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破阵
第一章 烽烟入署
邯郸城的雨,总带着股挥之不去的铁锈味。临时医署的木门刚被推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便裹挟着泥浆溅了进来,惊得药架上的陶碗簌簌作响。素问正低头整理新采的续骨草,抬头便见两名骠骑营的士兵浑身浴血,抬着一副担架踉跄而入,粗布担架布已被暗红的血浸透大半,连边缘的麻绳都黏着凝结的血块。
“快!快救我们千夫长!”领头的士兵声音嘶哑,铠甲上的箭孔还在滴着水,“箭矢穿了肺叶,再晚就来不及了!”
担架刚落地,随军医官周显便提着药箱冲了过来。他是军中老医官,惯常处理刀伤箭伤,可当他掀开千夫长胸前染血的铠甲时,脸色瞬间惨白如纸——那支铁箭斜斜穿透左胸,箭簇卡在肋骨间,伤口周围的皮肉已泛出青黑,每一次呼吸,都有带血的泡沫从伤口溢出,千夫长的胸膛起伏越来越微弱,双眼半阖,嘴唇乌紫得像蒙了层霜。
周显的手控制不住地颤抖,他从药箱里翻出手术刀,刀刃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必须开膛取箭!再拖延,肺腑溃烂就没救了!”
“不可!”素问上前一步,一把按住他的手腕。她指尖刚触到千夫长的脉搏,便皱紧了眉——脉象虚浮如丝,气若游丝,此时开膛无疑是雪上加霜。“他肺气虚脱,开膛会耗竭元气,先平喘固本,再议取箭。”
周显猛地抬头,眼中满是焦躁:“姑娘懂什么!肺叶穿了,不尽快取箭,气绝是迟早的事!”他在军中行医十余年,见过无数因箭伤殒命的士兵,这般穿透肺叶的伤势,向来只有开膛一条路,哪怕十有九死,也总得试试。
“周医官,”老医官李伯拄着拐杖上前,他刚从药柜后取出麻黄和人参,“素问姑娘的医术,你我都见识过,且信她一回。”
周显还想争辩,却见素问已俯身跪在担架旁,手指快速点向千夫长的膻中、肺俞二穴,暂时稳住气息。她转头对学徒王二柱道:“取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十二枚,加生姜三片、大枣两枚,快煎麻黄汤!再取人参一钱,切片后用温水炖服,一刻都不能耽误!”
王二柱应声跑去,周显站在一旁,看着素问动作利落,心中虽有疑虑,却也不敢再贸然上前。烛火摇曳中,素问解开千夫长的衣襟,仔细查看伤口——箭簇深入,若强行拔出,恐会撕裂肺叶,必须先引流积血,降低肺部压力。
她目光扫过墙角,看到一堆用来输送汤药的竹管,心中一动。“二柱,再取两根粗竹管,一头削尖,另一头钻三个小孔,还要一块干净的棉布和煮沸的烈酒!”
