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7 章:虎卫训锐(至元四十六年秋巴图额尔敦亲训虎卫备战)
杭爱山外围元廷大军的训练校场,晨雾还未散尽,两万虎卫已列成整齐的方阵 —— 玄铁甲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手中的角弓斜挎腰间,胯下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却无一人躁动。巴图额尔敦身着轻便皮甲,腰间别着那柄刻 “奋勇” 的战刀,快步走到方阵前,手中高举一束黑色的毛发:“诸位虎卫将士!咱们是大军的‘虎头’,三日后便要随父亲夜袭阿鲁台中军大营!今夜特训,要练两样东西 —— 头插草原黑虎尾毛,口衔骨制短哨!这不是装饰,是咱们夜战辨友、静音传信的关键!”
方阵中响起细微的议论声,虎卫统领孛鲁台上前一步,拱手道:“巴图额尔敦将军,虎卫虽为精锐,却从未在战时插毛衔哨,不知这两样东西,具体有何用处?” 巴图额尔敦将虎毛递给他,又从怀中掏出一支寸许长的骨哨:“孛鲁台统领请看,这黑虎尾毛,插在头盔左侧,夜色中虽不显眼,却能让同袍一眼认出,避免误伤;这骨哨,吹出来的声音低沉短促,不会被阿鲁台的巡逻兵察觉,不同节奏代表不同指令 —— 长哨一炷香是集结,短哨三声是进攻,连续短哨是撤退。夜袭需静音,靠喊杀传信易暴露,靠旗语夜色中看不清,这哨音便是最好的联络方式。”
那拉珠尔此时也骑马立于校场高台上,看着下方的虎卫,高声道:“巴图额尔敦此计甚妙!虎卫作为‘虎头’,需在夜袭中率先突破,辨友与传信至关重要。此次特训,由巴图额尔敦全权负责,诸位虎卫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虎卫们闻言,齐声应诺,之前的议论声消失无踪,目光都集中在巴图额尔敦手中的虎毛与虎哨上,晨雾渐渐散去,校场的训练氛围愈发浓厚。
巴图额尔敦将虎毛与虎哨分给身边的两名亲兵,对方阵道:“今日特训分两步 —— 上午备虎毛、制虎哨,下午练插毛、学哨令,明日全天磨合,后日验收!现在,随我去取虎毛与骨材,咱们动手准备!” 说罢,他翻身上马,率先向大军的物资营驰去,孛鲁台率虎卫方阵紧随其后,马蹄扬起的尘土,在晨雾未散的校场上划出一道清晰的轨迹。
物资营的帐内,堆放着各类军备 —— 玄铁甲、角弓、破甲箭,还有一堆用麻布包裹的东西。巴图额尔敦掀开麻布,露出里面黑色的虎毛,每一根都长约三寸,尾端带着细软的绒毛:“这是三年前岭北行省狩猎草原黑虎所得,共两千余根,正好够两万虎卫每人一根。孛鲁台统领,你派五百名虎卫,将虎毛分类整理,去除杂毛,用温水清洗晾干,再用细麻绳在尾端捆扎,方便插在头盔上。” 孛鲁台点头,立刻派亲兵去召集人手,虎卫们有序地围上前,开始整理虎毛,手指拂过粗硬的虎毛,眼中满是好奇。
草原黑虎尾毛的筹备,是特训的首要环节 —— 这虎毛并非寻常兽毛,草原黑虎在西北草原极为稀少,肉质可食,皮毛更是坚韧,尾毛尤为粗硬,插在头盔上既醒目又不易脱落,是辨认同袍的绝佳标识,其筹备过程也透着细致与严谨。
负责管理物资的老兵帖木格(非之前同名将领),捧着一本 “物资登记册” 走到巴图额尔敦面前:“将军,这黑虎尾毛是至元四十三年秋,阿术平章率部在阿尔泰山南麓狩猎所得,当时共猎获两只黑虎,尾毛全部取下,用盐腌制后存于干燥的木箱中,至今仍完好无损。” 他打开木箱,里面的虎毛用油纸包裹,取出一根,在阳光下泛着乌亮的光泽,巴图额尔敦接过,用手指捻了捻:“毛质粗硬,长度也合适,插在头盔左侧,既不影响拉弓,也能让同袍看清。”
五百名虎卫分成五十组,每组十人,在物资营外的空地上整理虎毛。一组中的老兵合撒儿,正用细齿梳梳理虎毛上的杂毛,动作轻柔:“这虎毛珍贵,得仔细梳理,不然插在头盔上毛毛躁躁,影响士气。” 身边的新兵脱脱,刚入伍半年,第一次接触黑虎尾毛,不小心扯断一根,顿时慌了神:“怎么办?断了一根!” 合撒儿见状,从自己的份例中取出一根:“无妨,我这根多留了一根,给你,下次小心些,这东西可不多。” 脱脱感激地点头,愈发小心地整理起来。
清洗虎毛用的是温盐水 —— 按 “一斤水加一两盐” 的比例调配,既能去除虎毛上残留的盐渍,又能让毛质更坚韧。虎卫们将梳理干净的虎毛放入温盐水中,浸泡半柱香后取出,用干净的麻布吸干水分,再挂在木架上晾干。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木架上的虎毛随风轻晃,乌亮的色泽愈发明显。巴图额尔敦巡查时,看到一名虎卫将虎毛直接放在阳光下暴晒,立刻上前制止:“不可暴晒!会让毛质变脆,容易断,需在阴凉处晾干,半柱香翻动一次。” 那名虎卫连忙将虎毛移到阴凉处,按巴图额尔敦的吩咐翻动。
晾干后的虎毛,还需用剪刀修剪尾端 —— 将参差不齐的绒毛剪齐,确保每根虎毛长度一致,都是三寸。负责修剪的虎卫是之前做过裁缝的帖木儿(非管控司吏员),他手中的剪刀磨得锋利,每剪一下都格外精准:“将军说了,长度要统一,这样插在头盔上才整齐,看着也有气势。” 修剪好的虎毛,再用细麻绳在尾端捆扎成小结,方便插入头盔的缝隙中固定。
一上午的忙碌后,两千余根虎毛全部整理完毕,分装在五十个木盒中,每个木盒上标注着 “虎卫某队” 的字样。巴图额尔敦检查后,满意地点头:“很好!明日训练插毛时,各队按木盒领取,不可混乱。现在,咱们去看虎哨的制作。” 说罢,他带着孛鲁台与几名虎卫,向工匠营走去,那里正忙着制作骨制短哨。
骨制短哨的制作,有严格的流程与标准 —— 选用三岁以上的牦牛骨(肉质紧实,骨头坚硬,制成的哨子音色浑厚),经选材、截断、钻孔、打磨、试音五步,才能制成符合要求的虎哨,每一步都由经验丰富的工匠操作,确保哨音清晰、耐用。
