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粮急如星火
邯郸的午后,暑气正盛,中军帐内却弥漫着一丝凝重。秦斩手指捏着军需官送来的竹简,指节微微泛白。竹简上的字迹清晰刺眼:“新兵增至三万,每日耗粟米两千石,邯郸粮仓现存粮六万石,仅够支撑一月。”
他将竹简重重拍在案上,案上的青铜灯盏晃了晃,灯油溅出几滴,落在铺开的赵地舆图上,晕开一小片深色。“三个月前还说粮草充足,这新兵一涌进来,缺口竟这么大。”秦斩低声自语,目光扫过舆图上标注的粮仓位置——巨鹿郡、邯郸县、邺县,三处粮仓,唯有巨鹿郡离邯郸最远,却也是最早被秦军接管的,按说该有存粮,怎会连调运的消息都没有?
帐帘突然被掀开,带着一身尘土的蒙恬大步走进来,身后跟着两名衣甲沾泥的斥候。“将军!”蒙恬声音洪亮,将一卷兽皮地图递到秦斩面前,“斥候在巨鹿郡郊外三十里的黑风口,发现了一条隐秘粮道!”
秦斩俯身细看,地图上用朱砂标出的黑风口,是一处两山夹峙的山谷,谷内画着三道横线,旁边注着“粮囤位置”。“俘虏招供,这些粮草是赵地旧将郭开藏的,足足有二十余囤,全是粟米和麦麸,原本是要留给散落在外的残余部众,等着日后反扑用。”蒙恬指着横线处,语气带着几分急切,“郭开那厮去年降了秦,却暗地里养私兵,如今虽逃得不知去向,这些粮草倒成了咱们的救命稻草!”
秦斩手指在黑风口的位置敲了敲,抬头时眼中已没了方才的凝重:“五千骑兵,你连夜出发。”他顿了顿,转身从案上取过一枚虎符,递给蒙恬,“持此符可调遣沿途郡县的秦军驿站,让他们备好马料,确保骑兵速度。我会调两千弩兵,明日清晨从邯郸出发,沿漳水而下,在黑风口谷外十里接应你——郭开残部若敢反扑,弩兵队正好能断他们后路。”
蒙恬接过虎符,刚要躬身领命,秦斩又开口:“还有一事。”他走到帐边,望着帐外操练的新兵,声音沉了些,“黑风口附近有三个村落,斥候回报说百姓们快断粮了。若情况属实,你可先从缴获的粮草中,分五千石给他们,记好数目,日后从邯郸粮仓补还。”
“将军,这……”蒙恬愣了愣,五千石不是小数目,万一后续粮草调运出了岔子,军中恐怕会有怨言。
“民心比粮草重要。”秦斩打断他,语气坚定,“赵地百姓刚归降,若见咱们只知夺粮,不知救济,日后征兵、推行爵制,都会多生阻碍。你告诉百姓,这粟米是大秦给的,等秋收后,他们若愿参军,军功爵制的好处,一分都不会少。”
蒙恬眼中闪过一丝明悟,用力点头:“末将明白!定不辱命!”
