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4 章:虎啸扰营(至元四十六年秋虎卫吹哨仿虎啸惑敌)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白石头坡,三更前的夜色如墨,叛军营地外围的矮丛里,巴图额尔敦指尖捏着一枚三寸长的骨哨 —— 哨身泛着浅黄光泽,是草原黑虎的颌骨所制,表面打磨得光滑,一端钻有三个小孔,孔旁刻着细微的虎纹。他将哨口抵在唇边,轻轻吹了口气,一道低沉绵长的声响从哨中溢出,像极了草原深谷中真虎的远啸,惊得身旁草丛里的蟋蟀骤然停鸣。
“这虎哨的音色,比昨日又准了些。” 身后传来孛鲁台的低语,他身着轻便皮甲,腰间悬着短刀,目光扫过前方叛军营地的轮廓 —— 东侧马厩里,隐约可见成片的战马剪影,马倌们正提着马灯,在马厩间来回走动,给战马添夜草。“叛军的战马多是草原牧马,自幼怕虎啸,只要咱们的虎哨声够真,定能让它们受惊骚动,乱了叛军的阵脚。”
巴图额尔敦放下虎哨,用麻布擦拭哨口的水汽:“方才试吹,百米外的马厩已有战马甩尾,再靠近些,到马厩西侧的岩石后,效果会更好。只是马厩旁有两名巡逻兵,需先解决他们,才能安心吹哨。” 他指了指前方二十丈处的两名叛军士兵,两人正靠在岩石上闲聊,手中的长矛斜倚在身侧,警惕性不高。
身旁的虎卫百户合撒儿(曾猎虎多年,熟悉虎啸)接过虎哨,也吹了一声 —— 这声更短促,带着几分凶厉,像虎崽被惊扰时的咆哮,马厩里立刻传来几声战马的嘶鸣,一名马倌举着马灯,朝声音方向张望。“成了!” 合撒儿眼中闪过喜色,“这声连我都差点以为是真虎,叛军的战马定受不了。”
巴图额尔敦示意众人伏低身体,指尖指向马厩西侧的隐蔽点:“合撒儿带五名虎卫,先解决那两名巡逻兵;我带十名虎卫,携带虎哨潜至岩石后;其余人在原地警戒,若叛军察觉,便放绿色烟火求援。记住,全程静音,只在我手势示意后,再吹哨。” 虎卫们纷纷点头,借着夜色的掩护,像猎豹般朝着各自的目标移动,草叶划过皮甲的轻响,很快便被夜风掩盖。
虎哨的制备是 “虎啸惑敌” 的基础 —— 工部老工匠帖木儿(曾为蒙古部落制猎哨三十年)带着五名工匠,以草原黑虎颌骨为材,经选材、打磨、钻孔、调音四步,制成三十枚虎哨,每一枚都需能模仿 “远啸、近吼、幼啼” 三种虎声,确保能全方位惊扰叛军战马。
选材环节在黄草谷的工匠作坊进行 —— 帖木儿从岭北行省送来的兽骨中,挑出十根成年黑虎的颌骨,骨身需粗壮、无裂痕,长度在三寸至三寸半之间。“虎骨密度高,制成的哨子音色沉厚,最像真虎啸,” 帖木儿拿起一根颌骨,用手指敲了敲,声音清脆,“这根骨头上有裂痕,吹哨时会漏风,音色不准,不能用;那根骨身太细,声音会尖,像狐狸叫,也不行。” 最终选出六根合格的颌骨,足够制作三十枚虎哨(每根颌骨可制五枚)。
打磨过程需格外细致 —— 工匠们用细砂纸反复打磨颌骨表面,先磨去骨上的筋肉残留,再将骨身磨成圆柱形,两端磨出斜角,方便含在唇边。帖木儿示范打磨:“磨的时候要顺着骨纹,别来回磨,不然会出毛边,吹哨时会扎嘴。” 一名年轻工匠磨出了毛边,帖木儿立刻接过砂纸,手把手教他:“你看,这样顺着骨纹推,表面就光滑了。” 经过一个时辰的打磨,三十枚虎哨的雏形渐渐成型,骨身泛着温润的光泽。