工匠营内,十名工匠围坐在木案旁,案上堆放着一根根长约五寸的牦牛骨,还有锯子、钻子、砂纸等工具。为首的工匠老阿古拉,已制作骨哨三十年,手艺精湛,他正拿着一根牦牛骨,用锯子小心翼翼地截断:“牦牛骨要选中段,这里骨头最粗,壁厚均匀,制成的哨子不易裂。” 他将截断的骨段放在手中掂量:“每段长三寸,直径一寸,这样吹出来的声音才够低沉,不会太尖锐被敌人察觉。”
截断后的骨段,需用钻子在侧面钻两个孔 —— 一个吹孔,一个音孔,孔的大小与间距有严格要求。老阿古拉拿着钻子,对着骨段的一端钻吹孔,孔直径约三分;再在距离吹孔一寸的位置钻音孔,直径两分:“吹孔大些,方便衔在口中吹气;音孔小些,能调节音色,让不同节奏更明显。” 旁边的年轻工匠学徒,学着老阿古拉的样子钻孔,却不小心将音孔钻偏了,老阿古拉见状,接过骨段:“别急,慢慢来,先在骨段上用墨笔画好标记,再按标记钻,就不会偏了。”
钻孔后的骨段,要用砂纸反复打磨 —— 先粗砂纸打磨表面,去除毛刺;再细砂纸打磨内壁,让气流通过更顺畅;最后用细布擦拭,让骨哨表面泛着温润的光泽。工匠们打磨时,都格外用心,手指磨得发红也不在意。老阿古拉拿起一个打磨好的骨哨,对着阳光看了看:“内壁光滑,没有凸起,这样吹出来的声音才不会有杂音。”
最关键的一步是试音 —— 老阿古拉拿起骨哨,衔在口中吹气,先是长哨,声音浑厚绵长,能传百丈远;再是短哨,声音短促有力;最后是连续短哨,节奏清晰。他对身边的工匠道:“每个哨子都要试音,长哨要够三十息,短哨要够五息,连续短哨要每息一次,不合格的要重新调整音孔大小。” 工匠们逐一试音,将不合格的骨哨挑出,重新钻孔打磨,直到哨音符合要求。
巴图额尔敦走进工匠营时,老阿古拉正拿着一批试音合格的虎哨,放在木盘中。巴图额尔敦拿起一个,衔在口中吹了一声长哨,声音果然浑厚,不刺耳:“阿古拉师傅,辛苦了!明日午时前,能否制作出两万支虎哨?” 老阿古拉点头:“将军放心,十名工匠连夜赶制,明日午时前定能完成,每一支都会试音合格。” 巴图额尔敦道:“好!明日午时,我派虎卫来取,辛苦各位师傅了。” 工匠们齐声应诺,手中的活计却没停,继续忙着制作虎哨。
下午的训练,先从 “头插虎毛” 开始 —— 巴图额尔敦亲自示范,教虎卫们如何将整理好的虎毛,稳固地插在头盔上,既要方便识别,又不影响战斗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格外细致,确保每一名虎卫都能掌握。
校场上,巴图额尔敦站在高台上,手中拿着一顶玄铁头盔和一根整理好的虎毛,对下方的虎卫方阵道:“头盔左侧有一道半寸宽的缝隙,是专门用来固定饰物的,咱们将虎毛尾端的麻绳结,塞进缝隙中,再用头盔内侧的细铁钩勾住麻绳,这样即便骑马奔驰、挥刀作战,虎毛也不会脱落。” 说罢,他将虎毛塞进头盔缝隙,用手指从内侧勾住麻绳,再戴上头盔,转身让四方的虎卫看清:“大家看,虎毛从头盔左侧伸出,约两寸长,既不挡视线,也不影响拉弓,奔跑时也不会晃动。”
虎卫们分成两百组,每组一百人,由各组的百户带领,开始练习插虎毛。一组中的百户博罗,先自己插好,再走到新兵身边指导:“麻绳结要塞紧,铁钩要勾牢,不然打仗时掉了,就没法辨认同袍了。” 新兵帖木儿试了三次,虎毛还是容易掉,博罗见状,接过他的头盔,仔细查看:“你这头盔的铁钩有点松,我帮你掰紧些。” 他用钳子将铁钩掰弯少许,再让帖木儿插虎毛,果然稳固多了。
巴图额尔敦在方阵中巡查,不时停下来纠正虎卫的动作 —— 有的虎卫将虎毛插在右侧,影响拉弓;有的虎卫塞麻绳结时太用力,把虎毛扯断;还有的虎卫没勾铁钩,虎毛一甩就掉。巴图额尔敦对插在右侧的虎卫道:“咱们都是右手拉弓,插在右侧会勾到弓弦,必须插在左侧!” 对扯断虎毛的虎卫,他从备用虎毛中取一根补上:“小心些,虎毛不多,断一根少一根。” 对没勾铁钩的虎卫,他亲自示范勾铁钩的动作:“这铁钩是关键,一定要勾住,不然白插了。”
练习半个时辰后,所有虎卫都能熟练地插好虎毛,巴图额尔敦下令:“全体上马,绕校场奔驰一圈,看看虎毛是否会掉!” 虎卫们翻身上马,排成整齐的队列,绕着校场奔驰,马蹄声整齐划一,头盔上的黑虎尾毛随风轻晃,却没有一根脱落。奔驰完毕,巴图额尔敦高声道:“很好!接下来,咱们学虎哨的指令!” 虎卫们翻身下马,重新列成方阵,目光集中在巴图额尔敦手中的虎哨上。
巴图额尔敦举起虎哨,对虎卫们道:“虎哨有三个基本指令 —— 长哨三十息,是‘集结’,听到后无论在何处,都要向哨音方向集结;短哨三声,每声五息,是‘进攻’,听到后按预定路线发起进攻;连续短哨十声,每声一息,是‘撤退’,听到后有序撤退,不可慌乱。现在,我吹一遍,你们仔细听。” 说罢,他衔住虎哨,先吹了一声长哨,浑厚的声音在校园上空回荡;再吹三声短哨,节奏清晰;最后吹十声连续短哨,急促却不杂乱。虎卫们屏息倾听,将每一种节奏记在心里。
虎哨指令的训练,是特训的核心 —— 需让每一名虎卫准确记住不同哨音对应的指令,还要在行动中快速反应,不出现混乱,巴图额尔敦采用 “先教后练、分组考核” 的方式,确保训练效果。
训练先从 “听哨辨指令” 开始 —— 巴图额尔敦随机吹不同的哨音,让虎卫们在听到后大声喊出对应的指令。他先吹了一声长哨,前排的虎卫齐声喊 “集结”;再吹三声短哨,虎卫们喊 “进攻”;又吹十声连续短哨,虎卫们喊 “撤退”。反复几次后,巴图额尔敦加快节奏,连续变换哨音,有的虎卫反应稍慢,喊错了指令,巴图额尔敦便停下来,重新讲解:“长哨要够三十息,别听到一半就喊;连续短哨是十声,不是九声也不是十一声,一定要数清楚。”