不多时,竹管和烈酒送到。素问先用烈酒擦拭竹管,再将棉布浸湿烈酒,敷在伤口周围。她握着削尖的竹管,凝神片刻,对准伤口旁侧一寸处轻轻刺入——动作极轻,生怕碰及肺腑。待竹管刺入半寸,她将另一头的棉布蒙住小孔,轻轻一吸,一股带着泡沫的黑血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
“这是……”周显看得目瞪口呆,他从未见过这般处理箭伤的法子。
素问一边调整竹管角度,一边解释:“肺中积血不除,呼吸难通,用竹管引流,能让积血顺利排出。”话音刚落,她脑海中的系统光屏突然亮起,一行淡蓝色的文字浮现:“负压引流可防止外部细菌侵入,降低伤口感染概率,建议持续引流两时辰。”
她心中一喜,随即对王二柱道:“找块干净的布条,将竹管固定好,注意保持棉布湿润,两时辰后再更换竹管。”
此时,麻黄汤和人参汤已煎好。素问扶起千夫长,小心翼翼地将人参汤喂入他口中,再少量多次喂服麻黄汤。半个时辰后,千夫长原本急促的呼吸渐渐平稳,嘴唇的乌紫色也淡了些,虽然依旧昏迷,却已脱离了濒死的状态。
周显站在一旁,看着这变化,脸上的焦躁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几分敬佩。他走上前,对着素问拱手道:“姑娘医术高超,周某先前多有冒犯,还望海涵。”
素问摇摇头,目光落在千夫长的伤口上:“千夫长伤势过重,后续还需悉心照料,每三个时辰换一次药,麻黄汤每日一剂,人参汤早晚各一次,切不可断。”
李伯在一旁补充道:“我已让人将西厢房收拾出来,让千夫长在那里静养,避开风邪。”
接下来的几日,素问每日都亲自为千夫长换药、诊脉,调整药方。第二日,千夫长悠悠转醒,虽不能说话,却能微微点头;第三日,他已能勉强开口,声音微弱却清晰;第五日,伤口的青黑褪去,开始长出新肉;到了第七日清晨,当素问走进西厢房时,竟看到千夫长正扶着墙,慢慢走动。
“千夫长,你怎可起身走动?”素问连忙上前,扶住他的胳膊。
千夫长转过身,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笑容,他对着素问深深一揖:“姑娘救命之恩,末将没齿难忘!若不是姑娘,末将早已是地府的冤魂了!”他声音虽还有些虚弱,却已中气十足,不复往日的颓态。
正在这时,医署外传来一阵马蹄声,随后便是整齐的脚步声。素问出门一看,只见骠骑营的守将赵烈带着十几名士兵,抬着一个精致的木匣走了进来。赵烈身材魁梧,铠甲上还带着征战的风尘,他看到站在门口的千夫长,眼中满是惊喜。
“程千夫长,你竟真的好了!”赵烈快步上前,拍了拍千夫长的肩膀,随即转向素问,郑重地拱手行礼,“姑娘医术,堪称活死人肉白骨!赵某代表骠骑营全体将士,谢过姑娘!”
说罢,他示意士兵打开木匣,里面放着一只青铜酒爵,爵身雕刻着精美的饕餮纹,一看便知价值不菲。“这是赵某的一点心意,还望姑娘收下。”
素问看着那只青铜酒爵,摇了摇头:“守将客气了,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本是分内之事,这酒爵我不能收。”
赵烈眉头一皱,语气诚恳:“姑娘若是不收,便是嫌赵某的心意轻薄。程千夫长是我营中猛将,若不是姑娘,我骠骑营便少了一员得力干将。这酒爵虽不值什么钱,却是赵某的一片心意,还望姑娘务必收下。”
一旁的李伯也劝道:“素问姑娘,守将一片诚心,你便收下吧。”
素问见推辞不过,只好接过青铜酒爵。酒爵入手沉甸甸的,带着青铜特有的凉意,她心中不禁感慨——在这乱世之中,医者的一点微末之术,竟能换来这般敬重,想来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千夫长在一旁道:“姑娘,我已禀明守将,待我痊愈归营,定要让全营将士都知晓姑娘的医术,日后若有将士受伤,还望姑娘多多相助。”
素问点头笑道:“只要医署能及,定不推辞。”
当日午后,赵烈在医署外的空地上设宴,邀请了医署的所有医官和学徒。席间,赵烈频频向素问敬酒,言语间满是敬佩。周显更是主动向素问请教医术,先前的隔阂早已烟消云散。
夕阳西下,宴席散去,素问站在医署门口,看着骠骑营的士兵们渐渐远去,手中的青铜酒爵在余晖下泛着温暖的光。她低头看了看酒爵,又抬头望向远处的太行山,心中暗暗道:只要还有人需要救治,她便会一直在这里,用手中的医术,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和将士。
此时,系统光屏再次亮起,一行文字缓缓浮现:“成功救治骠骑营千夫长,获得‘军中良医’称号,解锁‘战创伤急救手册’,可用于培训医官,提升战伤救治能力。”
素问心中一喜,看来她在赵地的行医之路,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她转身走进医署,开始整理今日的医案,准备将救治千夫长的经验记录下来,日后也好传授给其他医官和学徒。烛光下,她的身影专注而坚定,仿佛要将这医者的仁心,融入每一笔记录之中。
第二章 流言与信赖
千夫长痊愈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不出三日便传遍了邯郸城。有人说,医署里来了位女神医,能让死人复活;也有人说,那位姑娘会妖术,用邪法治好的千夫长,迟早会反噬;还有些好事者,跑到医署门口探头探脑,想亲眼见见这位“活死人肉白骨”的医者。
这日清晨,素问刚打开医署的门,便看到门口围了一群百姓,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妇人,手里牵着一个瘦得只剩骨头的孩子,看到素问出来,立刻跪了下来:“姑娘,求您救救我的孙儿!他得了肺痨,找了好多医官都治不好,您就行行好,救救他吧!”