钻孔与调音是关键 —— 帖木儿在每枚虎哨的一端,按 “上一、下二” 的位置钻三个小孔,孔径大小有别:上孔直径二分,下两孔直径一分半。“孔的大小决定音色,上孔负责高音,下两孔负责低音,” 帖木儿拿起一枚钻好孔的虎哨,吹了一声,音色偏高,便用细针略微扩大下孔,再吹时,音色立刻低沉下来,“这样调整,就能模仿真虎的远啸了。” 工匠们按此法逐一调音,每调完一枚,便让合撒儿(熟悉虎啸)试听,直到合撒儿点头认可,才算合格。
最后,工匠们在虎哨表面刻上细微的虎纹 —— 虽不显眼,却能让虎卫们快速识别自家的哨子,避免与叛军的普通骨哨混淆。帖木儿还在每枚虎哨的尾端,系上一小段黑色皮绳,方便虎卫挂在颈间,不易丢失。“这些虎哨,每一枚都能吹三种声:长吹是远啸,短吹是近吼,快吹是幼啼,” 帖木儿将三十枚虎哨交给巴图额尔敦,“用的时候含紧哨口,气息要稳,别漏气。” 巴图额尔敦接过虎哨,试吹一枚,远啸声在作坊里回荡,连门外的战马都惊得甩了甩尾巴,他满意道:“好哨!定能惑住叛军的战马。”
虎卫的遴选需兼顾 “静音潜行、虎啸模仿、应急应变” 三能力 —— 巴图额尔敦从八千虎卫中挑出五十名精锐,均是身形矫健、熟悉草原地形、能快速掌握虎哨用法的士兵,还需通过 “静音潜行测试” 与 “虎啸模仿测试”,确保潜入时不暴露,吹哨时能惑敌。
静音潜行测试在二更初的谷内草丛进行 —— 虎卫们身着轻便皮甲,马蹄裹四层麻布(比普通潜行多一层,减少声响),按五人一组,在布满碎石与枯草的地上行走半里,巴图额尔敦与孛鲁台站在百丈外监听,若听不到任何声响,则合格。一名虎卫不小心踢到碎石,发出 “咔嚓” 声,立刻被淘汰:“潜行时要盯着脚下,避开碎石,叛军营地外围多碎石,这点做不到,定会暴露。” 被淘汰的虎卫红着脸退下,其余虎卫则更加谨慎,最终有七十人通过潜行测试。
虎啸模仿测试则由合撒儿负责 —— 他先示范三种虎声的吹法:“长吹三息,气息均匀,是远啸,用来惊散马厩外围的战马;短吹一息,气息急促,是近吼,用来惊马厩内的战马;快吹三短息,是幼啼,用来吸引马倌的注意力,让他们离开马厩。” 七十名虎卫逐一试吹,合撒儿仔细听着:“你的远啸气息不稳,中间断了,再练;你的近吼太尖,像狼叫,调整气息。” 经过反复练习,最终五十名虎卫能精准吹出三种虎声,合撒儿点头:“这五十人,吹的虎啸连我都快分不清真假,定能惑住叛军。”
应急应变测试则模拟突发情况 —— 巴图额尔敦让两名亲兵伪装成叛军巡逻兵,突然出现在 “潜行路” 上,测试虎卫的反应:“若遇巡逻兵,要第一时间伏地隐蔽,别冲动,等巡逻兵走远再行动;若被发现,便吹幼啼,假装是草原幼虎叫声,混淆视听,再趁机脱身。” 一名虎卫被 “巡逻兵” 发现,他立刻伏地,吹起幼啼,“巡逻兵” 愣了愣,以为是真幼虎,便转身离开,虎卫趁机溜走。巴图额尔敦道:“应变不错,记住,咱们的目的是扰敌,不是杀敌,能不暴露就不暴露。”
遴选完成后,巴图额尔敦将五十名虎卫分为五组,每组十人,设一名组长(由通过测试的百户担任),每组配六枚虎哨(备用一枚),还携带短刀与麻绳(若遇巡逻兵,可捆缚制服,不杀人)。“每组负责一个区域:一组潜至马厩西侧,吹远啸;二组潜至马厩南侧,吹近吼;三组潜至马厩东侧,吹幼啼;四组、五组在外侧警戒,防止叛军包抄,” 巴图额尔敦指着叛军营地地图,“各组按‘三更十五分’同时发声,别早别晚,确保声势够大,让整个马厩的战马都受惊。” 虎卫们齐声领命,眼中满是信心,只待夜色再浓,便潜入叛军营地外围。
潜入前的静音准备,需对虎卫的装备、动作、路线进行全方位优化 —— 从马蹄包裹到兵器处理,从行进姿势到呼吸节奏,每一处细节都需确保 “无响、无痕、无迹”,避免潜入时被叛军察觉,影响 “虎啸惑敌” 的计划。
