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6 章:炮轰汗帐(至元四十六年秋虎蹲炮攻也速蒙哥汗帐)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白石头坡,四更四十分的晨光刚漫过汗帐顶的虎皮,却被帐前的硝烟染得浑浊。五门虎蹲炮整齐列在汗帐南侧三十丈处,炮身铜制,长三尺有余,炮口粗如碗口,夜间加装的夜视瞄准标仍架在炮身中部 —— 木杆顶的荧光石泛着淡绿光,旁侧的油脂灯座已点燃,暖黄的灯光与晨光交织,照亮炮口前方的汗帐。也先帖木儿蹲在最左侧的炮前,手指抚过炮身的铜纹:“这五门炮是之前夜袭演练最准的,昨晚又调试过三次,炮口偏差已不足一尺,定能命中汗帐。”
巴图额尔敦身着玄铁轻甲,腰间悬着萧虎赐的虎头弯刀,走到炮旁,目光扫过汗帐 —— 帐门虽被首轮箭雨射得千疮百孔,却仍紧闭,帐内隐约传来也速蒙哥的怒吼,夹杂着亲卫的慌乱应答。“也速蒙哥还在负隅顽抗,” 他对也先帖木儿道,“汗帐的铁木门将有三寸厚,虎蹲炮的石弹需砸中同一处,才能轰开。” 也先帖木儿点头,让工匠搬来一块与汗帐木门同厚的铁木,放在炮前百丈处:“已让炮手试过,三发石弹命中同一处,便能砸裂铁木,五门炮齐射,两轮定能轰开帐门。”
炮手统领帖木格(老炮手,参与过十余次火炮攻坚)正带着十名炮手检查炮身:“炮膛已清理干净,不会卡弹;引火孔的油脂已加满,火折子也干燥,点燃后能快速传火。” 他拿起一枚石弹 —— 石弹磨得光滑,直径与炮口适配,重量约三十斤:“这石弹是从杭爱山采石场运来的,质地坚硬,砸在铁木上不会碎裂,只会留下凹痕,多砸几次便能破。”
孛鲁台带着五百虎卫,在炮位西侧设好防线 —— 虎卫们手持短刀与角弓,身后是帖木格派来的步兵盾阵,防止叛军从帐内冲出突袭炮队。“将军放心,只要叛军敢出来,我们定能拦住,” 孛鲁台道,“已派十名探子趴在汗帐周围的草丛里,他们一动,我们便会知道。” 巴图额尔敦点头,看向漏刻 —— 铜壶内的水滴落在刻度 “四更四十五分”,炮轰的时刻,越来越近。
虎蹲炮的战前调度,需从 “运输、定位、调试” 三环节层层推进 —— 也先帖木儿带领工部工匠与炮手,将五门虎蹲炮从黄草谷军械库运抵汗帐外围,按 “扇形分布” 定位,再逐一调试炮口角度与夜视瞄准标,确保每一门炮都能精准指向汗帐,为后续炮轰打下基础。
运输环节选在四更初的微光中进行 —— 虎蹲炮重约三百斤,需四名工匠用木架抬运,木架下垫滚木,减少地面摩擦。也先帖木儿走在最前,手持 “汗帐外围地形图”,避开叛军丢弃的兵器与坑洼:“前面五十丈有处碎石堆,绕着走,别让滚木卡在石缝里,耽误时间。” 工匠们齐声应诺,小心翼翼地调整木架方向,一名工匠脚下打滑,木架倾斜,也先帖木儿立刻上前扶住:“小心些!虎蹲炮是铜制的,摔了会变形,炮口就不准了。” 经过半个时辰的小心运输,五门虎蹲炮终于抵达汗帐南侧的预定区域。
