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5 章:马群分用(至元四十六年夏收编阿里不哥部马群分充驿站与军牧)
那拉珠尔端坐于阿里不哥部主帐的虎皮案后,案上摊着 “收编马群分配册”,朱笔圈定的 “五千匹留蒙古故地驿站”“一万七千匹运中都充军牧” 字样格外醒目。帐外,草原的风带着晨露气息吹进帐内,拂动册页边角,也送来马群的轻嘶声 —— 二万二千匹收编马已按 “驿站用马”“军牧马” 分区圈定,马倌们牵着马绳,等候最终分配指令。
李衡手持 “蒙古故地驿站名录” 上前禀报:“将军,蒙古故地共五十处驿站,按每站百匹标准,需五千匹用马,均需温顺、耐长途的成年马,年龄以三至五岁为佳;中都军牧需补充壮马,用于骑兵操练与战马替补,选一万七千匹四岁以下壮马,可满足中都左卫、右卫两军的牧养需求。” 他还递上《大元通制?马政》抄本:“此为朝廷定例,驿站用马与军牧马的选马标准、交接流程均有明确记载,可依此执行。”
那拉珠尔指尖划过名录上的 “怯绿连河驿站”“斡难河驿站”—— 这些均为蒙古故地核心驿站,连接岭北行省与中都,此前因马群不足,常有驿递延误。他抬头望向帐外:“蒙古故地驿站是朝廷管控草原的命脉,马群不足则驿路不通;中都军牧是边防根基,壮马短缺则骑兵乏力。此次分配,需‘选准、分匀、交接无差’,既保驿站通畅,又补军牧空缺。” 他看向巴图额尔敦:“你带实务官与驿站官筛选驿站用马,需逐匹检查,确保温顺无烈马;博罗带骑兵与太仆寺官员挑选军牧马,按军牧标准验看马的体型与耐力,不可疏漏。”
阿里不哥与帖木儿长老此时入帐,听闻分配方案,心中略感忐忑 —— 五千匹留草原,虽能便利部落驿递,却怕剩余马群选走太多壮马。阿里不哥道:“将军,驿站用马需温顺,部中倒有不少合适的老马;只是军牧马选一万七千匹,恐会选走太多壮马,日后部落骑士战马若有缺,还望朝廷酌情调拨。” 那拉珠尔早有考量,从案上取出 “军牧返还文书”:“领主放心,中都军牧马服役三年后,会返还三成给原部落,作为骑士战马补充;且此次选军牧马,会留五百匹壮马暂存你部,供紧急调用,待驿站用马交接后便拨付。” 这番承诺打消了阿里不哥的顾虑,他躬身谢道:“多谢将军体恤,部中定全力配合筛选与交接。”
辰时一刻,那拉珠尔起身离案,对众人道:“分配筛选今日启动,三日内完成,第四日分别交接驿站与启程运往中都。各方需各司其职,实务官登记、驿站官验马、太仆寺官核质、骑兵护马,不得有误!” 帐外,巴图额尔敦已带着实务官王顺、驿站官塔塔尔(蒙古故地驿站总管)走向驿站用马待选区;博罗则与太仆寺少卿耶律成、骑兵队汇合,前往军牧马待选区。草原上的马群分配,在晨光中拉开序幕,每一匹马的去向,都牵动着草原驿路与中都边防的命脉。
分配筛选的筹备早在两日前便已启动。巴图额尔敦与李衡、王顺一道,先按 “年龄、性情、健康” 将收编马群初步分类:三至五岁、性情温顺无暴烈记录的马,归入 “驿站用马候选区”,共七千匹;四岁以下、体型壮实、跑速快的马,归入 “军牧马候选区”,共一万八千匹;剩余老弱马仍留阿里不哥部调养,待日后返还。
实务官们还制作了 “选马标准牌”,立在各候选区旁:驿站用马牌上写 “年龄三至五岁,无踢人、咬马记录,能日行百里,耐粗饲料”;军牧马牌上写 “年龄四岁以下,肩高五尺以上,跑速一刻行三里,能负重六十斤”。王顺带着年轻实务官,逐匹核对马的 “烙印登记册”,将年龄不符、有暴烈记录的马从候选区剔除:“这匹黑马虽温顺,却已六岁,超了驿站用马年龄,移到调养区;那匹棕马有咬马记录,不能留驿站,也移走。”