马蹄包裹用 “双层麻布 + 羊毛”—— 工匠们将厚麻布裁成三尺见方,先裹一层在马蹄上,再铺一层羊毛(增加缓冲),最后再裹一层麻布,用麻绳系紧,绳结藏在马蹄内侧,避免摩擦发声。巴图额尔敦蹲下身,摸了摸一匹战马的马蹄:“羊毛要铺匀,别太厚,不然战马走路会打滑;麻绳系紧,别松动,不然行军时会磨出声响。” 工匠们逐一检查,确保五十匹战马的马蹄包裹都符合要求,一名工匠道:“这样包裹,战马踩在碎石上,也只会有极轻的‘噗’声,百丈外听不到。”
兵器与配饰的处理更细致 —— 虎卫的短刀刀鞘缠四层布条,刀柄缠麻布(防滑且减少握持时的摩擦声);玄铁盔的护耳用皮绳系死,防止晃动发声;身上的铜制配饰(如腰牌)全部取下,放在营地的行囊中,只带必要的虎哨、短刀与麻绳。巴图额尔敦检查一名虎卫的装备:“你的腰牌怎么还在?快取下,铜牌碰撞的声音最容易被察觉。” 虎卫连忙取下腰牌,交给留守的亲兵,确保身上没有任何会发声的金属配饰。
行进姿势与呼吸节奏也有严格要求 —— 行进时需弯腰,重心放低,脚步轻抬轻放,像草原上的孤狼般无声移动;呼吸需浅而匀,用鼻腔吸气,用口腔呼气,避免呼吸声过重。巴图额尔敦示范行进姿势:“步子别太大,每步半尺,落地时先脚掌后脚跟,减少与地面的接触声;呼吸时别张口太大,不然夜间会有白气,容易被叛军看到。” 虎卫们跟着练习,很快便掌握了要领,行进时几乎与夜色融为一体。
潜入路线的最终确认由探子完成 —— 两名探子提前半个时辰,潜至叛军营地外围,标记出 “碎石少、草丛密” 的路线,用白石头在地上摆出箭头,指引虎卫前进。探子回报:“马厩西侧有一片矮丛,能藏下一组虎卫;南侧有一道土沟,可藏下二组;东侧有几棵枯树,能掩护三组;外侧的四组、五组可藏在北侧的高地上,视野好,也易撤退。” 巴图额尔敦看着路线图:“路线选得好,既能隐蔽,又能近距离吹哨,就按这个路线走。”
所有准备完成后,五十名虎卫在谷口集结,巴图额尔敦最后检查一遍装备:“马蹄包裹紧了吗?虎哨带够了吗?短刀缠布条了吗?” 虎卫们齐声应答:“紧了!够了!缠了!” 巴图额尔敦点头:“出发!记住,静音潜行,准时发声,扰敌为主,别恋战!” 五十名虎卫如一道黑色的影子,消失在夜色中,朝着叛军营地的方向潜行而去。
虎啸模仿的专项训练,是确保 “惑敌” 效果的关键 —— 合撒儿带着五十名虎卫,在黄草谷的僻静处反复练习,从音色、气息到发声时机,每一个细节都力求与真虎啸无异,还需模拟叛军营地的马厩环境,调整吹哨的角度与力度,确保虎啸声能精准传到战马耳中,引发骚动。
音色校准需对照真虎啸录音(用羊皮纸卷成筒,记录虎啸的声波纹路)—— 合撒儿将之前猎虎时录下的真虎啸声波图展开,与虎卫吹哨的声波图比对:“真虎远啸的声波是平缓的长波,你的声波中间有起伏,气息再稳些;真虎近吼的声波是急促的短波,你的声波太散,气息再集中些。” 虎卫们按声波图调整,反复练习,直到吹出的虎啸声波与真虎啸几乎一致,合撒儿道:“这样吹,战马听了定会以为是真虎来了,想跑都来不及。”
气息控制训练则针对 “长时间吹哨”—— 远啸需持续三息,近吼需快速发力,幼啼需连续换气,虎卫们常因气息不足,导致虎啸声变形。合撒儿教他们 “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肚子收进去,这样气息更足,能支撑三息的远啸。” 虎卫们跟着练习,一名年轻虎卫之前吹远啸到两息就断,练了半个时辰后,已能完整吹完三息,他兴奋道:“合撒儿百户,这个呼吸法真管用!”
