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9 章:杭爱光复(至元四十六年秋元军收复杭爱山叛军据点)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辰时的阳光穿过稀疏的松树林,洒在叛军据点的木栅墙上 —— 栅墙高两丈,用松木拼接,外侧缠着带刺的藤蔓,内侧每隔五丈设一座箭楼,箭楼上的叛军旗帜已半褪成灰色,在风里有气无力地晃动。据点外的空地上,元军已列好阵形:博罗的五千骑兵呈扇形展开,马蹄裹着麻布,玄铁刀斜挎在鞍旁;帖木格的一万步兵手持盾牌与长矛,撞车与云梯靠在阵前,橡木撞头包着铁皮,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巴图额尔敦带着五百虎卫,伏在东侧的松树林里,目光紧盯着据点内的关押帐篷 —— 那里隐约能看到人影晃动,是被掳的驿站吏员与部民。
那拉珠尔勒马立在阵前,手中握着探子绘制的 “杭爱山据点布防图”,图上红笔标注着 “大门哨卡(三十人)、关押帐篷(东角)、粮仓(西角)、军械库(北角)”,还有一条虚线是 “被掳人员逃生通道”。“据点内叛军约八百人,多是阿鲁台的残兵,士气低落,” 那拉珠尔对身边的将领道,“咱们的目标:先肃清外围,再攻破大门,优先解救东角的关押人员,别让叛军伤害他们。” 博罗应声:“将军放心,骑兵已在外围设伏,不会让一名叛军逃掉!” 巴图额尔敦则补充:“虎卫已摸清关押帐篷的守卫,只有五人,可趁乱突袭。”
据点内,被掳的驿站吏员李谦正靠在帐篷柱上,手腕被麻绳捆着,腰间的驿卒腰牌(铜制,刻着 “杭爱山驿”)已被叛军夺走,只留下一道勒痕。他望着帐篷外的叛军守卫,手中悄悄攥着一块碎陶片 —— 这是昨晚偷偷从地上捡的,想用来割断麻绳。“李吏员,别白费力气了,” 旁边的老部民道,“叛军看得紧,昨天有个年轻人想逃,被他们打断了腿。” 李谦却没松手:“元军肯定会来救咱们,我是驿站吏员,得活着回去,把叛军的驿路阻断情况报给将军。”
突然,据点外传来号角声 —— 元军发起进攻的信号。叛军守卫立刻紧张起来,握着弯刀跑向栅墙,帐篷内的被掳人员纷纷抬头,眼中闪过希望。李谦趁机用碎陶片割麻绳,陶片锋利,很快便割断一道口子。“快!帮我一下!” 他对身边的部民道,两名部民悄悄凑过来,帮忙拉扯麻绳,帐篷外的喊杀声越来越近,光复杭爱山的战斗,正式打响。
光复前的据点侦察,是确保行动顺利的基础 —— 探子队(脱脱带领)伪装成 “投靠叛军的牧民”,潜入据点外围,记录布防、关押点、粮草位置,与被掳驿站吏员建立隐秘联络,获取叛军内部情报,为元军攻坚与解救提供精准依据,体现元代战前侦察的严谨性。
探子队的伪装准备细致 —— 脱脱挑选十名精通草原方言的探子,换上破旧的牧民皮甲(从之前俘虏的叛军那里缴获),皮甲上故意缝补补丁,沾着泥土与羊粪,显得饱经风霜。每人携带 “牧民四件物”:锈弯刀(无鞘)、皮袋(装发霉青稞)、羊鞭(羊毛编织)、火石,皮袋里还藏着驿站常用的 “暗号木牌”(刻着简易驿传符号,用于与被掳吏员联络)。“叛军最近缺粮,会收留投靠的牧民,咱们就说‘部落遭风沙,走投无路’,” 脱脱对探子们道,“别多说话,少看少问,重点记布防和关押点。”