定位环节按 “扇形分布” 展开 —— 也先帖木儿让工匠用麻绳丈量,以汗帐为圆心,在南侧三十丈处画出一道弧形线,五门炮按 “每门间隔十丈” 的距离,沿弧线摆放。“扇形分布能从不同角度轰击汗帐,即使一门炮偏差,其他炮也能命中,” 也先帖木儿解释道,“且这个距离,石弹飞行时间短,叛军反应不过来,也能减少炮身反冲力对精度的影响。” 工匠们用白石灰在地上画出炮位标记,将虎蹲炮稳稳放在标记处,炮口均对准汗帐的木门 —— 那里是汗帐最坚固的部位,也是叛军防守的核心。
调试环节聚焦 “炮口角度与瞄准标”—— 炮手们趴在地上,通过夜视瞄准标的荧光石与油脂灯光,对准汗帐木门的中心位置,调整炮身的俯仰角度:“角度太高,石弹会飞过汗帐;太低,会砸在地上,需保持三十度仰角,” 帖木格示范着,转动炮身底部的铜轴,“你们看,瞄准标上的荧光石与汗帐木门中心成一条直线,这样石弹就会精准命中。” 每调试完一门炮,也先帖木儿都会用 “测角仪”(元代木质测角工具)复核:“这门炮角度偏了两度,再往下调一点;那门炮正好,固定炮身。” 工匠们用石块顶住炮身两侧,防止调试好的角度偏移。
调试过程中,巴图额尔敦带着两名亲兵前来检查 —— 他俯身查看一门炮的瞄准标,手指顺着荧光石指向的方向望去,正好对准汗帐木门:“瞄准标很准,也先帖木儿,炮身的反冲力怎么处理?上次演练,有门炮因反冲后退,影响了第二轮射击。” 也先帖木儿指着炮身两侧的土堆:“已让工匠在每门炮两侧堆三尺高的土堆,反冲时能挡住炮身,不会后退。” 巴图额尔敦点头:“考虑得周全,这样就能保证两轮炮轰的精度。”
炮位的精准勘定,需结合 “地形、距离、视野” 三大要素 —— 工匠们用麻绳丈量距离、用测角仪校准角度、清除炮口前方的障碍物,确保虎蹲炮能无障碍轰击汗帐,同时避免石弹反弹误伤友军,也先帖木儿与巴图额尔敦反复核查,确保炮位无任何偏差。
距离丈量由两名老工匠负责 —— 他们手持五十丈长的麻绳,一端固定在汗帐木门的铜环上,另一端拉至炮位区域,反复测量三次,确认距离均为三十丈:“三十丈是虎蹲炮的最佳射程,石弹飞行稳定,精度最高,超过四十丈,石弹会下坠;不足二十丈,反冲力太大,炮身易受损。” 也先帖木儿接过麻绳,亲自复核:“没错,三十丈正好,你们在炮位与汗帐之间,用石灰画一条直线,作为瞄准的参照。”
角度校准则需应对晨光不足的问题 —— 四更末的晨光仍弱,夜视瞄准标的荧光石与油脂灯仍是主要瞄准依据。帖木格让炮手点燃油脂灯,灯光与荧光石的绿光交织,在炮口前方形成一道清晰的瞄准线:“你们从瞄准标看过去,要让荧光石、炮口、汗帐木门中心在一条直线上,若看不清楚,就调整油脂灯的亮度,别慌,慢慢来。” 一名年轻炮手因紧张,总觉得瞄准线偏了,帖木格上前,手把手教他调整:“眼睛要盯着荧光石,别盯着灯,灯只是辅助,荧光石才是瞄准的核心。”
障碍物清除是确保轰击无障碍的关键 —— 炮口前方有几丛半人高的灌木与几块巨石,若不清除,石弹可能会被挡住或反弹。工匠们用斧头砍断灌木,用撬棍移走巨石,清理出一条宽五丈、长三十丈的 “轰击通道”:“通道要直,不能有任何遮挡,不然石弹会偏离方向,” 也先帖木儿道,“清理出的灌木别扔,堆在炮位后方,能挡住部分炮声,减少对友军听力的影响。”