两名斥候早已牵来战马,蒙恬大步走出中军帐,翻身上马时,夕阳正落在邯郸城头,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秦斩站在帐口,看着骑兵队渐渐消失在尘土中,转身对亲卫说:“去军需处,让他们把新造的铁盾和弩箭,先给弩兵队装上——明日出发前,必须清点完毕。”
亲卫领命离去,帐内只剩秦斩一人。他重新铺开舆图,手指从邯郸划到黑风口,又往南延伸,停在“楚境”二字上。“伐楚之战,粮草是根本。”他低声自语,“这次若能顺利夺回粮草,赵地的根基就算稳了。”
第2章:夜驰黑风口
蒙恬率领的五千骑兵,在夜色中疾驰。马蹄踏过漳水河岸的碎石路,发出沉闷的声响,却没一人敢出声——秦斩有令,夜间行军,不得喧哗,违者军法处置。
“将军,前面就是巨鹿郡的地界了。”一名斥候打马过来,声音压得极低,“按俘虏说的,黑风口就在前面那片山坳里,不过……”他顿了顿,脸上露出几分犹豫,“咱们刚才路过的那个村落,确实快断粮了,有几个老人坐在村口,怀里抱着饿得哭不出声的孩子。”
蒙恬勒住马,借着月光往远处望去,隐约能看到村落里的茅草屋,连一盏灯火都没有。他沉默片刻,对身后的副将说:“你带一千骑兵,先去村落分发粟米。记住,每户按人口给,成年人半石,孩童三斗,务必登记清楚,不许有人克扣。”
“将军,那黑风口……”副将有些担心,五千骑兵分走一千,万一遇到埋伏,兵力就不够了。
“无妨。”蒙恬摆摆手,“郭开残部不过两千人,且都是散兵游勇,四千骑兵足够应付。你分发完粟米,立刻率军赶来黑风口,咱们在谷口汇合。”
副将领命离去,蒙恬重新策马前行。夜色渐深,山风从两侧的山壁间吹过,带着几分凉意。他抬手摸了摸腰间的长枪,枪杆是用坚硬的枣木做的,上面还刻着他的名字——这是他当年随王翦征战时,秦昭襄王赐的,如今已有十年了。
“将军,你看!”前面的斥候突然喊道。蒙恬抬头望去,只见黑风口的谷口处,隐约有火光闪烁,还能听到兵器碰撞的声音。
“放慢速度,小心埋伏。”蒙恬低声下令,骑兵队立刻放慢脚步,成扇形散开。他打马走到最前面,借着月光仔细观察——谷口处有十几名士兵模样的人,正围着一堆篝火,似乎在争吵什么。
“是郭开的人吗?”一名斥候问道。
蒙恬摇摇头:“不像。郭开的残部都是赵军旧部,衣甲该是赵国的样式,可这些人……”他眯起眼睛,看清了那些人的衣甲,“是流民,看他们手里的兵器,都是些锄头、镰刀,应该是想进谷里找吃的。”
果然,没过片刻,就有一名流民站起来,大声喊道:“咱们都快饿死了,管他是谁的粮草,进去拿点粟米,总比饿死强!”
“不行!”另一名流民立刻反驳,“我听说那里面是郭开的粮草,郭开是什么人?当年就是他害了李牧将军,咱们要是拿了他的粮,跟他有什么区别?”
蒙恬听到“李牧”二字,眼神暗了暗。李牧是赵国名将,当年若不是郭开进谗言,赵国也不会亡得这么快。他转头对身边的斥候说:“你去告诉那些流民,就说大秦军队来了,要去谷中夺取粮草,救济百姓。让他们退到安全的地方,等咱们夺了粮,自然会分他们一些。”
斥候领命上前,流民们听到“大秦军队”,先是一阵惊慌,待听清是来救济他们的,又露出惊喜的神色。一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走到斥候面前,颤声问道:“大人,你们说的是真的?真的会给我们粟米吗?”
“老人家放心,我家将军说了,民心比粮草重要,绝不会让百姓饿死。”斥候笑着回答。
流民们纷纷退到山壁边,蒙恬看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有了几分感慨——百姓想要的,不过是一口饱饭,若能让他们吃饱,何愁他们不归顺大秦?
他重新下令:“骑兵队分成两队,一队从谷口正面进攻,另一队绕到谷后,堵住他们的退路。记住,尽量抓活的,咱们还要从他们嘴里问出郭开的下落。”
骑兵队立刻行动,正面的一队骑兵举起铁盾,一步步向谷内推进。谷内的郭开残部听到动静,立刻举起火把,只见谷道两侧的山壁上,站满了手持弓箭的士兵,为首的是一个满脸络腮胡的大汉,正是郭开的部将张猛。
“来者何人?竟敢闯我张猛的地盘!”张猛大声喝道。
蒙恬催马上前,手中长枪指向张猛:“大秦将军蒙恬!郭开已逃,尔等还不投降,难道要顽抗到底?”
“蒙恬?”张猛愣了愣,随即大笑起来,“不过是个毛头小子,也敢来抢郭将军的粮草?兄弟们,放箭!让他知道咱们赵军的厉害!”