接着是 “持哨练习”—— 虎卫们每人领取一支试做的虎哨(正式的还在制作),衔在口中练习吹气。有的虎卫第一次衔骨哨,不习惯,吹气时漏气,哨音微弱;有的虎卫用力过猛,哨音尖锐刺耳。巴图额尔敦走到一名漏气的虎卫身边,示范道:“衔哨时,嘴唇要贴紧哨身,别留缝隙,吹气时用腹部发力,不是用喉咙,这样声音才浑厚。” 他让那名虎卫跟着练,几次后,哨音果然变得清晰。
分组考核环节,将两万虎卫分成两百组,每组一百人,由巴图额尔敦亲自考核。一组考核时,巴图额尔敦站在远处,随机吹哨音,组内的虎卫需根据哨音做出相应动作 —— 听到长哨,快速向巴图额尔敦身边集结;听到短哨,举刀做出进攻姿态;听到连续短哨,向后撤退五步。考核中,有一组在听到连续短哨时,有人撤退太快,撞到了身后的人,巴图额尔敦立刻让他们停下:“撤退要有序,按队列先后退,不能乱冲,不然在战场上会自乱阵脚。” 那组虎卫重新练习,直到动作整齐为止。
考核合格的组,会领到一面 “合格旗”,插在组前;不合格的组,需留下继续练习,直到合格。夕阳西下时,已有一百八十组考核合格,剩下的二十组,巴图额尔敦让孛鲁台负责指导,自己则去工匠营查看虎哨的制作进度。工匠营内,灯火通明,工匠们还在忙碌,老阿古拉拿着一批刚做好的虎哨,对巴图额尔敦道:“将军,已做好一万支,明日清晨再做一万支,午时前定能完成。” 巴图额尔敦点头:“辛苦各位师傅,明日清晨我派虎卫来取第一批虎哨。”
回到校场时,剩下的二十组也已考核合格,孛鲁台正组织虎卫们整理装备。巴图额尔敦道:“今日训练辛苦,大家回去后,将虎毛收好,明日清晨带至校场,咱们开始全天磨合训练 —— 白天练队列与哨音配合,夜间练静音行动与虎毛识别。” 虎卫们齐声应诺,有序地解散,头盔上的黑虎尾毛在夕阳下泛着光泽,像一群蓄势待发的猛虎。
夜间静音训练,是结合 “夜袭惑敌” 战术的关键环节 —— 需让虎卫们在夜色中,依靠虎毛识别同袍,凭借虎哨传递指令,不发出多余声响,确保夜袭时能悄无声息地接近敌军大营,巴图额尔敦特意选择了一处与阿鲁台大营外围地形相似的树林,模拟实战场景。
入夜后,月色昏暗,树林中一片寂静,只有风吹树叶的 “沙沙” 声。两万虎卫分成两队,一队作为 “进攻方”,需从树林东侧出发,悄悄接近西侧的 “防御方”(由一千名虎卫扮演),途中需依靠虎毛识别队友,用虎哨传递指令;另一队作为 “防御方”,需在树林中设置岗哨,模拟阿鲁台的巡逻兵,发现 “进攻方” 后发出信号。
巴图额尔敦亲自带领 “进攻方”,他将虎哨衔在口中,示意队员们弯腰前进,马蹄裹着麻布,几乎听不到声响。一名新兵不小心踩断了一根树枝,发出 “咔嚓” 声,巴图额尔敦立刻停下,吹了一声连续短哨(局部撤退),让附近的队员退到树林深处,待 “防御方” 的岗哨巡查过后,再继续前进。他对那名新兵道:“夜间行动,每一步都要小心,踩在树根或草地上,别踩枯枝,不然会暴露位置。” 新兵红着脸点头,后续行动愈发谨慎。
“进攻方” 行至树林中部时,遇到了 “防御方” 的岗哨,岗哨看到 “进攻方” 头盔上的虎毛,却不确定是友是敌,正想上前询问,巴图额尔敦立刻吹了一声长哨(集结),附近的 “进攻方” 队员迅速围拢,用角弓对准岗哨,岗哨见状,知道是 “自己人”,便放下兵器。巴图额尔敦道:“夜间识别,先看虎毛,再听哨音,若不确定,就吹一声短哨(询问),对方回应长哨便是友军,回应其他便是敌军,记住这个规矩。” 岗哨与 “进攻方” 队员都点头记下。
接近树林西侧时,“进攻方” 发现 “防御方” 的主力阵地,巴图额尔敦吹了三声短哨(进攻),队员们立刻分散开来,有的绕到阵地两侧,有的正面冲锋,用木棍(模拟刀矛)与 “防御方” 展开 “战斗”。战斗中,一名 “进攻方” 队员的虎毛被 “防御方” 扯掉,另一名队员误以为他是敌军,举棍就要打,巴图额尔敦及时制止:“没虎毛不一定是敌军,先吹询问哨!” 那名队员吹了一声短哨,对方却不会回应(因为虎毛被扯掉的队员没带哨子),巴图额尔敦便让他出示腰间的虎卫令牌,确认身份后才放行。
训练结束后,巴图额尔敦召集所有虎卫,在树林中总结:“今夜训练,大家做得不错,但也有不足 —— 有的队员踩枯枝暴露位置,有的队员没虎毛就无法识别,这些问题在实战中会致命。明日训练,咱们要重点练‘静音步法’与‘多方式识别’,确保夜袭时万无一失。” 虎卫们齐声应诺,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照在他们头盔上的虎毛上,泛着微弱的光泽。
“静音步法” 的训练,是为了让虎卫在夜袭时最大限度减少声响 —— 巴图额尔敦从蒙古故地的马倌那里学来 “草上踏” 的步法,这种步法讲究 “脚尖先落地,脚掌后跟进,重心放低”,适合在草原与树林中行走,几乎不会发出声响,他将这种步法教给虎卫,反复练习。
次日清晨,校场上铺了一层薄薄的干草,模拟草原的草地。巴图额尔敦站在高台上,示范 “草上踏” 的步法:“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指向前进方向,第一步先抬左脚,脚尖轻轻落地,再将脚掌慢慢放下,重心移到左脚,然后抬右脚,动作要慢,要轻,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他边说边演示,脚下的干草几乎没有发出声响。
虎卫们分成两百组,每组一百人,在干草上练习 “草上踏”。有的虎卫习惯了大步流星,动作太快,干草发出 “沙沙” 声;有的虎卫重心太高,走路摇晃,容易摔倒。巴图额尔敦走到一组前,让一名动作太快的虎卫停下:“别急,慢下来,每一步都要稳,脚尖落地时要轻,你看我,” 他陪着那名虎卫走了十步,手把手教他调整动作,十步后,那名虎卫的步法终于变得轻柔,干草几乎没有声响。