最后,也先帖木儿让炮手进行 “空炮演练”—— 不装石弹,只点燃引火物,模拟炮轰时的操作,检查炮身是否稳定、引火是否顺畅。“轰!” 一门炮的引火物点燃,炮膛喷出火星,炮身轻微后移,被两侧的土堆挡住,没有偏移。帖木格道:“空炮演练没问题,引火顺畅,炮身稳定,随时可装弹轰击。” 巴图额尔敦看着演练成果,对身边的亲兵道:“传令各队,炮位已勘定完毕,做好掩护准备,只待弹药到位,便可炮轰。”
弹药的分装与检查,需按 “规格统一、适配炮口、引火可靠” 的标准执行 —— 工部工匠从军械库运来石弹与引火物,逐一检查石弹的大小、重量与光滑度,分装引火用的油脂与火折子,确保每一枚弹药都能顺利填入炮膛,引火后能精准发射,避免因弹药问题影响炮轰效果。
石弹的筛选与打磨在军械库便已完成 —— 工匠们挑选直径与炮口适配(均为碗口粗)、重量三十斤左右的青石,用细砂纸反复打磨表面,去除棱角与杂质,防止填入炮膛时卡壳。“石弹表面要光滑,不然会摩擦炮膛,影响射程与精度,” 工匠总管帖木儿(非炮手统领)道,“每枚石弹都要过秤,误差不能超过一斤,太重或太轻,都会导致弹道偏移。” 运抵炮位后,炮手们再次检查石弹:“这枚石弹表面有个小凸起,会卡壳,不能用;那枚石弹重量正好,表面光滑,可用。” 不合格的石弹被挑出,替换成备用弹,确保五门炮的弹药均合格。
引火物的分装由专人负责 —— 引火物分为 “油脂” 与 “火折子”:油脂用羊皮袋分装,每袋半两,足够点燃一枚石弹的引信;火折子用芦苇杆包裹硫磺与硝石,提前点燃,吹灭后保留火星,用时只需一吹便可复燃。张谦派来的粮草队提供了优质的牛油:“这牛油纯度高,燃烧时间长,能确保引信完全点燃,” 粮草队吏员道,“共带来五十袋,足够炮轰使用,后续还能补充。” 工匠们将油脂袋与火折子按 “一门炮配十套” 的数量,分发给各炮手,炮手们将其整齐摆放在炮身旁的木盒里,方便取用。
弹药与炮口的适配性检查是关键 —— 炮手们将一枚石弹轻轻填入炮膛,再取出,反复三次,感受石弹与炮膛的贴合度:“太松,石弹会在炮膛内晃动,影响精度;太紧,填弹太慢,会耽误炮轰节奏,” 帖木格道,“你们看,这枚石弹填入后,用手能轻轻推动,又不会晃动,这就是最合适的。” 若遇到略紧的石弹,工匠们会用砂纸再次打磨炮膛内侧,直到石弹能顺畅填入;若太松,则在石弹外侧缠一层薄麻布,增加贴合度。
分装与检查完成后,也先帖木儿进行最后复核 —— 他随机抽取一门炮的弹药,检查石弹的光滑度与重量,查看油脂袋是否有破损、火折子是否能复燃:“油脂袋没破,火折子一吹就着,石弹也合格,” 他对炮手们道,“弹药是炮轰的命门,待会儿填弹时要轻,引火时要快,别出任何差错,不然会影响整个战局。” 炮手们齐声应诺,眼中虽有紧张,却更多是期待 —— 他们知道,这一轮炮轰,将决定汗帐之战的胜负。
巴图额尔敦的战前动员,既为鼓舞士气,也为明确 “炮轰 - 冲锋” 的战术衔接 —— 他召集炮手、虎卫与步兵将领,强调炮轰汗帐的意义,解释 “苍狼之法,当随虎爪而新” 的内涵,约定炮轰后的冲锋信号,让各队明确目标,协同作战,同时传递 “平叛安牧民” 的理念,让士兵们明白战斗的根本目的。