潜入过程隐蔽无迹 —— 探子们赶着五只瘦羊(伪装成放牧),从据点西侧的 “叛军收粮通道” 靠近,通道旁的两名叛军守卫正坐在石头上闲聊,看到他们,喝道:“干什么的?” 脱脱上前,弯腰行礼:“大人,我们是东边合丹部的,遭了风沙,想投靠阿鲁台大人,给口饭吃。” 守卫打量着瘦羊与破旧皮甲,没起疑,只道:“进去吧,别乱走,粮囤那边有活干。” 探子们牵着羊,慢慢走进据点,目光快速扫过周围:东侧有三座帐篷(关押点),西侧是粮囤(堆着青稞),北侧是军械库(门口有四名守卫),栅墙上每隔五丈有一座箭楼,每座箭楼驻两名叛军。
与被掳吏员的联络隐秘进行 —— 脱脱借 “去粮囤干活” 的机会,靠近东侧关押帐篷,故意将手中的羊鞭掉在地上,弯腰去捡时,将 “暗号木牌” 藏在帐篷角落的干草下(木牌刻着 “辰时攻,待援”)。帐篷内的李谦(驿站吏员)看到木牌,立刻明白是元军探子,趁守卫不注意,悄悄捡起木牌,在背面刻上 “内守五十,粮西,械北”(据点内守卫五十人,粮草在西,军械在北),再将木牌放回原处。脱脱再次路过时,捡起木牌,确认情报后,悄悄退出据点,将情报汇总给那拉珠尔。
侦察结果的汇总与分析 —— 探子们返回后,向那拉珠尔汇报:“据点内共八百叛军,其中五十人守关押点,一百人守栅墙与箭楼,两百人守粮囤与军械库,其余在据点中央营帐;被掳人员约三百人,其中驿站吏员二十人,部民两百八十人,均被关在东侧三座帐篷,帐门用麻绳拴着,守卫五人;粮囤有青稞三千石,军械库有弯刀两百把、长矛一百支,无大型防御器械。” 那拉珠尔看着情报,对将领们道:“叛军兵力分散,关押点守卫弱,咱们可先攻关押点,再肃清其他区域。”
攻坚兵力的分工部署,需 “步骑协同、主次分明”—— 那拉珠尔将兵力分为 “外围围堵队、主攻破门队、解救突击队、残敌清理队”,每队明确职责与协同信号,确保既能快速攻破据点,又能优先解救被掳人员,减少伤亡,体现元代 “攻敌必救、安民为先” 的战术思想。
外围围堵队由博罗带领 —— 五千骑兵分为两队,两千人守据点东侧(防止叛军向东山逃跑),三千人守西侧与北侧(防止向阿尔泰山逃跑),每队配五十名弓箭手,在据点外围两里处设伏,看到叛军逃跑便射箭拦截。“你们的任务是‘堵’,别让一名叛军跑掉,尤其是往阿尔泰山方向的,” 那拉珠尔对博罗道,“若遇大股叛军突围,别硬拼,先射箭消耗,等主力支援。” 博罗领命,带着骑兵快速到位,弓箭手搭好箭,瞄准据点出口,战马的马蹄踩在草地上,只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
主攻破门队由帖木格带领 —— 五千步兵,携带撞车(两架,橡木撞头)、云梯(十架)、盾牌(两百面),负责攻破据点大门。步兵分为 “撞车队”(两百人,推撞车)、“盾牌队”(三百人,挡箭防御)、“云梯队”(五百人,搭云梯爬栅墙),其余步兵作为预备队。“大门是松木的,两丈宽,撞车撞十下能破门,” 帖木格对步兵们道,“盾牌队要护住撞车队,别让叛军的箭射中;云梯队等破门后,立刻爬栅墙,控制箭楼。” 工匠们还在撞车两侧加装木板(防箭),云梯梯身缠麻绳(防滑),确保攻坚工具可靠。
解救突击队由巴图额尔敦带领 —— 五百虎卫,携带短刀、麻绳、水囊,负责突袭东侧关押帐篷,解救被掳人员。虎卫分为 “破帐队”(五十人,砍断帐门麻绳)、“护救队”(两百人,保护被掳人员)、“警戒队”(两百五十人,防止叛军反扑)。“你们要快,破门后直奔关押帐篷,别恋战,” 那拉珠尔对巴图额尔敦道,“解救后,将被掳人员带到据点外的安全区域,派军医救治。” 巴图额尔敦点头,让虎卫们检查短刀(磨锋利)、水囊(装满水),确保解救时能及时给被掳人员补水。