老妇人一跪,其他百姓也纷纷跟着跪下,有的求治家人的腿伤,有的求治妻子的咳疾,一时间,医署门口哭声一片。素问连忙上前,将老妇人扶起来:“大娘,您快起来,有话慢慢说。我会尽力为大家诊治,但医署人手有限,还请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来。”
李伯和王二柱也连忙出来,帮着维持秩序,将百姓们一一请进医署,分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素问坐在诊桌后,开始为百姓们诊脉。第一个便是老妇人的孙儿,那孩子约莫五六岁,面色苍白,呼吸急促,一说话便咳嗽不止,咳出的痰中还带着血丝。
素问摸了摸孩子的脉象,又看了看他的舌苔,眉头微蹙:“这孩子肺阴亏虚,气不摄血,需用百合固金汤加减,慢慢调理。我先开三剂药,每日一剂,煎服后看看效果,三日后再来复诊。”
她一边写药方,一边叮嘱老妇人:“平日里多给孩子吃些润肺的食物,比如梨、银耳,不要让他受凉,也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免得加重病情。”
老妇人接过药方,连连道谢,眼眶通红:“姑娘,您真是好人!先前我听人说您会妖术,我还不信,今日见您这般心善,那些人都是瞎胡说!”
素问笑了笑:“大娘不必在意旁人的闲话,我只是做了医者该做的事。”
可流言并未就此平息。三日后,当老妇人带着孙儿来复诊时,孩子的咳嗽明显减轻,脸色也红润了些。正当素问为孩子调整药方时,医署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几个穿着绸缎衣裳的人,簇拥着一个中年男子走了进来。那男子面色阴沉,进门便指着素问喝道:“你就是那个用邪法治病的女子?”
素问抬头望去,认出那男子是邯郸城里的富绅刘员外。刘员外家中有钱有势,平日里横行霸道,不少百姓都怕他。她放下手中的笔,平静地问道:“刘员外此言何意?我治病救人,用的是医术,何来邪法之说?”
“医术?”刘员外冷笑一声,指了指院子里正在复诊的百姓,“我听说你用几根破竹管,就治好了骠骑营的千夫长?还说什么负压引流,我看就是妖术!我家公子得了风寒,你若能用你的‘医术’治好他,我便信你;若是治不好,我便拆了你这破医署!”
说罢,他身后的家丁便抬着一个担架进来,担架上躺着一个少年,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显然是发着高烧。
素问走到担架旁,为少年诊脉。脉象浮数,舌苔薄白,确实是风寒感冒。她转身对王二柱道:“取荆芥、防风、紫苏叶各三钱,煎成荆防败毒散,给公子服下。再用温水浸湿棉布,敷在公子的额头,每隔半个时辰换一次。”
刘员外抱臂站在一旁,冷笑道:“我倒要看看,你这破药能不能治好我家公子。若是半个时辰后烧还不退,你就等着瞧!”
半个时辰很快过去,少年的体温渐渐降了下来,呼吸也平稳了些。刘员外见状,脸色有些难看,却依旧嘴硬:“不过是退烧了,说不定待会儿又烧起来了!”