动员在炮位旁的空地上进行 —— 五百余名炮手、虎卫与步兵围站成圈,巴图额尔敦站在中央,玄铁刀斜挎在腰,目光扫过众人:“兄弟们,之前咱们虎啸惑敌、破营夺隘,现在已兵临汗帐,就差最后一步 —— 炮轰木门,擒住也速蒙哥!这不仅是为了平定叛乱,更是为了西北草原的部民,让他们不再受战乱之苦。”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士兵们纷纷挺直腰杆,眼中闪过战意。
提到 “苍狼之法,当随虎爪而新” 的口号,巴图额尔敦解释道:“苍狼是草原的旧影,代表过去的战乱与纷争;虎爪是咱们元军的锐势,代表新的安稳与秩序。不是要抛弃草原的根本,而是要让旧法顺应时势,平定叛乱后,咱们会按陛下的旨意,给部民分牧地、发青稞,让大家安居乐业,这才是‘新’的意义。” 士兵们听完,纷纷点头 —— 他们中不少人来自草原部落,深知战乱之苦,对 “安稳” 二字格外期盼,士气愈发高涨。
战术衔接的约定则具体到 “信号与动作”—— 巴图额尔敦规定,首轮炮轰后,若汗帐木门出现裂痕,小旗手吹 “一长两短” 的哨笛,步兵盾阵前移,掩护炮手准备第二轮炮轰;若木门被轰开,吹 “三长” 的哨笛,虎卫立刻冲锋,步兵跟进清理残敌。“炮轰时,炮手要专注,别管帐内的动静;虎卫要盯着木门,哨笛一响就冲;步兵要守住防线,别让叛军趁机突围,” 他对将领们道,“咱们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定能一举破帐。”
孛鲁台与帖木格纷纷表态 —— 孛鲁台道:“虎卫已备好,哨笛一响,定能第一个冲进汗帐!” 帖木格道:“步兵盾阵已就位,会全力掩护炮队,不让叛军靠近一步!” 炮手统领帖木格也道:“炮手们已准备好,定能精准命中,不辜负将军的信任!” 巴图额尔敦看着众人坚定的眼神,拔出玄铁刀,指向汗帐:“好!那就让咱们用虎蹲炮的轰鸣,宣告叛乱的终结,用虎卫的锐势,开启草原的安稳!” 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周围的牧草微微晃动,炮轰前的氛围,被推向高潮。
各队的协同部署,是炮轰顺利实施的保障 —— 帖木格带步兵设盾阵护炮位、孛鲁台带虎卫候冲锋、博罗带骑兵堵暗门、也先帖木儿督炮队,各队按 “炮轰 - 掩护 - 冲锋 - 堵截” 的流程,形成闭环,确保炮轰时无叛军干扰,炮轰后能快速控制汗帐,不给也速蒙哥任何喘息之机。
帖木格的步兵盾阵设在炮位外围 —— 一千名步兵手持三尺宽的牛皮盾,组成三层同心圆盾阵,内层盾阵紧贴炮队,防止叛军箭矢射中炮手;外层盾阵面向汗帐,随时准备抵御叛军的突袭。步兵们将盾身扎进土里,盾与盾之间不留缝隙,只在盾阵后侧留供炮手进出的小口:“盾阵要稳,叛军若冲出来,先用盾挡住,再用短刀反击,别让他们靠近炮位,” 帖木格对步兵们道,“你们的任务是‘守’,守住炮位,就是守住胜利的关键。”