发声角度与力度的调整,需模拟马厩环境 —— 探子带回了叛军马厩的尺寸(长五十丈,宽二十丈,高丈二),工匠们在谷内搭了一个缩小版的马厩模型,马厩内摆放稻草人(代表战马)。合撒儿让虎卫们在模型外围不同位置吹哨:“站在西侧吹,要朝马厩顶部吹,声音会顺着屋顶传到马厩内;站在南侧吹,要朝马厩门吹,声音能直接进马厩;站在东侧吹,要朝马倌的帐篷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虎卫们在不同位置练习,调整角度与力度,直到模型内的 “战马”(稻草人)都被 “虎啸” 惊得晃动(用细线牵动稻草人,模拟战马骚动)。
模拟实战训练则还原 “潜入 - 吹哨 - 撤退” 的全流程 —— 虎卫们按分组,潜至模型马厩外围,在合撒儿的口令下,同时吹起不同的虎声:一组远啸,二组近吼,三组幼啼,马厩内的 “战马” 立刻骚动起来,“马倌”(亲兵扮演)举着灯,朝幼啼声的方向跑去。“很好!” 合撒儿道,“马倌被幼啼吸引走了,咱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接下来只要再吹一轮虎啸,战马定会冲出马厩,乱了叛军的阵脚。” 虎卫们反复演练,直到每个环节都流畅无误,巴图额尔敦看着训练成果,点头道:“训练到位了,实战时定能成功。”
潜入过程需 “按标记行、避巡逻兵、藏身形”—— 五十名虎卫分五组,沿着探子标记的路线,在三更前一刻抵叛军营地外围,途中避开三股巡逻兵,顺利潜入各自的隐蔽点,为 “虎啸惑敌” 做好准备。
一组(马厩西侧)由合撒儿带领,沿着碎石最少的草丛前进 —— 草丛高过膝盖,能完全遮住虎卫的身形,合撒儿走在最前,手中拿着一根细木枝,拨开前方的带刺藤蔓,避免藤蔓刮破皮甲发声。走到一处碎石堆前,他示意众人停下,自己先踩在碎石缝隙间,确认无响后,再让虎卫们跟着走,每一步都精准落在缝隙处,没有发出丝毫声响。半个时辰后,一组顺利抵达西侧矮丛,矮丛离马厩仅三十丈,能清楚看到马厩内的战马剪影。
二组(马厩南侧)由百户帖木格(擅长山地潜行)带领,需穿过一道土沟 —— 土沟深三尺,宽五尺,沟底满是干草,帖木格让虎卫们趴在沟底,慢慢向前蠕动,避免身体摩擦沟壁发声。沟的尽头有两名叛军马倌在闲聊,帖木格示意众人伏地,等马倌走远后,才带着虎卫们爬出土沟,藏进南侧的枯树后,枯树离马厩仅二十五丈,能听到马厩内战马的响鼻声。
三组(马厩东侧)由百户脱脱(熟悉马倌习性)带领,需绕过马倌的帐篷 —— 帐篷内亮着灯,马倌们正围着篝火聊天,脱脱让虎卫们贴着帐篷的阴影走,脚步轻得像猫,一名马倌起身倒水,虎卫们立刻伏地,屏住呼吸,等马倌回帐篷后,才继续前进,最终藏进东侧的高草丛,草丛离马厩仅二十丈,能看到马倌进进出出。
四组、五组(外侧警戒)则分别藏在北侧的高地与西侧的岩石后 —— 高地视野开阔,能看到叛军营地的主要通道;岩石后能掩护身形,还能观察马厩的动静。四组组长道:“咱们已看到三组的信号,他们已藏好,就等三更十五分了。” 五组组长则派两名虎卫,在通道旁设下简易预警 —— 用细线拴着铃铛,若有叛军巡逻兵靠近,铃铛会响,能提前示警。
所有组抵达隐蔽点后,用 “哨笛短吹” 传递信号(一短息,代表 “已就位”),巴图额尔敦在西侧矮丛中,收到四个短哨声,知道各组都已准备就绪,他看了眼怀中的漏刻,刻度指向 “三更十四分”,还有一分,便到约定的发声时间。他握紧手中的虎哨,目光落在马厩内的战马身上,心中默念:“再等片刻,就让你们受惊,乱了阿鲁台的阵脚。”