驿站官塔塔尔带来了十名驿站马倌,他们常年在草原驿路赶马,最懂驿站用马需求。塔塔尔对巴图额尔敦道:“公子,驿站用马最怕烈马,一旦在驿路受惊,会误了公文传递;且需耐粗饲料,驿路多偏远,难寻精料。咱们筛选时,除了看年龄,还得牵出去走两圈,试试性情。” 巴图额尔敦点头:“塔塔尔总管经验丰富,就按你说的,先查记录,再试性情,最后验健康。”
太仆寺少卿耶律成也带着军牧马倌赶来,他们带来了 “军牧验马工具”:铜制量尺(测肩高)、负重袋(装沙袋测负重)、跑速计时器(燃香计时,测一刻跑程)。耶律成对博罗道:“将军,军牧马是骑兵的命,肩高不够则冲阵无力,跑速慢则追不上敌骑,负重差则驮不动甲胄,必须按标准严格验看,一匹都不能含糊。” 博罗道:“耶律少卿放心,骑兵们已备好跑马场,每匹军牧马都要跑一趟,测不出跑速的,绝不入选。”
筹备的最后一步,是划分 “筛选流程”:驿站用马分 “查册 — 试性情 — 兽医验健康” 三步;军牧马分 “量肩高 — 测负重 — 跑速计时 — 兽医验健康” 四步,每一步都需对应官员签字确认,方可进入下一轮。巴图额尔敦与博罗在筛选区交界处设了 “协调点”,若遇候选马归属争议(如既符合驿站标准,又达标军牧),由两人共同裁定。王顺笑着道:“公子与将军设协调点,是怕咱们抢马呢?” 巴图额尔敦道:“不是抢,是按需求分 —— 驿站缺马影响驿路,军牧缺马影响边防,都重要,得公平裁定。”
驿站用马的筛选在温顺马候选区展开。塔塔尔亲自掌选,他让驿站马倌牵来一匹栗色马,这匹马三岁,登记册上写着 “性情温顺,无暴烈记录”。塔塔尔接过马绳,轻轻抚摸马颈,马温顺地蹭了蹭他的手;他又松开马绳,在马旁挥舞马鞭,马只是竖起耳朵,没有后退或踢踹。“这马性情稳,” 塔塔尔对巴图额尔敦道,“驿站用马就需这样的,就算遇到风沙、狼群,也不会轻易受惊。” 王顺立刻在册上记下:“栗色马,三岁,性情温顺,拟选入怯绿连河驿站。”
兽医此时上前,检查马的牙齿(辨年龄)、马蹄(查健康)、呼吸(验心肺)。他掰开马嘴,指着牙齿道:“公子,塔塔尔总管,这马牙齿整齐,没有磨损过度,确实三岁;马蹄坚硬,没有裂伤;呼吸平稳,心肺没问题,能跑长途。” 巴图额尔敦点头:“合格,归入驿站用马备选。” 类似的筛选逐一进行,遇到有争议的马,便需多试几次 —— 一匹黑色马看似温顺,可当驿站马倌试图给它套上驿马驮具时,它却突然甩头,差点撞到人。塔塔尔立刻道:“这马不行,怕驮具,驿路要驮公文、物资,它会受惊。” 即便登记册上无暴烈记录,这匹马仍被剔除,移到调养区。
筛选到午时,已选出三千匹驿站用马,可塔塔尔却皱起眉 —— 剩下的候选马中,有不少虽温顺,却耐力不足,牵出去走半里路就开始喘气。他对巴图额尔敦道:“公子,这样的马不行,驿站一次要跑百里,耐力差的马跑一半就会累倒,得再从调养区挑些耐力好的老马。” 巴图额尔敦有些犹豫:“调养区的马多是四岁以上,超了标准年龄。” 塔塔尔道:“老马虽年龄大,却耐力足,只要健康,比年轻却耐力差的马好用 —— 我之前管的驿站,有匹六岁老马,一次跑一百二十里,还能驮着五十斤公文,比年轻马还可靠。”
巴图额尔敦与李衡商议后,同意从调养区挑选。他们选出五十匹四岁半的老马,这些马虽超龄,却均无疾病,耐力测试中能日行百里。塔塔尔牵着其中一匹黑马,对众人道:“这马我认识,是阿里不哥部之前的驿递马,跑过怯绿连河到斡难河的驿路,熟路又耐跑,比新马好用。” 阿里不哥部的马倌帖木儿也道:“公子,这匹黑马确实可靠,之前我牵它送过公文,遇到暴雨都没耽误事。” 最终,这五十匹老马也被纳入驿站用马,筛选结束时,五千匹驿站用马全部选齐,每一匹都经 “性情、健康、耐力” 三重核验,登记册上详细记录了每匹马的归属驿站与特征。