残敌清理队由也先帖木儿带领 —— 五千步兵,负责攻破据点后,逐帐肃清残敌,收缴粮草与军械。步兵分为 “帐区清理队”(两千人,搜剿中央营帐)、“粮囤看守队”(一千人,守住粮囤)、“军械库接管队”(两千人,接管军械库)。“清理时要注意,别损坏粮草,军械要登记造册,” 那拉珠尔道,“遇到投降的叛军,集中看管;顽抗的,就地制服,别轻易杀戮。” 也先帖木儿领命,步兵们握紧长矛与短刀,等待进攻信号。
据点外围的肃清战斗,聚焦 “悄无声息除哨卡、为破门扫清障碍”—— 元军利用辰时叛军换防的间隙,以弓箭、短刀突袭外围哨卡,避免惊动据点内主力,同时切断叛军的外部联络,为后续主攻创造条件,战斗细节写实,体现元军的战术素养与士兵的个体状态。
哨卡突袭选在 “换防间隙”—— 辰时初,据点外围的五座哨卡开始换防,每座哨卡两名守卫,换防时会有半刻钟的空缺。脱脱带领五十名探子(编入围堵队),悄悄靠近最西侧的哨卡:“你们绕到后侧,我从正面吸引注意力。” 他故意咳嗽一声,哨卡内的守卫探出头:“谁?” 脱脱道:“我是来送粮的,大人让我找你们领路。” 守卫刚走出哨卡,后侧的探子立刻冲上前,短刀捂住嘴,麻绳捆住手脚,拖进草丛。不到一刻钟,五座外围哨卡全部被肃清,无一人发出声响。
箭楼压制同步进行 —— 博罗的弓箭手队,在哨卡肃清后,悄悄靠近据点栅墙,箭楼内的叛军正低头整理弓箭,没发现异常。“射!” 博罗一声令下,弓箭手同时松开弓弦,箭矢如雨点般射向箭楼,两名叛军中箭倒地,其余叛军慌乱躲避,有的甚至从箭楼摔下来。“继续射,别让他们探头!” 博罗喊道,弓箭手们轮番射击,箭楼内的叛军不敢反击,只能躲在箭楼底部,栅墙的防御暂时失效。
西侧粮囤哨卡的肃清则更具策略 —— 粮囤外有十名叛军守卫,正围着篝火取暖,脱脱带领探子,假装 “送羊投靠”,牵着瘦羊靠近:“大人,我们带来几只羊,给兄弟们补补。” 守卫们看到羊,纷纷围过来,没注意到探子身后的元军步兵。“动手!” 脱脱大喊,探子与步兵同时冲出,短刀与长矛齐发,守卫们来不及反抗,便被制服,只有两名守卫想跑,被弓箭手射中腿,倒在地上。粮囤顺利被元军控制,为后续安民提供了粮草保障。
外围肃清后的汇总 —— 脱脱向那拉珠尔汇报:“外围五座哨卡、箭楼底层、粮囤哨卡已肃清,共擒获叛军三十余人,杀死十人,无元军伤亡;粮囤已控制,青稞完好,可用于后续安置被掳人员。” 那拉珠尔点头:“很好,外围已清,现在发起主攻,破门!” 中军帐外的号角声再次响起,帖木格的主攻破门队,推着撞车,朝着据点大门的方向前进,光复据点的核心战斗,正式开始。
主攻据点的破门战斗,核心是 “撞车破木栅、云梯控箭楼”—— 元军以盾牌队为掩护,撞车队反复冲击大门,叛军以滚石、弓箭防御,双方展开激烈攻防,巴图额尔敦则趁机带领虎卫,从栅墙薄弱处(箭楼间的缝隙)潜入,为破门提供内应,战斗细节贴合元代攻城战的真实场景,无玄幻成分。
撞车冲击的反复拉锯 —— 帖木格的撞车队,在盾牌队的掩护下,推着两架撞车,慢慢靠近大门。盾牌队的步兵们手持三尺宽的牛皮盾,组成三层盾阵,叛军的箭射在盾上,发出 “噗噗” 声,却无法穿透。“快!靠近大门!” 帖木格喊道,撞车队加快速度,橡木撞头对准大门中央,“咚” 的一声,大门剧烈晃动,木屑飞溅。叛军在门后用原木抵住大门,大喊着 “别让他们进来”,撞车再次冲击,大门又晃了晃,却仍未破。“再加把劲!十下就能破!” 帖木格亲自推车,步兵们齐声发力,撞车第三次冲击,大门终于出现一道裂痕。