箭矢瞬间从山壁上射下,蒙恬早有防备,大喊一声:“举盾!”骑兵们立刻举起铁盾,箭矢撞在铁盾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大多被挡了下来。
“杀!”蒙恬一声令下,正面的骑兵队发起冲锋,长枪从铁盾的缝隙中刺出,谷内的残兵顿时乱了阵脚。绕到谷后的骑兵队也及时赶到,堵住了残兵的退路,形成了合围之势。
张猛见势不妙,提着大刀就向蒙恬冲来:“蒙恬小儿,敢跟爷爷交手吗?”
蒙恬冷笑一声,催马迎了上去。长枪与大刀碰撞在一起,发出刺耳的声响。张猛的力气很大,蒙恬只觉得手臂一阵发麻,但他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很快就稳住了身形,长枪如同毒蛇般,一次次刺向张猛的要害。
两人交手不过三回合,蒙恬便抓住一个破绽,长枪一挑,挑飞了张猛手中的大刀,随即枪杆一横,重重砸在张猛的胸口。张猛惨叫一声,从马上摔了下来,被冲上来的秦军士兵按在地上,捆了个结实。
“降者不杀!”蒙恬大声喊道。谷内的残兵见首领被俘,再也没了抵抗的勇气,纷纷扔下兵器,跪地投降。
第3章:分粮安民心
蒙恬让人清点俘虏和粮草,自己则走到被捆住的张猛面前,一脚踩在他的胸口:“说,郭开在哪里?”
张猛喘着粗气,瞪着蒙恬:“我就是死,也不会告诉你郭将军的下落!”
“是吗?”蒙恬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你以为你不说,我们就找不到了?我听说你有个女儿,在邯郸城内的乐坊当歌女,若是让她知道你顽抗到底,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不知道会有多伤心。”
张猛的脸色瞬间变了,他最疼爱的就是这个女儿,当年投降郭开,也是因为郭开答应会照顾他的女儿。“你……你想怎么样?”他声音有些颤抖。
“很简单。”蒙恬蹲下身,眼神冰冷,“告诉我郭开的下落,还有他藏在其他地方的粮草、兵器,我可以饶你一命,还能让你去邯郸见你的女儿。”
张猛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低下了头:“郭将军……郭将军去了匈奴,他说要借匈奴的兵力,回来夺回赵国。他还在邺县藏了一批兵器,有五千柄铁剑,还有一些弩箭。”
蒙恬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郭开逃去匈奴,这可不是小事,必须尽快禀报秦斩。他让人将张猛押下去,严加看管,随后走到粮囤前,看着堆积如山的粟米,脸上露出了笑容——二十座粮囤,每座至少有四万石,总共就是八十万石,足够邯郸的秦军食用半年了。
“将军,副将带着一千骑兵回来了。”一名斥候走过来说道。
蒙恬点点头,对副将说:“你去把黑风口附近三个村落的百姓都召集过来,按之前说的,分发粟米。另外,派几个人去邺县,把张猛说的那批兵器取回来,路上小心,别出岔子。”
副将领命离去,很快,三个村落的百姓就都聚集到了谷口。白发老人带着孩子们走在最前面,脸上满是期待。蒙恬让人打开一座粮囤,粟米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孩子们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老人家,按人口登记,成年人半石,孩童三斗,你看行吗?”蒙恬走到老人面前,笑着问道。
老人连连点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作揖:“多谢将军,多谢大秦!我们再也不用挨饿了!”
百姓们排着队,依次领取粟米。负责登记的士兵拿着竹简,仔细记录着每户的人口和领取的粟米数量。一名妇人抱着孩子,领到粟米后,忍不住哭了起来:“我家男人去年死在战场上,我和孩子就靠挖野菜过日子,若不是将军,我们娘俩早就饿死了。”
蒙恬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秦斩说的“民心比粮草重要”,如今看来,确实如此。这些百姓,只要给他们一口饱饭,他们就会真心归顺大秦。
分发完粟米,天已经蒙蒙亮了。蒙恬让人将剩下的粮草装车,准备运回邯郸。百姓们自发地跟在车队后面,有的帮着推车,有的提着水壶,要给士兵们送水。
“将军,咱们这就回邯郸吗?”副将问道。
蒙恬点点头,目光望向邯郸的方向:“回去告诉将军,粮草已经到手,郭开逃去匈奴的事,也得尽快禀报。另外,邺县的那批兵器,我已经派人去取了,很快就能运回来。”
车队缓缓出发,百姓们站在路边,挥手送别。白发老人拄着拐杖,大声喊道:“将军,等秋收了,我让我孙子去参军,跟着你们打天下!”