孛鲁台的虎卫则在盾阵外侧候命 —— 五百名虎卫分为两组,每组二百五十人,分别位于炮位的东西两侧,手持玄铁刀与短刀,马蹄裹着麻布,随时准备冲锋。“咱们要盯着汗帐木门,一旦被轰开,就像猛虎扑食一样冲进去,先控制帐内的叛军,再找也速蒙哥,” 孛鲁台道,“冲锋时要快,别挤在一起,帐内空间小,分散开才能更快制敌。” 虎卫们按小组列队,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紧盯着汗帐,像蓄势待发的猎豹。
博罗的骑兵队则加强了后山暗门的封锁 —— 之前审讯得知汗帐有暗门通往后山,博罗已带一千骑兵守在暗门出口,此刻又增派五百骑兵,在出口周围设伏:“也速蒙哥若从暗门逃跑,咱们定要截住他,” 博罗对骑兵们道,“弓箭手在暗门两侧的山壁埋伏,骑兵守在出口,他一出来,先射马,再抓人,别让他跑了!” 骑兵们检查着弓箭与短刀,目光警惕地盯着暗门出口,连风吹草动都不放过。
也先帖木儿的炮队与各队的沟通,靠 “哨笛与手势”—— 炮队有三名信号兵,分别对应步兵、虎卫与骑兵,若遇叛军突袭,信号兵吹 “急促短哨”,并指向突袭方向,对应部队立刻支援;若炮队需要弹药补充,信号兵举 “红布旗”,粮草队的工匠便会快速送弹。“沟通要快,别等叛军冲到面前才发信号,” 也先帖木儿对信号兵道,“你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确保炮队与各队无缝衔接。”
协同部署完成后,巴图额尔敦骑着马,绕着各队巡视 —— 看到步兵盾阵严丝合缝,虎卫蓄势待发,骑兵警惕守关,炮队调试完毕,他心中满是安稳:“各队已就位,协同无漏洞,只要炮轰精准,汗帐必破!” 此时,漏刻指向 “四更五十分”,弹药已全部到位,炮轰的时刻,终于来临。
炮轰前的最后核查,是确保万无一失的关键 —— 也先帖木儿检查炮位、弹药、引火物,巴图额尔敦确认各队状态,驿卒传递那拉珠尔的最终指令,每一个环节都反复确认,避免因微小疏漏影响炮轰效果,紧张的氛围在晨光中愈发浓烈。
也先帖木儿的核查聚焦 “炮队细节”—— 他逐一检查每门炮的炮位是否偏移:“这门炮的土堆被风吹塌了一点,再堆高些,防止反冲;那门炮的瞄准标木杆松了,用铜销重新固定。” 炮手们立刻按要求调整,动作熟练而迅速。他还检查弹药的摆放:“石弹要放在炮口左侧,方便填弹;油脂袋与火折子放在右侧,别弄混,填弹后立刻引火,别耽误时间。”
巴图额尔敦的核查则针对 “各队状态”—— 他走到步兵盾阵前,拍了拍一名年轻步兵的盾:“盾要扎紧,别松动,叛军的箭矢很猛,松了会被射穿。” 年轻步兵用力将盾往下按了按:“将军放心,我扎得很牢!” 他又走到虎卫旁,看了看他们的马蹄麻布:“麻布没松动,冲锋时别发出声响,打叛军一个措手不及。” 孛鲁台道:“将军放心,虎卫已准备好,就等哨笛了!”
驿卒从黄草谷中军帐赶来,带来那拉珠尔的最终指令:“将军令,五更前发起炮轰,务必一举破帐,擒住也速蒙哥,若遇抵抗,可酌情增加炮轰次数,不必顾虑帐内财物,以平叛为重。” 巴图额尔敦接过指令,对驿卒道:“替我回禀父亲,各队已就位,炮轰即刻开始,定不辱命!” 驿卒领命,快马返回,马蹄声渐渐远去。