巴图额尔敦看着选好的驿站用马,对塔塔尔道:“这些马就交给总管了,日后蒙古故地的驿路通畅,全靠它们。” 塔塔尔躬身道:“公子放心,我定会让驿站马倌好好照料,不让一匹马出问题。” 驿站用马的筛选,不仅选准了合用的马,更让蒙古故地驿站的补给有了保障,也让阿里不哥部看到朝廷对草原驿路的重视 —— 这些马留在草原,日后部落传递消息、运输物资,也能借驿站之便,一举两得。
军牧马的筛选在壮马候选区进行,气氛比驿站用马区更严肃。耶律成手持量尺,对每一匹候选马先测肩高 —— 一匹棕壮马肩高五尺一寸,符合 “五尺以上” 标准;另一匹黑马肩高四尺九寸,耶律成摇了摇头:“差一寸,冲阵时够不到敌骑的马腹,剔除。” 博罗在旁看着,补充道:“中都骑兵的甲胄加兵器有六十斤,马肩高不够,负重后跑速会更慢,绝不能将就。”
肩高合格后,便是负重测试。骑兵们将装着六十斤沙袋的驮具搭在马背上,牵着马走半里路,再小跑一圈。一匹白色壮马负重后,脚步沉稳,小跑时没有丝毫踉跄;另一匹灰色马却越走越慢,还不时甩动尾巴,显然难以承受。耶律成道:“灰色马剔除,白色马合格 —— 军牧马不仅要能负重,还得在负重时保持速度,不然战时跟不上队列。”
跑速计时是最关键的一步。跑马场设在草原开阔处,长三里,骑兵们点燃一炷香(约一刻时间),牵着马站在起点。“开始!” 博罗一声令下,骑兵们松开马绳,马撒蹄狂奔。一匹黑色壮马率先冲过终点,此时香只燃了三分之二;另一匹棕色马虽也冲过终点,香却已燃尽。耶律成道:“棕色马刚好达标,黑色马优秀,都留下;那些没在香燃尽前冲过终点的,全部剔除。”
兽医的健康检查格外细致 —— 不仅查牙齿、马蹄、心肺,还要查马的腿部肌肉,看是否有旧伤。一匹黄色壮马其他测试都合格,可兽医摸到它的左后腿时,马突然瑟缩了一下。兽医道:“这马左后腿有旧伤,战时若剧烈奔跑,可能会复发,剔除。” 博罗点头:“军牧马不能有半点隐患,旧伤马绝不能入军牧籍,不然战时会连累整个骑兵队。”
筛选到傍晚,一万七千匹军牧马全部选齐。耶律成捧着 “军牧登记册”,对博罗道:“将军,这些马均符合标准,肩高最低五尺,负重六十斤能小跑,一刻能跑三里,且无疾病、无旧伤,入中都军牧籍后,可立刻用于骑兵操练。” 博罗看着选好的军牧马,眼中满是满意:“有了这些壮马,中都左卫、右卫的骑兵战力定能提升,边防也更稳固了。” 军牧马的筛选,每一步都围绕 “战时需求” 展开,从肩高到跑速,从负重到健康,无一不体现元代军牧 “以战为纲” 的标准,也为中都边防补充了关键的战马资源。
马群分配前,阿里不哥部与中央的一场小博弈悄然展开。阿里不哥得知军牧马要选一万七千匹壮马,心中有些不舍 —— 这些壮马中,有不少是部落之前精心饲养的,若全部运走,部落骑士的战马替补会成问题。他找到那拉珠尔,希望能多留五百匹壮马:“将军,部中骑士现有战马多是老弱,若军牧马选走太多壮马,日后遇到其他部落挑衅,怕是难以应对。”
那拉珠尔早已料到他的顾虑,却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让李衡拿出 “蒙古故地部落战马调拨记录”:“领主,去年乃蛮部军牧马选走一万匹,朝廷后续返还了三千匹;合丹部选走八千匹,返还了二千四百匹。朝廷从不让部落吃亏,此次选走一万七千匹,三年后会返还五千一百匹,远超你要的五百匹。且我已下令,暂留五百匹壮马在你部,供紧急调用,这还不够吗?”