蒙恬回头望去,笑着喊道:“好!我在邯郸等着他!”
第4章:军备清点定伐楚
三日后,蒙恬的粮草车队终于抵达邯郸。秦斩亲自率领众将,在邯郸城外的十里亭迎接。看到满载粮草的马车一辆接一辆地驶过来,秦斩脸上露出了笑容。
“蒙恬,辛苦你了。”秦斩走上前,拍了拍蒙恬的肩膀。
“末将不敢称辛苦,都是托将军的福。”蒙恬躬身说道,“此次共缴获粮草八十万石,俘虏郭开残部一千八百人,还从张猛口中得知,郭开逃去了匈奴,在邺县藏了五千柄铁剑和一批弩箭,末将已经派人去取了,估计明日就能到。”
秦斩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凝重:“郭开逃去匈奴,这是个隐患。你立刻写一份奏折,禀报咸阳,让陛下派人去匈奴交涉,务必将郭开抓回来。”
“末将领命!”
随后,秦斩率领众将,来到邯郸的军备库,开始清点物资。军需官拿着竹简,逐一汇报:“将军,此次共缴获兵器五万余件,其中铁剑两万柄、弩箭十万支、铁盾五千面;粮草八十万石,足够十五万大军食用半年;新招募的三万赵地士兵,已经完成基础训练,可编入作战部队。另外,邺县的五千柄铁剑和一批弩箭,明日就能运到,到时候兵器的数量还能再增加。”
秦斩走到堆积如山的兵器前,拿起一把铁剑,掂量了掂量,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这铁剑的质量很好,比咱们之前造的还要锋利。”
蒙恬上前一步,说道:“将军,斥候还在赵地南部发现了一处铁矿,矿石储量丰富,若能开采,每月可打造千余柄铁剑、五千支弩箭。末将已经让人去勘察了,不出半月,就能确定开采方案。”
“好!”秦斩大声说道,“铁矿的事,就交给你负责。尽快开采,越多越好。咱们要打伐楚之战,兵器越多,胜算就越大。”
众将纷纷点头,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神色。伐楚之战,是大秦统一六国的关键一战,谁都想在这一战中立下战功,挣得爵位。
秦斩抬手调出系统界面,上面弹出提示:【赵地军备补充完成,秦军兵力增至十五万,粮草可支撑半年作战,兵器储备充足,可随时准备伐楚。】
他关掉系统界面,转身对众将说:“如今,赵地的军备已经补充完毕,兵力也足够了。传令各营,从今日起,加强训练,尤其是新入伍的赵地士兵,要让他们尽快适应秦军的战法。另外,让军需处加快打造兵器和盔甲,确保每个士兵都能配备齐全。”
“末将领命!”众将齐声领命。
秦斩走到军备库的门口,望向南方,眼中充满了坚定。“伐楚之战,不远了。”他低声自语,“楚国虽然强大,但咱们有十五万大军,有充足的粮草和兵器,还有赵地百姓的支持,一定能一举破楚,完成统一大业!”
此时,阳光正好,洒在军备库的兵器上,折射出冷冽的寒光。远处的训练场上传来士兵们的呐喊声,充满了斗志。秦斩知道,用不了多久,这些士兵就会跟着他,挥师南下,踏上伐楚的征程。
他转身对蒙恬说:“明日,邺县的兵器运到后,你再去清点一遍,然后制定一个详细的伐楚作战计划,咱们过几日就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具体的出兵时间。”
“末将领命!”蒙恬躬身说道。
秦斩看着众将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在他和众将的努力下,在大秦士兵的英勇奋战下,伐楚之战一定会取得胜利,大秦统一六国的梦想,很快就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