要在台上召见我等?”
“或是太子要登台自辩?”
“管他作甚!便是刀山火海在前,今日也定要讨个说法!太子无端殴打朝廷命官,视国法如无物,此风若长,国将不国!”
“正是!吾辈读书人,代圣人言,守社稷法,岂能坐视储君如此暴虐无行?”
“王法何在?天理何在?太子必须严惩!”
年轻的士子们热血上涌,互相激励着,只觉得胸中一股浩然正气激荡,仿佛自己就是这浑浊世道中唯一的光明。
他们坚信自己站在了道德与律法的制高点,是在为天下苍生请命,是在匡扶这即将倾颓的朝纲。
与他们纯粹的激愤不同,前排的官员和大儒们,心绪则要复杂深沉得多。
孔颖达微微掀开眼皮,瞥了一眼那座高台,浑浊的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随即又归于古井无波。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胡须,目光扫过身后黑压压的人群,心中却暗自盘算着。
此役若成,不仅可挫太子锐气,逼陛下让步,更能彰显士林清议之威,自己作为领头者,必能在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直谏储君,匡正君父,何等美名!
那些官员们亦是心思活络。
法不责众,是他们最大的依仗。
今日阵势已成,上有大儒定调,下有士子汹涌,更有世家在背后撑腰,便是陛下也要忌惮三分。
若能迫使陛下严惩太子,哪怕只是申斥、禁足,也是皇权向世家门阀的一次重大让步。
至于那被殴打的官员是否真有冤屈?太子为何动手?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绝佳的契机,一个削弱东宫、彰显世家力量、甚至试探皇权底线的舞台。
载入青史?那是自然的!
他们甚至能想象后世史书如何评价今日:“贞观某年,群臣士子伏阙直谏,帝感其诚,遂正储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