最后,也先帖木儿让炮手进行 “填弹演练”—— 不点燃引火物,只将石弹填入炮膛,再取出,熟悉填弹节奏:“填弹时要两人配合,一人扶炮身,一人填弹,动作要快,别让石弹磕碰炮口,” 帖木格示范着,“填弹后,立刻将油脂袋放在引火孔旁,火折子吹燃,随时准备点燃。” 炮手们反复演练,填弹速度越来越快,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漏刻的水滴落在 “四更五十五分”,巴图额尔敦抬手示意:“停止演练,准备炮轰!” 炮手们立刻停止动作,将石弹填入炮膛,油脂袋放在引火孔旁,火折子吹燃,火星在晨光中闪烁。也先帖木儿蹲在最左侧的炮前,对炮手们道:“听我口令,一起引火,别慌,精准命中!”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汗帐的木门上,一场决定西北平叛成败的炮轰,即将拉开序幕。
首轮炮轰的实施,如惊雷破夜 —— 炮手们按也先帖木儿的口令点燃引火物,五门虎蹲炮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石弹裹挟着风声飞向汗帐,巴图额尔敦高声喊出 “苍狼之法,当随虎爪而新” 的口号,士气大振,叛军在炮声中惊慌失措,汗帐木门出现裂痕,首轮炮轰收效显着。
“点燃!” 也先帖木儿一声令下,五名炮手同时将燃着的火折子凑向引火孔 —— 油脂遇火瞬间燃烧,火焰顺着引火孔窜入炮膛,“轰!轰!轰!” 连续五声巨响,震得地面微微颤抖,炮口喷出浓密的烟雾,遮住了晨光,石弹在烟雾中划出五道弧线,直奔汗帐木门。
巴图额尔敦勒住战马,拔出玄铁刀,指向汗帐,高声呐喊:“苍狼之法,当随虎爪而新!兄弟们,破帐擒贼!” 士兵们齐声呼应,呐喊声盖过了炮声的余响,步兵盾阵中的士兵们握紧盾牌,虎卫们的呼吸愈发急促,骑兵们也盯着暗门出口,随时准备拦截逃跑的叛军。
石弹相继命中汗帐木门 —— 第一枚石弹砸在木门左侧,留下一个碗口大的凹痕;第二枚命中中心,木门剧烈晃动,木屑飞溅;第三枚砸在右侧,与第一枚的凹痕形成呼应;第四、五枚则砸在同一处,“咔嚓” 一声,木门出现一道三寸长的裂痕,裂痕处还在不断扩大。帐内传来叛军的惊叫与混乱的脚步声,显然也速蒙哥与亲信们被炮声吓得慌了神。
烟雾渐渐散去,也先帖木儿立刻让人检查弹着点:“很好!五枚石弹都命中了,木门已有裂痕,再轰一轮,定能将其轰开!” 帖木格带着炮手们快速清理炮膛,准备填入新的石弹:“炮膛温度很高,清理时要小心,别烫伤手!填弹要快,叛军可能会趁机冲出来!” 工匠们则递上新的油脂袋与火折子,确保第二轮炮轰能快速展开。
帐内的也速蒙哥此刻已没了之前的嚣张 —— 他坐在虎皮椅上,脸色苍白,手中的弯刀掉在地上,亲信们围在他身边,有的主张 “从暗门逃跑”,有的则说 “拼了”,却没人敢主动出去抵抗。“外面的炮太猛了…… 咱们根本挡不住……” 一名亲信颤抖着道,“也速蒙哥大人,还是逃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也速蒙哥看着晃动的木门与不断扩大的裂痕,眼中满是绝望,却仍嘴硬:“慌什么!咱们还有亲卫,他们冲进来,就跟他们拼了!”