三更十五分一到,巴图额尔敦举起右手,向下一挥 —— 五组虎卫同时吹响虎哨,三种虎声在夜色中交织:一组的远啸绵长低沉,像从深谷中传来;二组的近吼急促凶厉,像在马厩外徘徊;三组的幼啼清脆连续,像在召唤同伴。马厩内的战马瞬间骚动起来,原本低头吃草的战马猛地抬起头,甩着尾巴,发出 “咴咴” 的嘶鸣,有的甚至用前蹄刨着地面,想要挣脱缰绳。
马倌们顿时慌了 —— 负责西侧马厩的马倌举着马灯,跑出帐篷,朝着远啸声的方向张望:“哪来的虎啸?这附近没老虎啊!” 他刚走两步,二组的近吼又响起,马厩内的战马嘶鸣得更厉害,几匹性子烈的战马,竟挣断了缰绳,朝着马厩外冲去。“不好!马惊了!” 马倌大喊着,想要拦住冲出去的战马,却被另一匹受惊的战马撞倒在地,马灯摔在地上,火焰点燃了旁边的干草,冒出阵阵黑烟。
东侧马厩的马倌听到幼啼声,以为是幼虎迷路,举着马灯想去查看:“幼虎?别伤了战马!” 他刚离开马厩,三组的虎卫又吹起近吼,东侧的战马也开始骚动,挣脱缰绳的战马越来越多,有的朝着营地深处跑去,有的则在马厩外乱撞,踩坏了旁边的帐篷,惊醒了熟睡的叛军士兵。“马惊了!快拦马!” 叛军士兵们衣衫不整地跑出帐篷,有的拿着马鞭,有的拿着绳索,想要控制受惊的战马,却根本拦不住 —— 战马被虎啸吓得失了魂,只知道四处乱冲。
巴图额尔敦看着马厩内的混乱,眼中闪过一丝笑意,他对身边的合撒儿道:“再吹一轮远啸,让战马跑得更远些,乱得更彻底。” 合撒儿点头,深吸一口气,吹起绵长的远啸,这声虎啸比之前更响,连营地深处的战马都被惊动,整个叛军营地,到处都是战马的嘶鸣与叛军的呼喊声,原本安静的夜,瞬间变得混乱不堪。
叛军将领们也被惊醒 —— 阿鲁台的亲信帖木儿(非管控司吏员)穿着睡衣,跑出汗帐,看到四处乱冲的战马,急得大喊:“快!把马拦住!别让战马跑丢了!没有战马,咱们怎么打仗!” 叛军士兵们四处追马,有的甚至忘了值守哨卡,营地的布防瞬间出现漏洞。巴图额尔敦看到叛军的哨卡士兵都跑去拦马,对虎卫们道:“目的达到了,撤!” 五组虎卫按原路,悄无声息地撤离,身后的叛军营地,仍在为受惊的战马混乱不已。
虎啸惑敌成功后,后续的战术配合需 “借乱推进、巩固漏洞、传递情报”—— 那拉珠尔收到虎卫发出的 “惑敌成功” 信号(白色烟火)后,立刻调整部署,让虎卫主力趁机推进至汗帐外围,步兵队加快速度,抢占叛军因混乱暴露的哨卡,博罗的骑兵队则加强对退路的封锁,确保叛军无法组织有效反扑。
那拉珠尔在中军帐内,看到远方升起白色烟火,立刻对身边的亲兵道:“传令孛鲁台,带虎卫主力,趁叛军混乱,推进至汗帐外围,控制三层哨卡;传令帖木格,步兵队加快速度,抢占马厩附近的哨卡,堵住叛军的反扑路线;传令博罗,加强东侧退路的封锁,别让阿鲁台趁机逃遁。” 亲兵们立刻骑马出发,将指令传递给各队将领。
孛鲁台收到指令时,正带着虎卫主力在汗帐西侧两里外待命,他立刻下令:“推进!静音前进,利用叛军的混乱,快速控制哨卡!” 虎卫们贴着地面,朝着汗帐的方向前进,途中遇到几名慌乱的叛军士兵,不等他们反应,便用短刀制服,拖到草丛中。很快,虎卫主力便抵第一层哨卡,哨卡的士兵早已跑去拦马,虎卫们不费吹灰之力便控制了哨卡,孛鲁台道:“留下十人守哨卡,其余人继续推进,拿下第二层!”