阿里不哥仍有些犹豫,帖木儿长老却在旁劝道:“领主,将军说得是,朝廷历来守信,乃蛮部、合丹部都得了返还的马,咱们也不会例外。再说,暂留的五百匹壮马,已能应对紧急情况,若再强求,恐会让将军不满,反而得不偿失。” 阿里不哥思索片刻,知道长老说得在理 —— 朝廷此次分配已留足余地,五千匹驿站用马留在草原,还暂留五百匹壮马,若再博弈,反而会破坏之前建立的信任。他躬身道:“将军考虑周全,我不再强求,全力配合分配。”
那拉珠尔见他松口,便顺势提出一个要求:“领主,军牧马运输需五十名马倌,熟悉草原路线,你部马倌最适合,若能派五十人协助,我可向朝廷申请,给这些马倌发放双倍工钱,运输结束后还会赏赐他们每人一匹小马驹。” 阿里不哥立刻答应:“将军放心,我这就挑选五十名最能干的马倌,协助运输,定不会耽误行程。” 这场博弈,那拉珠尔既坚守了 “军牧补充” 的底线,又以 “返还机制、暂留马群、赏赐马倌” 安抚了阿里不哥,既维护了中央权威,又兼顾了部落利益,体现了元代治理草原 “威恩并施” 的权谋智慧。
博弈结束后,阿里不哥回到部中,召集马倌们,宣布选派五十人协助运输的消息,还说了双倍工钱与小马驹赏赐。马倌们纷纷报名,帖木儿(此前激进派归服者)道:“领主,我愿意去!我熟悉草原到中都的路线,还能管好其他马倌,绝不让军牧马出问题。” 阿里不哥点头:“好,就由你带队,路上要听博罗将军的命令,好好照料马群,别给部落丢脸。” 帖木儿躬身应诺,眼中满是感激 —— 他知道,这是朝廷与部落对他的信任,也是他赎罪的机会。
运输前的马群调养是关键环节。兽医们分成两组,分别照料驿站用马与军牧马:给驿站用马喂 “耐力饲料”(青稞、苜蓿混合),增强长途奔跑的耐力;给军牧马喂 “壮体饲料”(豆饼、燕麦混合),强化肌肉与爆发力。兽医总管对马倌们道:“驿站用马未来要跑驿路,每日至少五十里,得让它们适应长时间行走;军牧马要运到中都,路上要走二十天,还得保持壮实,饲料绝不能含糊。”
驿站用马的调养侧重 “温顺度”。驿站马倌们每天牵着马散步,还不时给马梳理鬃毛,让马熟悉人的接触;遇到有些胆小的马,马倌们会轻声安抚,还会给它们喂些盐块(马喜欢的零食),拉近与马的距离。塔塔尔看着一匹之前有些怕人的枣红马,现在已能主动蹭马倌的手,满意道:“这样就好,驿站用马要与人亲近,不然驿递时马倌难以操控。”
军牧马的调养则侧重 “体能保持”。骑兵们每天牵着军牧马慢跑十里,让马保持运动;还会给马检查马蹄,用烙铁烫平马蹄上的裂纹,再涂抹油脂,防止长途运输时马蹄磨损。耶律成对骑兵们道:“中都路途远,路况复杂,马蹄若出问题,马就走不了,咱们得把每一匹马的马蹄都照顾好,不能出半点差错。”
阿里不哥部的马倌们也主动参与调养。帖木儿带着几名马倌,给军牧马清理马圈,每天更换干草,还帮兽医给马喂药 —— 一匹黑色军牧马有些咳嗽,帖木儿按兽医的吩咐,将草药熬成汤,一点点喂给马喝。他对兽医道:“这些马是部落的心血,也是朝廷的官马,我得好好照料,不能让它们生病。” 兽医点头:“有你们帮忙,马群调养得更快,运输时也更顺利。”