第二轮炮轰的调整与实施,针对首轮弹着点优化 —— 炮手们微调炮口角度,将所有炮口对准木门的裂痕处,确保石弹能集中轰击同一位置,也先帖木儿亲自校准每一门炮的瞄准标,巴图额尔敦则加强对叛军的警戒,防止其在炮轰间隙突袭,最终第二轮炮轰成功轰开汗帐木门,为虎卫冲锋扫清障碍。
角度调整聚焦 “集中火力”—— 也先帖木儿让炮手们将炮口均对准木门的裂痕处:“首轮已打开缺口,第二轮集中轰击这里,石弹的冲击力会更大,能更快轰开木门,” 他用手指着裂痕,“你们看,裂痕从中心延伸到右侧,集中轰击中心,就能让裂痕扩大,木门自然会塌。” 炮手们趴在地上,通过瞄准标反复确认角度,帖木格则用测角仪复核:“这门炮角度偏了一寸,再往左调一点;那门炮正好,固定炮身。”
警戒加强则针对 “叛军突袭”—— 巴图额尔敦派五十名虎卫,悄悄靠近汗帐周围的草丛,与之前的探子汇合,监视帐内动静:“叛军可能会在咱们调整炮位时,从帐门或暗门冲出,你们要盯紧,一有动静就发信号,” 他对虎卫们道,“别靠太近,帐内可能有弓箭手,注意安全。” 虎卫们点头,趴在草丛中,目光紧盯着汗帐的门与窗户,手中的短刀已出鞘。
弹药填入时,工匠们特意挑选了重量稍重的石弹:“重石弹冲击力更大,能砸开木门,” 一名老工匠道,“但填弹时要更小心,别卡壳,不然会耽误时间。” 炮手们两人一组,一人扶稳炮身,一人用力将石弹填入炮膛,动作比首轮更快,也更默契 —— 他们知道,这一轮炮轰,将决定战斗的胜负。
“点燃!” 也先帖木儿再次下令,五门虎蹲炮又一次发出轰鸣,这一次的声音比首轮更响,石弹如五道黑色的闪电,直奔汗帐木门的裂痕处。第一枚石弹命中裂痕中心,裂痕瞬间扩大至一尺;第二枚紧随其后,木门 “吱呀” 作响,开始倾斜;第三枚砸在倾斜的木门上,“轰隆” 一声,木门终于塌倒在地,扬起的木屑中,汗帐内的景象暴露在众人眼前 —— 叛军亲卫们乱作一团,有的躲在帐柱后,有的则朝着暗门方向逃跑。
巴图额尔敦看到木门倒塌,立刻对小旗手道:“吹冲锋哨!” 小旗手吹响 “三长” 的哨笛,哨笛声在战场上回荡,孛鲁台率先带着虎卫冲锋:“冲啊!擒住也速蒙哥!” 虎卫们如潮水般冲向汗帐,玄铁刀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帖木格的步兵也紧随其后,盾阵散开,士兵们手持短刀,清理帐外的残敌;博罗的骑兵队则加强了暗门的封锁,弓箭手上弦,随时准备射击。
叛军的慌乱应对与最终溃败,在木门轰开后达到顶峰 —— 也速蒙哥试图组织亲卫抵抗,却无人响应,亲卫们纷纷弃械逃跑,有的冲向暗门,有的跪地投降,也速蒙哥本人也在逃跑途中被虎卫擒获,叛军的抵抗彻底瓦解,汗帐之战以元军胜利告终。
木门塌倒的瞬间,也速蒙哥大喊:“都别跑!跟他们拼了!谁杀了巴图额尔敦,我赏他十顷牧地!” 可亲卫们早已没了斗志,有的甚至直接扔掉兵器,跪地求饶:“别杀我!我是被强征来的!” 只有几名死忠亲卫,拔出弯刀,冲向虎卫,却被玄铁刀砍中手臂,弯刀落地,惨叫着被制住。
也速蒙哥见无人响应,便转身朝着暗门方向逃跑 —— 暗门在帐内东侧的帐柱后,他推开帐柱旁的木板,露出一道仅容一人通过的通道,刚要钻进去,却被冲进来的巴图额尔敦拦住:“也速蒙哥,哪里跑!” 巴图额尔敦的玄铁刀直指他的咽喉,也速蒙哥吓得腿一软,瘫倒在地,口中还在求饶:“别杀我!我投降!我愿意归顺朝廷!”