帖木格的步兵队也加快了速度 —— 撞车的轮轴涂满牛油,推进时几乎无声,云梯手扛着云梯,脚步比之前快了一倍。抵达马厩附近的哨卡时,哨卡内空无一人,步兵们立刻架起云梯,爬上哨卡的箭楼,控制了箭楼的视野,帖木格道:“盾牌手组成盾阵,守住哨卡,清理队去马厩附近,收拢叛军丢弃的兵器,别让他们回来拿。” 清理队的士兵们快速行动,将叛军丢弃的长矛、弓箭收拢起来,堆在哨卡旁,确保叛军无法再用。
博罗的骑兵队则在东侧退路增设了伏兵 —— 原本五千骑兵,又从预备队调了两千,伏在退路的山谷两侧,弓箭手们搭好箭,瞄准谷口,骑兵们则握紧短刀,随时准备冲锋。博罗道:“叛军现在混乱,阿鲁台很可能会趁机逃遁,咱们一定要守住谷口,别让他跑了!” 骑兵们齐声应诺,目光紧紧盯着谷口,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巴图额尔敦带着五十名虎卫返回后,立刻向那拉珠尔汇报惑敌情况:“将军,叛军的战马至少有一半受惊逃走,剩下的也乱作一团,营地布防漏洞很多,现在是进攻汗帐的最佳时机!” 那拉珠尔看着汗帐方向的混乱火光,点头道:“好!传令各队,三更三十分,发起总攻,一举拿下汗帐,擒住阿鲁台!” 中军帐内的将领们齐声领命,一场因 “虎啸惑敌” 而提前的总攻,即将打响。
虎啸惑敌的效果评估,需从 “战马骚动程度、叛军布防漏洞、后续进攻便利” 三方面展开 —— 探子们潜入叛军营地外围,观察并记录相关情况,为总攻提供依据;巴图额尔敦与将领们则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总攻部署,确保能以最小的伤亡,拿下汗帐。
探子们分成三组,潜入叛军营地外围不同位置 —— 一组观察马厩:“马厩内的战马只剩不到三成,且多是受惊后被强行拴住的,战马焦躁不安,不断甩尾刨地,马倌们根本无法安抚,有的马倌还在四处寻找跑丢的战马,无暇顾及其他。” 二组观察哨卡:“三层哨卡中,第一层与第二层已空无一人,第三层只剩两名老弱士兵,正慌乱地看着营地内的混乱,根本没注意到咱们的探子;哨卡旁的投石机与箭楼,也无人值守,成了摆设。” 三组观察汗帐:“汗帐内的灯亮着,阿鲁台的亲信们正进进出出,神色慌张,有的在汇报战马情况,有的在组织士兵拦马,汗帐外的亲兵也少了一半,都去帮忙拦马了。”
探子们将观察结果汇总,交给巴图额尔敦:“将军,叛军现在不仅战马乱,人心也乱,很多士兵都在抱怨‘好好的怎么会有虎啸’,士气低落,根本没心思防御。” 巴图额尔敦将结果交给那拉珠尔,那拉珠尔看着记录,满意道:“虎啸惑敌的效果比预想的还好,战马乱了,叛军的骑兵就没了战力;布防漏了,咱们的进攻就更易;人心乱了,他们就没了抵抗的意志,总攻时,咱们定能事半功倍。”
根据评估结果,那拉珠尔调整了总攻部署 —— 虎卫主力不再从西侧岩石下进攻,而是改从马厩附近的漏洞切入,那里离汗帐更近,且叛军防御薄弱;步兵队则不再分两路包抄,而是集中兵力,从东侧的空哨卡推进,直接支援虎卫;博罗的骑兵队则派一千骑兵,绕至汗帐后侧,堵住阿鲁台向主峰中军大营的另一条小路(之前未发现的小路,因叛军混乱才暴露)。