调养到第三日,马群状态已达到最佳 —— 驿站用马温顺亲人,牵着走时脚步沉稳;军牧马壮实有力,慢跑时气势十足。巴图额尔敦与博罗分别检查两组马群,确认无一匹马生病,也无一匹马状态不佳。巴图额尔敦道:“调养得很好,明日可按计划交接驿站用马,启程运输军牧马。” 李衡补充道:“运输路线已确定,走草原驿路,每五十里设一个补给点,有干草和水,能让马群及时休息。” 运输前的调养,不仅让马群以最佳状态迎接后续行程,更让各方人员(中央实务官、驿站官、军牧官、部落马倌)形成了协同配合的默契,为分配的最终落地扫清了障碍。
驿站用马的交接在第四日清晨进行。蒙古故地五十处驿站的官员已全部赶到,他们按驿站名录,在交接点排成五列,每列十名官员,手中捧着 “驿站用马接收册”。塔塔尔站在交接点中央,高声宣读交接规则:“每处驿站派两名马倌,按接收册上的马特征,认领一百匹驿站用马,认领后需与实务官共同签字,再由兽医最后核验,确认无误后,方可牵马返回驿站。”
怯绿连河驿站官帖木格(非阿里不哥部长老)率先上前,他的接收册上写着 “栗色马二十匹、黑色马三十匹、枣红色马五十匹,均为三至四岁,性情温顺”。实务官王顺带着他来到驿站用马区,逐一核对马的特征 —— 栗色马的左臀有白色印记,黑色马的鬃毛较短,枣红色马的马蹄有铜掌,均与册上描述一致。帖木格牵着一匹栗色马,轻轻抚摸马颈,马温顺地蹭了蹭他的手,他满意道:“这些马都很好,符合驿站用马标准,我认领了。” 他与王顺在接收册上签字,兽医再核验一遍,确认马无疾病后,帖木格便带着马倌牵走了一百匹马。
其他驿站官也陆续认领,交接过程井然有序。斡难河驿站官遇到一点小麻烦 —— 他的接收册上有一匹白色马,特征是 “左前蹄有白斑”,可驿站用马区却有两匹这样的马。他立刻找到塔塔尔:“总管,这里有两匹左前蹄有白斑的白马,我不知道该认领哪一匹。” 塔塔尔让王顺拿来 “烙印登记册”,查到其中一匹白马的烙印编号是 “驿 - 038”,与接收册上的编号一致:“这匹是你的,另一匹是其他驿站的,编号不一样,以后认领要先看编号,再看特征,就不会认错了。” 驿站官恍然大悟,连忙认领了正确的白马。
阿里不哥也来到交接现场,看着一匹匹驿站用马被牵走,心中满是感慨 —— 这些马留在草原,日后部落传递公文、运输青稞,都能借驿站之便,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因马群不足而延误。他对塔塔尔道:“塔塔尔总管,以后部落若有紧急消息要送,还望驿站能多帮忙。” 塔塔尔笑道:“领主放心,驿站本就是为草原各部服务的,只要有公文,我们定会尽快传递,绝不耽误。”
交接结束时,五千匹驿站用马已全部被各驿站认领,马队浩浩荡荡地向各驿站出发,马蹄声在草原上汇成整齐的节奏。巴图额尔敦看着远去的马队,对李衡道:“有了这些驿站用马,蒙古故地的驿路定能通畅,中央与草原的联系也会更紧密。” 李衡点头:“是啊,驿路通,则政令通;政令通,则草原安,这五千匹马,可是草原安稳的关键。”
军牧马的运输启程在同日午时。博罗率五百名骑兵,护送一万七千匹军牧马,还有五十名阿里不哥部的马倌(由帖木儿带队),组成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从草原出发,向中都方向行进。运输队按 “骑兵在前开道、马倌在中间控马、骑兵在后压阵” 的阵型排列,每五十匹军牧马由两名马倌看管,确保不会有马掉队。