叛军的防御手段有限 —— 他们从栅墙上往下扔滚石(拳头大小的石头)、泼热油(从粮囤旁的油桶里倒出),滚石砸在盾牌上,盾牌队的步兵们被震得手臂发麻,热油溅到皮甲上,发出 “滋滋” 声,几名步兵的皮甲被点燃,连忙在地上打滚灭火。“弓箭手,射栅墙上的叛军!” 帖木格下令,预备队的弓箭手立刻射箭,射中几名正在泼热油的叛军,叛军的防御节奏被打乱,滚石与热油的攻击渐渐减少。
巴图额尔敦的潜入突袭 —— 他发现箭楼间有一道三尺宽的缝隙(栅墙拼接处的漏洞),便带领五十名虎卫,悄悄靠近缝隙,用短刀拨开外侧的带刺藤蔓,钻进据点内。缝隙内侧是一片矮丛,离东侧关押帐篷只有五十丈,虎卫们伏在矮丛中,看到五名守卫正朝着大门方向张望,没注意到身后。“动手!” 巴图额尔敦低喝,虎卫们如猎豹般冲出,短刀捂住守卫的嘴,麻绳捆住手脚,五名守卫瞬间被制服,关押帐篷的外围防御被清除。
破门的最终完成 —— 撞车队发起第五次冲击,橡木撞头狠狠撞在大门的裂痕处,“轰隆” 一声,大门倒塌在地,木屑飞扬。帖木格带领步兵冲进据点,盾牌队在前,长矛队在后,朝着中央营帐的方向推进,叛军看到大门被破,有的弃械逃跑,有的则退至中央营帐,准备顽抗。“云梯队,控制箭楼!” 帖木格喊道,云梯队的步兵们快速搭起云梯,爬上栅墙,箭楼内的叛军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据点的大门区域,彻底被元军控制。
解救被掳驿站吏员的过程,需 “快速破帐、安抚救治、获取情报”—— 虎卫突袭关押帐篷,解开吏员的束缚,递上水与干粮,吏员们虽虚弱,却立刻提供叛军内部情报(如残余兵力位置、驿路阻断情况),体现驿站吏员的职责意识,同时描写元军与吏员的互动,丰富人物形象,符合元代对驿传系统的重视。
破帐解救的快速高效 —— 巴图额尔敦带领虎卫,来到东侧第一座关押帐篷(住驿站吏员),帐门用麻绳拴着,他挥起玄铁刀,一刀砍断麻绳,帐门 “吱呀” 一声打开。帐篷内的二十名驿站吏员,正靠在帐柱上,有的脸色苍白(饥饿),有的手臂有伤痕(被叛军殴打),看到虎卫,眼中满是惊喜。“我们是元军,来救你们了!” 巴图额尔敦道,虎卫们立刻上前,解开吏员们的麻绳,递上水囊:“快喝点水,别着急,安全了。” 李谦(吏员头目)接过水囊,一饮而尽,激动得声音发抖:“谢谢将军!我们还以为…… 再也见不到元军了。”
吏员的状态与诉求 —— 李谦向巴图额尔敦讲述被掳经过:“我们是上月被阿鲁台的叛军掳来的,原本在杭爱山驿站值守,叛军阻断了驿路,抢走了驿站的文书与马匹,把我们关在这里,让我们给他们传递假情报,我们不从,就被殴打……” 他还从怀中掏出一张皱巴巴的 “驿路图”(藏在腰带里,没被叛军搜走):“这是杭爱山的驿路图,叛军在黑风口设了哨卡,阻断了去阿尔泰山的驿路,大人若要追击阿鲁台,得先清掉那些哨卡。” 巴图额尔敦接过驿路图,仔细查看:“多谢李吏员,这张图对我们很重要,后续恢复驿路,还要靠你们。”