孛鲁台对调整后的部署表示赞同:“从马厩附近切入,能直接避开汗帐外围的投石机,减少伤亡;且那里有很多受惊的战马,叛军不敢轻易靠近,咱们推进时更安全。” 帖木格也道:“东侧空哨卡无人值守,步兵队推进时不会遇到抵抗,能快速支援虎卫,形成合围。” 巴图额尔敦补充:“汗帐后侧的小路很隐蔽,若不是叛军混乱,咱们还发现不了,派骑兵堵住,阿鲁台就真的插翅难飞了。”
评估与调整完成后,那拉珠尔看了眼漏刻,刻度指向 “三更二十五分”:“还有五分,各队按调整后的部署就位,准备总攻!” 将领们纷纷领命,走出中军帐,朝着各自的部队走去,中军帐内的铜灯火焰,映着 “汗帐布防详图” 上的红色进攻路线,一场决定西北安稳的总攻,已箭在弦上。
虎啸惑敌的战术总结,在总攻发起前的间隙进行 —— 那拉珠尔召集巴图额尔敦、孛鲁台、合撒儿等参与惑敌的将领与士兵,复盘整个过程,总结经验与不足,为后续可能的类似战术提供参考,同时也激励士气,让士兵们更有信心拿下总攻。
那拉珠尔首先肯定了惑敌的成功:“此次虎啸惑敌,从虎哨制备到潜入吹哨,再到后续配合,都做得很好,不仅惊乱了叛军的战马,还乱了他们的人心,暴露了布防漏洞,为总攻创造了绝佳条件,你们立了大功!” 巴图额尔敦躬身道:“这是将军指挥得当,也是兄弟们齐心协力的结果,尤其是合撒儿百户,教大家吹虎啸,功不可没。” 合撒儿连忙道:“都是分内之事,能为平叛出力,是我的荣幸。”
接着,众人总结经验 —— 虎哨的选材用黑虎骨,音色最像真虎啸,是成功的基础;虎卫的遴选严格,确保了潜行与吹哨的质量;潜入路线的标记精准,避开了巡逻兵与碎石,减少了暴露风险;三种虎声配合吹,全方位惊乱战马,效果远超单一虎声。孛鲁台道:“以后再用类似战术,虎哨的数量可再多备些,以防途中损坏;潜入时可多派几名探子,提前清理巡逻兵,更安全。”
也指出了不足 —— 部分虎卫在潜入时,对碎石的躲避仍不够熟练,若不是路线标记精准,很可能暴露;幼啼声的吹法还有几名虎卫不够熟练,导致东侧马倌的注意力吸引得不够持久。巴图额尔敦道:“这些不足,后续会加强训练,确保下次不会再出现;此次因时间紧迫,训练不够充分,好在兄弟们应变快,才没影响效果。”
那拉珠尔最后道:“经验要记住,不足要改进,但现在不是细究的时候,总攻很快就要开始,希望大家能把惑敌时的细心与勇气,用到总攻中,一举拿下汗帐,擒住阿鲁台,平定叛乱,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 参与惑敌的虎卫们齐声呐喊:“拿下汗帐!平定叛乱!” 声音洪亮,回荡在黄草谷上空,与远处叛军营地的混乱声形成鲜明对比。
三更三十分,那拉珠尔下令 “总攻开始”,红色烟火再次升起,虎卫主力从马厩附近的漏洞切入,步兵队从东侧空哨卡推进,博罗的骑兵队守住退路,五万大军如潮水般朝着汗帐的方向进攻,叛军因战马混乱、布防漏洞,根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只能节节败退,一场决定西北命运的战斗,在 “虎啸惑敌” 的铺垫下,朝着胜利的方向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