出发前,博罗对骑兵与马倌们训话:“此次运输,路程两千里,需走二十天,沿途要经过草原、山地、河流,路况复杂。你们要记住三点:一是要看好马,不能让马跑散、生病;二是要守纪律,按路线行进,不能擅自偏离;三是要互相配合,骑兵帮马倌控马,马倌帮骑兵找水源,齐心协力把马安全送到中都。” 帖木儿也道:“各位马倌,咱们是阿里不哥部的代表,要好好干活,别给部落丢脸,也别辜负朝廷的信任,到了中都,咱们还能领双倍工钱和小马驹呢!” 马倌们纷纷应诺,眼中满是干劲。
运输队出发后,第一站是怯绿连河渡口。骑兵们先勘察渡口水深,确认可以涉水后,才让马倌们牵着马过河。一匹黑色军牧马有些怕水,站在河边不肯前进。帖木儿见状,跳下马来,牵着马的缰绳,轻声安抚:“别怕,水不深,慢慢走,过了河就有干草吃。” 他牵着马,一步步走进河里,马跟着他,慢慢过了河。博罗看到这一幕,对身旁的骑兵道:“帖木儿这马倌不错,懂马性,还负责任,有他带队,马倌们定能管好马群。”
傍晚时分,运输队抵达第一个补给点 —— 这里有之前搭建的临时马圈,还有储备的干草和水。骑兵们卸下驮具,马倌们牵着马进圈,给马喂干草、饮水。兽医们则逐一检查马的状态,看是否有马在途中受伤或生病。一名骑兵发现一匹棕色军牧马的马蹄有些磨损,立刻报告兽医。兽医道:“还好磨损不严重,涂抹些油脂,明天就能恢复,以后每天到补给点,都要先检查马蹄,不能大意。”
运输队的第一日行程顺利,没有一匹马跑散,也没有一匹马生病。博罗在补给点的帐篷里,写下 “运输日志”:“至元四十六年夏,军牧马运输队启程,第一日行五十里,抵怯绿连河补给点,马群状态良好,人员配合默契。” 他让传令兵将日志快马送回阿里不哥部,告知那拉珠尔运输进展。那拉珠尔看到日志,满意道:“博罗办事稳妥,帖木儿也能尽责,军牧马定能安全抵达中都。” 军牧马的运输启程,不仅是中都边防的一次重要补给,更是元代中央对草原收编马群 “化用为治” 的关键一步 —— 通过运输,将草原壮马转化为边防力量,既强化了中央军事管控,又让阿里不哥部通过参与运输,进一步融入中央治理体系。
马群分配落地后,各方反馈迅速显现。蒙古故地各驿站率先传来消息 —— 怯绿连河驿站用新马传递公文,原本需要两天的路程,现在一天半就能抵达;斡难河驿站用新马运输青稞,一次能多运两百斤,还减少了马的损耗。驿站官帖木格在给中央的奏报中写道:“收编马群入驿站,驿路通畅度提升三成,公文传递无延误,物资运输效率提高,草原各部均受益。”
中都太仆寺也派人传来感谢信,称 “一万七千匹军牧马若顺利抵达,可补充中都左卫、右卫骑兵的战马缺口,使骑兵操练频次从每月三次提升到每月五次,边防战力预计提升两成”。太仆寺少卿耶律成还在信中提议,“日后可定期从草原收编马群补充军牧,形成‘草原养马、中都用马’的良性循环”,这一提议后来被纳入《大元通制?马政》修订内容,成为元代军牧补充的常规机制。
阿里不哥部的反馈最为直接 —— 部民们看到驿站用马留在草原,日后传递消息、运输物资更方便,对朝廷的认同度大幅提升;马倌们因参与运输能得双倍工钱和小马驹,积极性高涨,不少人还主动申请下次参与类似事务。帖木儿的家人在部落中逢人便说:“帖木儿跟着朝廷运输军牧马,能得双倍工钱,还能领小马驹,咱们部落跟着朝廷,日子越来越好了。”