练习半个时辰后,巴图额尔敦让虎卫们在干草上奔跑,练习 “静音奔跑”—— 奔跑时需保持 “草上踏” 的节奏,只是步幅稍大,频率稍快。一名老兵跑得又快又轻,干草只发出微弱的 “沙沙” 声,巴图额尔敦让他到高台上示范:“大家看他的动作,脚尖落地,脚掌跟进,重心放低,奔跑时手臂自然摆动,别晃太大,这样既快又轻。” 虎卫们跟着示范练习,校场上的干草声渐渐变小,最后几乎听不到。
除了 “静音步法”,巴图额尔敦还教虎卫们 “静音传物”—— 传递兵器、装备时,要用布包裹后再传递,避免金属碰撞发声;传递指令时,除了虎哨,还可以用手势辅助,比如右手握拳举过头顶是 “停止”,右手平举向前是 “前进”,这些手势在虎哨无法使用时(比如口中受伤),可以作为备用。
中午时分,第一批一万支虎哨送到校场,巴图额尔敦让虎卫们每人领取一支,衔在口中练习 “静音吹哨”—— 吹哨时要控制力度,确保声音能传至同袍耳中,又不会传太远被敌军察觉。他带着虎卫们走到校场边缘的树林,让一名虎卫在树林中吹长哨,其他虎卫在树林外听,调整吹哨力度,直到 “树林内能听清,树林外听不清” 为止。虎卫们反复练习,很快便掌握了吹哨的力度,树林外只能听到微弱的哨音,符合夜袭的要求。
虎卫与其他部队的协同磨合,是特训的重要环节 —— 夜袭时,虎卫作为 “虎头”,需与 “虎身”(中都卫戍军)、“虎尾”(岭北行省驻军)配合,虎毛与虎哨不仅是虎卫的标识与联络方式,也需让其他部队识别,避免误伤,巴图额尔敦邀请帖木格(虎身统领)、博罗帖木儿(虎尾统领),共同组织协同训练。
协同训练在上午进行,校场上,虎卫、中都卫戍军、岭北行省驻军各列一方阵,巴图额尔敦站在三方阵中间,手中拿着虎毛与虎哨:“今日训练,主要让虎身、虎尾的将士们熟悉咱们虎卫的虎毛与虎哨 —— 虎卫头盔左侧插黑虎尾毛,长约两寸;长哨是集结,短哨是进攻,连续短哨是撤退。战斗中,看到插黑虎毛的,便是友军;听到对应的哨音,需配合行动。”
帖木格带着中都卫戍军的将士们,走到虎卫方阵前,近距离查看虎毛:“这虎毛在阳光下好认,夜间怕是难看清?” 巴图额尔敦道:“夜间咱们会在虎毛尾端涂少量荧光粉(从草原荧光草中提取,夜间能发微弱绿光),虽不亮,却能看清轮廓,帖木格统领放心。” 他拿出一根涂了荧光粉的虎毛,在阴影处展示,果然泛着微弱的绿光。中都卫戍军的将士们纷纷点头,记下虎毛的特征。
博罗帖木儿则关注虎哨的配合:“若虎卫吹进攻哨,我虎尾的将士们该如何配合?” 巴图额尔敦道:“虎卫吹进攻哨时,会从正面突破,虎尾需从后方切断敌军退路,听到进攻哨后,便按预定路线行动;若虎卫吹撤退哨,虎尾需掩护虎卫撤退,阻挡敌军追击。” 说罢,他让虎卫吹了三声短哨,虎尾的将士们立刻做出 “断退路” 的动作;又让虎卫吹了十声连续短哨,虎尾的将士们做出 “掩护撤退” 的动作,配合默契。
协同训练的实战模拟,是模拟夜袭时的场景 —— 虎卫作为 “虎头”,从正面进攻;中都卫戍军作为 “虎身”,从两侧包抄;岭北行省驻军作为 “虎尾”,从后方断退路。巴图额尔敦吹长哨,三方部队集结;吹短哨,三方部队按路线进攻;吹连续短哨,三方部队有序撤退。训练中,有一名中都卫戍军的将士,误将没插虎毛的虎卫新兵当成敌军,举刀要砍,帖木格及时制止:“没虎毛可能是掉了,先看令牌,再听哨音!” 巴图额尔敦道:“后续会给每一名虎卫发一块虎卫令牌,正面刻‘虎卫’二字,背面刻编号,作为备用识别方式。”
训练结束后,帖木格与博罗帖木儿对巴图额尔敦道:“特训很有效果,咱们三方部队已熟悉虎卫的标识与哨音,战斗中不会误伤,配合也会更顺畅。” 巴图额尔敦道:“明日便是特训验收,验收合格后,咱们就能按计划夜袭阿鲁台大营了。” 三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胜利的期待。
特训验收由那拉珠尔亲自主持,验收内容包括 “虎毛插设、虎哨指令、静音行动、协同配合” 四项,需确保每一名虎卫都能达标,每一项训练成果都能贴合实战需求,验收合格后,虎卫才能正式投入夜袭战斗。
验收当日清晨,校场上旌旗招展,那拉珠尔骑马立于高台上,身边站着孛鲁台、帖木格、博罗帖木儿等将领。两万虎卫列成整齐的方阵,头盔上的黑虎尾毛随风轻晃,手中的虎哨衔在口中,气势如虹。那拉珠尔高声道:“今日验收,关乎夜袭成败,若有一项不达标,特训需重新进行,诸位虎卫需全力展现训练成果!” 虎卫们齐声应诺,声音响彻校场。
第一项验收 “虎毛插设”—— 虎卫们同时将虎毛插在头盔上,那拉珠尔派十名亲兵,随机检查一百名虎卫的虎毛,查看是否插在左侧、麻绳结是否塞紧、铁钩是否勾牢。亲兵检查后回报:“所有虎卫的虎毛均插在左侧,麻绳结塞紧,铁钩勾牢,无一根松动。” 那拉珠尔点头:“很好,第一项合格。”
第二项验收 “虎哨指令”—— 那拉珠尔随机下达指令,“集结”“进攻”“撤退”,巴图额尔敦吹对应哨音,虎卫们需做出相应动作。那拉珠尔喊 “集结”,巴图额尔敦吹长哨,虎卫们快速向高台下集结,队列整齐;喊 “进攻”,吹短哨,虎卫们举刀向前,动作一致;喊 “撤退”,吹连续短哨,虎卫们有序后退,无一人混乱。那拉珠尔道:“哨音清晰,动作整齐,第二项合格。”
第三项验收 “静音行动”—— 虎卫们从校场东侧出发,用 “草上踏” 的步法,在铺有干草的路上行走、奔跑,那拉珠尔派亲兵在路侧倾听,几乎听不到声响。奔跑至校场西侧后,虎卫们又用虎哨传递指令,在百米外的树林中集结,树林外的亲兵只能听到微弱的哨音。那拉珠尔道:“静音效果达标,第三项合格。”
第四项验收 “协同配合”—— 虎卫、中都卫戍军、岭北行省驻军再次进行实战模拟,那拉珠尔亲自下达指令,三方部队配合默契,虎卫突破正面,中都卫戍军包抄两侧,岭北行省驻军断退路,无一次误伤,无一次配合失误。那拉珠尔满意地点头:“协同流畅,第四项合格!”