又过了一个时辰,少年悠悠转醒,看到刘员外,虚弱地开口:“爹,我好多了,不难受了。”
刘员外愣住了,他没想到这看似简单的药方,竟真的有效。他看着素问,脸上的阴沉渐渐褪去,露出几分尴尬。“姑娘……先前是刘某误会了,还望姑娘不要见怪。”
素问淡淡道:“刘员外不必多礼,只要公子无碍便好。日后若有家人患病,可随时来医署诊治,只是还望员外不要再轻信流言,以免误了病情。”
刘员外连连点头,从怀中掏出一锭银子,递到素问面前:“姑娘,这是诊金,还请收下。”
素问却摇了摇头:“医署为百姓诊治,只收成本药费,不额外收诊金。员外若真心感谢,不如日后多为医署宣传,让更多百姓知晓医术的重要性,不要再轻信流言蜚语。”
刘员外闻言,心中更是敬佩,他对着素问深深一揖:“姑娘高义,刘某佩服!日后若医署有需要,刘某定当尽力相助!”
此事过后,关于素问的流言渐渐平息,越来越多的百姓相信她的医术,医署的病人也越来越多。李伯看着日渐繁忙的医署,心中十分欣慰,他对素问道:“姑娘,如今医署名声渐起,咱们人手不够,是不是该再招些学徒?”
素问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明日便贴出告示,招收品行端正、愿意学医的年轻人,由我和周医官、李伯您一同教导,争取早日培养出更多能治病救人的医官。”
周显在一旁接口道:“姑娘放心,我定会将自己所知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徒们。先前姑娘救千夫长的法子,我已记在医案里,日后也会教给他们,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战创伤。”
素问心中一暖,她知道,有李伯和周显的帮助,医署一定会越来越好。她抬头望向窗外,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院子里,温暖而明亮。她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医者从这里走出,用手中的医术,守护着赵地的百姓,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第三章 战伤集训
骠骑营的消息,比预期中来得更快。十日之后,赵烈亲自来到医署,找到素问,面色凝重地开口:“姑娘,边境战事又起,匈奴频频来犯,我营中将士伤亡渐多。先前程千夫长痊愈归营后,向我举荐姑娘的医术,我想请姑娘为营中医官和士兵们进行战伤集训,传授救治战创伤的方法,不知姑娘是否愿意?”
素问心中一凛,她知道战伤救治的重要性,每多一个会救治战创伤的人,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她毫不犹豫地答应:“守将放心,我愿意为骠骑营进行集训。不知集训何时开始?需要准备些什么?”
赵烈大喜,连忙道:“若是姑娘方便,三日后便可在骠骑营的校场进行集训,我已让营中准备好场地和所需的药材、器械。至于内容,还请姑娘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重点是如何处理箭伤、刀伤、骨折等常见战伤,以及如何防止伤口感染。”
素问点头:“我明白了。这三日我会整理好战创伤救治的资料,包括药方、包扎方法、引流技巧等,确保集训内容实用、易懂。”
接下来的三日,素问几乎没有合眼。她整理了救治千夫长的详细医案,将负压引流的方法画成图纸,标注出关键步骤;又根据系统解锁的“战创伤急救手册”,筛选出适合军中使用的药方,如治疗箭伤的止血散、治疗刀伤的生肌膏、治疗骨折的续骨汤等;还准备了大量的棉布、竹管、烈酒等器械,用于实操教学。
周显和李伯也主动帮忙,周显负责整理自己多年来处理战伤的经验,李伯则指导学徒们准备药材,确保集训时药材充足。王二柱更是忙前忙后,帮着抄写药方、装订资料,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依旧干劲十足。
三日后,素问带着周显和两名优秀的学徒,来到骠骑营的校场。校场上早已聚集了百名营中医官和士兵,他们整齐地列队站着,目光中满是期待。赵烈站在队伍前方,看到素问到来,立刻迎了上去:“姑娘来了,辛苦你了。”
素问微微颔首,走到队伍前方,举起手中的资料:“各位将士,今日召集大家,是为了传授战创伤救治的方法。在战场上,每一秒都关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