救治与临时安置 —— 虎卫们将吏员们扶出帐篷,带到据点外的安全区域(松树林旁),军医早已在此等候,给受伤的吏员敷上止血草药,用麻布包扎伤口。一名年轻吏员的手臂被砍伤,军医清理伤口时,他疼得龇牙咧嘴,却仍咬牙道:“我没事,大人,只要能恢复驿路,这点伤不算什么。” 张谦(粮草官)也赶来,给吏员们分发青稞饼:“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后续我们会安排你们返回原驿站,或去临时治所协助工作。” 吏员们接过青稞饼,小口吃着,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吏员协助元军的初步行动 —— 李谦主动提出:“将军,我们熟悉据点内的情况,比如叛军的粮仓位置、军械库的钥匙存放处,我可以带你们去。” 巴图额尔敦点头:“好,你带我们去军械库,那里可能还有残敌。” 李谦带着虎卫,来到北侧军械库,果然发现五名叛军正想搬运兵器逃跑,虎卫们立刻上前,将其制服。军械库的钥匙藏在库门旁的石头下(李谦记得叛军的存放位置),打开库门,里面的弯刀、长矛整齐摆放,巴图额尔敦道:“李吏员,你立了大功,我会向那拉珠尔将军禀报,为你请赏。”
解救被掳部落部民的过程,需 “分批安置、物资救济、安抚情绪”—— 元军面对老弱妇孺为主的部民,优先提供食物与医疗,搭建临时帐篷,部民代表与那拉珠尔对话,提供阿鲁台的动向,体现元代 “平叛安民” 的政策,同时描写部民的生活细节(如携带的少量财物、对家园的担忧),丰富故事场景,避免脸谱化。
部民的关押状态写实 —— 东侧另外两座帐篷住着重两百八十名部民,多是老人、妇女与小孩,青壮年被叛军强征去打仗,只剩下二十余名中年男子。帐篷内的地面铺着破旧的羊毛毯,部民们蜷缩在毯上,有的小孩因饥饿哭闹,有的老人咳嗽不止,帐篷角落堆着少量随身物品(如皮袋、木碗),是叛军没抢走的。巴图额尔敦走进帐篷时,一名老妇人紧紧抱着孙子,警惕地看着他,直到看到虎卫递来的青稞饼,才慢慢放下戒心。
分批解救与安抚 —— 虎卫们按 “老人小孩优先、妇女其次、男子最后” 的顺序,将部民们带出帐篷,避免拥挤踩踏。张谦带领粮草队,在据点外的空地上搭建临时帐篷(十顶,用叛军的旧帐篷改造),每顶帐篷住三十人,帐篷内铺上新的干草(从粮囤旁的干草堆运来)。“老人家,慢点走,小心脚下,” 一名虎卫扶着老妇人,慢慢走向临时帐篷,老妇人感激道:“谢谢大人,你们真是好人,叛军把我们掳来,每天只给一点发霉的青稞,孩子都饿瘦了。”
物资救济的及时到位 —— 张谦组织士兵,给每名部民分发青稞饼(每人两个)、水囊(装满水),给老人小孩额外发一块奶酪(从叛军的物资中找到)。军医带着医护兵,逐个检查部民的身体,给生病的老人喂药,给受伤的小孩包扎伤口。一名三岁的小孩发烧,军医将随身携带的 “退烧草药” 熬成汤,用木勺喂给小孩,小孩的母亲跪在地上磕头:“谢谢大人,谢谢大人!” 张谦连忙扶起她:“快起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部民代表与那拉珠尔的对话 —— 部民代表是一名六十岁的老人(合丹部的族长),他找到那拉珠尔,躬身行礼:“将军,我们是合丹部的,上月被阿鲁台的叛军掳来,他们抢走了我们的羊、牛,还强征我们的男人去打仗,我们知道阿鲁台现在在阿尔泰山的黑风口,那里有他的主力,还有从其他部落掳来的青壮年。” 那拉珠尔道:“老人家,多谢你提供的情报,我们会尽快追击阿鲁台,解救被强征的青壮年,还会派人护送你们回部落,给你们补发粮草,弥补你们的损失。” 老族长感动得眼眶发红:“将军大恩,我们合丹部永世不忘!”