验收全部合格,那拉珠尔对巴图额尔敦道:“特训成果显着,虎卫已具备夜袭的条件,三日后的夜袭,就看你们的了!” 巴图额尔敦躬身道:“父亲放心,虎卫定不负期望,突破阿鲁台中军大营,为大军打开缺口!” 虎卫们齐声呐喊:“突破大营!平定叛乱!” 声音在校场上空回荡,连远处的战马都跟着嘶鸣起来。
特训结束后,虎卫们开始整理装备,为三日后的夜袭做最后的准备 —— 检查虎毛是否完好,虎哨是否能正常使用,玄铁甲是否有破损,角弓与破甲箭是否充足,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确保战斗时不会因装备问题影响行动。
虎卫们回到各自的营帐,将虎毛用油纸包裹好,放在头盔旁;虎哨则用细麻绳系在腰间,方便随时取用。老兵合撒儿将自己的虎哨放在嘴边吹了两下,确认哨音正常,又检查了头盔上的虎毛,用手指按了按,确保牢固:“这虎毛和虎哨,是咱们夜袭的命根子,可不能出岔子。” 身边的新兵脱脱,也学着他的样子,检查虎毛与虎哨,还向合撒儿请教:“合撒儿大哥,夜袭时若虎毛掉了,虎哨也坏了,该怎么办?” 合撒儿从怀中掏出一块虎卫令牌:“别忘了还有这个,实在不行,就出示令牌,报出自己的编号,总能确认身份。”
营帐外,工匠们正为虎卫的头盔做最后的调整 —— 在头盔内侧加装细铁钩,确保虎毛插得更稳固;在虎毛尾端涂荧光粉,确保夜间能识别。老阿古拉也带着工匠,逐一检查虎卫的虎哨,对有杂音的虎哨进行最后的打磨:“这哨子吹起来要顺畅,不然战斗中吹不出声,可就麻烦了。” 虎卫们耐心等待,配合工匠们的调整,眼中满是对战斗的期待。
巴图额尔敦与孛鲁台走遍每一座营帐,查看虎卫们的装备整理情况,不时停下来叮嘱:“夜袭时,玄铁甲要穿紧,别松动发声;破甲箭要放在箭囊的最外侧,方便取用;战马的马蹄要裹好麻布,检查是否有松动。” 走到一座营帐时,他看到一名虎卫正在擦拭玄铁刀,刀身磨得锋利,便点头道:“刀要磨利,才能一刀破敌,好好准备,三日后咱们一起,拿下阿鲁台的中军大营!” 那名虎卫起身行礼:“将军放心,末将定奋勇作战!”
夜色渐深,营帐内的灯火渐渐熄灭,只有少数虎卫还在整理装备。巴图额尔敦站在营帐外,看着远处的杭爱山,月光洒在山巅,像覆盖了一层白霜。他摸了摸腰间的虎哨,又看了看头盔上的虎毛,心中默念:“祖父,父亲,孩儿定不负期望,平定阿鲁台叛乱,为元廷守住西北边疆!” 夜风拂过,头盔上的虎毛轻轻晃动,仿佛在回应他的决心。
三日后的夜袭,越来越近,虎卫们已做好万全准备,只待那拉珠尔一声令下,便会像蓄势待发的猛虎,带着头盔上的黑虎尾毛,衔着骨制短哨,悄无声息地接近阿鲁台的中军大营,打响西北平叛的关键一战。### 1047 章:虎卫训锐(至元四十六年秋巴图额尔敦亲训虎卫备夜袭)
杭爱山北麓的元廷大军训练校场,秋阳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来,将两万虎卫的玄铁甲照得泛着冷光。巴图额尔敦身着轻便皮甲,腰间悬着那柄刻 “奋勇” 的玄铁刀,手中捧着一个木盒,快步走向校场中央的高台 —— 盒内铺着油纸,整齐码放着乌黑的草原黑虎尾毛,每根长约三寸,尾端带着细软的绒毛,是三日前从大军物资营调来的珍品。
“诸位虎卫将士!” 巴图额尔敦站上高台,声音透过风传向四方,“三日后便要随父亲夜袭阿鲁台中军大营!咱们是大军的‘虎头’,需先破敌营正门,夜战中最怕辨不清友军、传不了指令 —— 今日起,咱们练两样东西:头插这草原黑虎尾毛,口衔这骨制短哨!” 他掀开盒盖,抓起一把虎毛高高举起,黑亮的毛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虎毛插在头盔左侧,是咱们的标识,避免误伤;虎哨衔在口中,不同节奏传指令,静音不暴露!”
高台下的虎卫方阵中,传来细微的骚动 —— 虎卫统领孛鲁台迈步出列,拱手道:“巴图额尔敦将军,虎卫戍守中都多年,训练皆按旧制,这虎毛虎哨虽新,却不知实战中是否合用?比如夜间视物不清,虎毛能否辨明?哨音会不会被风盖过?” 巴图额尔敦跳下高台,走到孛鲁台身边,将一根虎毛递给他:“孛鲁台统领请看,这黑虎尾毛粗硬,插在头盔上能立两寸,夜间咱们会在尾端涂少量草原荧光草汁,能泛微光;虎哨用三岁牦牛骨制成,吹出来的声音浑厚,逆风也能传百丈,您且听。” 说罢,他从怀中掏出一支寸许长的骨哨,衔在口中吹了一声长哨,声音果然沉实,在校场上空回荡。
此时那拉珠尔正骑马立在校场边缘,见状高声道:“巴图额尔敦此训,专为夜袭而定!虎卫既为‘虎头’,需有锋锐之姿、协同之法,这虎毛虎哨便是关键。今日起,虎卫特训由巴图额尔敦全权负责,诸位需全力配合!” 虎卫们闻言,齐声应诺,方阵中的骚动平息,目光都集中在巴图额尔敦手中的虎毛与虎哨上,秋风吹过,玄铁甲的碰撞声清脆作响,却掩不住校场中渐浓的训练气息。
巴图额尔敦将木盒交给身边的亲兵,对虎卫们道:“今日特训分两步:上午备虎毛、制虎哨,下午学插毛、练哨令!现在,各队百户带十名弟兄,随我去物资营领虎毛与骨材,其余弟兄在原地整理训练场地,铺干草、设标识,咱们即刻开工!” 话音落,两百名百户与亲兵跟着他向物资营驰去,马蹄扬起的尘土,在秋阳下划出一道浅黄的轨迹,剩下的虎卫们则有序地散开,开始清理校场,有的搬木架,有的铺干草,忙而不乱。