帐外的叛军亲卫,看到汗帐木门被轰开,虎卫冲了进去,也纷纷放弃抵抗 —— 有的跪在地上,双手抱头;有的朝着后山逃跑,却被博罗的骑兵拦住,弓箭射中战马,摔在地上,被骑兵擒住;还有的试图藏在空营帐中,却被步兵搜出,捆缚起来。帖木格带着步兵,逐一清理汗帐周围的残敌,收缴丢弃的兵器,防止有叛军隐藏。
巴图额尔敦让虎卫将也速蒙哥捆缚起来,押出汗帐 —— 也速蒙哥的皮甲歪斜,头发散乱,早已没了之前的威风,士兵们看到他被擒,纷纷欢呼起来。巴图额尔敦走到他面前,冷声道:“也速蒙哥,你勾结阿鲁台叛乱,劫掠部民,今日被擒,还有何话可说?” 也速蒙哥低着头,声音颤抖:“我…… 我认罪…… 求将军饶我一命……”
帐内的清理工作同步进行 —— 虎卫们搜出阿鲁台留下的书信(之前阿鲁台已从另一通道逃跑,留下也速蒙哥断后)、粮草账本与军械清单,这些都将作为叛乱的证据;工匠们则检查帐内是否有其他暗门或陷阱,确保无遗漏。孛鲁台拿着书信,走到巴图额尔敦面前:“将军,阿鲁台跑了,留下也速蒙哥断后,书信里提到他要去阿尔泰山,投靠忽都鲁帖木儿。” 巴图额尔敦点头:“立刻派人将书信送给父亲,请求追击阿鲁台,绝不能让他逃脱!”
炮轰后的初步控制与战果清点,是平叛之战的重要节点 —— 巴图额尔敦组织士兵清理战场、清点俘虏与战利品、安抚被俘的叛军士兵,同时向那拉珠尔传递 “汗帐已破、也速蒙哥被擒” 的捷报,为后续追击阿鲁台与安抚部民做好准备,体现 “平叛需狠、治民需仁” 的理念。
战场清理由帖木格的步兵负责 —— 士兵们将倒塌的汗帐木架搬到一旁,清理地上的木屑与石弹碎片;将叛军的尸体抬至指定区域,等待后续掩埋;对受伤的叛军士兵,派军医进行诊治,确保他们不会因失血过多死亡。“清理时要仔细,别留下兵器或陷阱,防止后续有人受伤,” 帖木格道,“对受伤的叛军,要一视同仁,别虐待他们,咱们是平叛,不是杀戮。”
战果清点在汗帐前的广场上进行 —— 俘虏方面,擒获也速蒙哥及其亲信将领八人,叛军士兵三百余人;战利品方面,缴获弯刀五百余把、长矛八百余支、青稞两千石、干草五千斤,还有阿鲁台留下的牧地文书与叛乱书信;武器损毁方面,虎蹲炮无一损坏,步兵伤亡二十人,虎卫伤亡十五人,骑兵无伤亡。巴图额尔敦看着清点册,对身边的吏员道:“记录要详细,尤其是叛乱书信与牧地文书,这是定罪的关键。”
被俘叛军士兵的安抚则体现 “治民需仁”—— 巴图额尔敦让张谦派来的粮草队,给被俘士兵分发青稞饼与水:“你们中很多人是被强征来的,只要真心归顺,朝廷不会追究你们的责任,还会给你们分牧地,让你们回家与家人团聚,” 他对士兵们道,“若有人愿意加入朝廷大军,平定阿鲁台,还能获得赏赐;若想回家,等战事结束,便会派人送你们回去。” 被俘士兵们听后,纷纷点头,眼中露出感激的神色,不少人表示愿意归顺。
捷报传递由三名亲信驿卒负责 —— 他们带着 “汗帐已破、也速蒙哥被擒” 的消息,快马前往黄草谷中军帐,同时带去阿鲁台逃往阿尔泰山的情报,请求那拉珠尔下令追击。驿卒们策马疾驰,马蹄扬起的尘土在晨光中划出三道直线,他们知道,这封捷报不仅是战斗的胜利,更是西北草原安稳的希望。
最后,巴图额尔敦下令在汗帐原址旁搭建临时营帐,用于关押也速蒙哥及其亲信,同时作为后续指挥的据点:“派五十名虎卫看守临时营帐,别让也速蒙哥逃跑;再派一百名步兵,在周围设哨卡,防止阿鲁台的残部反扑,” 他对将领们道,“咱们不能松懈,阿鲁台还没被擒,平叛之战还没结束,要继续做好准备,随时待命追击!” 将领们齐声领命,广场上的士兵们也开始有序忙碌,汗帐之战虽已结束,但西北平叛的征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