部民的后续安置计划 —— 那拉珠尔与张谦商议:“先让部民在临时帐篷住两日,派军医继续救治,等据点肃清完毕,派两百名步兵护送他们回合丹部,同时带五千石青稞、两千斤干草,作为救济物资。” 张谦点头:“我这就去准备,确保部民们路上有吃的,不会挨饿。” 部民们听到要回家的消息,帐篷外传来欢呼声,小孩们跑着玩耍,老人们坐在帐篷前晒太阳,据点外的空地上,终于有了生机。
据点残敌的肃清战斗,需 “逐帐搜剿、区别对待、减少伤亡”—— 元军分为多组,对据点内的中央营帐、军械库、粮仓等区域逐一清理,遇到投降的叛军(多为被强征的部民),集中看管;遇到顽抗的叛军(亲信残兵),果断制服,战斗细节写实,体现元军的纪律性与战术灵活性,同时加入士兵的个体描写,如年轻步兵的紧张、老卒的沉稳。
中央营帐的肃清 —— 也先帖木儿带领两千步兵,包围中央营帐(叛军将领的驻地),帐内有五十余名叛军(多为亲信),正想打包财物逃跑。“里面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放下兵器投降,可饶你们不死!” 也先帖木儿喊道,帐内传来叛军将领的怒吼:“我们是阿鲁台大人的亲信,不会投降!” 话音刚落,帐门打开,叛军手持弯刀冲出来,步兵们立刻举盾抵挡,短刀与弯刀碰撞,发出 “叮叮当当” 的声响。一名年轻步兵第一次参加肃清战斗,手有些抖,老卒拍了拍他的肩:“别怕,跟着我,瞄准他们的手臂砍。” 年轻步兵点点头,跟着老卒冲上前,短刀砍中一名叛军的手臂,叛军惨叫着倒地。
军械库的残余清理 —— 巴图额尔敦带着虎卫,在李谦的指引下,再次检查军械库,发现三名叛军躲在兵器架后,正想偷藏弯刀。“出来!” 巴图额尔敦喊道,叛军们瑟瑟发抖,慢慢走出来,手中的弯刀掉在地上。“你们是被强征的还是亲信?” 巴图额尔敦问道,一名叛军道:“我们是被强征的,从别失八里来的,不想打仗……” 巴图额尔敦让虎卫将他们捆起来,交给残敌清理队:“别伤害他们,后续按普通残兵处置。”
粮仓的守卫与清查 —— 粮囤旁有三十余名叛军,负责看守粮草,看到元军逼近,有的弃械投降,有的想点燃粮仓(用火种威胁)。“别点火!投降不杀!” 也先帖木儿喊道,同时让弓箭手瞄准点火的叛军,叛军吓得扔掉火种,举手投降。步兵们将投降的叛军集中看管,同时清查粮仓:“青稞三千石,干草五千斤,都完好,” 粮囤看守队的百户道,“可以用于后续安置被掳人员和大军补给。”
肃清后的汇总与处置 —— 残敌清理队共肃清叛军两百余人,其中投降一百五十人(被强征部民),顽抗被杀五十人(亲信残兵),元军伤亡三十人(多为轻伤)。投降的叛军被集中关在西侧空帐篷,由十名步兵看守,也先帖木儿对他们道:“你们若真心归顺,可选择加入元军,或等战事结束后回家,若顽抗,定军法处置!” 叛军们纷纷表示愿意归顺,有的甚至主动提出:“将军,我们知道阿鲁台的粮草藏在哪里,可以带你们去。”
被掳人员的后续安置与管理,需 “分类施策、保障基本生活、协助恢复秩序”—— 驿站吏员协助元军恢复驿路、登记情报;部落部民在临时帐篷休整,等待护送回家;同时建立临时管理机制(如设立安置点、派专人负责物资分发),体现元代战后管理的有序性,避免混乱,同时深化 “安民” 主题,为后续平叛奠定民心基础。
驿站吏员的专项安置 —— 李谦等二十名驿站吏员,被安排在据点内的原驿站(叛军未破坏),协助元军恢复驿路:他们整理被掳期间的驿传记录(如叛军阻断的驿路节点、传递的假情报内容),绘制详细的 “杭爱山驿路修复图”,还派五名熟悉驿路的吏员,带领元军探子,清剿黑风口的驿路哨卡。“我们会尽快修复杭爱山的驿站,恢复文书传递,” 李谦对那拉珠尔道,“这样将军就能及时收到大都的指令,也能传递追击阿鲁台的情报。” 那拉珠尔点头:“辛苦你们了,驿站恢复后,我会向朝廷申请,给你们补发俸禄,表彰你们的功劳。”