物资营的帐内,货架上堆满了各类军备,最内侧的木箱上贴着 “黑虎尾毛” 的标签。巴图额尔敦掀开木箱,里面的虎毛用油纸分层包裹,取出一把,手感粗硬却不扎手:“这是至元四十三年秋,阿术平章在阿尔泰山南麓猎获黑虎所得,共两千三百根,正好够两万虎卫每人一根,多的三百根留作备用。” 百户们上前领取,每人捧着一小束虎毛,小心地用麻布裹好,生怕扯断。
草原黑虎尾毛的整理,需经 “梳杂、清洗、晾干、捆扎” 四步,每一步都要细致 —— 虎卫们在校场旁的空地上搭起木架,将虎毛摊在细麻布上,用细齿梳一点点梳理杂毛,再放入温盐水中浸泡半柱香(按一斤水加一两盐的比例调配,既能去味又能让毛质更坚韧),捞出后用干净麻布吸干水分,挂在木架上阴凉晾干,最后在尾端捆上半寸长的细麻绳,方便插入头盔缝隙。
老兵合撒儿梳毛时,手指被一根打结的虎毛勾住,他却没用力扯,而是用梳子轻轻挑开:“这虎毛金贵,断一根少一根,得仔细些。” 身边的新兵脱脱刚入伍半年,不小心将一根虎毛掉进盐水桶,合撒儿立刻伸手捞出,用麻布吸干:“没事,晾干后还能用,下次小心些,这可是咱们夜袭的标识。” 脱脱红着脸点头,愈发小心地整理手中的虎毛。
木架上的虎毛渐渐挂满,乌亮的毛发随风轻晃,巴图额尔敦巡查时,看到一名虎卫将虎毛放在阳光下暴晒,立刻上前制止:“不可暴晒!会让毛质变脆,容易断,得放在阴凉处,半柱香翻一次面。” 他亲自将那束虎毛移到木架内侧,又叮嘱附近的虎卫:“晾干后都要检查,有断毛、杂毛的挑出来,送到我这里换备用的。” 虎卫们齐声应下,手中的动作又轻柔了几分。
午后时分,虎毛全部整理完毕,分装在二十个木盒中,每个木盒上标注着 “虎卫某队”。巴图额尔敦让人将木盒搬到校场,自己则去了工匠营 —— 那里正忙着制作骨制短哨,十名工匠围坐在木案旁,案上堆着三寸长的牦牛骨段,还有锯子、钻子、砂纸等工具。
工匠营内,为首的老工匠阿古拉正拿着一根牦牛骨,用钻子在一端钻吹孔:“牦牛骨要选中段,壁厚均匀,吹孔直径三分,音孔离吹孔一寸,直径两分,这样吹出来的声音才够沉,不会太尖被敌人听见。” 巴图额尔敦走到案前,拿起一个刚钻好孔的骨哨,对着阳光看了看:“内壁要磨光滑,不然气流不通,哨音会有杂音。” 阿古拉点头,拿起细砂纸打磨骨哨内壁:“将军放心,每一个哨子都会磨三遍,试音合格才会送过去。”
骨制短哨的制作,需经 “截骨、钻孔、打磨、试音” 四步,每一步都有严格标准 —— 先将牦牛骨截成三寸长的段,确保两端平整;再用钻子钻两个孔,吹孔在一端,音孔在侧面;然后用粗砂纸磨去表面毛刺,细砂纸打磨内壁,最后用细布擦出光泽;试音时,需吹长哨三十息、短哨五息、连续短哨十息,确保每一种节奏都清晰。
年轻工匠帖木儿第一次做骨哨,钻孔时把音孔钻偏了,阿古拉见状,接过骨段:“别急,先在骨段上用墨笔画好标记,钻的时候盯着标记,手别抖。” 他手把手教帖木儿钻孔,直到钻好一个规整的音孔。巴图额尔敦看着两人,拿起一个试音合格的哨子,衔在口中吹了三声短哨,声音短促有力:“很好,就按这个标准做,明日午时前需做两万支,辛苦各位师傅。” 阿古拉道:“将军放心,我们连夜赶制,定不耽误训练。”
下午的训练,从 “头插虎毛” 开始 —— 校场上搭起高台,巴图额尔敦拿着一顶玄铁头盔,站在台上示范:“头盔左侧有一道半寸宽的缝隙,是专门用来固定饰物的,咱们把虎毛尾端的麻绳结塞进缝隙,再用头盔内侧的细铁钩勾住麻绳,这样骑马奔驰、挥刀作战,虎毛也不会掉。” 说罢,他将虎毛塞进缝隙,伸手从内侧勾住麻绳,再戴上头盔,转身让四方的虎卫看清:“大家看,虎毛从左侧伸出两寸,不挡视线,也不影响拉弓。”
虎卫们分成两百组,每组一百人,由百户带领练习。一组中的百户博罗,先自己插好虎毛,再走到新兵身边指导:“麻绳结要塞紧,铁钩要勾牢,不然打仗时掉了,同袍可能会误伤你。” 新兵也速该试了两次,虎毛还是容易掉,博罗接过他的头盔,用钳子将内侧的铁钩掰弯少许:“你这铁钩太直,勾不紧麻绳,这样掰一下就好了。” 也速该再插虎毛,果然稳固多了。
巴图额尔敦在方阵中巡查,不时停下来纠正动作 —— 有的虎卫将虎毛插在右侧,影响拉弓;有的虎卫塞麻绳时太用力,扯断了虎毛;还有的虎卫忘了勾铁钩,虎毛一甩就掉。他对插在右侧的虎卫道:“咱们都是右手拉弓,插在右侧会勾到弓弦,必须插在左侧!” 对扯断虎毛的,他从备用盒中取一根补上:“小心些,备用虎毛不多。” 对忘了勾铁钩的,他亲自示范:“这铁钩是关键,勾住了才不会掉,别嫌麻烦。”
练习半个时辰后,巴图额尔敦下令:“全体上马,绕校场奔驰一圈!” 虎卫们翻身上马,排成整齐的队列,马蹄声整齐划一,头盔上的黑虎尾毛随风轻晃,却没有一根脱落。奔驰完毕,虎卫们翻身下马,巴图额尔敦高声道:“很好!接下来学虎哨指令,大家仔细听!” 他从怀中掏出骨哨,校场上顿时安静下来,只有秋风拂过干草的 “沙沙” 声。
巴图额尔敦举起虎哨,对虎卫们道:“虎哨有三个指令:长哨三十息,是‘集结’,听到后无论在哪,都要向哨音方向聚拢;短哨三声,每声五息,是‘进攻’,听到后按预定路线冲锋;连续短哨十声,每声一息,是‘撤退’,听到后有序后退,不可慌乱。” 说罢,他衔住哨子,先吹了一声长哨,浑厚的声音在校场上空回荡;再吹三声短哨,节奏清晰;最后吹十声连续短哨,急促却不杂乱。虎卫们屏息倾听,有的还在手心比划着节奏,生怕记混。
接下来是 “听哨辨指令” 训练 —— 巴图额尔敦随机吹哨音,虎卫们需在听到后大声喊出指令。他先吹长哨,前排虎卫齐声喊 “集结”;再吹连续短哨,虎卫们喊 “撤退”;又故意吹了四声短哨,虎卫们愣了一下,有人喊 “进攻”,有人喊 “错了”。巴图额尔敦停下道:“进攻是三声短哨,多一声少一声都不行,夜战中指令错了,会死人的!” 他重新吹了三声短哨,虎卫们齐声喊 “进攻”,声音比之前更响亮。