那拉珠尔将各方反馈汇总,呈给元廷枢密院。枢密院在批复中称:“此次马群分配,既补驿站之缺,又充军牧之需,兼顾草原治理与边防稳固,为元代收编宗藩马群之典范,可在其他宗藩推广。” 随后,枢密院下令,让脱脱部、乃蛮部等已归附宗藩,参照阿里不哥部模式,申报超额马群,按 “驿站用马、军牧马” 分用,进一步扩大马群分配的范围。
巴图额尔敦看着各方反馈,对李衡道:“之前我以为马群分配只是简单的‘分马’,现在才明白,这是‘以用定治’—— 把马分到驿站,就是打通中央与草原的联系;分到军牧,就是强化中央的军事管控;而让部落参与其中,就是让他们认同朝廷的治理。这才是父亲说的‘治理草原,要化资源为纽带’。” 李衡点头:“公子说得是,马群是草原的核心资源,朝廷通过分配,把资源转化为驿站的‘通’、军牧的‘强’、部落的‘信’,三者结合,草原自然安稳。”
马群分配的历史意义,远超一次简单的资源调度,它在元代草原治理史上,留下了 “以分促治、以用固权” 的重要范例。从制度层面看,此次分配明确了 “收编马群分用的两大方向 —— 驿站补给与军牧补充”,制定了 “选马标准、交接流程、运输规范” 等全链条制度,被后续元代治理草原宗藩时广泛借鉴,《元史?马政》称其 “定收编马群分用之制,后世遵之,无复驿站缺马、军牧不足之患”。
从中央管控层面看,五千匹驿站用马留在蒙古故地,强化了中央对草原的 “驿路管控”—— 驿路通畅则政令能快速传达,物资能及时运输,中央对草原的治理效率大幅提升;一万七千匹军牧马运入中都,补充了边防力量,使中央有足够的军事威慑力应对草原潜在的叛乱,形成 “驿站通政令、军牧强边防” 的双重管控体系,进一步巩固了元代对蒙古故地的集权治理。
从宗藩认同层面看,马群分配既满足了草原驿站的实际需求(便利部落驿递),又通过 “暂留马群、返还机制、马倌赏赐” 等举措安抚了阿里不哥部,让宗藩从 “被动交出马群” 转为 “主动参与分配”,认识到 “朝廷收编马群不是掠夺,而是合理利用,部落能从中受益”,从而深化了对元廷的政治认同。后续脱脱部、乃蛮部主动申报马群,正是这种认同的直接体现。
从资源利用层面看,此次分配实现了草原马群资源的 “优化配置”—— 温顺马用于驿站,发挥其 “耐长途、易操控” 的优势;壮马用于军牧,发挥其 “善驰突、能负重” 的优势,避免了 “马不对用” 的资源浪费,也为元代 “草原养马、中原用马” 的马政体系提供了实操样本,推动了草原与中原在马资源利用上的协同发展。
夕阳下,那拉珠尔站在阿里不哥部的草场上,看着远处驿站马队扬起的尘土,又望向中都方向的运输队轨迹,心中满是感慨。他对巴图额尔敦道:“治理草原,从来不是靠强取豪夺,而是靠把资源用在实处,让朝廷得治,让部落得安。这一次马群分配,做到了。” 巴图额尔敦点头:“父亲,我懂了,以后我治理草原,也要像这次一样,把每一份资源都转化为朝廷与部落之间的纽带,让草原长久安稳。” 余晖中,草原上的风仍在吹拂,却不再带着之前的紧张与对峙,而是满含着安稳与希望,见证着元代草原治理 “以分促治” 的智慧,也书写着中央与宗藩协同发展的新篇章。