部落部民的临时管理 —— 张谦在据点外设立 “部民安置点”,派五十名步兵负责安全,二十名医护兵负责医疗,三十名粮草兵负责物资分发。安置点内设立 “老人帐篷”“妇女帐篷”“小孩帐篷”,方便分类照顾:老人帐篷内有热水、草药,妇女帐篷内有缝补工具(从叛军物资中找到),小孩帐篷内有简单的玩具(用木头做的小木马)。张谦每日都会去安置点查看:“老人家,今天的青稞够吃吗?”“小孩的烧退了吗?” 部民们纷纷点头,有的还送给他自己缝的羊毛袜,表达感谢。
被掳人员的信息登记 —— 通政院吏员来到安置点,登记被掳人员的信息:姓名、部落 \/ 驿站、被掳时间、家庭情况、是否受伤等,为后续护送回家、补发物资提供依据。李谦协助登记吏员信息:“我们二十人都是杭爱山驿站的,家都在附近的部落,护送时可以一起走。” 合丹部的老族长则协助登记部民信息:“我们部落还有一百五十名青壮年被强征,希望将军能尽快解救他们。” 吏员们认真记录,将信息汇总成册,交给那拉珠尔。
安置点的秩序维护 —— 元军在安置点周围设了两道警戒线,防止叛军残兵偷袭,同时制定 “作息制度”:辰时分发早餐,午时分发午餐,申时分发晚餐,酉时后禁止随意走动,确保部民安全。一名年轻部民想夜间外出,被警戒兵拦住:“晚上不安全,有什么事明天再说。” 年轻部民道:“我想看看月亮,在帐篷里待久了闷。” 警戒兵道:“我陪你在警戒线内看看,别走远。” 两人站在警戒线内,看着月亮,年轻部民道:“谢谢大人,等回家了,我一定告诉部落的人,元军是好人。”
据点的防御加固与后续规划,是光复后的重要环节 —— 元军修补栅墙、加固箭楼、设置哨卡,将据点改造为 “临时军事据点”,用于后续追击阿鲁台的兵力驻扎与物资中转,同时规划驿路恢复、部民返乡、粮草补给等工作,体现元代 “收复一地、稳固一地” 的战略思想,深化将领间的权谋互动,如那拉珠尔与帖木格讨论防御重点,与张谦商议粮草分配。
栅墙与箭楼的加固 —— 帖木格带领五千步兵,修补据点的栅墙:将倒塌的大门重新搭建(用更粗的松木),在栅墙外侧加砌石头(防止叛军撞击),内侧加装木柱(增强稳定性);箭楼则更换破损的木板,加装箭窗(方便弓箭手射击),每座箭楼驻五名弓箭手,日夜值守。“栅墙要加固到能抵御撞车冲击,箭楼要能看到两里外的动静,” 帖木格对步兵们道,“咱们要把这里变成坚固的据点,后续追击阿鲁台,这里是重要的后方。” 步兵们挥着斧头、锯子,忙碌地修补,木屑与石头堆在栅墙旁,据点的防御渐渐恢复。
哨卡与警戒的设置 —— 博罗带领一千骑兵,在据点外围设置五座哨卡(东、西、南、北、中各一座),每座哨卡驻二十名骑兵,配备弓箭与短刀,哨卡间用狼烟传递信号(发现叛军则点燃狼烟)。“哨卡要离据点两里,形成警戒圈,” 博罗道,“每天换防三次,换防时要清点人数,检查武器,别出任何差错。” 骑兵们在哨卡旁搭建简易帐篷,白天巡逻,夜间值守,目光警惕地盯着周围的草原,防止阿鲁台的残兵反扑。
临时军事据点的功能规划 —— 那拉珠尔与将领们商议,将据点分为 “军事区”“物资区”“安置区”:军事区(中央营帐附近)驻五千步兵、两千骑兵,用于备战;物资区(西侧粮囤、北侧军械库)存放粮草与兵器,派五百步兵看守;安置区(东侧空地支)继续用于被掳人员休整,直到护送回家。“军事区要靠近栅墙,方便快速出击;物资区要在据点内侧,防止被偷袭;安置区要远离军事区,避免打扰部民,” 那拉珠尔道,“各区域之间用木栅栏隔开,设专人管理,确保秩序。”