然后是 “持哨练习”—— 工匠营送来第一批五千支虎哨,虎卫们每人领取一支,衔在口中练习吹气。有的虎卫第一次衔骨哨,不习惯,吹气时漏气,哨音微弱;有的用力过猛,哨音尖锐刺耳。巴图额尔敦走到一名漏气的虎卫身边,示范道:“嘴唇贴紧哨身,别留缝隙,用腹部发力吹气,不是用喉咙。” 他让那名虎卫跟着练,几次后,哨音终于变得清晰。
分组考核时,两百组虎卫轮流上场,巴图额尔敦站在百米外吹哨,组内虎卫需根据哨音做出动作 —— 长哨则集结,短哨则举刀,连续短哨则后退。一组考核时,听到连续短哨,有两名虎卫退得太快,撞到了身后的人。巴图额尔敦让他们停下:“撤退要按队列,前排先退,后排再退,乱冲只会自乱阵脚。” 那组虎卫重新练习,直到动作整齐。
夕阳西下时,五千支虎哨的练习全部完成,巴图额尔敦对虎卫们道:“明日咱们练‘静音行动’—— 白天练脚步,夜间练配合,要做到走不发声、哨不传远,为夜袭做准备!” 虎卫们齐声应诺,有序地将虎毛和虎哨收好,头盔上的黑虎尾毛在夕阳下泛着光泽,像一群蓄势待发的猛虎。
次日清晨,校场上铺了一层两寸厚的干草,模拟草原的草地 ——“静音脚步” 训练要教虎卫 “草上踏” 的步法,这种步法从蒙古故地马倌那里学来,讲究 “脚尖先落地,脚掌后跟进,重心放低”,走在草地上几乎没有声响。
巴图额尔敦站在高台上示范:“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左脚先抬,脚尖轻轻点在干草上,再把脚掌慢慢放下,重心移到左脚,然后抬右脚,动作要慢,要轻。” 他边说边走,脚下的干草只发出微弱的 “沙沙” 声。虎卫们分成两百组,在干草上练习,有的习惯了大步走,动作太快,干草声刺耳;有的重心太高,走路摇晃。
巴图额尔敦走到一组前,让一名动作快的虎卫停下:“别急,慢下来,想象脚下是鸡蛋,不能踩碎。” 他陪着那名虎卫走了十步,手把手调整他的姿势,十步后,那名虎卫的步法终于变得轻柔。其他虎卫跟着模仿,校场上的干草声渐渐变小,最后几乎听不到。
上午练 “静音走”,下午练 “静音跑”—— 奔跑时需保持 “草上踏” 的节奏,步幅稍大,频率稍快。老兵合撒儿跑得又快又轻,干草只发出极淡的声响,巴图额尔敦让他到高台上示范:“大家看他的脚,脚尖落地,脚掌跟进,手臂自然摆,别晃太大。” 虎卫们跟着练习,有的跑得太急,差点摔倒,身边的战友伸手扶住,两人相视一笑,又继续练起来。
傍晚时,工匠营送来了剩余的一万五千支虎哨,巴图额尔敦让虎卫们领取后,带着他们去了校场西侧的树林 —— 这里的地形与阿鲁台大营外围相似,要练 “静音传哨”。他让虎卫们分散在树林中,相距五十步,一人吹哨,下一人接力吹,确保哨音只在虎卫间传递,树林外听不到。
“吹哨时要控制力度,” 巴图额尔敦对一名虎卫道,“能让五十步外的弟兄听清就行,别吹太响,被敌人听见就完了。” 那名虎卫试着吹了一声短哨,五十步外的虎卫刚好听清,树林外的亲兵回报 “听不到”。巴图额尔敦点头:“就按这个力度,大家反复练,确保夜间传哨不暴露。” 树林中,浑厚的哨音此起彼伏,却始终没传出树林,只有风吹树叶的声音相伴。
夜间训练是 “虎毛识别与哨音配合”—— 月色昏暗,树林中几乎看不清人脸,虎卫们需靠头盔上的虎毛(尾端涂了荧光草汁,泛着微弱绿光)识别友军,靠虎哨传递指令。巴图额尔敦将虎卫分成两队,一队扮 “进攻方”,一队扮 “防御方”,模拟夜袭场景。
“进攻方” 从树林东侧出发,马蹄裹着麻布,脚步轻得像猫。一名新兵不小心踩断枯枝,发出 “咔嚓” 声,巴图额尔敦立刻吹了一声连续短哨(局部撤退),附近的虎卫迅速退到树后,待 “防御方” 的岗哨走过,才继续前进。他对那名新兵道:“夜间走路,要踩树根或草地,别踩枯枝,每一步都要看好。” 新兵红着脸点头,后续动作愈发谨慎。
“进攻方” 行至树林中部,遇到 “防御方” 的岗哨,岗哨看到绿光,却不确定是友是敌,正想喝问,巴图额尔敦吹了一声短哨(询问),岗哨回吹一声长哨(友军),双方才放下戒备。巴图额尔敦道:“看到绿光先吹询问哨,回长哨就是自己人,回别的就是敌人,记住这个规矩。” 岗哨与 “进攻方” 的虎卫都点头记下。
接近 “防御方” 阵地时,巴图额尔敦吹了三声短哨(进攻),“进攻方” 的虎卫们立刻分散,有的绕到两侧,有的正面冲锋,用木棍(模拟刀矛)与 “防御方”“交战”。战斗中,一名 “进攻方” 虎卫的虎毛被扯掉,另一名虎卫误以为是敌人,举棍要打,巴图额尔敦及时制止:“没虎毛别慌,先看他腰间的虎卫令牌!” 那名虎卫出示令牌,才避免了误伤。
训练结束后,巴图额尔敦召集虎卫们在树林中总结:“今夜大家做得不错,但也有不足 —— 踩枯枝、误认友军,这些在实战中都是致命的。明日咱们练协同,和虎身、虎尾的弟兄配合,确保夜袭时万无一失。” 虎卫们齐声应诺,月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的虎毛上,绿光微弱却坚定,像夜空中的星星。
协同训练当日,校场上除了两万虎卫,还有一万五千中都卫戍军(虎身)、一万岭北行省驻军(虎尾),帖木格与博罗帖木儿也亲自到场。巴图额尔敦站在三方阵中间,手中举着虎毛:“今日要让虎身、虎尾的弟兄们认咱们的标识 —— 虎卫头盔左侧插黑虎尾毛,夜间泛绿光;长哨是集结,短哨是进攻,连续短哨是撤退。战斗中,看到虎毛、听到哨音,就按预定计划配合。”
帖木格带着中都卫戍军的将士们走到虎卫方阵前,近距离查看虎毛:“这毛在夜间能看清吗?” 巴图额尔敦拿出一支涂了荧光草汁的虎毛,在阴影处展示:“您看,能泛微光,虽不亮,却能辨轮廓。” 中都卫戍军的将士们纷纷点头,有的还伸手摸了摸虎毛,感受它的粗硬。
博罗帖木儿则关注哨音配合:“若虎卫吹进攻哨,我虎尾该做什么?” 巴图额尔敦道:“虎卫攻正门,虎尾就从后方断敌军退路,听到进攻哨,便按路线行动;若吹撤退哨,虎尾要掩护咱们撤退。” 说罢,他让虎卫吹了三声短哨,虎尾的将士们立刻做出 “断退路” 的动作;又吹了连续短哨,虎尾将士们摆出 “掩护” 姿态,配合默契。
实战模拟时,三方部队按 “虎形战术” 行动 —— 虎卫攻正面,中都卫戍军包两侧,岭北行省驻军断后路。巴图额尔敦吹长哨,三方集结;吹短哨,三方进攻;吹连续短哨,三方撤退。过程中,一名中都卫戍军将士误将没插虎毛的虎卫新兵当成敌人,举刀要砍,帖木格及时制止:“没虎毛可能是掉了,先看令牌!” 巴图额尔敦道:“后续每名虎卫都会带令牌,正面刻‘虎卫’二字,作为备用标识。”
训练结束后,帖木格对巴图额尔敦道:“特训很有用,咱们三方现在配合得很顺,夜袭时不会出岔子。” 巴图额尔敦道:“明日是最后验收,验收过了,咱们就能准备夜袭了。” 博罗帖木儿也道:“虎卫有这虎毛虎哨,定能先破敌营,咱们等着配合就是。” 三人相视一笑,校场上的阳光正好,照在三方将士的甲胄上,一片金光。
特训验收由那拉珠尔亲自主持,校场上旌旗招展,两万虎卫列成整齐的方阵,头盔上的黑虎尾毛随风轻晃,手中的虎哨衔在口中,气势如虹。那拉珠尔骑马立于高台上,高声道:“今日验收四项:虎毛插设、哨音指令、静音行动、协同配合,有一项不达标,就重新训练!” 虎卫们齐声应诺,声音响彻校场。
第一项验收 “虎毛插设”—— 虎卫们同时将虎毛插在头盔上,那拉珠尔派十名亲兵随机检查,查看是否插在左侧、麻绳是否牢固。亲兵检查后回报:“所有虎卫的虎毛均插在左侧,麻绳结塞紧,铁钩勾牢,无一根松动。” 那拉珠尔点头:“第一项合格。”
第二项验收 “哨音指令”—— 那拉珠尔随机喊指令,“集结”“进攻”“撤退”,巴图额尔敦吹对应哨音,虎卫们做出动作。喊 “集结” 时,虎卫们快速向高台聚拢,队列整齐;喊 “进攻” 时,举刀向前,动作一致;喊 “撤退” 时,有序后退,无一人混乱。那拉珠尔道:“哨音清,动作齐,第二项合格。”
第三项验收 “静音行动”—— 虎卫们用 “草上踏” 的步法,在干草上走、跑,那拉珠尔派亲兵在路侧倾听,几乎听不到声响;又让虎卫们在树林中传哨,树林外的亲兵只能听到微弱的声音。那拉珠尔道:“静音效果好,第三项合格。”
第四项验收 “协同配合”—— 三方部队再次模拟夜袭,那拉珠尔亲自下令,虎卫破正面,中都卫戍军包两侧,岭北行省驻军断后路,无一次误伤,无一次配合失误。那拉珠尔满意道:“第四项合格!特训通过!”
验收通过的消息传来,虎卫们齐声呐喊:“破敌营!平叛乱!” 那拉珠尔对巴图额尔敦道:“三日后的夜袭,虎卫就按特训的来,定能一举破营!” 巴图额尔敦躬身道:“父亲放心,孩儿定不负期望!” 秋风吹过校场,虎卫们头盔上的黑虎尾毛轻轻晃动,骨制短哨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一场关键的夜袭,已万事俱备。
特训结束后,虎卫们回到营帐,开始整理夜袭的装备 —— 将虎毛用油纸包好,放在头盔旁;虎哨系在腰间,方便随时取用;玄铁甲检查一遍,有破损的立刻找工匠修补;角弓与破甲箭放在箭囊最外侧,确保伸手就能拿到。
老兵合撒儿将虎哨放在口中吹了两下,确认哨音正常,又检查了头盔上的虎毛,用手指按了按:“这两样东西,是咱们的命,可不能出岔子。” 新兵脱脱也学着他的样子,检查完装备,又向合撒儿请教:“大哥,夜袭时若虎毛掉了、虎哨坏了,该怎么办?” 合撒儿掏出一块青铜令牌,正面刻着 “虎卫” 二字,背面刻着编号:“还有这个,实在不行就出示令牌,报编号,总能认出来。”
营帐外,工匠们正为虎卫的头盔加装细铁钩,确保虎毛插得更牢;老阿古拉带着工匠,逐一检查虎哨,对有杂音的进行最后打磨:“这哨子要吹得顺,不然打仗时急死人。” 虎卫们耐心配合,有的递工具,有的帮忙递虎哨,营帐外一片忙碌却有序的景象。
巴图额尔敦与孛鲁台走遍每一座营帐,查看装备整理情况,不时叮嘱:“夜袭时甲胄要穿紧,别松动发声;马蹄的麻布要绑牢,检查有没有磨破;破甲箭要够数,别到时候不够用。” 走到一座营帐时,他看到一名虎卫在擦拭玄铁刀,刀身磨得锋利,便点头道:“刀要磨利,一刀破敌,好好准备,三日后咱们一起拿下阿鲁台的大营!” 那名虎卫起身行礼:“将军放心,末将定奋勇作战!”
夜色渐深,营帐内的灯火渐渐熄灭,只有少数虎卫还在借着月光检查装备。巴图额尔敦站在营帐外,望着远处的杭爱山,月光洒在山巅,像覆了一层白霜。他摸了摸腰间的虎哨,又看了看手中的虎毛,心中默念:“三日后,定要破了阿鲁台的大营,为元廷平定叛乱!” 夜风拂过,带着草原的凉意,却吹不散他眼中的坚定,也吹不动虎卫们早已准备好的锐势。
三日后的夜袭,越来越近,两万虎卫已做好万全准备 —— 头盔上的黑虎尾毛待插,口中的骨制短哨待吹,玄铁甲泛着冷光,破甲箭蓄势待发,只待那拉珠尔一声令下,便会像猛虎般扑向阿鲁台的中军大营,打响西北平叛的关键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