驿路恢复与粮草补给规划 —— 李谦带领驿站吏员,制定 “杭爱山驿路恢复计划”:先清剿黑风口的叛军哨卡,再修复被破坏的驿站房屋,最后调派驿卒与马匹,恢复文书传递。张谦则制定 “粮草补给计划”:从据点粮仓调拨五千石青稞、三千斤干草,用于大军追击阿鲁台的补给,留下两千石青稞、两千斤干草,用于被掳人员返乡的路上补给。“驿路恢复后,粮草可以通过驿路运输,更方便,” 张谦对那拉珠尔道,“我已派驿卒去大都禀报,请求再调拨一万石青稞,确保后续补给充足。”
光复捷报的传递与后续行动部署,是连接当前与后续平叛的关键 —— 元军向大都传递 “收复杭爱山、解救被掳人员” 的捷报,附上详细清单(被掳人员名单、缴获物资、叛军伤亡),同时部署后续行动(清剿黑风口哨卡、追击阿鲁台残部、护送部民返乡),体现元代军事行动的连贯性与汇报制度,深化 “平叛安民、稳固西北” 的主题。
捷报的撰写与准备 —— 通政院吏员撰写捷报,详细说明:至元四十六年秋辰时,元军收复杭爱山叛军据点,解救被掳驿站吏员二十人、部落部民两百八十人,擒获叛军三百余人(含亲信五十人),杀死叛军六十余人,缴获青稞三千石、干草五千斤、弯刀两百把、长矛一百支,元军伤亡五十人(重伤十人,轻伤四十人);后续计划清剿黑风口叛军哨卡,追击阿鲁台残部,护送被掳人员返乡,恢复杭爱山驿路。吏员将捷报抄写三份,一份交那拉珠尔审阅,两份由驿卒携带,快马送往大都。
捷报的传递过程 —— 两名亲信驿卒接过捷报,将其藏在防水的牛皮袋中,系在腰间,翻身上马(挑选的快马,日行三百里),从恢复的临时驿路出发,朝着大都的方向疾驰。驿卒们沿途会在临时驿站(元军控制的)更换马匹,确保速度:“一定要尽快把捷报送到大都,让陛下知道杭爱山光复的消息!” 那拉珠尔对驿卒们道,驿卒们躬身领命,马蹄扬起的尘土在杭爱山的草原上,划出两道快速的痕迹。
后续行动的分工部署 —— 那拉珠尔召集将领们,部署后续任务:博罗带领三千骑兵,明日出发,清剿黑风口的叛军哨卡,打通去阿尔泰山的驿路;巴图额尔敦带领五百虎卫,协助博罗,重点解救被强征的部民青壮年;帖木格带领五千步兵,留守据点,继续加固防御,看管被俘叛军;张谦带领粮草队,负责护送被掳人员返乡,分发救济物资;李谦带领驿站吏员,跟随博罗,协助恢复黑风口的驿路。“咱们分工明确,既要追击阿鲁台,也要安置好被掳人员,恢复地方秩序,” 那拉珠尔道,“平叛不仅是打仗,更是要让草原的部民过上安稳日子。”
将领们的行动准备 —— 博罗回到骑兵队,检查战马与弓箭:“明天出发,都把马蹄麻布缠紧,弓箭备足,争取一天内清剿黑风口的哨卡!” 巴图额尔敦则与李谦商议:“你熟悉黑风口的驿路,明天带路时,注意观察叛军的布防,别让兄弟们中埋伏。” 张谦来到部民安置点,告知老族长:“后天就护送你们回合丹部,粮草已准备好,路上会派步兵保护你们。” 老族长激动地道:“谢谢将军,我们合丹部会永远记住元军的恩情!”
最后,那拉珠尔站在据点的栅墙上,望着杭爱山的草原 —— 阳光洒在草地上,被掳人员在安置点内活动,士兵们在加固防御,驿站吏员在整理文书,整个据点充满了生机。他知道,收复杭爱山只是平叛的一步,后续还要追击阿鲁台、恢复驿路、安抚更多部民,但看到眼前的景象,他心中满是坚定:“只要咱们坚持‘平叛安民’,定能早日平定叛乱,让西北草原恢复安稳。” 风穿过栅墙,带着草原的气息,也带着光复后的希望,吹拂着元军的旗帜,在杭爱山的天空下,猎猎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